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照、底质颜色是影响鱼类行为、生存的重要环境因子,为探究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稚鱼对光照及底质颜色环境偏好,本研究以秦岭细鳞鲑子代为实验鱼[平均全长为(3.31±0.67) cm;平均体重为(0.42±0.18) g]开展了秦岭细鳞鲑稚鱼对底质颜色、光照强度及光照颜色的选择行为。结果显示,秦岭细鳞鲑稚鱼个体与群体均对黑色底质偏好明显;个体对3种光照强度(弱光区为1~5 lx,过渡区为5~10 lx,强光区为10~25 lx)均无明显趋向性(P>0.05),而群体对强光(10~25 lx)有明显趋避性;在相同光照强度(1~3 lx)下,个体对4种光照颜色(黄、红、绿和蓝)无明显趋向性(P>0.05),而群体对绿光有明显趋避性(P<0.05)。秦岭细鳞鲑个体和群体对光照强度和光照颜色的差异性表现可能与其信息传递特征或环境反应机制不同有关,而个体和群体均偏好黑色底质,其偏好光照强度为1~10 lx,对绿光具有趋避性,这可能与该物种生活环境特征相关。本研究结论可进一步为秦岭细鳞鲑苗种培育和增殖放流环境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恒  危起伟  李伟  刘猛  李雷  杜浩  李罗新 《水产学报》2014,38(7):929-938
为获取全人工繁殖中华鲟后代的光照偏好及其可能适应人工环境的遗传行为改变,通过黑白底质颜色选择、趋光性和最适光照选择实验,并采用个体与群体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对5月龄、7月龄中华鲟子二代幼鱼光照偏好进行了研究。黑白底质实验结果表明,5月龄和7月龄幼鱼偏好白色底质。趋光性个体实验结果表明,5月龄对光亮区(200~250 lx)的选择较为显著(P0.05),7月龄对过渡区(20~50 lx)选择较为显著(P0.05);群体实验结果表明,5月龄和7月龄幼鱼均对过渡区(20~50 lx)的选择较为显著(P0.05),此现象可能与"信号—适应"假说和最适光照范围有关。最适光照实验结果表明,5月龄幼鱼对45~135 lx照度区选择显著高于其他区域(P0.05);7月龄幼鱼较多地选择23~202 lx照度区,表明随着年龄增大,中华鲟子二代幼鱼对光照的可接受范围变大。研究表明,中华鲟子二代5月龄和7月龄幼鱼偏好白色底质,最适照度为20~200 lx。实验结果可以为中华鲟子二代人工养殖和放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降海洄游鳗鲡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日本鳗鲡是亚洲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降海洄游鱼类,长江口是我国鳗苗的主产区和仅存的成鳗渔业水域。研究分析了2008年9-11月采自江苏靖江段(31°30′N,120°42′E)的153尾银色鳗样本的年龄和生长参数。结果显示,长江口降海洄游的鳗鲡群体雌性由3~7(平均5.52)龄组成,雄性由3~5(平均4.38)龄组成,雌性群体的年龄结构高且多于雄性群体。雌雄鳗鲡的最大年增长均出现在4龄,但雌性个体的生长拐点年龄ti=5.20、拐点体长lr=683.05mm、拐点体重Wr=546.37g、平均渐近体长L∞=1011.03mm和体重W∞=1830.16g,均显著大于雄性个体的生长拐点年龄ti=4.91、拐点体长lr=517.15mm,拐点体重Wr=216.15g、平均渐近体长L∞=750.30mm和体重W∞=715.90g。研究还表明,长江口降海洄游鳗鲡的群体平均年龄比我国其他地区和日本的均要低,但平均渐近体长却明显要大于其他分布地,预示着长江更适合于鳗鲡的生长和性腺成熟。  相似文献   

4.
通过设置不同的培养条件,检验温度、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对裙带菜雌配子体生长的影响。第一步设置3个温度条件(12℃、16℃、20℃)和5个光照强度条件(1 000、1 500、2 000、2 500、3 000lx)进行全析因方差设计,得出最适温度条件和光照强度;第二步,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设置2个光照周期(24h持续光照和光暗周期D∶L=12∶12)和不同光照强度,检验不同光照强度条件和光照周期对配子体生长的影响。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根据最适温度条件和光照周期,设置不同光照强度检验其对配子体鲜重量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裙带菜雌配子体最适宜的在温度为16℃,光照强度为2 500lx,周期为24h持续光照。  相似文献   

5.
王思凯  宋超  张婷婷  高宇  庄平  赵峰 《水产学报》2023,47(2):029312-029312
为掌握长江口日本鳗鲡的苗汛特征与捕捞生产现状,于2017—2020年在长江口开展了定点监测和走访调查,分析了长江口鳗苗的汛期规律、捕捞努力量及捕捞产量和产值。研究发现,长江口鳗苗旺发期为2-4月,主要捕捞区域分布在东旺沙、佘山岛和南汇嘴附近水域。长江口鳗苗捕捞努力量呈现下降趋势,有效网口面积从2017年的78.72万m2,下降到2020年的50.40万m2,下降了36%。长江口鳗苗汛期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和总捕捞产量呈现波动变化趋势,2017和2020年较高,分别为(4 474±256)尾/100 m2和(5 220±1 063)尾/100 m2,2018和2019年较低,分别为(1 917±335)和(1 365±257)尾/100 m2。研究表明,长江口鳗苗生产值受到捕捞总产量影响,近4年来逐渐下降。建议进一步加强长江口鳗苗的资源监测和科学评估,指导规范鳗苗捕捞生产。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格斗行为的影响,设置了0、500、1 000、2 000、4 000、8 000、16 000 lx等7种光照强度,观察并记录克氏原螯虾先单个饲养,随后两两配对的格斗行为。通过视频回放分析,统计试验虾在40 min内的格斗时间、格斗次数、弹尾(逃逸)次数、活跃度等数据,比较不同光照强度下克氏原螯虾格斗行为的差异性。试验结果表明,在0~16000 lx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各组之间的格斗总时长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活跃度、弹尾次数及格斗次数存在不同的显著性差异。其中,在黑暗环境下(0 lx)克氏原螯虾活跃度最高,500 lx和16000 lx组格斗频次最高,0、16000 lx组弹尾次数最高,但克氏原螯虾在黑暗或弱光与强光两种极端环境下的行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以中国东海日本鳗鲡2个群体(闽江流域玻璃鳗养成的成鳗和长江口捕获的玻璃鳗)为材料,研究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及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6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检测到363个位点,其中闽江流域群体和长江口群体的多态位点数、多态位点频率、Nei′s基因多样性系数、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228和269、62.81%和74.10%、0.2781和0.3077、0.4092和0.4493,日本鳗鲡这2个群体均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但闽江流域群体明显低于长江口群体。2群体的遗传相似度为0.8140,遗传距离为0.2103,在用Nei′s遗传距离构建的遗传聚类图上,2群体明显分为2支,显示了群体分化现象,不同地理群到达产卵地的时间不同可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海日本鳗鲡种群遗传结构的AFLP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以中国东海日本鳗鲡2个群体(闽江流域玻璃鳗养成的成鳗和长江口捕获的玻璃鳗)为材料,研究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及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6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检测到363个位点,其中闽江流域群体和长江口群体的多态位点数、多态位点频率、Nei's基因多样性系数、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228和269、62.81%和74.10%、0.2781和0.3077、0.4092和0.4493,日本鳗鲡这2个群体均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但闽江流域群体明显低于长江口群体.2群体的遗传相似度为0.8140,遗传距离为0.2103,在用Nei's遗传距离构建的遗传聚类图上,2群体明显分为2支,显示了群体分化现象,不同地理群到达产卵地的时间不同可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九龙江口鳗苗资源及其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九龙江口鳗苗的种类组成;日本鳗鲡苗的溯河生态,汛期与规律;鳗苗的时空分布和群体组成;同时对鳗苗的资源量进行测算,并提出鳗苗资源利用和保护意见。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具有气泡反冲洗型珠子过滤器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对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进行了苗种培育的研究。2种鳗苗的放养密度约为传统模式的8~10倍,试验期间换水量约为20%~45%。结果显示:日本鳗苗和美洲鳗苗成活率均≥96.74%,高于传统模式。投喂水丝蚓阶段,日本鳗苗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分别为(7.08±0.08)%/d和4.92±0.03,美洲鳗苗分别为(4.83±0.06)%/d和4.74±0.19。投喂配合饲料阶段,日本鳗苗分别为(2.30±0.19)%/d和1.30±0.02,美洲鳗苗分别为(1.69±0.05)%/d和1.76±0.06。研究表明,该循环水养殖系统可适用于日本鳗苗和美洲鳗苗的培育,并具有节能、减排和无药残等优点,为开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鳗鲡育苗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