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华锯齿米虾内外性征分化时间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华锯齿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e sinensis)早期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和第一腹肢的形态学观察,研究了其雌雄性腺分化的时间、分化过程中生殖细胞及第一腹肢变化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卵原细胞出现在孵化后发育12~18 d的幼体,此时期所有幼体的第一腹肢内肢均具有刚毛。孵化后发育18~22 d幼体的性腺出现了两种类型:类型1和类型2,类型1具有典型的卵巢特征,之后沿着卵巢发育方向分化;类型2兼备精巢和卵巢的一些特征,之后沿着精巢发育方向分化。精巢的分化要经过一个类卵巢的阶段,在该时期还出现了雄性生殖肢,其第一腹肢内肢刚毛数量减少且为卵圆形,而雌性第一腹肢的内肢在形状与刚毛数量上无明显变化,雄性生殖肢的出现与精巢的分化时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大黄鱼性腺性别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大黄鱼的性腺分化和发育规律。大黄鱼受精卵于2009年9月22日开始孵化,孵化水温26℃,育苗水温22.0~25.8℃,养殖水温11.5~25.6℃。20日龄稚鱼(体长17.6~19.2 mm)腹腔中一对原始性腺已经形成。55日龄幼鱼(体长27.5~37.0 mm)半数个体性腺中形成成簇发育的卵原细胞群,标志着卵巢解剖学分化开始。减数分裂和卵巢腔的形成同时开始于60日龄(体长28.0~37.2 mm)。120日龄幼鱼(体长39.2~51.0 mm)性腺中,初级卵母细胞出现,标志着卵巢细胞学分化的开始。精巢分化开始于第95日龄(体长38.0~48.0 mm),其解剖学标志为生精导管的形成及体细胞在性腺中的散布方式。145~195日龄,由于水温过低,鱼苗停止生长,期间性腺发育水平没有明显变化。215日龄幼鱼(体长44.0~59.2 mm)性腺中精母细胞的出现标志着精巢细胞学分化的开始。精小叶于230日龄(体长56.2~72.8 mm)形成。由此可见,大黄鱼雌性性腺发育早于雄性性腺,且大黄鱼性腺分化类型属于分化型雌雄异体型。  相似文献   

3.
半滑舌鳎性腺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运用组织学方法,对半滑舌鳎性腺的发育和分化过程进行了观察。半滑舌鳎的性腺发育为雌雄异体的分化类型,可以分为3个阶段:性腺的原始阶段、性腺分化前期阶段和性腺分化完成阶段。在50日龄以前,原始性腺形成但未分化。62日龄,个体达到40.5mm时,一种性腺形成了成簇发育的原始细胞群,性腺迅速增大变宽,后来发育成为卵巢;另一种仍处于休止阶段,相对较小,后来发育为精巢。雌鱼在120日龄形成明显的卵巢腔,开始了细胞学的分化;精巢在100日龄精原细胞开始快速增殖,体细胞有丝分裂,形成输精管原基,在150日龄左右开始细胞学的分化,并形成精小叶,190日龄左右出现初级精母细胞,性腺分化基本完成。雌鱼性腺分化时期早于雄鱼。  相似文献   

4.
中华锯齿米虾生物学零度及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中华锯齿米虾自然受精受精卵到孵出幼虾的孵化历期、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为深入研究米虾生殖生物学特征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中华锯齿米虾的胚胎发育生物学零度为7.07℃,有效积温为358.58℃·d。在12~22℃下,中华锯齿米虾雌虾的孵化历期平均为44.64d,在26~30℃下,中华锯齿米虾的孵化历期平均为17d。  相似文献   

5.
每天采样观察3~60日龄人工养殖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性腺分化和发育的组织学。结果表明:在水温(20±4)℃下,黄颡鱼卵巢的分化明显早于精巢,性腺的分化型为雌性异体型。孵出后14d卵巢开始分化,原始性腺在横切面出现组织突起,逐步形成卵巢腔;雄性分化始于孵出后54d,主要标志是形成输精管原基,进而形成输精管。本研究成果为黄颡鱼的人工繁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人工配对方式对福氏刺尻鱼的性逆转进行了诱导,并从形态学和组织学层面对其性逆转过程和性腺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福氏刺尻鱼的性腺分为纯雌鱼卵巢、纯雄鱼精巢和雌雄(♀/♂)兼性期性腺3种类型。性腺均先分化为卵巢;性逆转发生于第II期卵巢阶段,通过1大1小配对诱导1~2周时,大个体雌鱼第II期卵巢停止发育并逐渐萎缩,在卵巢壁和产卵板上逐渐分化出雄性生殖细胞,性腺内雌雄生殖细胞共存,形成兼性期性腺,即为雌雄同体阶段;配对诱导3周后,兼性期性腺完全分化为早期精巢,完成性逆转,个体成为功能性雄鱼;配对诱导4周后,性逆转的雄鱼精巢和小个体雌鱼的卵巢发育成熟,开始排精产卵。本文还分析了福氏刺尻体长、体重与性逆转的关系,并对性逆转过程、特点及可能的诱导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可为开展福氏刺尻鱼人工繁育和性别控制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也为揭示其性腺发育及性逆转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新安江人工养殖虹鳟性腺的自然分化进行了系统组织学研究。刚孵化出膜仔鱼的生殖嵴巳形成,原始生殖细胞成单行排列于生殖嵴上,并正在进行有丝分裂。水温10—11℃时,孵出后6—8周仔鱼的性腺出现解剖学分化。紧接着卵巢中的卵原细胞开始向初级卵母细胞过渡。精巢中的精原细胞向初级精母细胞过渡的时间比卵巢约晚2—3周。性腺的细胞学分化时间,雌雄鱼表现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壬基酚(NP)对罗氏沼虾幼虾生长和性别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外部形态观察和性腺组织学连续切片方法,确定罗氏沼虾幼虾的性别分化时期,并探讨壬基酚(NP)对罗氏沼虾幼虾(体长约1.5 cm)生长和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罗氏沼虾仔虾后15 d出现生殖原基;仔虾后24 d,部分仔虾第四至第五步足基部明显凹陷,腹甲出现皱折和突起,并出现生殖管;仔虾后45 d,部分仔虾第二游泳足内侧出现雄性附肢,性腺明显区分为精巢和卵巢。处理时间短于15 d,NP对罗氏沼虾幼虾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处理超过20 d,NP以明显的剂量依存关系显著抑制罗氏沼虾体长和体重(P<0.05)。实验结束时(30 d),对照组个体均已完成性别分化,精巢和卵巢内分别出现大量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但NP处理组无法鉴定性别的幼虾比例随NP剂量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罗氏沼虾幼虾外部性征出现略早于内部性征的分化,早期性别分化发生在仔虾变态后21~45 d;此外,NP可能通过干扰蜕皮及卵黄蛋白原合成从而抑制罗氏沼虾幼虾生长和精巢发育。  相似文献   

9.
为初步阐明拟赤梢鱼(Pseudaspius leptocephalus)卵巢发育特征及sox3 (sry related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3)基因在其卵巢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组织切片观察了拟赤梢鱼卵巢早期发育过程,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该鱼sox3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sox3基因在拟赤梢鱼不同组织及性腺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拟赤梢鱼卵巢在孵化后45 d分化形成,160 d时由Ⅰ期进入Ⅱ期,孵化后360 d,卵巢仍处于Ⅱ期。拟赤梢鱼sox3基因cDNA全长为1 800 bp (GenBank登录号:MT952206),编码299 个氨基酸,存在保守的HMG (histidine, methionine, glycine-rich)结构域。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拟赤梢鱼SOX3蛋白与斑马鱼(Danio rerio)和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亲缘关系最近。此外,sox3基因在拟赤梢鱼卵巢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脑和眼睛,在精巢和其他组织中微量表达;在性腺分化过程中,sox3基因在卵巢中表达量显著高于未分化性腺和精巢,在卵巢发育阶段表达量不断升高,而在精巢中持续低水平表达。综上,本研究推测sox3基因主要参与拟赤梢鱼卵巢的分化和发育。  相似文献   

10.
水温对半滑舌鳎性腺组织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娣  田永胜  陈松林 《水产学报》2012,36(2):262-271
探讨了不同温度(19,21,23,25和27 ℃)对半滑舌鳎的性腺组织发育的影响。在受精后39~106 d对半滑舌鳎进行温度控制处理,通过石蜡组织切片,对半滑舌鳎早期性腺分化发育进行组织学观察。发现在19 ℃饲养条件下,受精后46 d(pfd46)半滑舌鳎性腺原始生殖细胞数量增加,有分化成卵巢的倾向;在该条件下,pfd82半滑舌鳎性腺开始分化为精巢。pfd82时,27 ℃条件下的幼鱼卵巢中卵原细胞数目大量增殖;精巢中精小叶多而密,结缔组织间隔清晰。pfd129时,27 ℃处理的幼鱼卵巢发育到Ⅱ期,其他温度处理组仍处于Ⅰ期卵巢,但随着温度的提高,卵巢中卵母细胞数目增多,且由散乱分布变为有序的排列在卵巢小叶中;精巢中贮精囊数量增多,囊腔中精子增多。pfd142时,高温处理组幼鱼性腺发育最快,其Ⅱ期卵巢中卵母细胞数目最多,精巢中后期生精细胞偏多,精子几乎分布到各个精小叶中,且贮精囊结构发达,内纳高密度精子,在周围输精管中也分布着精子。结果表明,温度影响了半滑舌鳎性腺发育程度,二者呈现线性关系,在适当温度范围内,性腺发育速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快。  相似文献   

11.
摘要 为探索StAR基因在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性腺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中华鳖StAR基因全长cDNA,采用Real-time PCR分析其在不同组织及胚胎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并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western blot检测StAR在不同组织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对其在细胞中的表达进行定位,同时检测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处理雄性中华鳖后StAR在精巢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2377bp,开放阅读框903bp,编码300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中华鳖StAR与龟类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StAR基因在精巢中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StAR基因于中华鳖胚胎发育16期已有表达,20期表达量最高,提示StAR可能参与中华鳖早期性腺分化;来曲唑处理的中华鳖精巢中,StAR表达量显著降低。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构建中华鳖StAR基因原核重组表达载体,经蛋白纯化后免疫小鼠,获得中华鳖StAR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tAR在不同组织的表达量与荧光定量结果基本一致。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tAR蛋白在卵巢间质细胞、精巢的间质细胞,精原细胞及胞质中表达。研究表明,StAR基因可能参与中华鳖性腺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2.
运用组织切片法,对菊黄东方鲀性腺分化过程进行了观察。在40日龄前,原始性腺未分化。40日龄(21.60~24.71mm),约半数个体开始形成卵巢腔,分化为卵巢;其他约半数个体的性腺仍未分化。雌鱼在60日龄(35.51~43.60mm),形成封闭的卵巢腔;70日龄(46.30~54.75mm),卵原细胞形成卵母细胞;120日龄(94.83~107.29mm),产卵板充分发育,卵巢结构已近完善。雄鱼在60日龄(35.51~43.60mm),形成精小囊及精原细胞,开始分化;90日龄(71.59~80.54mm),形成精小管和精小叶;120日龄(94.83~107.29mm),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性腺分化基本完成。雌鱼性腺分化时期早于雄鱼。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NR5a2在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性腺分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RACE技术克隆获得中华鳖NR5a2 cDNA。结果显示:该基因序列全长为2 674 bp,开放阅读框为1 608 bp,编码535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长度为40 bp,3′非编码区长度为1 026 bp。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质量为60.5 ku,等电点为8.57,具有保守的ZnF-C4结构域和HOLI结构域。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分析表明中华鳖NR5a2基因与西部锦龟(Chrysemys picta bellii)的相似性最高,其次是原鸡(Gallus gallus)。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中华鳖NR5a2与西部锦龟的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NR5a2在中华鳖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精巢组织。31.5℃孵化条件下,不同发育时期的中华鳖胚胎组织中发现NR5a2基因在17期时表达量达到最高,随后显著下降。结果表明NR5a2可能参与中华鳖的性别分化。  相似文献   

14.
黑脊倒刺鲃性腺早期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黑脊倒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早期性腺分化的过程进行了显微和亚显微研究。结果显示:在5日龄仔鱼中,观察到生殖嵴出现;在28日龄稚鱼中,观察到精巢的早期分化;在32日幼鱼中,观察到明显分化;而直到42日龄幼鱼中,才观察到早期卵巢的早期分化;在90日龄幼鱼中,观察到明显分化。结果表明,黑脊倒刺鲃的精巢分化要明显早于卵巢的分化。  相似文献   

15.
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g)是广泛地存在于卵生脊椎和无脊椎动物体内的雌性特异性蛋白,是卵黄蛋白(vitellin,Vn)的前体,本文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从成熟中华锯齿米虾的卵巢中克隆到了一条长474 bp的Vg cDNA序列。用DNAMAN中的Blast功能将此片段与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高背长额虾(Pandalus hypsinotus)的Vg部分序列进行比对,结果发现中华锯齿米虾与罗氏沼虾和高背长额虾的同一性分别为64%与62%。此片段为中华锯齿米虾Vg cDNA全长序列的克隆及其表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性外激素诱发中华乌塘鳢产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洪万树 《水产学报》2004,28(3):225-230
在陶瓷人工产卵管道内吊挂性外激素的研究表明,卵巢提取液对雄鱼的吸引作用大于雌鱼,而精巢和贮精囊提取液对雌鱼的吸引作用则大于雄鱼,17α-P、17α,20β-P和PGE2对雌鱼和雄鱼均具有相似的吸引作用。雌鱼在管道内的产卵次数、产卵量以及成熟卵的受精率均与产卵管道内吊挂的性外激素种类有关,17α,20β-P和PGE2两个实验组产卵次数最多,其中PGE2实验组的产卵量和受精率最高。17α-P在贮精囊和精巢提取液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卵巢提取液(P<0.05);贮精囊提取液中PGE2和PGF2α的含量分别显著高于精巢提取液和卵巢提取液(P<0.05);提取液中PGE2和PGF2α的含量均依次为贮精囊提取液>精巢提取液>卵巢提取液。卵巢提取液刺激雄鱼所引起的平均EOG高于雌鱼,而精巢和贮精囊提取液刺激雌鱼所引起的平均EOG高于雄鱼,雌鱼和雄鱼对17α-P、17α,20β-P、PGE2和PGF2α刺激所产生的平均EOG,以PGE2为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甲基法呢酯(methyl farnesoate,MF)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卵巢发育中的调控作用,采用离体方法研究了中华绒螯蟹大颚器(mandibular organ,MO)以及X-器官窦腺复合体(X-organ-sinus gland,XO-SG)对卵巢发育的作用。将MO与离体卵母细胞共培养作为实验组1,将MO和XO-SG与离体卵母细胞共培养作为实验组2,仅添加培养液的卵母细胞作为对照组。实验发现,蟹去眼柄(eyestalk ablation,ESA)后的第1、3、6、14天,同对照组相比,MO对其卵母细胞的发育均有极显著促进作用。ESA处理第6天,MO对卵母细胞发育的促进作用最强。XO-SG能逆转ESA处理后MO对卵巢发育的促进作用(P<0.01)。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结果显示,ESA处理后,MO中法呢酸甲基转移酶(farnesoic acid O-methyltransferase,FAMeT)mRNA相对表达量上升。同未去眼柄的对照组相比,第1、3天FAMeT mRNA表达丰度无明显变化(P>0.05),第6、14天表达丰度提高至265%左右(P<0.01)。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MO功能性物质能够促进卵母细胞发育,且ESA处理后第6天MO生物效应最强。MO中FAMeT mRNA的合成受XO-SG的抑制调节。在离体条件下,中华绒螯蟹XO-SG能够抑制卵母细胞的发育。  相似文献   

18.
多聚磷酸钠胁迫下硒对中华米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多聚磷酸钠胁迫下,18~20℃,饲料中添加硒对中华米虾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多聚磷酸钠对中华米虾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24、1.20、1.17、1.16 g/L。在多聚磷酸钠胁迫下,饲料添加硒的试验组米虾抗氧化酶的活性较对照组高。适量的硒有利于提高中华米虾抗氧化酶的活性,可提高对环境胁迫的耐受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