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8 毫秒
1.
4种石斑鱼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莲  刘楚吾 《水产科学》2004,23(11):16-20
采用9个引物,对湛江沿海野生蜂巢石斑鱼、鲑点石斑鱼、点带石斑鱼及黑边石斑鱼的基因组DNA进行了RAPD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蜂巢石斑鱼、鲑点石斑鱼、点带石斑鱼及黑边石斑鱼种间遗传距离(Dij)分别为0 4009(蜂巢石斑鱼-鲑点石斑鱼)、0 4805(蜂巢石斑鱼-点带石斑鱼)、0 5703(蜂巢石斑鱼-黑边石斑鱼)、0 4409(鲑点石斑鱼-点带石斑鱼)、0 4561(鲑点石斑鱼-黑边石斑鱼)及0 4729(点带石斑鱼-黑边石斑鱼);用UPGMA法对这4种石斑鱼进行聚类分析可知,蜂巢石斑鱼与鲑点石斑鱼首先聚在一起(0 4009),而后蜂巢石斑鱼-鲑点石斑鱼与点带石斑鱼聚在一起(0 4611),最后,蜂巢石斑鱼-鲑点石斑鱼-点带石斑鱼再与黑边石斑鱼聚在一起(0 4951)。在所研究的类群中,蜂巢石斑鱼和鲑点石斑鱼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青石斑鱼肠道菌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沿海重要经济鱼类青石斑为研究对象,分别以营养琼脂和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检测其肠道中总的好气和兼性厌氧菌及专性厌氧菌的数量,以TCBS(Thiosulfate Citrate Bile Salts Su-crose)、麦康凯、NAC(Nalidixic acid-cetri mide)、锰营养盐、TPY(Tryptone-phytone-yeast extract)和SL(Rogosa SL.)琼脂等6种选择性培养基对青石斑肠道菌群进行计数和选择性分离,并对分离的优势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青石斑鱼肠道内好气及兼性厌氧菌的总量可达5.3×105CFU/g。在6种选择性培养基中TCBS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量最多,约占总好气菌及兼性厌氧菌的36%,优势菌与牙鲆弧菌(Vibrio olivaceussp.nov.)同源性最高;麦康凯琼脂平板中生长的菌落数量次之,约占总好气菌及兼性厌氧菌的24%,优势菌与阿氏肠杆菌(E.asburiae)同源性最高;而NAC和锰营养盐琼脂平板中生长的菌落数量较少,优势菌分别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sp.)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同源性最高。厌氧菌的数量很少,约为总好气和兼性厌氧菌数量的1%,其中TPY培养基中生长的菌落数量约占总厌氧菌数量的53%,优势菌与拟杆菌(Bacteroidessp.)同源性最高;SL培养基中没有检测到细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江苏南部沿海在8~10月份常发生文蛤大批死亡,从病文蛤体内分离到病原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得到证实。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以极生单鞭毛运动,在TCBS琼脂平板上形成黄色大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能游动。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精氨酸—碱反应阴性,赖氨酸、鸟氨酸脱羧阳性。在无盐蛋白胨水中不能生长,在10%NaCl 蛋白胨水中生长良好。在43℃下能正常繁殖。对弧菌抑制剂0/129(150μg)和新生霉素(5μg)敏感,被鉴定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Sakazaki)。病文蛤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表明,肠上皮及肝组织被细菌侵袭。病原菌在肠上皮细胞质中增生,形成上百个细菌的集群。上皮细胞核变形,被挤向一侧,线粒体内嵴模糊,部分上皮细胞微绒毛的结构被严重破坏,细菌周围的组织被腐蚀成空斑。  相似文献   

4.
杂色蛤病原菌—溶藻弧菌的分离与回接感染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1年7月下旬至10月上旬,辽宁东沟县沿海出现杂色蛤大批死亡,从病杂色蛤体内分离到病原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得到证实。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以极生单鞭毛运动,在TCBS琼脂平板上形成黄色大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能游动。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精氨酸—碱反应阴性,赖氨酸、鸟氨酸脱羧阳性,对弧菌抑制剂0/129(150μg)敏感,被鉴定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通过回接试验证明此溶藻弧菌使杂色蛤死亡。  相似文献   

5.
福建沿海赤点石斑鱼资源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南沿海有36种石斑鱼,而福建沿海常见的种类是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青石斑鱼(E.awoara)、云纹石斑鱼(E.moara)、鲑点石斑鱼(E.fario)和六带石斑鱼(E.sexfasciatus)等,其中以赤点石斑鱼(俗称红斑)的数量为最多,是一种重要的出口创汇的名贵鱼类,1984年福建省石斑鱼产量估计为400吨。  相似文献   

6.
5种常见石斑鱼的线粒体DNA酶切物理图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识别5、6碱基序列的17种限制性内切酶,即BamHⅠ、BglⅠ、BglⅡ、DraⅠ、EcoRⅠ、EcoRⅤ、HindⅢ、KpnⅠ、MluⅠ、PstⅠ、PvuⅡ、SalⅠ、ScaⅠ、SmaⅠ、StyⅠ、XbaⅠ和XhoⅠ,对南海海域石斑鱼属(EpinephelusBloch)野生蜂巢石斑鱼(E.merra)、鲑点石斑鱼(E.fario)、青石斑鱼(E.awoara)、赤点石斑鱼(E.akaara)和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的线粒体DNA(mtDNA)进行RFLP分析。测算出蜂巢石斑鱼、鲑点石斑鱼、青石斑鱼、赤点石斑鱼和七带石斑鱼的mtDNA分子大小分别为(18.52±0.21)kb、(18.44±0.21)kb(、18.56±0.18)kb、(18.57±0.19)kb和(18.36±0.11)kb。通过单、双酶切分析,分别构建了蜂巢石斑鱼10种酶共20个酶切位点、鲑点石斑鱼9种酶共17个酶切位点、青石斑鱼8种酶共16个酶切位点、赤点石斑鱼7种酶共12个酶切位点和七带石斑鱼7种酶共13个酶切位点的酶切物理图谱。BglⅡ和XhoⅠ两种内切酶的酶切谱带可作为鉴别这5种石斑鱼的RFLP标记。  相似文献   

7.
鲑点石斑鱼的核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报告以肾细胞为材料,采用PHA和秋水仙素进行分步活体注射,经低渗处理,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鲑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ario)的染色体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鲑点石斑鱼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48,核型为34m·sm+14st·t,NF=62。  相似文献   

8.
闽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发生在福建南部海区网箱养殖石斑鱼的暴发性传染病进行了初步研究。应用PCR和RT-PCR技术。检测石斑鱼常见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结果各发病渔场均检出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病原菌分离未发现强致病性细菌;寄生虫检查发现腹腔普遍有一种微孢子虫感染形成的孢囊。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游动失常、厌食、鳔肿大、肾脏坏死、糜烂。表明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感染是导致石斑鱼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绿鳍马面鲀烂嘴症的致病菌及筛选敏感药物,通过平皿划线法将患病组织内的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株优势菌,命名为QZG3。该菌株在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TCBS)弧菌选择性培养基上为绿色、圆形、黏稠状菌落,经革兰氏染色判断为革兰氏阴性菌;对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鉴定,并经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该菌株与阿尔法克弧菌(Vibrio alfacsensis)聚为1支,因此判断该菌株为阿尔法克弧菌。人工回感试验表明,该菌株为绿鳍马面鲀烂嘴症的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仅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两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土霉素、青霉素、头孢氨苄、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以及红霉素均表现出耐药性。因此建议养殖生产上选用氟苯尼考和恩诺沙星进行药物防治。  相似文献   

10.
渔业生物学     
010598从卤虫无节幼体分离出来的细菌的抗菌素耐性以及用甲醛抑菌的效果=Antibi-otie resistance in baeteriai的lated fromArt娜ia nauplii and efficaey of founaldehydeto control bacterial load[刊,英]/H ameedA 55,BalasubramanianG//构uac.一2000,183(3/4)一195一205 进行试验以测定从卤虫无节幼体分离出来的细菌的抗菌素耐性,以及用甲醛抑制这些与卤虫无节幼体有关的细菌的效果。在海 2水营养物琼脂和TCI犯琼脂上测定卤虫无节幼体的需氧菌总量,在海水营养琼脂和TCBS琼脂平板上测得每个无节幼体的菌落形成单位(CFU)分别为3.8x…  相似文献   

11.
2011年7月,福建省晋江某养殖场养殖的斜带石斑鱼( Epinephelus coioides )发病,病鱼体重3~10 g,症状为鱼体色变深,拒食,离群缓慢游动,背鳍下方局部鳞片脱落、表皮溃烂,肝脏点状发红。2011年7月从濒死病鱼肝脏、肾脏中分离到2株细菌,分别命名为201107-I与201107-II,经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RNA 基因鉴定,这两株均为哈维氏弧菌( Vibrio harveyi )。毒性实验发现这两株菌都能引起斜带石斑鱼表皮溃烂症,其中201107-II毒性较强,被用于后续感染实验。通过肌肉注射、腹腔注射与创伤浸浴3种方式进行回归感染实验,得到3种方式对石斑鱼的半致死量LD50分别为4.3×104、2.9×105和5.4×106 cfu/g鱼体重。从人工感染的石斑鱼肾脏中再次分离到该菌,经生理、生化指标和16 S rRNA 基因鉴定,为同株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红霉素、大观霉素、氯霉素等16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呋喃唑酮、克拉霉素、环丙沙星等9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苯唑西林、青霉素G、万古霉素等13种抗生素不敏感。本研究对石斑鱼病害防治与健康养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网箱养殖鲑点石斑鱼高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鲑点石斑鱼俗称芝麻斑,其生长快,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鱼类,并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在南方的市场广大,价格高,现已成为海水网箱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1998年我们在深圳市龙岗区南澳镇鱼排上进行了网箱养殖鲑点石斑鱼试验,经过一个生产周期的养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赤点石斑鱼的普通变形菌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02年7~9月在广东省阳西县发生大规模死亡的赤点石斑鱼进行病原学研究,现场调查发现养殖赤点石斑鱼平均死亡率高达80%,病鱼的体征为鱼体体表有轻度溃疡,明显的腹部膨胀。解剖发现内脏严重病变,肠坏死,有少量腹水。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鱼的心、肝、肠、脾脏中存在大量的细菌,菌体呈现弥漫分布,透亮,个体为球状或短杆状。从以上器官及血液分离到3个优势菌株,分别通过肌肉注射的方法感染健康赤点石斑鱼,筛选出其中毒力较强的1株。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PI20E试剂盒,结合专用电脑软件进行鉴定,确定为普通变形菌(Proteusvulgaris)。用该菌株配制成梯度浓度的菌悬液,再次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对健康赤点石斑鱼进行感染试验,得到其LD50为6.7×104cfu/ml,证实了普通变形菌对赤点石斑鱼具有强毒性,可能是引起这次大规模死亡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4.
大西洋鲑杀鲑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皮肤溃烂的大西洋鲑(Salmon salar)肌肉、肝、肾分离到一致病性的菌株(AB080226),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其为该病的病原菌,研究了该菌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并对其16SrDNA序列进行了在线Classifer和Blast分析。结果显示: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葡萄糖氧化发酵阳性,氧化酶检测阳性,0%NaCl生长;能利用甘露醇,不具运动性,能发酵麦芽糖,葡萄糖产酸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苯丙氨酸脱氨酶阴性;该菌属于气单胞菌属的细菌,在系统发育树上与杀鲑气单胞菌形成一个簇群,同源性高达99.9%以上。综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鉴定其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相似文献   

15.
赤点石斑鱼的病害及其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名贵海产鱼类。近几年来,广东、福建、浙江等省除暂养出口外,尚大力发展网箱养殖,开展人工繁殖研究。在生产与试验中,鱼病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有关石斑鱼的病害,Yamaguti(1934,1935,1941,1965,1970),汪溥钦(1984,1986)等曾做过研究,但多偏重于病原体的分类方面,对鱼病则研究得很少,尤其是防治方面。黄琪琰等(1981)报导了石斑鱼的白斑病及其防治,欧瑞木等(1987)记载了石斑鱼的病害及防治。除外,新加坡、香港也有过一些报道。 1984年以来,作者就赤点石斑鱼的病害进行调查,并开展防治试验,先后发现有烂尾病、隐核虫病、鳞盘虫病及鱼虱病等10余种病害,可引起石斑鱼严重死亡或影响鱼的生长。现将初步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6.
异育银鲫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储卫华 《水利渔业》2001,21(1):40-40
选取症状典型、濒临死亡的病鱼,清水冲洗后,用75%的酒精对病鱼体表进行擦拭消毒,按常规方法,无菌取病鱼腹水、肝、肾。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28℃培养.24h观察结果。病原菌生物学性状的测定按照《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进行。鉴定菌株均经营养琼脂斜面于28℃恒温培养.16~18h活化后再进行菌体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试验。  相似文献   

17.
石斑鱼属于(鱼旨)科石斑鱼属,其种类有100余种,世界上的暖水海域均有分布。我国产的石斑鱼约有廿多种,主要分布在东海和南海,常见的有青石斑鱼(土鲙)(Epinephelus awoara(T.R.S))、鲑点石斑鱼(红鲙)(E.faris(Thunberg))、赤点石斑鱼(E.akaara(T.R.S))等。石斑鱼为肉食性、底栖性鱼类,多栖息于热带及温带底质多岩礁的海域,进行深浅洄游,,但活动范围甚小,喜欢吞食鱼类和虾类,具有生长快、个体大、肉质嫩等特点,其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体色美,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在港澳地区被视为吉祥之物,享有上等佳肴之美称。目前,在香港,重500克左右的石斑鱼售价达200元港元,若遇传统假节日,售价更高,是一种竞争能力较强的创汇品种。就目前的生产水平看,石斑鱼养殖虽然投资较大,但生产效益高,一般投入  相似文献   

18.
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是导致多种海水鱼类神经性病害的致病原.发病及死亡的石斑鱼除了表现神经异常症状外,无明显的临床病症,体表及内脏组织也未发现明显病变及寄生虫感染.2003年4~8月,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福建南部人工养殖的5种石斑鱼即紫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马拉巴石斑鱼(E. malabaricus)、青石斑鱼(E. awoara)、赤点石斑鱼(E. akaara)和云纹石斑鱼(E. moara)中检出5个神经坏死病毒分离株.检测了76份石斑鱼样品,这些石斑鱼NNV病毒的平均感染率约为90%.对这些病毒的RT-PCR产物421 bp核酸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其相同的序列超过99%.将这些序列与GenBank的石斑鱼(Epinephelus spp.)神经坏死病毒相关基因序列作比较,同源性在97%以上.对神经坏死病毒在石斑鱼体内的分布也进行了分析,在脑和眼组织的检出率最高,部分病鱼的肝、脾和肾组织也能检出病毒.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可确认神经坏死病毒为该传染病的主要致病原.RT-PCR方法是检测NNV等病原的一种理想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应用DGGE分析三疣梭子蟹养殖塘底泥细菌的多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钱丽君  张德民 《水产学报》2007,31(2):204-210
将传统的菌落菌体形态分类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研究了三疣梭子蟹养殖塘底泥中一个细菌类群的多样性。首先采用平板稀释法对三疣梭子蟹养殖塘底泥中的细菌进行分离与纯化,根据各菌株的菌落形态特征初步将118株分离物分为8个类群,其中最大的一个类群的菌落基本特征为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凸起、菌落有光泽,对该类群的细菌多样性分析表明,通过芽孢染色可将产芽孢菌和不产芽孢菌区分开,不产芽孢菌根据其菌体形态又分为3个亚群,其中卵圆形细菌是最大的一个亚群,共有16株。应用PCR-DGGE方法对该类群进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卵圆形类群16株细菌中就有11株不同系统发育型的细菌。最后,将这11株细菌进行了16S rDNA部分序列(约750 bp)的测定,并做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细菌的系统发育学地位相距很远,分属于γ-Proteobacteria、α-Proteobacteria和 Firmicutes等类群。试验结果表明,以菌落特征的差异来挑选不同的菌株作为分析细菌多样性的第一个筛选步骤,会大大低估可培养异养细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mangguense)分类学上属鲈形目,鲈形亚目,丽鱼科。原产于中美洲尼拉瓜,1976年引入台湾,我省于96年11月从台湾引进。一、外部形态特征:淡水石斑鱼躯干两侧各有8条黑条纹。垂直的黑条纹中央有较黑的色素块。胸鳍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