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为了解福建地区猪源CTX-M阳性大肠杆菌耐药性、耐药基因流行情况以及耐药质粒特征,本研究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福建地区分离的67株猪源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大肠杆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通过PCR检测其重要的耐药基因;通过供体菌与受体菌(C600)的接合转移试验,检测携带CTX-M耐药基因耐药质粒的水平转移情况,并测定接合子的药物敏感性变化以及耐药质粒的复制子类型。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头孢噻呋(100%)、头孢噻肟(100%)和四环素(94.0%,63/67)耐药性较高,对阿米卡星相对敏感,耐药菌株仅占7.5%(5/67)。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53.7%(36/67)的分离株携带3个以上耐药基因,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49.3%,33/67)和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37.3%,25/67)的检出率较高,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Ib-cr和oqxAB、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酰胺醇类耐药基因cmlA和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3的检出率在10.4%~19.4%,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rmtB(4.5%,3/67)的检出率最低;其中以CTX-M+mcr-1+floR耐药基因的组成模式流行为主,检出率为25.4%(17/67)。通过接合转移试验共获得21株接合子,与受体菌C600相比,其对受试药物,如头孢噻呋、头孢噻肟和庆大霉素等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提高了2~32倍。复制子分型结果显示17株分离菌分型成功,4株分离菌未能分型,其中以IncF型质粒为主。福建地区猪源CTX-M阳性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呈较为严重的耐药性,耐药基因的携带率普遍较高且以mcr-1和floR基因流行为主,耐药质粒以IncF型为主。本研究为福建地区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风险评估与抗菌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猪源大肠杆菌中可移动质粒在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水平传播机制中的作用,作者对氟喹诺酮耐药且PMQR基因阳性的大肠杆菌进行接合试验,并对所得接合子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8种常见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针对质粒介导的氟喹诺酮耐药基因(PMQR)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接合子进行PCR扩增。研究结果显示,41株氟喹诺酮耐药且PMQR基因阳性的供体菌共接合成功16株细菌,接合成功率高达39%,接合子与受体菌J53相比,均呈现一定的耐药表型,与供体菌相比,87.5%的接合子存在耐药谱型的变化,并且存在丢失一种药物耐药性,产生另一种药物耐药性的现象,PCR结果显示,接合子与供体菌相比,基因型有所减少,接合子中qnrS基因接合成功率最高,12.5%的接合子发生oqxA、oqxB和qnrS的共转移。本研究表明不同的PMQR基因在可移动质粒介导耐药性水平传播的过程中接合成功率存在差异,不同的PMQR基因有可能位于不同的可移动质粒上,通过比较接合前后供体菌和受体菌耐药表型的变化,尤其是PMQR基因检出率的变化,可以初步确定,可移动性质粒在大肠杆菌耐药性水平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自杀性质粒pUT携带含有信号标签的Mini-Tn5转座子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1型菌进行转座诱变,构建了带有12对特异性信号标签的Mini-Tn5转座子的pUT自杀质粒,转化到供体菌E.coliβ2155后,利用双亲本滤膜杂交法与受体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1型菌(APP1)进行接合转移,构建并优化了接合转移体系.利用抗性和营养缺陷培养平板筛选得到接合突变体,通过抗性通用引物与12个特异标签引物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毒素IV(ApxIV)鉴定引物分别对这些突变体进行了PCR鉴定和测序验证.结果表明,经过加入标签的MinI-Tn5转座子可以通过接合转移的方式从供体菌E.COliβ2155中插入到APP1基因组当中,并成功构建了12个含有特异信号标签的重组质粒,获得了APP1的12个转座突变体库,经筛选鉴定后得到561个突变株.这为研究APP1的功能基因和筛选特定突变株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超级细菌NDM-1质粒水平传播的特性,以携带NDM-1质粒的猫源洛菲不动杆菌和人源醋酸钙不动杆菌为供体菌,以工程菌株大肠杆菌DH5α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弱毒菌株为受体菌,通过接合试验验证了NDM-1基因通过质粒跨种传播的可能性。结果显示,猫源NDM-1质粒可以转入E.coli DH5α中,并可以DH5α为中介,转入猪霍乱沙门氏菌C500中;而人源NDM-1质粒仅转入E.coli DH5α中,未能转入其他菌株。NDM-1质粒在沙门氏菌C500中比在E.coli DH5α中较为稳定遗传。质粒的导入并不影响宿主菌的生长特性。本研究初步揭示了NDM-1的传播方式,表明NDM-1质粒能够跨越菌种界限,并可以大肠杆菌为中介,转移至其它菌株中。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地榆不同部位提取物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氏菌(MDR E.coli)体外抑菌效果及抑菌机制,通过系统溶剂提取法萃取制备地榆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提取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各部位提取物对MDR E.coli的抑菌活性,筛选最佳抑菌活性部位提取物,并通过对MDR E.coli的细胞壁、细胞膜、菌体总蛋白合成的影响探讨抑菌机制。结果表明,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MDR E.coli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为3.125 mg/mL,在浓度为MIC和0.5×MIC时作用菌体12 h, MDR E.coli菌量分别为(2.37±0.59)×10~(6 )CFU/mL和(2.05±0.57)×10~8 CFU/mL;培养基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分别为(1.498±0.023)U/L和(0.768±0.088)U/L;在260 nm处培养基上清液OD值分别为0.363±0.003和0.168±0.009,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菌体总蛋白条带出现明显缺失。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MDR E.coli的抑菌作用最强,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破坏菌体细胞壁、增大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干扰细菌总蛋白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为了检测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中可移动元件质粒在耐药性传播中的作用。采用质粒接合试验,筛选接合菌,并用K-B纸片测定接合前后细菌的耐药谱,并测定MIC值和MBC值,比较接合菌在接合前后耐药性变化。其结果70株供体菌中,一共接合成功31株,成功率达44.29%。通过药敏试验以及MIC值和MBC值的测定发现,接合后93.3%细菌的耐药谱型发生变化、76.7%接合菌最小抑菌浓度发生变化,56.7%接合菌的最小杀菌浓度发生变化。表明从菌株的耐药谱及对药物的抗性变化上可以初步判定,可移动元件质粒在传播细菌耐药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江西省樟树市某鸭养殖场送检的病死鸭进行病理剖检,通过细菌分离、生化鉴定得到1株致病性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头孢拉定、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和阿莫西林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通过质粒提取和接合转移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提取得到一10 kb左右的质粒;质粒接合转移试验表明,成功将该质粒转化入感受态E.coli JM109,并能使E.coli JM109获得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且与分离菌株的耐药谱一致。推测该菌株产β-内酰胺酶的基因存在于质粒,并且该耐药基因能随质粒的转移转化入敏感菌E.coli JM109。  相似文献   

8.
中药对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25种中药对秦皇岛地区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地方流行株QH1(O78)、QH2(O89)、QH4(O1)的体外抑菌效果,以E.coli标准株ATCC25922作为质控菌株。利用水提法制备中药药液,使终浓度为1g/mL;用平板琼脂打孔法和改良微量二倍稀释-平板法分别测定25种中药的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金银花、黄连、乌梅、五味子4种中药对鸡致病性E.coli地方株极度敏感,抑菌圈直径在20.3mm~22.7mm之间,其MIC在15.65mg/mL~31.25mg/mL之间;其他药物对鸡致病性E.coli地方株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为鸡致病性E.coli地方株中药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调查太原市周边地区鸡源大肠杆菌(E.coli)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从规模化养鸡场采集患腹泻病鸡的粪便样品进行E.coli分离、血清型鉴定及耐药性检测,通过接合试验检测质粒在抗生素抗性水平转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分离到81株E.coli属于15种不同血清型,其中28株属于5种优势血清型,即O1、O8、O78、O84和O143;所有分离菌株对13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qnrA、tetM、tetA、sul2、strA、aadA、floR为检测到的主要耐药基因;分离菌株质粒携带的7种耐药基因可通过接合作用转移.该研究结果证明E.coli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已普遍存在,其携带的耐药基因可通过接合作用在细菌之间传递.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在亚抑菌浓度单一药物的持续诱导下,鸡源大肠杆菌(E.coli)对临床常见药物的耐药表型变化,本实验采用亚抑菌浓度的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持续诱导培养LG30鸡源E.coli和O78标准菌至30代,并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各不同诱导代次的菌株对常见药物的耐药表型.结果表明在亚抑菌浓度的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持续诱导培养下,受试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持续下降,当诱导至20代,各诱导菌已成为多重耐药菌株,继续诱导至30代,各诱导菌对药物的耐药程度加重,但各药的最小抑菌浓度值升高速率变慢.表明细菌在单一药物诱导下可以较快进化为多重耐药菌.  相似文献   

11.
“救必应”为冬青科植物铁冬青的树皮或根皮水浸出物制备,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为研究中药“救必应”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影响,本研究将产ESBLs的E.coli在亚抑菌浓度的中药“救必应”中传代,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抗生素对产ESBLs的E.coli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中药作用后细菌形态学变化.结果显示,中药“救必应”可以显著降低产ESBLs的E.coli对阿莫西林、加替沙星、诺氟沙星、盐酸左旋氧氟沙星、乙酰甲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克林沙星、氟苯尼考的MIC值,并且MIC均降低4倍;此外,中药作用后可以引起细菌细胞壁的皱裂、干瘪、折叠、缩短等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亚抑菌浓度(Sub-MIC)强力霉素或庆大霉素对猪链球菌(SS)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毒力因子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96孔板法测定强力霉素或庆大霉素对SS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利用结晶紫染色和活细胞计数法分别测定亚抑菌浓度(1/2 MIC、1/4 MIC、1/8 MIC和1/16 MIC)的强力霉素或庆大霉素作用下SS生物被膜形成能力、SS生长能力及其被膜内SS活菌数量;采用革兰染色观察亚抑菌浓度强力霉素(1/4 MIC和1/8 MIC)或(1/2 MIC和1/4 MIC)庆大霉素作用下SS分布情况;采用qRT-PCR检测亚抑菌浓度(1/4 MIC和1/8 MIC)作用下的SS毒力因子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亚抑菌浓度强力霉素(1/2 MIC~1/16 MIC)或庆大霉素(1/2 MIC和1/4 MIC)均能够增强SS生物被膜形成能力(p0.001)和增加被膜内SS活菌数量(p0.001),且SS具有明显集聚成团现象;不同亚抑菌浓度强力霉素和庆大霉素均减缓了SS的早期生长速率,但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其生长特性恢复;1/4 MIC和1/8 MIC的强力霉素或庆大霉素均能够显著降低SS毒力因子cps、ef、sly、fbps、gdh和gapdh mRNA的转录水平(p0.01)。结果表明:亚抑菌浓度的强力霉素和庆大霉素均可以增强SS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并降低其毒力因子的转录水平从而形成持续性感染,本研究为抗生素在治疗或预防相关疾病中的正确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天然发酵酸马奶中发酵乳杆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O8(E.coli O8)的抑菌机理,本试验从酸马奶中分离筛选出抑菌效果最佳的菌株,对其进行16S rDNA序列鉴定,经NCBI网站BLAST对比鉴定菌种;对菌株进行培养发酵,制备无细胞发酵上清液(CFS);通过排酸、排过氧化氢(H2O2)、不同蛋白酶处理等方法初步确定CFS中的抑菌活性物质性质及其含量;采用牛津杯法和二倍稀释法确定CFS对致病性E.coli O824h生长曲线的最佳抑菌浓度;试剂盒法测定CFS对致病性E.coli O8的细胞膜和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从酸马奶中分离出22株对致病性E.coli O8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对抑菌作用最好的菌株进行16S rDNA序列鉴定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后确定其为发酵乳杆菌属;CFS中主要的抑菌物质为蛋白,含量为399.5μg/mL;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5.0和49.9μg/mL;CFS能使致病性E.coli O8的碱性磷酸酶(AKP)含量在1h内快速升高,之后呈缓慢增长趋势,且使致病菌培养液中的蛋白含量明显升高。综上所述,发酵乳杆菌CFS的主要抑菌物质为蛋白,蛋白浓度越高抑菌能力越强;CFS通过破坏或改变致病性E.coli O8细胞膜和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其释放出AKP和胞内蛋白,从而在短时间内起到抑制致病性E.coli O8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伪中间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pseudintermedius)是犬脓皮病主要致病菌,具有多重耐药性,严重威胁犬及人类健康。本研究从脓皮病患犬中分离20株伪中间葡萄球菌,并揭示大黄酸对伪中间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及抗菌机理。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抑菌曲线和黏附抑制试验分析了大黄酸对伪中间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检测大黄酸对伪中间葡萄球菌细胞膜完整性、通透性,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等,结合电镜观察细菌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从而探究大黄酸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大黄酸对伪中间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2.5 μg·mL-1,亚抑菌浓度能够显著抑制伪中间葡萄球菌生长和黏附;经大黄酸处理后,伪中间葡萄球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胞外β-半乳糖苷酶活性增加(P<0.05);ROS测定结果显示,大黄酸处理后细菌细胞ROS水平增高3.9倍(1×MIC)和6.4倍(2×MIC);大黄酸处理后,电镜观察伪中间葡萄球菌表面存在大量分泌物、皱缩,胞壁破裂、电子密度降低、内容物泄漏等。综上,大黄酸可通过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破坏膜完整性,诱导细菌细胞产生大量ROS等作用机制达到抗菌目的。  相似文献   

15.
传统中药五倍子(Galla chinensis, GC)被证明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但其抑菌活性与活性成分之间的关联性不够明确。本研究采用大孔树脂从GC水提物(water extracts of GC, GCE)中分离五倍子单宁(gallotannins, GT)并收集大孔树脂脱GT后的剩余物(GTrE);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测定GCE中没食子酸(gallic acid, GA)和没食子酸甲酯(methyl gallate, MG)含量;然后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法比较了GCE与其活性成分对耐药大肠杆菌(E.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的抑菌活性,分析了活性成分含量与五倍子抑菌活性的关联性。结果表明,GCE对耐药E. coli和S. aureus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GT和GTrE与GCE的抑菌作用类似,两者在GCE中的含量分别为58.3%和22.8%,联合使用多呈现相加作用,对不同E. coli菌株的MIC范围为5-20 mg/mL;对不同S. aureus菌株的MIC范围为0.156-0.625 mg/mL。这提示GCE、GT和GTrE对S. aureus抑制的选择性更强。GA对上述两种菌的MIC范围为5-10 mg/mL,MG则为1.25-2.5 mg/mL,但GA和MG在GCE中的含量较低,分别为3.1665%和0.0899%。以上结果表明GCE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GA和MG与其抑菌作用相似,但两者在GCE中的浓度远远低于它们的MICs。故推测含量较高的GT和GTrE或者未知组分的联合可能是五倍子发挥抑菌活性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单味中药水提物对河北地区鸡源耐药性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地方流行株QH15(O_2)、QH16(O_(38))、QH17(O_(89))的体外抑菌活性。利用平板琼脂打孔法和改良微量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诃子、五味子、五倍子、黄连、黄芩、苦参6种中药均对3株鸡耐药性E.coli地方株高度敏感,抑菌圈直径在15~24 mm之间,MIC在7.825 mg/mL~31.25 mg/mL之间,其他的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猪肠道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调查和分析猪肠道菌的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机制,用PCR及序列分析方法检测鉴定2个猪肠道菌中4种16S rRNA甲基化酶耐药基因rmtA、rmtB、rmtC和armA和10种氨基糖苷钝化酶基因,用接合试验研究rmtB基因和10种氨基糖苷钝化酶基因的水平转移机制,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携带rmtB基因的分离菌及其接合子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从分离的152株猪肠道菌中共检测到49株(32.3%)rmtB阳性菌,其中48株为大肠埃希氏菌,1株为阴沟肠杆菌,未检出其它16S rRNA甲基化酶编码基因.49株rmtB阳性菌中检测到7种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是aac(3)-Ⅱ(87.8%)、aph(3′)-Ⅶ(79.6%)、aph(3′)一Ⅱ(77.6%)、aadAJ(34.7%)、aacc(6′).-Ⅰb(14.3%)、aac(3)-Ⅳ(10.2%)和aph(4)-Ⅰ(8.2%).46株rmtB阳性菌可以通过接合试验将rmtB、aac(3)-Ⅱ、aph(3′)-Ⅶ、aph(3′)-Ⅱ和aadA基因传递给受体菌E.coli C600和E coli 488 Rifr,接合率从3.0×10-6~4.6×10-13不等.所有rmtB阳性菌株及其接合子对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西梭米星、萘替米星、庆大霉素6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均高度耐药(MIC≥512 Pg·mL-1).研究结果表明,rmtB基因和氨基糖苷钝化酶基因广泛存在于两猪场,它们共同介导猪源肠道菌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高度耐药.rmtB基因与aac(3)-Ⅱ·aph(3′)一Ⅶ、aph(3′)-Ⅱ和aadA基因位于同一接合性质粒上,共同传播氨基糖苷类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8.
穿心莲内酯影响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探究穿心莲内酯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为猪链球菌病的耐药性提供替代疗法。试验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穿心莲内酯对猪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利用结晶紫染色(CV)和扫描电镜(SEM)检测穿心莲内酯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穿心莲内酯对猪链球菌的MIC和MBC分别为0.25和0.5mg·mL~(-1);2)扫描电镜观察可见阴性对照组细菌镶嵌于生物被膜中,而穿心莲内酯在亚抑菌浓度下(1/2MIC、1/4MIC、1/8MIC)能使细菌生物被膜中的细菌数量和生物被膜形成量均减少,并呈剂量依赖性;3)luxS基因和毒力基因的RT-PCR检测显示亚抑菌浓度(1/2MIC、1/4MIC)的穿心莲内酯明显降低gapdh、sly、fbps、ef和luxS基因的转录,显著增加cps2J、mrp和gdh基因的转录;4)哈维氏弧菌生物发光法测定细菌培养液显示穿心莲内酯在亚抑菌浓度下(1/2MIC、1/4MIC、1/8MIC)对猪链球菌AI-2信号分子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穿心莲内酯亚抑菌浓度的干预可抑制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并且可致毒力基因表达水平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五倍子水提液(Galla chinensis extract,GCE)与临床常用抗生素联用对耐药大肠杆菌(E. coli)的体内外抑制效果,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GCE和不同抗生素联用对临床分离E. coli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棋盘稀释法进行联合药敏试验,计算GCE和抗生素联用时的分级抑菌浓度(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判定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采用E. coli感染模型小鼠进一步验证GCE与抗生素联合应用的体内效果。结果表明:GCE对E. coli标准菌株和多重耐药菌株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MIC范围为4~8 mg/mL;GCE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的FIC小于0.5,表现为协同抑菌作用;在E. coli耐药菌株(MC02)动物感染模型中,与单独用药相比,GCE与阿莫西林联合可明显提高感染小鼠的存活率和增重,并减轻肠道病变。提示GCE可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耐药菌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 RT- PCR方法从猪脂肪组织扩增出瘦蛋白基因 ,将其插入 p MD1 8- T克隆载体 ,经序列分析证明 ,所获得的目的基因为 4 4 1 bp,与预期大小一致。提取质粒后用 Eco R 和 Xho 双酶切 ,克隆入 p ET- 2 8a表达载体 ,将阳性重组质粒转化表达受体菌 E.coli BL 2 1 ( DE3) ,经 IPTG诱导 ,SDS- PAGE检测 ,证明在 E.coli BL 2 1中正确表达了重组猪瘦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