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有效发挥酿酒优良品种‘赤霞珠’和‘梅露辄’不同营养系的优点,为选育果实中酚类物质含量较高的营养系提供依据,分别以‘赤霞珠’和‘梅露辄’葡萄品种的4个营养系成熟果实为材料,取样测定其单粒重、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示差比色法测定果皮中的总花色苷含量,比色法测定果皮、果肉和种子中的总酚、单宁、总类黄酮和原花色素含量。结果表明,‘赤霞珠’和‘梅露辄’各营养系浆果单粒重无显著差异;‘赤霞珠’4个营养系中,‘赤霞珠170’和‘赤霞珠338’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最高和最低,‘赤霞珠338’和‘赤霞珠685’的可滴定酸含量分别为最高和最低;‘梅露辄’4个营养系中,可滴定酸含量最低的是‘梅露辄181’,最高的是‘梅露辄346’。各营养系果粒果皮、果肉和种子中各酚类含量具有明显差异;‘赤霞珠338’果皮总酚、单宁、总类黄酮和原花色素含量均最高,而种子中各含量均最高的是‘赤霞珠169’;‘梅露辄’4个营养系中,‘梅鹿辄348’果皮总酚、单宁和花色苷含量最高,而种子中含量最高的是‘梅露辄181’。‘赤霞珠’和‘梅鹿辄’果实品质存在品种差异,各营养系间也存在差异,酚类物质含量以果皮中较高,果肉中最低。‘赤霞珠338’果皮和‘赤霞珠169’种子中总酚、单宁、总类黄酮和原花色素含量均最高,而‘梅鹿辄348’果皮中总酚、单宁和花色苷含量最高,‘梅鹿辄181’种子中总酚和单宁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套袋对山葡萄花色苷及相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权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4):255-258
为了研究套袋对山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还原糖和总花色苷含量的影响,为生产优质山葡萄提供理论指导。以‘双红’山葡萄为试验材料,应用HPLC技术,研究套袋对山葡萄花色苷及相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可使果实的滴定酸含量显著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和含糖量降低,总花色苷含量无显著差异,花青素-3-葡萄糖苷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在采收期提前解袋可使还原糖增加,总花色苷含量无显著差异,花青素-3-葡萄糖苷含量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转色期摘叶对‘贵人香’和‘蛇龙珠’酿酒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筛选出提高2个品种果实品质的适宜摘叶时期。通过对不同时期‘贵人香’(I)和‘蛇龙珠’(C)酿酒葡萄进行摘叶处理,以未摘叶为对照,测定2种葡萄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可滴定酸、单宁和总酚含量等品质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在葡萄转色中期(8月17日)和完全转色后期(9月7日)2个时期进行摘叶处理,均提高了‘贵人香’和‘蛇龙珠’的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总酚和糖/酸,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在2个时期,‘贵人香’和‘蛇龙珠’处理组的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对照组,分别高13.07%、22.03%、6.40%、43.38%。在完全转色后期,‘蛇龙珠’处理组的可滴定酸含量下降最显著,比对照低48.94%。‘蛇龙珠’处理组的总酚含量在2个时期均为最高(3.05、3.02 mg/g)。根据综合评价可知,在葡萄不同转色时期,摘叶对于酿酒葡萄果实品质提高由快到慢为C-9.7>I-9.7>I-8.17>C-8.17>I-CK>C-CK。在葡萄完全转色后期,摘叶处理对于‘蛇龙珠’和‘贵人香’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转色期摘叶对‘贵人香’和‘蛇龙珠’酿酒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筛选出提高2个品种果实品质的适宜摘叶时期。通过对不同时期‘贵人香’(I)和‘蛇龙珠’(C)酿酒葡萄进行摘叶处理,以未摘叶为对照,测定2种葡萄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可滴定酸、单宁和总酚含量等品质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在葡萄转色中期(8月17日)和完全转色后期(9月7日)2个时期进行摘叶处理,均提高了‘贵人香’和‘蛇龙珠’的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总酚和糖/酸,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在2个时期,‘贵人香’和‘蛇龙珠’处理组的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对照组,分别高13.07%、22.03%、6.40%、43.38%。在完全转色后期,‘蛇龙珠’处理组的可滴定酸含量下降最显著,比对照低48.94%‘。蛇龙珠’处理组的总酚含量在2个时期均为最高(3.05、3.02 mg/g)。根据综合评价可知,在葡萄不同转色时期,摘叶对于酿酒葡萄果实品质提高由快到慢为C-9.7I-9.7I-8.17C-8.17I-CKC-CK。在葡萄完全转色后期,摘叶处理对于‘蛇龙珠’和‘贵人香’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发挥酿酒优良品种‘品丽珠’、‘西拉’和‘黑比诺’不同营养系的优点,为选育果实中酚类物质含量较高的营养系提供依据,分别以‘品丽珠’3个营养系、‘西拉’2个营养系和‘黑比诺’2个营养系成熟果实为材料,取样测定其单穗重、单粒重、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皮肉比(果皮与果肉质量比)、出汁率,示差比色法测定果皮中的总花色苷含量,比色法测定果皮、果肉和种子中的总酚、单宁、总类黄酮和原花色素含量。结果表明,‘品丽珠’、‘西拉’和‘黑比诺’果实品质存在品种差异,各营养系间也存在差异。‘黑比诺115’果皮和果肉中酚类物质含量较高,而‘黑比诺667’种子中较高;‘西拉100’果皮总花色苷、原花色素、果肉单宁和种子总类黄酮含量较高;‘品丽珠327’果皮总花色苷、果肉总酚和单宁、种子中原花色素含量较高,‘品丽珠c214’种子中总酚、单宁和总类黄酮含量较高,‘品丽珠409’果皮总类黄酮、原花色素和果肉中总类黄酮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不同套袋处理对‘岳苹’果实品质及着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岳苹’苹果的适宜果袋及摘袋后果皮色素含量的变化规律,确定摘袋后的适宜采收时间,对其设定3种套袋处理,并对不同处理果实内含物、糖、酸和果皮色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套纸袋使‘岳苹’果实的硬度和果皮花青苷的含量分别提高7.7%和30.9%,促进果实着色,提高果实外观品质,但降低了‘岳苹’果实的风味,使果糖、蔗糖和总糖的含量分别降低了14.2%、59.7%和19.2%;套塑膜袋使‘岳苹’果实的硬度及果皮花青苷的含量分别降低了6.1%、10.0%和36.4%、35.3%;套塑膜袋摘袋使果实果糖和总糖的含量分别提高11.6%和6.8%;同时确定了‘岳苹’果实摘袋后采收的最佳时间为9~11天。  相似文献   

7.
大豆豆荚与叶片的光合特性比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东农42、东农163二个大豆品种为试材,对鼓粒期大豆叶片和豆荚的叶绿素含量、氨基酸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等生理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豆荚叶绿素总含量平均占叶片叶绿素总含量的1%~2%, 豆荚的光合速率与其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豆荚的还原糖含量和淀粉含量都较叶片含量高,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都比叶片低。豆荚的蛋白质、还原糖、气孔导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指标存在品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8.
针对果实成熟时表现不同颜色的甜樱桃品种(黄色品种‘佐藤锦’,红色品种‘拉宾斯’),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分析其果实生长中花色苷主要成分及含量,采用RT-PCR克隆‘佐藤锦’的一个MYB基因,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Pac MYBA基因在两个品种甜樱桃果实生长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拉宾斯’果实转色后花色苷的积累上升趋势明显,成熟后花色苷含量高且组分由单一的一种逐渐丰富为3种;‘佐藤锦’果实转色后花色苷含量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且花色苷组分单一;二者在转色后Pac MYBA的相对表达上升趋势明显,成熟时‘拉宾斯’Pac MYBA的相对表达远高于‘佐藤锦’。本研究对解释甜樱桃果实生长过程中色泽变化及推测Pac MYBA对甜樱桃果实花色苷起正调控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探讨叶面喷施硒肥对‘阳光玫瑰’葡萄叶片、枝条、果实中的硒含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生产富硒‘阳光玫瑰’葡萄提供理论依据。以‘阳光玫瑰’葡萄为试材,选用氨基酸富硒肥为硒源,设置0、10、20、30、40、50 mg/L等6个硒质量浓度水平,于果实膨大期即落花后15 d喷施叶片,15 d后再喷施1次。结果表明,‘阳光玫瑰’葡萄叶片、枝条、果实中的硒含量随施硒浓度的提高而递增。叶面施硒可显著提高‘阳光玫瑰’葡萄果实中的可溶性固形物、蛋白质、维生素C、可溶性总糖含量,降低果实中可滴定酸含量。根据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得分由高到低为50 mg/L>40 mg/L>30 mg/L>20 mg/L>10 mg/L>0 mg/L。综合分析认为,避雨栽培富硒‘阳光玫瑰’葡萄时,于果实膨大期,在叶面喷施2次50 mg/L的氨基酸富硒肥‘,阳光玫瑰’葡萄果实含硒量及果实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0.
以3个红叶山茶品种‘红叶黑魔法’、‘黑魔法’和‘黑蛋石’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叶片不同发育阶段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总花青苷含量及叶色参数L~*、a~*、b~*值,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叶色参数与叶片色素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首先,3个不同发育阶段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上升趋势,不同品种同一发育阶段的色素含量相近。‘红叶黑魔法’和‘黑蛋石’叶片总花青苷含量在新叶展开10 d左右达到最大值,此后极显著下降,而‘黑魔法’叶片的花青苷含量则变化不大。其次,从色素比值来看,在新叶展开10 d时,花青苷的所占比值最大,‘红叶黑魔法’和‘黑蛋石’的花青苷比值分别达到87.88%和79.08%,极显著地高于叶绿素所占比值。到50 d时,花青苷比值下降至31.74%和23.68%,且3个品种花青苷含量相近,而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比例则显著增加,这一结果较好地解释了这3个品种叶片的呈色变化,说明花青苷含量及其各种色素含量的比例变化是导致红叶山茶叶色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后,3个品种的a*值均与花青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呈负相关,a~*值可作为描述红叶山茶品种叶色变化的代表性参数。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大田葡萄品种‘梅鹿辄’为试材,采用大田喷施硅酸钾与室内低温处理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不同温度下葡萄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研究外源硅酸钾调控葡萄生理特性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探讨其提高葡萄抗寒性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葡萄Inv活性被抑制,而其它指标则升高;喷施硅酸钾可显著降低低温胁迫下葡萄叶片的MDA含量,且当硅酸钾浓度为0.75%时对低温的损伤缓解作用最大;而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Inv、SPS活性及SS净活性均随硅酸钾浓度的升高而显著提高,但是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硅酸钾浓度为0.50%时最大,其它指标均在浓度为0.75%时最大;通过葡萄叶片各抗寒指标的隶属度值与综合评价指标看出,始花期0.75%的硅酸钾处理后葡萄抗寒性最强。综合分析,喷施硅酸钾可提高低温胁迫下葡萄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加快蔗糖转运及代谢速率,缓解活性氧累积,增强其耐寒性。  相似文献   

12.
上海地区南、北高丛蓝莓品质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南、北高丛蓝莓引种上海后,品质及花色苷抗氧化能力表现出的差异。以上海地区主栽的5个蓝莓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果实品质、花青苷、总黄酮含量以及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的清除能力、FRAP(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tential assay)总抗氧化能力等指标。结果表明,‘布里吉他’(Brigitta)的果形最大,达2.87 g;‘奥尼尔’(O’Neal)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达13.44%;可滴定酸含量较低,酸固较高,果实风味浓郁;‘蓝丰’(Blue crop)酸固比最高,为11.8。蓝莓果实总黄酮、花色苷的测定中,‘埃利奥特’(Elliott)的花青苷及总黄酮含量均最高,同时DPPH和FRAP的测定值也最高。测定结果均反映出引种上海后,‘奥尼尔’(O’Neal)品质最好,适合做鲜食品种;‘埃利奥特’(Elliott)抗氧化能力最强适合做保健品加工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调亏灌溉技术对玫瑰香葡萄果实品质和葡萄酒质量的影响,为玫瑰香葡萄精确水分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在调亏灌溉条件下,研究玫瑰香果实及葡萄酒的基本理化成分变化,以及主要功能性成分——酚类物质含量变化,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揭示调亏灌溉对玫瑰香葡萄与葡萄酒酚类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的调亏灌溉均能提高玫瑰香葡萄果实中的总酚、单宁含量,降低了果实总花色苷、总类黄酮和总黄烷醇含量。葡萄酒与葡萄果实中的酚类物质含量变化存在差异,80%常规滴灌量处理降低了葡萄酒中的总酚和单宁含量,而其余调亏灌溉处理均提高了葡萄酒中的总酚和单宁含量;所有调亏处理均提高了葡萄酒中的总类黄酮和总黄烷醇含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70%常规滴灌量时,玫瑰香葡萄和葡萄酒品质均为最好。  相似文献   

14.
研究旨在筛选叶片包裹特性、营养品质、适口性能够满足消费需求的葡萄品种,为新疆叶用葡萄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以80个葡萄品种(鲜食品种69个、砧木品种11个)成熟叶片为试材,对12个与包裹特性相关的指标进行测定,使用上裂刻深度、柔韧度、叶脉和叶背绒毛4个关键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对叶片包裹特性进行评价,筛选符合包裹特性要求的品种。进一步通过测定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单宁、总酚和总黄酮等5个理化指标对筛选出品种的营养、适口性等品质进行评价。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里扎玛特’、‘优无核’、‘脆香宝’、‘101-14’、‘5BB’等包裹特性与‘无核白’类似的葡萄品种15个,16个品种单宁含量均较低,均能满足适口性要求。16个品种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为52.46~123.45 mg/g,可溶性蛋白为57.09~75.99 mg/g,总酚为2.20~6.81 mg/g,总黄酮为1.05~4.30 mg/g。‘优无核’、‘里扎玛特’、‘脆香宝’、‘早玛瑙’、‘新雅’、‘无核翠宝’等6个鲜食品种,‘5BB’、‘101-14’、‘110R’、‘SO4’等4个砧木品种可作为叶用备选品种。  相似文献   

15.
双层纸袋对红富士苹果果皮色素和果实糖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红富士苹果套袋后果皮色素含量和果实糖、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果实套袋后果皮叶绿素含量一直低于对照果实,其中chla的含量降低最多,并且与总叶绿素的含量变化动态相似,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降低不大,这可能有利于果实着色;成熟期果实果皮花青苷含量迅速上升,摘袋5d后其含量超过对照,采收时超过对照1倍以上,使果实着色更鲜艳;套袋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降低,总糖、还原糖及各种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均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是套袋果实各种糖、酸等含量变化趋势与对照相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一年生‘舒茶早’和‘龙井43’盆栽扦插苗为材料,根际和叶面分别施入亚硒酸钠,测定不同叶位硒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结果表明:‘舒茶早’第1、2叶总硒含量根施比清水对照高5.2倍,叶施比对照高482倍;‘龙井43’根施比对照高13.68倍,叶施高706.5倍。总硒含量不同叶位差异显著,1—2叶>第3—4叶>第5—6叶>第7—8叶>第9—10叶。根施和叶施两种施硒方式均可提高茶树叶片中SOD、POD、CAT、APX活性。根际施硒后‘舒茶早’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比清水对照高20.20%、17.73%、22.99%,叶施后高29.48%、29.78%、32.53%。‘龙井43’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根施分别比对照高1.18%、2.17%、0.86%,叶施比对照降低19.44%、19.15%、13.33%。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观察‘巨玫瑰’葡萄(Vitis vinifera L.×V. labrusca L.)在高温条件下的反应,为葡萄设施栽培管理提供预警和应对措施。试验材料为1 年生的‘巨玫瑰’葡萄品种盆栽植株,在人工气候室进行不同的温度处理(27、32、37、42℃),观察叶片表型和组织结构变化,对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荧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巨玫瑰’在37℃条件叶脉附近出现失水现象,在42℃条件下叶脉附近出现失水干枯,而且幼叶展不开,最后枯死。27、37℃条件下叶片叶肉组织基本没有变化,栅栏组织排列整齐,但42℃条件下叶肉组织表现出失水萎缩。而且在42℃处理下叶片的可溶性糖较27℃处理显著增高,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OJIP 曲线上的O-I 阶段值和ABS/RC、ETo/RC、TRo/RC、DTo/RC值一直保持相对较高水平。因此,‘巨玫瑰’葡萄的叶片表型、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荧光等指标与高温条件的处理程度与时间相关,并且在42℃处理22天后,‘巨玫瑰’表现出显著性伤害。  相似文献   

18.
旨在为‘SH1’矮砧‘富士’提供幼树树形管理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以4年生‘SH1’矮砧‘富士’为试材,通过70°、90°、120°3种拉枝角度的处理,探讨不同拉枝角度对苹果幼树生长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拉枝角度120°时叶片光合速率最大,且与其他2个处理差异显著(P0.05);拉枝角度90°时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最高、叶片厚度、百叶重最大,与其他2个处理差异显著(P0.05);拉枝角度90°时的冠下光合间接辐射最大,拉枝角度120°时株间光合间接辐射、光合直接辐射和叶面积指数均最大;拉枝角度90°时长枝的长度、粗度最大,中枝粗度最大,拉枝角度120°时中枝长度最长;拉枝角度90°时果实单果重、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硬度均最大。综合考虑树体生长势和果实品质等因素,90°为‘SH1’矮砧‘富士’枝条适宜的拉枝角度。  相似文献   

19.
以贝达葡萄果实为原料,研制葡萄原汁的配方,并对其品质指标进行了测定。贝达葡萄原汁的最佳配方为羧甲基纤维素钠0.100 g/100 m L,黄原胶0.130 g/100 m L,蔗糖添加量9%。该配方下的葡萄原汁的总糖含量17.59 g/L,总酸含量15.71 g/L,总酚含量1 080.12 mg/L,类黄酮含量32.12 mg/L,黄烷-3-醇含量43.78 mg/L,花色苷含量19.88 mg/L。研制的贝达葡萄原汁不但风味突出,而且含有丰富的酚类物质,营养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酚类物质含量高且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的酿酒葡萄种质资源,分别以4个红色和4个白色酿酒葡萄成熟果实为材料,比色法测定果皮、果肉和种子中的总酚、单宁、总类黄酮、原花色素和黄烷醇含量,以总还原力、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评价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各品种果皮、果肉和种子中各酚类物质含量具有明显差异,但均以果肉中含量最低。红色品种果皮和种子中酚类物质含量均高于白色品种(‘小白玫瑰455’除外),其中以‘黑比诺667’中总酚、单宁和总类黄酮含量最高,而果皮原花色素和黄烷醇含量以‘蛇龙珠’最高,种子原花色素含量以‘法国蓝’最高。白色品种中,‘小芒森’果皮各酚类物质含量均最低,而种子中含量以‘小白玫瑰455’最高。各葡萄品种果皮和种子的抗氧化能力和其总酚、单宁、总类黄酮、原花色素和黄烷醇含量之间均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8383~0.9983,而果肉中的相关性较弱。选用的3种方法对葡萄果实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时,测定结果在不同方法间存在协同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