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树莓茎溃疡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辽宁省沈阳市树莓园发现了一种新的茎溃疡病害,对其进行了组织分离、单孢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是引起此病害的病原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病原菌菌落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半胱氨酸,最适温度为25℃,光照对其无明显影响。本研究为细极链格孢(A. tenuissima)在我国引起树莓茎溃疡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胡萝卜黑腐病是影响山西省胡萝卜产业发展的主要病害。本文研究了胡萝卜黑腐病病原菌归属及其生物学特性。通过病原菌形态学特征鉴定胡萝卜黑腐病致病菌为Alternaria radicina。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6;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和尿素;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水滴中萌发率最高,酸碱度和光照周期对分生孢子萌发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西瓜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瓜炭疽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病原菌形态学鉴定,柯赫氏法则证病,rDNA ITS测序,鉴定该病致病菌为瓜类炭疽菌(Colletotrichumorbiculare)。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病菌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SA; 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NH4Cl; 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为6; 黑暗条件利于病菌生长。病菌产孢最适培养基为西瓜茎叶煎汁培养基; 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NH42SO4; 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为6; 黑暗条件利于孢子产生。菌丝致死温度为55℃,10min;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2℃,10min。  相似文献   

4.
 从河南省温县地黄种植园采集具有典型萎蔫症状的地黄病株,分离、纯化出5株病原菌。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检测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其中1株鉴定为黄瓜织球壳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为地黄的新型致病菌。将该病原菌引起的地黄病害暂命名为地黄织球壳菌萎蔫病。该病原菌对光照敏感,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 ℃、最适pH值为8,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硝酸钠。室内防治药剂筛选结果表明,选用的11种杀菌剂中,有6种对P. cucumerina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500 g·L-1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255 3 mg·L-1,可作为防治地黄织球壳萎蔫病的优选药剂。本研究为地黄萎蔫病的识别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PSA培养基对上海地区的番茄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及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并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棒孢叶斑病病原菌菌落呈灰褐色,菌丝质地致密、绒毛状;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圆柱形或倒棍棒形、顶端钝圆,基部平截,呈半透明至浅褐色,假隔膜4~10个,直或稍弯曲,基脐加厚,深褐色。结合病原菌rDNA ITS序列测定、比对后,确定该病原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该病菌的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范围为4~8,产孢的最适温度约为25℃,最适pH范围为5~9,麦芽糖和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适宜菌丝生长,可溶性淀粉和乳糖溶液中孢子萌发率最高,光暗交替条件适宜菌丝生长,孢子在水滴中极易萌发。这是该病在上海地区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莲雾果实采后产生的主要病害为软腐病。本试验对莲雾果实采后软腐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引起莲雾果软腐病的病原菌是异色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versicolor)。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菌丝生长的相对湿度为75%~80%,湿度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菌丝在pH 3~9之间都能生长,pH 5~6生长较好;最适碳源为麦芽糖,甘露醇不利于菌丝生长;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尿素不利于菌丝生长。该菌对于光照较敏感,完全黑暗能促进其菌丝生长。该菌的孢子致死温度为55℃10min。其生物学特性说明了莲雾果实软腐病病原菌对生存环境具有比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西藏八角莲叶斑病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西藏农牧学院药材基地的西藏八角莲(Dysosma sayuensis Ying)发病叶片上分离得到病原菌,对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八角莲叶斑病为八角莲上一种新病害,其病原菌为壳针孢属(Septoriasp.)真菌。该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其中以山梨醇为最适碳源,蛋白胨为最适氮源,在无碳源和氮源条件下,菌丝生长不良,长势较差;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pH为7~9;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本试验明确了引起西藏八角莲叶斑病的病原,为该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卵孢小奥德蘑Oudemansiella raphanipes是近年来成功驯化栽培的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菌类,近年来随着其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病害发生也越来越严重。作者在北京某卵孢小奥德蘑种植基地发现疑似蛛网病,为明确其病原菌,对发病子实体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并综合其形态学特征、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和柯赫氏法则验证的结果,将卵孢小奥德蘑蛛网病病原菌鉴定为金黄菌寄生Hypomyces aurantius(无性阶段为异形枝葡霉Cladobotryum varium)。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最适碳源为木屑,最适氮源为黄豆粉,最适pH为6,光照对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产孢最适温度为20℃,最适pH为8,最适氮源为麸皮,最适碳源为木屑;孢子萌发的最适营养液为0.2%葡萄糖溶液,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6。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卵孢小奥德蘑蛛网病的发生规律,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甘肃省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束梗褐腐病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经形态特征观察与rDNA-ITS序列分析, 将病原菌鉴定为细基束梗霉[Doratomyces stemonitis (Pers. ex Fr.) F.J. Morton & G. Smith]。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 ℃, 最适pH为6, 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 但以蔗糖最好, 氮源以甘氨酸最适, 光照对菌丝生长没有影响。分生孢子在5~40 ℃范围内均能萌发, 最适25 ℃, 最适pH为7, 分生孢子萌发需液态水, 湿度低于99%几乎不萌发, 马铃薯汁液和葡萄糖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为马铃薯束梗褐腐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青海省樱桃叶斑病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的生物学特性及筛选出对其防效最佳的药剂,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计数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并用菌丝生长抑制率法对9种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马铃薯蔗糖琼脂(PSA)培养基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最适温度为25℃, 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碳源分别为肌醇和乳糖,最适pH分别为6~8和6~7,24 h持续黑暗处理更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9种化学药剂对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250 g/L嘧菌酯悬浮剂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1.258 mg/L。该研究结果可为青海省樱桃叶斑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贵州省黑皮鸡枞蛛网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及其有效防控药剂,分别从贵州省黄平县、贞丰县和剑河县采集典型发病黑皮鸡枞样品,并对其致病菌进行分离,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和多基因(ITS、TEF-1αRPB1RPB2)序列分析对疑似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其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析22种药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分离物2020010406为黑皮鸡枞蛛网病病原菌,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Cladobotryum asterophorum;该病原菌菌丝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6,可溶性淀粉和酵母粉分别为其最适碳、氮源;在供试10种化学药剂中,丙环唑、咪鲜胺锰盐和三唑酮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分别为0.816、3.974和4.604 μg/mL;供试12种生物源药剂中,丁子香酚和蛇床子素的抑菌效果最为突出,EC50分别为0.000 2 μg/mL和0.006 μg/mL,表明生物源药剂对黑皮鸡枞蛛网病的防控效果好,且毒性低,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2019年在新疆葡萄上发现一种新病害,主要危害成熟葡萄果实。感病果实病部产生橄榄绿色霉层,导致葡萄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为明确该病害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从南北疆11个葡萄园采集80个病样,用常规稀释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采集地点、葡萄品种、菌落生长速度等特征选取21个代表性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性测定以明确病原菌种类;并研究了温度、光照、培养基、pH对病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新疆葡萄果腐病的病原菌为枝孢菌,有两个种,即枝状枝孢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和柠檬形枝孢Cladosporium limoniforme,其中枝状枝孢为优势种。两种病原菌的适宜生长和产孢的温度均为25℃,适宜生长和产孢的培养基是PDA,不同光照条件下都可大量产生分生孢子,最适宜生长和产孢的pH为7。明确了新疆葡萄枝孢果腐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今后该病害的预测预报、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采用离体接种法对龙船花叶部病害的一种真菌进行了鉴定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致病性测定与田间症状相似。通过对病原菌形态学、rDNA-ITS和β-微管蛋白序列的综合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龙船花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ixorae)。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分别为6和7;光照更有利于菌丝生长;碳源以可溶性淀粉和D-甘露糖、氮源以硝酸钠最利于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在液态水中萌发率最高,为85.3%;菌丝致死温度为50℃10 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20 min或55℃5 min。  相似文献   

14.
海南省火龙果软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樊  徐刚  仇芳  郑妃庆  郑丽  谢昌平 《植物保护》2019,45(4):137-142
红皮深红肉火龙果软腐病主要发生在花瓣、鳞片和果实。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琼脂平板稀释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病原鉴定为桃吉尔霉Gilbertella persicaria。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15~37℃范围内均能生长,低于10℃不能生长,最适温度32℃;最适pH 5.0~6.0;连续光照更有利于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5.
 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是浙江省传统中药材“浙八味”之一。近年来在磐安县白术主产区发生一种新的枯斑病。为明确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本研究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特征观察,及ITS、LSU、rpb2tub2多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引起该枯斑病的病原菌为Phoma exigua。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8,最适碳源与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4℃、相对湿度100%;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47℃和54℃。不同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咯菌腈对该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24 μg·mL-1;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对其分生孢子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0.10和0.16 μg·mL-1。由P. exigua 引起的白术枯斑病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采用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天津、黑龙江两地大白菜褐腐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天津、黑龙江两地大白菜褐腐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分离鉴定出TJ和DB两个菌株,分属立枯丝核菌AG-2融合群和AG-1融合群;DB菌株为一新菌株。两菌株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均为25℃,最适pH为7,最适光照为12h。DB菌株菌丝生长速率快于TJ菌株;但TJ菌株先于DB菌株形成菌核,且形成量多。两菌株在碳源、氮源利用和菌核致死温度上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茄子绒菌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辽宁省近年茄子设施栽培生产上趋重发生的叶部病害——绒菌斑病,对该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病原菌形态学鉴定,柯赫氏法则证病,并对病菌经rDNA-ITS测序,鉴定该病致病菌为真菌灰毛茄钉孢[Passalora nattrassii?(Deighton)U. Braun & Crous]。病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病菌菌丝生长以PDA+茄叶煎汁培养基为最适;适宜菌丝生长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胰蛋白胨;适宜温度为25 ℃;最适pH为6;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较好;菌丝致死温度为59 ℃,10min。病菌分生孢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茄叶汁能明显促进其萌发,碳源以麦芽糖、氮源以硫酸铵最适于孢子萌发,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30 ℃;最适pH为5;光暗交替条件下萌发情况较好;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7 ℃,10min。  相似文献   

18.
在蓝莓园进行病样采集时,发现一种蓝莓茎部病害,病斑呈红褐色,溃疡状,长椭圆形。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对病枝进行组织分离,经单孢纯化后得到菌落形态一致的7株致病菌,对供试菌株的ITS与EF1-α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供试菌株与Diaporthe phaseolorum处于同一分支,结合形态学特征,鉴定该病原菌为Diaporthe phaseolorum。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生长温度为25℃,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本文首次报道Diaporthe phaseolorum引起蓝莓茎溃疡病。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贵州省新发现的烟草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2019年自田间采集具有典型发病症状的烟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观察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基于ITS、LSU、tub2和rpb2基因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烟草叶斑病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中间呈浅褐色,边缘呈棕色,周围环绕黄色晕圈。经分离纯化共获得3株病原菌,形成的菌落为深褐色,气生菌丝呈白色;分子孢子器呈球形或扁球形,为深褐色,大小为79.3~91.7μm×148.4~167.3μm;分生孢子呈椭圆形,光滑,无隔膜,具0~3个油球,大小为3.5~5.6μm×1.7~2.9μm。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其鉴定为Didymella segeticola。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25℃;适宜pH为6~10,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通气和光暗交替环境有利于其生长。  相似文献   

20.
近年在黑龙江省保护地番茄上发现一种番茄植株黄萎病害,从其病茎上分离得到10个菌株。将其接种番茄幼苗,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并从接种病株上重新分离到该菌。经鉴定,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llium dahliae Kleb)。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生长最低温度为5℃,最适范围20-25℃,以22.5℃生长最适。孢子萌发温度为5-30℃,最适温度为25℃。病菌菌丝在pH4-8都能生长,以pH 5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