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7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
近年来,福建南部海区一些网箱养殖石斑鱼常见一种流行性孢子虫病,病鱼主要表现为游动失常、厌食、消瘦。外表无明显病理症状,部分病鱼腹部膨大变形,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剖检可见腹腔、生殖腺、肝脏、结缔组织以及肌肉组织内散布或成串排列数个到数十个大小不一的黑色或银灰色孢囊。包囊内含大量孢子虫的子孢子,子孢子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约4~5μm。根据形态学以及寄生特点确定该寄生虫是一种匹里虫。  相似文献   
2.
福建厦门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大约1400公顷,主要分布在海沧区的东孚,集美区的灌口和后溪,同安区的石浔、西柯和翔安区东坑等区域。笔者分析了2008—2010年厦门地区南美白对虾的病害监测数据,调查了南美白对虾红体病的流行情况,提出了防治建议和措施,以期为养虾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福建海域赤潮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赤潮往往给渔业生产和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但由于赤潮的成因十分复杂,对其进行预报非常困难。本研究收集了福建海区2000年至2016年发生的219个赤潮案例有效数据,应用BP神经网络人工智能模型建立了其与气温、降水、风速、气压和日照5个气象因子的非线性关系,并将这些赤潮案例数据与相应的气象指标按闽东、闽中和闽南3个海区,分别输入模型进行学习、训练与预测。结果显示:1)闽东海区53个训练样本45个预测正确,正确率达84.91%,3个模拟预测样本全部正确;2)闽中海区69个训练样本58个预测正确,正确率达84.06%,4个模拟预测样本全部正确;3)闽南海区85个训练样本的运算预测结果63个正确,正确率74.12%,5个模拟预测样本全部正确,达到预期的结果。研究表明,以气象因子为自变量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赤潮的发生进行预测是可行的,该方法可为赤潮的预测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闽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发生在福建南部海区网箱养殖石斑鱼的暴发性传染病进行了初步研究。应用PCR和RT-PCR技术。检测石斑鱼常见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结果各发病渔场均检出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病原菌分离未发现强致病性细菌;寄生虫检查发现腹腔普遍有一种微孢子虫感染形成的孢囊。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游动失常、厌食、鳔肿大、肾脏坏死、糜烂。表明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感染是导致石斑鱼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鱼类氨氮排泄率及其毒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氨是海洋和淡水鱼类的主要排泄产物,在水产养殖中,非离子态氨的聚积会对鱼类等养殖生物造成毒害,严重的会造成死亡。水体中氨氮含量的测定是水质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l.鱼类的排泄率 鱼类的氮排泄物主要有氨、尿素和尿酸,对海水和淡水鱼类来说,氨都是最主要的排泄物,硬骨鱼类排泄的氨占总氮排泄物的70%~90%,尿素仅占5%~15%。至于氮的排泄部位,一般氨氮主要通过鳃排出,仅一小部分通过尿液排出,尿氮则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氨从鳃部排出的方式主要有简单扩散和离子交换。氨主要以两种形态从鳃部排出,即离子态和非离子…  相似文献   
6.
厦门同安湾海域一次三相型赤潮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秀霞 《福建水产》2012,(3):203-207
通过监视监测2011年7月26日-8月7日发生在厦门同安湾的赤潮,对赤潮发生时的水文气象、化学、生物因子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赤潮为三相混合型赤潮,赤潮生物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和角毛藻(Chaetoceros sp.),赤潮最大面积为105km2。水体的富营养化、持续的高温天气和小潮期水体的相对稳定是本次赤潮发生的基本条件,"洛坦"台风的气压影响以及降雨导致的盐度急剧下降是此次赤潮的诱因。  相似文献   
7.
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是导致多种海水鱼类神经性病害的致病原.发病及死亡的石斑鱼除了表现神经异常症状外,无明显的临床病症,体表及内脏组织也未发现明显病变及寄生虫感染.2003年4~8月,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福建南部人工养殖的5种石斑鱼即紫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马拉巴石斑鱼(E. malabaricus)、青石斑鱼(E. awoara)、赤点石斑鱼(E. akaara)和云纹石斑鱼(E. moara)中检出5个神经坏死病毒分离株.检测了76份石斑鱼样品,这些石斑鱼NNV病毒的平均感染率约为90%.对这些病毒的RT-PCR产物421 bp核酸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其相同的序列超过99%.将这些序列与GenBank的石斑鱼(Epinephelus spp.)神经坏死病毒相关基因序列作比较,同源性在97%以上.对神经坏死病毒在石斑鱼体内的分布也进行了分析,在脑和眼组织的检出率最高,部分病鱼的肝、脾和肾组织也能检出病毒.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可确认神经坏死病毒为该传染病的主要致病原.RT-PCR方法是检测NNV等病原的一种理想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福建南部养殖石斑鱼暴发性疾病流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福建南部网箱养殖石斑鱼常暴发急性传染病,经试验确认的传染病病原有神经坏死病毒、微孢子虫、本尼登虫以及多种弧菌.由神经坏死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病表现典型的神经症状,中枢神经组织和视网膜细胞严重空泡坏死;微孢子虫病表现为腹部、生殖腺、肝脏、肌肉等组织寄生大量孢子囊;本尼登虫主要寄生于石斑鱼的体表;感染的细菌主要有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以及河流弧菌等10种,这些菌多为条件致病菌.调查结果表明,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是该地区养殖石斑鱼最常见危害也最大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