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滨海沙地木麻黄基干林带不同更新方式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密切值法,于2002年对滨海沙地木麻黄基干林带5种更新方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间隔带状采伐更新方式优于林下套种更新方式,间隔带状采伐更新其生态、社会、经济及综合效益均高于林下套种更新方式。在间隔带状采伐更新中,以窄采伐带为优。林下套种更新方式中,林带渐伐后林下更新方式其生态、社会、经济及综合效益均比直接在林下套种更新方式高。对于只能进行林下套种更新的木麻黄基干林带.根据林带郁闭度作适当渐伐调整并选用适应于沿海沙地生长具有一定耐荫性的树种在林下套种,可使其综合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木麻黄林带下套种潺槁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安县木麻黄基干林带营造年代久远,老化衰退较为严重,惠安赤湖林场在木麻黄基干林带中开展了套种乡土树种潺槁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郁闭度木麻黄基干林带下潺槁表现有差异,在郁闭度为0.5以下的林带中套种的潺槁其保存率和生长量高于郁闭度大于0.5的林带下的潺槁,而且叶绿素含量也表现为低郁闭的林带下潺槁更高。因此,对于郁闭度较大的林带,实行林下种植潺槁套种更新,需要对林带进行渐伐调整株数,以保证下层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谷子套种苜蓿种植技术,适用于土壤肥力条件比较低的新种植地块和需要进行土壤改良的盐碱地块,通过谷子套种苜蓿栽培种植模式,第1年667米~2可收获谷子120~150千克,谷子草和苜蓿草产量总和远高于第1年单种苜蓿的出草量。谷子套种苜蓿栽培种植模式,苜蓿播种密度大,单位面积产出干物质多;通过1年种植,秋季将苜蓿高茬收割后,直接将苜蓿深翻作绿肥,可在2~3年内迅速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4.
对甘肃省民勤县林带边缘农作物减产因子进行分析,指出杨林带对作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杨树根系对农田土壤元素的争夺,杨树遮阴作用,地区气候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及措施以满足林带边缘农作物生长对土壤元素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方式和更新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海岸带木麻黄基干林带采用间隔带状采伐和不同采伐宽度更新、不同郁闭度林下套种和林带最前沿保留30~50m宽不渐伐前提下对林带渐伐处理郁闭度降至0.2~0.3后套种造林更新。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间隔带状采伐方式对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并选择木麻黄优良无性系、湿地松、刚果12号按等树种造林保存率高、生长量大、三年郁闭成林,生长量均达到速生丰产标准,更新起来新林带内风速小,防护效能显。10m、20m、30m三种采代带宽度更新木麻黄幼林生长差别不明显,防护效能以10m、20m采伐带宽度为佳。(2)林下套种树种生长状况与老林带郁闭度关系密切。木麻黄、湿地松在林带郁闭度0.3以下套种生长较为正常,乌墨在林下套种生长不良,木麻黄无性系粤701、粤601、粤501、东1及东2在林带郁闭度0.25以下造林保存离高、生长较快,在  相似文献   

6.
宜君县杨树宽幅林带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启梅 《吉林农业》2011,(7):106+116-106,116
文章对目前宜君县杨树宽幅林带虫害发生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并针对现在发生的病虫害提出一些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云斑天牛成虫补充营养源对扩散危害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试验及调查,初步查明了云斑天牛成虫在杨树林带中扩散及产卵危害与补充营养寄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提出在补充营养阶段防治成虫是控制云斑天牛在杨树林带中扩散及产卵危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通过对速生耐盐碱小胡系杨树、小叶锦鸡儿、四翅滨藜三种植物的扦插育苗和播种育苗研究,设置两种林带配置模式,即:小胡系杨树+小叶锦鸡儿,小胡系杨树+四翅滨藜。结果表明:两种林带配置与对照组相比,均对小胡系杨树生长产生促进作用。小胡系杨树和小叶锦鸡儿配置模式下,小胡系杨树生长状况以及对土壤盐碱度改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成龄库尔勒香梨林下进行苜蓿套种或清耕果园,比较分析在离树干的不同距离进行套种时果园土壤相关性状以及对香梨品质的影响。苜蓿套种和清耕果园内分别设离树干0.5、1.5 m处以外采样区,测定苜蓿的地上生物量,0~9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以及香梨品质。结果表明,离树干0.5 m处以外地上生物量为1.01 kg/m~2(以干草计),显著少于离树干1.5 m处以外的1.60 kg/m~2(以干草计)。0~60 cm土层有机质、碱解氮以及有效钾含量得到提高,0~90 cm土层苜蓿套种果园土壤的有效铁、有效锌和有效铜含量显著高于清耕果园土壤。研究结果显示,库尔勒香梨套种苜蓿能显著提高果园土壤的有效养分和微量元素含量。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多熟立体种植模式、效益和发展意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里木盆地光热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多熟立体种植。其种植模式主要有:(1)粮食套种复播模式:如小麦、套种玉米“一年两收”吨粮田,小麦、地膜复播玉米“一年两收”吨粮田,小麦、玉米套种复播“一年三收”超吨粮田,麦稻“一年两收”吨粮田等;(2)提高经济效益模式:如麦棉套种、玉棉套种、麦瓜套种、棉花套种小茴香、芝麻、大蒜、葡萄长廊、葡粮间作、毛渠栽桑、粮桑间作等;(3)提高土壤肥力模式:如粮豆间作、粮肥间作,林带及林带过苜蓿等。塔里木盆地发展多熟立体种植有广阔的前景和较大的潜力,是加速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其措施是:(1)搞好塔里木盆地多熟立体种植规则;(2)抓好多熟立体种植的配套栽培技术;(3)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4)抓好示范,搞好宣传。  相似文献   

11.
宁夏平原农田防护林几种树种配置模式综合效益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应用技术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对宁夏平原7种不同树种配置模式的抗虫效益、经济效益从定量角度进行评价,并在单项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方法对林带的抗虫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新疆杨与高感天牛杨树品种混交林带的综合效益优于单一杨树品种的林带,新疆杨2行×合作杨2行,实际株数比6∶4的混交模式综合效益较好;②臭椿纯林也是一种综合效益较好的树种配置模式,但臭椿的一些特性又限制了其在农田林网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桑园套种大豆和苜蓿对杂草群落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桑园套种大豆(Glycine max L.)和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地上杂草群落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桑园套种大豆、苜蓿后与对照相比杂草密度分别降低了40.46%、30.50%;杂草的生物量与对照相比也显著下降;同时,套种大豆和苜蓿减少了优势杂草的密度,从而减轻优势杂草的危害;套种大豆、苜蓿其地上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升高了76.92%和70.63%,香农指数分别比对照升高了133.33%、118.75%,均匀度指数分别升高了160.00%、130.00%,结果表明,桑园套种大豆和苜蓿有利于提高杂草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人工林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出适合察右后旗土壤条件的人工林地树种,为当地的人工林地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土牧尔台林场不同人工林地及无林地的土壤有机质进行调查采样、室内实验分析。[结果]在所有被选样地的各个土层中,大部分的有机质含量为6~20 g/kg。榆树人工林林缘、林内、林间及草地与杨树林带内和外缘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整体来看,5个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极显著。各样地间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变化较大。杨树林带内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于杨树林带外缘。榆树林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草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杨树林地。[结论]榆树和杨树对土壤的改良作用都不明显,但榆树优于杨树。  相似文献   

14.
余永楷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3):132-133,137
对油茶的生物学特性,防火林带的设计、整地、造林、成林管理等技术措施等进行了阐述;结合油茶幼林抚育选择两个立地条件相同的小班,套种不同作物,实测其生长量,得出套种豆科作物有利油茶生长的结论;指出油茶病虫害的防治必须贯彻“防重于治”、以营林技术为基础,与生物、药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实例说明油荼不仅具有较强的防火效果,同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较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为油茶生物防火林带的营造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沙岸不同结构木麻黄老林带后农作物风害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明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164-164,202
通过对疏透结构、通风结构和紧密结构的木麻黄老林带后侧花生和地瓜受风害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的木麻黄老林带保护下地瓜和花生受害程度不同,疏透结构的林带后花生和地瓜受风害轻微.而通风结构的木麻黄林带后花生和地瓜受害严重。疏透结构的林带下套种木麻黄后防护效能得到提高,林后花生受风害率低于不进行套种的疏透结构的木麻黄老林带。  相似文献   

16.
不同树种结构对农田防护林效益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在小黑杨、落叶松、樟子松防护林带防护范围内,玉米、大豆、向日葵的光合指标及土壤水分.结果表明:对各作物种植区土壤水分的影响,杨树林带最大,樟子松次之,落叶松最小.杨树林带胁地范围1.6H(杨树平均树高H的1.6倍)内,大豆光合指标最优,玉米最弱.1.6H外,向日葵光合指标最优,大豆最弱;落叶松林带胁地范围0.8H(落叶松平均树高H的0.8倍)内,玉米光合指标最优.0.8H外,3种作物的光合指标近似;樟子松林带胁地范围0.8H(樟子松平均树高H的0.8倍)内,3种农作物的光合指标近似.0.8H外,玉米光合指标最优,大豆最弱.对玉米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杨树林带最大,落叶松最小;对向日葵的光合的影响,杨树最大,樟子松最小;3种树种对大豆的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7.
就不同经营模式下对杨树生长情况及早期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了试验探讨。结果表明:造林前3a进行林农间作不仅能促进杨树生长,而且套种农作物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若间作不当,会影响到杨树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根据民勤荒漠绿洲的水土资源现状,提出了进行优良紫花苜蓿品种筛选,采取科学合理的轮作套种、节水栽培、节水灌溉及管理、生产加工的苜蓿产业发展技术,并提出进行草畜结合,延伸产业链,发展苜蓿一肉羊草地农业的配套技术。在民勤绿洲形成了以草畜产业协同发展的特色草地农业模式,促进了民勤苜蓿草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冀西北高原还林地林带间水分动态与资源适度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冀西北坝上还林地间作的4种模式,对林带间水分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4龄榆树与林带间荒草地耗水量差异不显著;林带间作大豆、苜蓿、小南瓜使得远林带点耗水量分别高于林带间荒草地5.2、11.6、20.0 mm,近林带点差异不显著;间种作物未影响幼林的生长,且能获得较好的经济产值;还林地间作小南瓜,不仅可通过瓜蔓郁蔽效应改善林带土壤水分,而且可获得当地主栽作物1.85倍的经济产值,是一生态-经济效益兼顾的幼林地资源适度利用范式。  相似文献   

20.
刘祥涛 《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1):101-102
该文分析了制约杨树生长的几个因素,介绍了杨树的灌溉、施肥、间作套种、松土除草、修枝等几种抚育方式,并提出了相应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