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萤叶甲属(Diabrotica)被我国列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该属中的玉米根萤叶甲(D.virgifera virgifera)、十一星根萤叶甲(D.undecimpunctata)、巴氏根萤叶甲(D.barberi)是北美的主要农业害虫。为了建立一种快速的分子鉴定方法以鉴定这3种根萤叶甲,本研究从田间采集的成虫样品中获得其部分mtDNA COI序列,与Gen 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设计筛选出3种根萤叶甲的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并进行实时荧光PCR特异性和灵敏度检测。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用目标种根萤叶甲DNA和其特异性探针和引物进行实时荧光PCR反应时,在30个循环反应内(Ct值30)有近S型扩增曲线出现,同时其他种均无荧光信号增长。此外,灵敏度结果显示,玉米根萤叶甲和巴氏根萤叶甲可检测的最小DNA模板浓度,即实时荧光PCR反应的灵敏度为0.1 ng/μL,十一星根萤叶甲为0.01 ng/μL。  相似文献   

2.
十一星根萤叶甲(Diabrotica undecimpunctata)被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虽然我国暂未发现其为害报道,为防范其传入我国,本文介绍了十一星根萤叶甲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危害情况、分子鉴定及防治方法等,以期为该害虫的检疫和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玉米根萤叶甲在欧洲和美国是一种严重为害玉米的入侵性害虫,传播速度快,侵入我国的可能性极高。本文针对其难以快速准确进行形态鉴别的问题,以玉米根萤叶甲为研究对象,以其他9种/生物型叶甲总科常见害虫为参照,采用基于COⅠ基因的种特异性PCR方法(species-specific COⅠ, SS-COⅠ),研究其快速分子检测鉴定技术。通过提取10种/生物型叶甲DNA和通用型引物扩增测序,获得其基因片段的碱基序列,并比对分析设计1对玉米根萤叶甲特异性引物(DvvZCE1/DvvZCF1),其扩增片段为462 bp。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对引物只对玉米根萤叶甲的COⅠ基因具有扩增能力,对其他常见叶甲类害虫,包括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榆黄毛萤叶甲、黄曲条跳甲、油菜蚤跳甲、黄点直缘跳甲、莲草直胸跳甲、枸杞负泥虫以及褐足角胸叶甲的棕黄型和蓝绿型没有扩增能力,该对引物不仅对成虫有很好的扩增效果,对单粒卵、2龄幼虫以及成虫残体(包括触角、头部、胸部、腹部、前足、后足)也具有同样的扩增效果,其最低检出阈值为102.73 pg/μL(相当于1/122 880头雌性成虫)。玉米根萤叶甲特异性SS-COⅠ检测技术在其口岸检疫,以及有效阻截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评估玉米根萤叶甲 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对我国玉米产业的潜在经济损失,在收集整理玉米产量、种植面积、市场价格以及玉米根萤叶甲为害和防控相关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其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构建不防控和防控2种场景下玉米根萤叶甲的潜在经济损失随机模型,并利用@RISK软件预测其可能给我国玉米产业带来的潜在经济损失。结果显示,在不防控和防控场景下,玉米根萤叶甲对我国玉米产业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总量分别为187.35亿~273.65亿元(90%置信区间)和47.31亿~102.65亿元(90%置信区间);而在投入防控措施后,可挽回的潜在经济损失介于104.87亿~205.37亿元(90%置信区间)之间。表明玉米根萤叶甲可对我国玉米产业造成严重的潜在经济损失,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严防该害虫入侵我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为评估不同气候条件下玉米根萤叶甲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情况及适生区的空间格局变化趋势,通过筛选影响该虫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并基于其在全球的分布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其在历史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地理分布范围和适生区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所构建MaxEnt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平均为0.960,说明模型预测结果为优秀,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关键气候变量中最冷月最低温对玉米根萤叶甲的潜在地理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累积贡献率为44.5%。历史气候条件下,玉米根萤叶甲的总适生区面积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3.78%,高适生区主要分布于我国河南、湖北、陕西、甘肃、重庆、四川和云南等省市。未来气候情景下,玉米根萤叶甲在我国的总适生区面积略有减少,整体上呈现出南部收缩、北部扩张的趋势,原中南部的中、高适生区逐步转变为低适生区或非适生区。玉米根萤叶甲在我国的适生区较为广泛,适生范围涵盖多个重要玉米产区,对玉米安全生产威胁较大,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严防该虫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己糖激酶基因的功能,根据本课题组组装的沙葱萤叶甲转录组测序数据,应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克隆获得沙葱萤叶甲己糖激酶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析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昆虫同源蛋白氨基酸序列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chain reaction,qPCR)测定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温度下沙葱萤叶甲己糖激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以及对RNA干扰的响应。结果表明,沙葱萤叶甲己糖激酶基因的cDNA全长为1 699 bp,开放阅读框长为1 479 bp,编码492个氨基酸;沙葱萤叶甲己糖激酶氨基酸序列与玉米根萤叶甲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己糖激酶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为65.42%。己糖激酶基因在沙葱萤叶甲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成虫滞育期间相对表达量维持在低水平,而滞育结束后相对表达量急剧上升达最高值。在0~40℃范围内,随着温度增加,己糖激酶基因在沙葱萤叶甲成虫体内相对表达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采用RNA干扰技术沉默沙葱萤叶甲成虫己糖激酶基因2 d后,与对照相比,己糖激酶基因相对表达量下调90%以上,4 d后仍下调40%以上;该基因干扰后12 d内,沙葱萤叶甲成虫存活率下降了25%以上。表明己糖激酶基因可能在沙葱萤叶甲生长发育和滞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双斑长跗萤叶甲是新疆北疆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为探索短时高温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在室内研究了不同高温(33、37、41、45℃)不同时间(0.5、1.5、2.5、6、12h)处理条件下,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体内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及海藻糖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处理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体内的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和海藻糖含量增加;在处理时间相同时,随处理温度的升高,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和海藻糖含量增加。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对45℃高温也有一定的适应性,这预示着在气候变暖趋势下,双斑长跗萤叶甲仍将是新疆棉花上重要的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沙葱萤叶甲发生趋势,筛选出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药剂,对沙葱萤叶甲在内蒙古草原的为害进行了监测,并以幼虫为试虫,采用大型喷雾机械对3种常用植物源农药进行了防效试验。结果表明,0.3%印楝素乳油、1.3%苦参碱水剂及1.2%烟碱·苦参碱乳油在制剂用量30mL/667m2条件下,药后3、5d及10d对沙葱萤叶甲的防治效果为85.5%~100.0%,与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沙葱萤叶甲在内蒙古的为害呈加重趋势,在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发生可能性大,应加强实时监测。印楝素、苦参碱和烟碱·苦参碱对沙葱萤叶甲防治效果好,在草原沙葱萤叶甲绿色防控上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广西萤叶甲种类补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萤叶甲又称守瓜,是重要的农林害虫。它属于鞘翅目叶甲科萤叶甲亚科,是叶甲科中最大的一个亚科。萤叶甲全世界目前已知有6000余种,我国有记载的已达894种,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已知114种。本文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及广西植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所收藏的及文献记载的有关广西萤叶甲种类进行整理,《广西昆虫名录》记载的52种,尚有62种未发表,现编写成名录,种类的分布或采集地,部分种类有寄主,以供参考。  1、曲线萤叶甲Menippuscervinus(Hope,1831)。分布:崇左、宾阳、龙州。  2、中华丽萤叶甲Clfienasinensis(Fairmaire,1888),…  相似文献   

10.
龙眼长跗萤叶甲的发生为害情况调查及其防治“龙眼长跗萤叶甲”(暂定中名)MonoleptaOccilanisGressittetkimoto属鞘翅目叶甲科萤叶甲亚科萤叶甲属。近年在我区盛产龙眼的西南部几个县,较为普遍发生为害,龙眼枝梢被害后不能萌新芽;...  相似文献   

11.
对菱角小萤叶甲在菱塘的发生数量调查和分析表明,菱角小萤叶甲种群数量在一年中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各有一个高峰期。温度是影响菱角小萤叶甲种群数量消长的关键因子;聚集度指标的分析表明,菱角小萤叶甲在菱塘呈聚集分布。聚块性指标与平均密度独立,适合用于分析菱角小萤叶甲分布型的时序变化;在控制条件下菱角小萤叶甲种群动态的研究表明,该虫具有较强的种群数量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热激蛋白HSP10在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采用RTPCR及RACE技术克隆沙葱萤叶甲Hsp10基因cDNA的全长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并利用qPCR技术对该基因在沙葱萤叶甲不同发育阶段、成虫羽化后不同时期以及不同温度下的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克隆获得1条新的沙葱萤叶甲Hsp10基因,命名为GdHsp10a,GenBank登录号为MG460308,cDNA序列全长为526 bp,开放阅读框为333 bp,编码蛋白含110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1.97 kD,等电点为9.74;无信号肽及跨膜结构。同源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GdHSP10a与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HSP10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53.15%。qPCR结果表明,GdHsp10a在沙葱萤叶甲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中在卵期和成虫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幼虫期、预蛹期及蛹期;成虫羽化后不同时期表达量差异显著,25 d时表达量最高,其次为100、10和7 d时的表达量;温度对GdHsp10a表达量有显著影响,30℃下表达量最高,35℃下表达量次之,15、20、25及40℃下表达量最低且无显著差异。表明GdHsp10a可能在沙葱萤叶甲生长发育及成虫越夏中起着多重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害丹参的新害虫——旋心异跗萤叶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在陕西省山阳县发现一种局部严重为害丹参的害虫,经鉴定确认,该虫为旋心异跗萤叶甲Apophylia flavovirens Fairmaire。文中主要描述旋心异跗萤叶甲的形态特征、寄主、分布、为害症状和发生规律,并提出旋心异跗萤叶甲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4.
蠋敌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捕食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研究了捕食性天敌蠋敌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蠋敌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模型,日最大捕食量为20.4头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捕食一头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需要2.94min,功能系数为0.5169;蠋敌成虫个体间相互干扰对捕食效应的影响可以用E=0.4046*P-0.3914模拟;蠋敌若虫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可以用A=0.3034p-0.5357模拟。经卡方检验,其理论值与实测值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5.
棉花新害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了北疆棉花新害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生态习性、消长动态及危害规律,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甲在北疆棉区危害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棉花品种、土壤性质和田间管理灌溉方式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发生与危害存在着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双斑长跗萤叶甲数量逐年上升,其分布广泛,寄主多样,危害严重,成为玉米、大豆等作物上的重要害虫。笔者于2022年7―9月在吉林公主岭田间采集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时,在其体内发现了一种寄生蜂。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冈田长柄茧蜂Streblocera (Eutanycerus) okadai Watanabe(茧蜂科Braconidae长柄茧蜂属Streblocera亮角茧蜂亚属Eutanycerus),基于CO I基因的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与长柄茧蜂属寄生蜂聚为一类。截至目前,国内外未有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性天敌报道。本研究填补了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蜂生防资源的空白,也为该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玉米根萤叶甲(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 Leconte)在美国是最重要的玉米害虫。它不仅对一些环戊二烯、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盐类化学杀虫剂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还对玉米 大豆轮作和调整播期等农业防治措施产生了适应性。此外,该虫有较广的适生性和扩展性。在过去的60年内,它从美国中西部传到了东北部沿海地区,并入侵欧洲定殖为害。新近采用的防治方法主要是种植转Bt基因抗虫玉米。表达经生物工程改良并导入的某个Bt毒素基因如Cry3Bb1、Cry34Ab1/Cry35Ab1或mCry3A的转基因抗虫玉米可毒杀取食的玉米根萤叶甲。但在转Bt基因玉米使用数年后,田间观察和温室筛选研究显示,玉米根萤叶甲具有对转基因玉米的潜在抗性。本文对该叶甲与防治有关的生物学特性、抗逆性及其机制、防治措施做了综述和讨论,旨在对该害虫的检疫防除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基于COI基因的榆绿毛萤叶甲DNA条形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调查发现榆绿毛萤叶甲(Pyrrhalta aenescens)在喀什市大量发生,并能在喀什越冬,给当地榆树造成了严重危害。笔者对榆绿毛萤叶甲成虫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并进一步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榆绿毛萤叶甲不同发育阶段(卵、幼虫和成虫)虫态提取DNA并进行PCR扩增及测序,获得了该虫不同发育阶段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的基因序列,相似性高达99%;再利用K2P模型构建NJ系统进化树,确定了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19.
菱角萤叶甲(GalerucellabirmanicaJacoby)属鞘翅目,叶甲科,主要为害水生蔬菜菱角及莼菜。以成虫和幼虫啃食菱叶,造成孔洞,重者叶肉食尽,全塘一片焦黄。近年来江淮地区菱角萤叶甲有逐年加重趋势。2001年6月下旬一般被害株率30%~65%,严重塘口减产40%以上。根据近年系统调查和田间试验结果,现将菱角萤叶甲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总结如下:1发生特点1.1生活史及习性根据2000~2002年田间系统观测结果,菱角萤叶甲在江淮地区1a发生7代。全年各代发生时期:第一代5月初至6月中旬,第二代6月上旬至7月中旬,第三代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四代7月中旬至8月…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防治榆绿毛萤叶甲Pyrrhalta aenescens的有效药剂, 为在园林植物害虫防治中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指导?本文选用园林植物害虫防治中常用的4种杀虫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榆绿毛萤叶甲2~3龄幼虫的毒力最高, LC50为1.401 mg/L?高效氯氰菊酯次之, 印楝素的毒力最低, LC50为39.279 mg/L?田间药效试验表明, 施药3 d后, 稀释500倍的3%高效氯氰菊酯悬浮剂和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的防效最好, 分别为91.22%和89.49%?施药5 d后, 4种杀虫剂对榆绿毛萤叶甲的防效为85.67%~91.97%, 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为榆绿毛萤叶甲的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