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掌握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苗种增殖放流后的生长和存活情况,本研究设计试验装置,于2013年9月-2014年5月,在大亚湾海域进行增殖试验。试验装置的表面积均为0.473 m2,紫海胆苗初始苗种壳径范围为3-9 mm,初始苗种数量密度梯度范围为3-25 ind/装置(6-52 ind/m2),初始苗种重量密度梯度范围为1.48-13.32 g/m2。设3种苗种规格、各5个数量密度梯度、各3个平行试样的试验组,共45组,进行了240 d的海上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增殖放流规格和数量密度对紫海胆苗种的存活率具有显著影响,高数量密度、低规格组死亡率高。在试验初期,壳径5-7 mm和7-9 mm两种规格紫海胆苗种的壳径特定增长率(SGR)、壳径增长率(GSD)以及壳径净增长率(NY)与增殖数量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增殖重量密度对紫海胆的产量也有显著影响,其中,10 g/m2为紫海胆产量的临界最佳增殖重量密度。紫海胆苗种在11月到翌年3月生长速度缓慢,壳径特定增长率(SGR)较小。  相似文献   

2.
<正>8月9日,在广东省惠州大亚湾中央列岛海域,从深圳路运和大连空运而来的数以万计的紫海胆被放生大海。据悉,此次活动增殖放流紫海胆苗种壳径为1.2cm~2.5cm的443.7万粒,壳径为0.5cm~0.8cm的苗种562.5万粒,合计共1006.2万粒。为方便后续跟踪测定,其中标志放流1.5万粒。这是由南海水产研究所联合惠州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共同承担的为当地海域海胆资源恢复的其中一个环节。"这次紫海胆的增殖放流,成功地将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南方紫海胆的进一步增殖繁育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当地的渔业资源也得到增殖恢复。"南海水产研究所渔业资源研究室副主任陈丕茂介绍说。  相似文献   

3.
紫海胆人工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了用紫海胆人工苗种在虾池挂笼吊养的紫海胆人工养殖试验,提出鲜海带是紫海胆养成期的合适饵料和仅2m水深的虾池不合适养殖紫海胆等观点,指出养殖水温不宜高于30℃。本实验在正常的环境条件下,养殖成活率都在95%以上。受精后2a最大个体壳径44mm。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索紫海胆的养殖模式、饵料种类、饵料投喂量、放养密度和疾病防治等相关紫海胆养殖关键技术问题.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比较试验,紫海胆养殖模式以围网养殖效果为佳,经过230天的养殖,紫海胆均重达到53.2g,月增重达4.76g;海带为紫海胆最好的饵料,但多种藻类配合使用效果更佳,饵料投喂量以紫海胆体重的6%左右的投喂量为佳;紫海胆苗种养殖密度以每箱800个(267个/m3)的成活率最高,达98.25%,生长速度最快,均重达49.9g,月增重8g,产量为11.87kg/m3,考虑养殖效益因素,则紫海胆苗种1000个/沉箱(333个/m3)的放养密度为佳,其成活率达98.1%,均重达48.4g,月增重6.9g,产量达14.06/m3kg.  相似文献   

5.
紫海胆的人工养殖包括陆上水池养殖、海区挂养、海底沉箱养殖及底播增殖等多种水域、多种形式的养殖方式。其中陆上水池养殖具有养殖周期短、易于避险减灾及操作管理等优势。2002年1月30日至12月27日,我们使用2001年自行培育并暂养越冬,壳径2.0厘米左右的紫海胆苗种,在福建连江县官坞海洋开发公司鲍育苗场内进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11月21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专家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南方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人工育苗和中间培育技术"进行了现场验收。验收专家组确认该项目共培育出平均壳径为0.5厘米的紫海胆幼苗92万粒,经水泥池中间培育出平均壳径1.2厘米的紫海胆苗种8.6万粒。专家组经质询和讨论后认为,该项目通过成体促熟和催产、产卵孵化和苗种培育各阶段实践,建立了紫海胆人工育苗技术,通过海上实验装置研究不同规格和密度紫海胆苗的成活率和生长率以及通过水泥池中间培育,建立了紫海胆苗  相似文献   

7.
于1999年9月-2000年6月对日本紫海胆进行了秋季人工育苗培育技术的试验研究。在整个海胆人工育苗全过程中,采取在换水量、投饵量、吸底清污次数及操作管理强度等方面均降低50%的情况下.受精卵孵化率达96.6%(比较组为95.9%),进入附着变态期的八腕后期幼体成活率为80%(比较组为74.4%)。稚海胆壳径达4mm左右进行剥离,成活率为100%,壳径达到10mm增养殖规格的海胆苗种时,其成活率为43.2%。  相似文献   

8.
水温、饵料对紫海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不同水温、饵料对紫海胆生长的影响.壳径15.5—19.0mm的紫海胆能忍耐10℃的低温,忍耐高温极限为34℃,在同等条件下28℃水温紫海胆壳径和体重的生长率分别是32℃时的1.4倍和1.3倍;对4种不同饵料,单独投喂石莼时,84d紫海胆的壳径和体重的生长率分别是33.9%和216.3%,分别是投喂海带的1.2和1.4倍、江蓠的2.2和3.5倍、羊栖菜的3.2和5.7倍.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为研究对象,通过水槽实验方法,模拟分析了自然光周期条件下光照强度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存活以及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紫海胆苗种的规模化繁育提供必要的生物学参数。研究发现,在实验设计的光照强度梯度(0、500、1000、2000、3000 lx)内,光照强度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的体长、躯干部骨针长度和口后腕骨针长度的影响趋势一致,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为500 lx>0 lx>1000 lx>2000 lx>3000 lx。在500 lx条件下,紫海胆浮游幼体的体长、躯干部骨针长度和口后腕骨针长度都达到最高,且显著优于其他实验组(P<0.05),此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最强;在2000 lx条件下,紫海胆的胃蛋白酶活性最强;在3000 lx条件下,紫海胆浮游幼体发育到11 d已全部死亡。研究表明,在500 lx光照强度下,紫海胆浮游幼体可保持最佳的生长速度、消化酶活性以及存活率,500 lx为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发育的最佳光照强度。  相似文献   

10.
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群体回捕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2010年和2011年5-8月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增殖放流前后分别进行的每年3个航次的对比调查结果,定量分析了三疣梭子蟹自然群体和增殖放流群体的数量,并根据三疣梭子蟹放流苗种数量和放流后捕捞产量,对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群体回捕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5月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前自然群体资源量很少,相对资源密度为0.90 ind/(站.h);在5-6月共放流苗种11 015.13万只,放流后10d左右资源量增加为26.08 ind/(站.h),放流群体所占的比例为96.55%;8月进行调查的相对资源密度为1.70 ind/(站.h),当年生群体数量占所有群体数量的比例为64.29%;9月、10月、11月秋汛期间捕捞产量为3 108 t,捕捞个体平均质量为232.3 g,增殖放流群体回捕率为7.54%.201 1年5月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前自然群体相对资源密度为1.70 ind/(站.h);在5-6月共放流苗种13 132万只,放流后10d左右资源量增加为29.15 ind/(站.h),放流群体所占的比例为94.17%;8月进行调查的相对数量为1.00 ind/(站.h),当年生群体数量占所有群体数量的比例为70.00%;9月、10月、11月秋汛期间捕捞产量为2 896 t,回捕个体平均质量为226.0 g,增殖放流群体回捕率为6.43%.除2011年胶州湾海域由于富营养化水质较差,以及其他因素对黄家塘湾海域的影响导致这两个放流点放流群体回捕率偏低外,2010年和2011年山东半岛南部放流海域整体水质良好,水温、透明度、盐度、营养盐比例、生物饵料等均比较适中,属于放流环境条件较佳的海域,比较适合三疣梭子蟹生长,放流群体回捕率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利用我国南方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与大亚湾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进行不同比例混养,探讨了紫海胆对马氏珠母贝贝体和养殖网笼污损生物的防除效果,以及紫海胆和马氏珠母贝的生长状况。试验设混养组(PA3、PA6、PA9)和对照组(P),即在养殖马氏珠母贝30只/层的基础上,分别混养紫海胆3、6、9、0个/层;另设紫海胆单养组(A3、A6、A9),养殖密度分别为3、6、9个/层。试验结果显示:各混养组及P组间马氏珠母贝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混养组紫海胆的存活率均接近100%,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PA6、PA9组马氏珠母贝的特定生长率大于P组(P<0.05),而PA3组与P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就马氏珠母贝的壳长日平均增长率而言,PA3、PA9组与P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PA6组显著大于P组和PA3组(P<0.05);PA6、PA9组马氏珠母贝的肥满度显著大于P组(P<0.05),PA3组与P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混养与单养各组之...  相似文献   

12.
在十几年的海蜇放流增殖中,一般都采用伞径规格为15~20 mm的幼蜇。根据几年来海蜇池塘养殖经验,培养大规格苗种养成,可提高50%~60%的成活率。特别是2007年莱州湾海蜇增殖放流大为减产,除自然因素严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在福建沿海季节性养殖的可行性,于2018年11月开展了新品种中间球海胆"大金"南移福州海域养殖试验。试养海胆分为大(壳径3 cm)和小(壳径1 cm)两种规格。采用当地现有的鲍养殖海域和设施,定期投喂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和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经过6个月的养殖,福州养殖的大规格海胆壳径达(55.90±2.63)mm,体质量(56.30±6.92)g,性腺指数15.02%±1.5%,海胆生殖腺发育处于成熟前期(Ⅲ期),性腺质量良好,且显著高于大连同期养殖的大规格海胆壳径(46.56±3.88)mm和体质量(39.07±5.05)g(P<0.05)。同时,福州养殖的小规格海胆壳径达(40.97±0.87)mm,体质量(23.18±0.37)g,性腺指数9.64%±1.00%。试养结果表明,冬春季中间球海胆可在福建沿海开展季节性养殖,采用现有海上设施和养殖笼,投喂鲜活大型藻类,海胆的生长速度显著优于同期大连养殖。中间球海胆福建沿海南移养殖是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开发适合于中间球海胆稚胆的饲料,以9种饲料原料干粉和1种鲍用配合饲料饲喂中间球海胆稚胆,研究了蛋白饲料、能量饲料、青绿饲料、配合饲料等4种类型的饲料对中间球海胆稚胆生长及性腺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壳径11 mm时中间球海胆开始明显发育,壳径特定生长率开始降低;蛋白饲料可以促进海胆性腺发育,饲料中的蛋白含量对稚胆性腺蛋白含量影响不显著。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海胆类发育分期的划分依据,总结了中间球海胆稚胆、幼胆、成胆的特点,并提出了稚、幼胆期的饲料策略。  相似文献   

15.
通过模拟工厂化养殖模式,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进行各体长阶段的密度梯度饲养试验。经过为期60的饲养管理后,对条石鲷的增长率及饵料系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适宜条石鲷工厂化养殖的各体长阶段放养密度:体长在10-13cm,养殖密度为80ind/m3;体长在14-16cm,养殖密度为52ind/m3;体长在17~20em,养殖密度为36ind/m3;体长在21—24cm,养殖密度为24ind/m3。  相似文献   

16.
以光棘球海胆为母本,中间球海胆为父本进行杂交试验及苗种培育.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筛选同时得到自然成熟的父母本精、卵,在比正常海胆自交精子量高40倍以上的精子作用下,杂交受精率为2.5%.在适宜的水温、光照及饵料等的培养条件下,杂交海胆能够生长附着变态,变态时间与母本相近.培育出的杂交海胆外部颜色及棘色、棘长介于两亲本之间.杂交海胆经过6~7个月的中间暂养,出苗量为0.6×10~4个/m~3,个体壳径3~30 mm,平均壳径8.8 mm.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0-2015年在靖海湾与五垒岛湾进行的海蜇(Phopilema esculentum)放流前本底调查和放流后跟踪调查结果,对比分析靖海湾与五垒岛湾海蜇苗种的放流密度及成活率。结果表明,靖海湾与五垒岛湾海蜇自然群体资源量均较低,放流群体贡献率非常大。2010-2015年靖海湾海蜇苗种放流密度为(26.92~30.96)×10~4尾·km~(-2),平均为29.45×10~4尾·km~(-2),五垒岛湾海蜇苗种放流密度为(23.05~25.14)×10~4尾·km~(-2),平均为23.97×10~4尾·km~(-2),对比结果表明靖海湾年放流密度均高于五垒岛湾。近6年,靖海湾海蜇苗种成活率分别为0.25%~0.83%,平均为0.51%,五垒岛湾苗种成活率分别为0.31%~0.96%,平均为0.67%,五垒岛湾放流苗种成活率略高于靖海湾。通过靖海湾与五垒岛湾海蜇放流效果对比分析,海蜇苗种成活率与自然群体资源量、海蜇放流密度及海蜇苗种规格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本研究可为山东半岛南部海蜇资源的修复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09-2011年进行了大竹蛏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2011年主要进行大竹蛏生产性人工育苗,分别在51m^2和312m^2附着面积中,培育出平均壳长(6.33±0.369)mm、平均质量规格220枚儋的稚贝3.12×10^6枚;(1.04±0.199)mm、477枚/g的稚贝3.28×10^8枚。7月8日开展大竹蛏人工苗种增殖放流,共投入平均壳长3mm的人工苗种1.4亿枚。  相似文献   

19.
正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就是用人工的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等公共水域放流水生生物苗种或亲体的活动。通过增殖放流可以补充和恢复野生渔业资源群体、增加野生资源种群数量,改善水生生物的种群结构,维持自然水域的水产生物的多样性。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近海资源增殖试验和较大规模的人工苗种放流,经过几十年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1988年12月至1989年4月大连紫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nudue A)人工苗种室内及海区越冬的研究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10~16℃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稚胆的日摄食量增加,增重量加大。室内15℃条件下,稚胆对海带的摄食量最大,其次为裙带菜、海带和贝肉,石莼和人工配合饵料。稚胆增重率最高的为投喂海带组,最次为人工配合饵料组,室内各组越冬成活率均为100%。海区越冬的成活率最高为94.4%,最低为33.9%。海区越冬的成活率与稚胆规格,稚胆的密度及培育器材内水体交换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