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杨柳田头菇YAAS711菌株的单孢菌株及其自交个体的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为其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杨柳田头菇YAAS711的18个单核体与22个自交双核体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3, 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福林法、愈创木酚法等测定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漆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9种胞外酶活性,并对这9种胞外酶与子代生长速度、极性和交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单核体和双核体绝大多数都具有较高的淀粉酶、滤纸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及蛋白酶活性,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及漆酶活性却较低。9种胞外酶平均活力与单核体和双核体的菌丝生长速度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除部分类型Ⅱ单核体外,菌丝生长速度较快的单核体具有较高的胞外酶活性;反之,胞外酶活性较低。相比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快-快"的组合,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快-慢"的组合除半纤维素酶、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外,其他胞外酶活性都较高。具有类型Ⅱ单核体参与形成的双合体胞外酶活性却各不相同且无规律。多酚氧化酶对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的间接影响大于漆酶,但漆酶对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的综合作用最大;胞外酶之间的协同作用对双核体菌丝生长速度影响较小,其中漆酶对其菌丝生长速度直接作用最大。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显著水平为0.05上,极性对胞外酶平均活力的影响大于交配因子。【结论】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与本极性异常和杨柳田头菇YAAS711子代个体胞外酶活性差异存在显著相关性,除部分类型Ⅱ单核体和双核体外,类型Ⅰ菌株胞外酶活性具有相同的规律。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极性、胞外酶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交配因子与胞外酶没有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杨柳田头菇YAAS711菌株的单孢菌株及其自交个体的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为其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杨柳田头菇YAAS711的18个单核体与22个自交双核体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3, 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福林法、愈创木酚法等测定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漆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9种胞外酶活性,并对这9种胞外酶与子代生长速度、极性和交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单核体和双核体绝大多数都具有较高的淀粉酶、滤纸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及蛋白酶活性,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及漆酶活性却较低。9种胞外酶平均活力与单核体和双核体的菌丝生长速度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除部分类型Ⅱ单核体外,菌丝生长速度较快的单核体具有较高的胞外酶活性;反之,胞外酶活性较低。相比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快-快”的组合,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快-慢”的组合除半纤维素酶、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外,其他胞外酶活性都较高。具有类型Ⅱ单核体参与形成的双合体胞外酶活性却各不相同且无规律。多酚氧化酶对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的间接影响大于漆酶,但漆酶对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的综合作用最大;胞外酶之间的协同作用对双核体菌丝生长速度影响较小,其中漆酶对其菌丝生长速度直接作用最大。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显著水平为0.05上,极性对胞外酶平均活力的影响大于交配因子。【结论】 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与本极性异常和杨柳田头菇YAAS711子代个体胞外酶活性差异存在显著相关性,除部分类型Ⅱ单核体和双核体外,类型Ⅰ菌株胞外酶活性具有相同的规律。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极性、胞外酶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交配因子与胞外酶没有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基质中香菇菌丝生长期4种胞外酶的活性变化情况,为香菇营养生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提取不同基质中的粗酶液,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光密度值,分析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淀粉酶及漆酶的活性变化.[结果]不同基质对胞外酶活性大小有影响;各种酶活性高峰期不同,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滤纸纤维素酶的活性高峰出现在转色末期;淀粉酶的活性高峰位于转色初期;漆酶的活性高峰在发菌初期.[结论]胞外酶在不同基质和菌丝不同生长阶段活性存在差异,但同一种酶在不同基质中的活性变化趋势总体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3株茶树菇菌株栽培过程中7种胞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了解茶树菇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利用营养物质的规律。【方法】以茶树菇菌株ZK08、JX09、Ag16为材料,将其接种于组分为棉籽壳39%、木屑30%、麸皮20%、玉米粉8%、蔗糖1.5%、石膏1.5%(均为质量分数),含水量62%的栽培袋中。25℃条件下遮光培养50~60d,分别在菌丝生长半袋、满袋、现蕾、出一潮菇、一潮菇子实体成熟、出二潮菇、二潮菇子实体成熟和二潮菇采收1周后,测定羧甲基纤维素酶、淀粉酶、滤纸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漆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分析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3株茶树菇菌株在栽培过程中的7种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其中淀粉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活性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一潮菇子实体成熟前;而漆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则随着栽培时间延长一直呈下降趋势。【结论】漆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高峰值比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来得早;淀粉酶的高峰出现在一潮幼菇期到子实体成熟期。因此在培养基中添加适量淀粉类物质可促进茶树菇的生殖发育。  相似文献   

5.
金顶侧耳不同生长期几种胞外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发酵的棉籽壳盆栽金顶侧耳,测定其生长发育期间的胞外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金顶侧耳具有完整的胞外纤维素酶系,胞外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滤纸纤维素酶(FP酶)和半纤维素酶(HC酶)活性高峰对应于子实体的生长发育期,胞外蛋白酶和果胶酶活性在原基出现后升高并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胞外淀粉酶、漆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随栽培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6.
栽培基质对巴西蘑菇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棉籽壳和麦草2种培养基为对照,探讨巴西蘑菇在棉籽壳和麦草混合培养基中生长期间几种主要胞外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在3种培养基中,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滤纸纤维素酶(FP酶)、半纤维素酶(HC酶)、淀粉酶(唧ylase)和漆酶(1accase)活性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棉籽壳麦草混合培养基中的这5种胞外酶活性总体上均比棉籽壳培养基和麦草培养基中的这5种胞外酶活性高;将棉籽壳和麦草2种主料搭配使用比用单一主料栽培巴西蘑菇生物学效率高,这与棉籽壳麦草混合培养基中较高的胞外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较全面地了解灰树花生理后熟期及其以后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行温度差、pH值、菌料单位面积压力、含水量、失质量、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滤纸纤维素酶活性、淀粉酶活性、半纤维素酶活性、胞外水溶性糖含量、胞外水溶性蛋白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指标变化趋势不完全相同,同一指标不同时期变化也不完全相同。菌料单位面积压力在生理成熟期不断升高到一定水平,在出菇期的原基形成时明显升高,达到最大值后不断降低;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在生理成熟期降低到稳定值,在出菇期明显升高,原基形成后不断降低;胞外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生理成熟期不断升高到一定水平,在出菇期菌丝恢复时降低,后又升高到稳定水平。pH值和漆酶相关酶与原基形成有一定正相关,这对灰树花原基形成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为灰树花栽培过程中的生理成熟期及出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确定分属P.baumii及P.linteus种的2类桑黄真菌的11株菌株为研究材料,分别测定其生长速度、生物量、胞内和胞外多糖含量、淀粉酶、羧甲基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漆酶、愈创木酚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及胞外蛋白质含量,明确不同菌株在生长性能方面的差别,筛选优势菌株.结果表明,桑黄菌株PB0802生长速度最快,菌丝生物量、胞内和胞外多糖产量优于其它菌株,且PB0802淀粉酶、羧甲基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活性及胞外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它菌株,确定PB0802为优势菌株.  相似文献   

9.
主要比较了生产上常用的12个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r(Fr.)Sing.]菌株菌丝的生长速度及菌落特征,同时,对12个菌株的胞外酶,如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漆酶的活力进行了测定,以期找出菌丝生长速度与胞外酶活力的相关性,为正确评价菌种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2个菌株间菌丝生长速度存在差异,在PDA加富培养基上生长较快的菌株是9号和12号;在模拟出菇培养基上生长较快的菌株是7号、8号和12号。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最高的菌株是5号,木聚糖酶和漆酶活力最高的菌株是1号。胞外酶活力大小表现的顺序与生长速度偶联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了解白芦菇的生长环境和营养条件,本文测定了不同温度、pH、碳源及氮源条件下的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状态,检测了栽培过程中菌包内羧甲基纤维素酶、淀粉酶、漆酶等酶活性以及还原糖、可溶性蛋白、含水量、pH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菌丝最佳生长条件为29℃,pH10.0,蔗糖为碳源,酵母粉为氮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培养基pH会随着菌丝生长先升高后降低,纤维素酶和淀粉酶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均保持较高的活力,而漆酶活力则较低且随菌丝生长发育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明白芦菇生长发育过程对纤维类和淀粉类营养物质比较偏好,在配方优化中可以重点考虑。  相似文献   

11.
不同培养料对元蘑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培养料对胞外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3种培养料配方,分别取其在菌丝覆面、菌丝半瓶、菌丝满瓶、原基出现、开伞期、子实体成熟6个生长期的粗酶夜,测定其分泌的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漆酶、淀粉酶等胞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不同培养料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元蘑菌丝所分泌的胞外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同种酶在不同培养料中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这说明,培养料的不同对胞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影响小,但是对其活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碳源和氮源配比对猴头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选用葡萄糖作为碳源,酵母膏作为氮源,以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菌种RT22为材料,基础培养基中葡萄糖与酵母膏配比为3∶1为对照,设置基础培养基中葡萄糖和酵母膏配制比例为5∶3、2∶1、7∶3、5∶2、7∶2、5∶1、6∶1、7∶1的液体培养基,摇床培养8 d后,取猴头菌菌液测定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滤纸纤维素酶、漆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葡萄糖和酵母膏配制比中,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半纤维素酶活性、淀粉酶活性、漆酶活性在葡萄糖和酵母膏配比为2∶1处理下最强;滤纸纤维素酶活性在葡萄糖和酵母膏配比为7∶2处理下最强;过氧化物酶活性在葡萄糖和酵母膏配比为7∶1处理下最强,其中葡萄糖和酵母膏配比为2∶1处理与配比为7∶2处理的滤纸纤维素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在选用葡萄糖作为碳源、酵母膏为氮源时,基础培养基中碳源和氮源最适配比为2∶1,是适合猴头菌生长的最适碳氮配比。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处理对阿魏侧耳菌丝胞外酶活力和原基形成的影响,为生产中阿魏菇生长发育的调控和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阿魏侧耳(CGMCC 5.00774)为菌种,采用棉籽壳、麸皮、玉米粉为培养料培养菌丝至生理成熟,分别进行5、10和15℃低温处理(对照处理25℃),于第5、10、15、20、25和30d取样测定培养料中菌丝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半纤维素酶(HC酶)、淀粉酶、漆酶、蛋白酶的活力,观察各处理原基形成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5、10、15℃低温处理后CMC酶和HC酶活力降低,漆酶、淀粉酶、蛋白酶活力则一直高于对照组.5℃处理25和30 d及10℃处理25和30 d的样品出现原基,其他处理均未出现原基.[结论]低温处理能引起菌丝胞外酶活力的变化,阿魏侧耳原基分化的最适低温处理条件是10℃,25 d.  相似文献   

14.
室内测定结果表明,纤维素酶、淀粉酶、邻苯二酚氧化酶在菌丝生长期、转色期、出菇期活性持续增高,愈创木酚氧化酶与漆酶活性在转色期达到峰值,在出菇期活性下降。纤维素酶与淀粉酶呈显著正相关。菌丝期漆酶活性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转色期呈显著负相关;转色期纤维素酶、淀粉酶、漆酶相互呈显著正相关,漆酶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出菇期呈显著负相关。出菇期中的各种酶活性与香菇农艺性状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在金顶侧耳液体培养过程中采用4种不同磁处理水,对空白对照组和4个处理下的金顶侧耳的菌丝生长情况及胞外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金顶侧耳液体培养中采用磁化水可促进金顶侧耳的胞外酶分泌,提高胞外酶活性,增加生物量,增加菌丝球数量,减小菌丝球体积。最佳磁处理水条件为30min处理组和60min处理组,其中对于羧甲基纤维素酶最佳处理组为30min处理组,峰值比空白对照组高45.5%。而对于淀粉酶分泌最佳处理组为60min处理组,峰值早于空白对照组1d出现,而且比空白对照组高12.4%。  相似文献   

16.
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降解转化稻草秸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食用菌糙皮侧耳(P leurotus ostrea tus)菌株降解稻草秸秆,对子实体产量、品质,基质中木质纤维成分的变化和与基质主要成分降解相关胞外酶活性在不同培养阶段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草秸秆栽培所获子实体,营养品质较高。经过2潮菇阶段的培养,木质纤维成分在基质中的含量比栽培前降低11.94%~14.7%,主要发生在生殖生长期;对胞外酶的研究发现:淀粉酶在培养前期活性较高;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糖酶、木聚糖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峰值与低谷的发生与子实体的发育状态成正相关;漆酶和愈创木酚酶活性变化与基质中木质素的降解相关,在第1潮菇子实体成熟前活性逐渐升高,随后呈下降趋势;漆酶的活性与菌株子实体的产量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食用菌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菌株降解稻草秸秆,对子实体产量、品质,基质中木质纤维成分的变化和与基质主要成分降解相关胞外酶活性在不同培养阶段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草秸秆栽培所获子实体,营养品质较高.经过2潮菇阶段的培养,木质纤维成分在基质中的含量比栽培前降低11.94%~14.7%,主要发生在生殖生长期;对胞外酶的研究发现:淀粉酶在培养前期活性较高;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糖酶、木聚糖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峰值与低谷的发生与子实体的发育状态成正相关;漆酶和愈创木酚酶活性变化与基质中木质素的降解相关,在第1潮菇子实体成熟前活性逐渐升高,随后呈下降趋势;漆酶的活性与菌株子实体的产量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菌丝生长阶段不同培养温度(20、24、28℃)下银耳菌包内生理生化及酶活性指标变化规律,明确不同温度对银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培养温度对银耳菌丝生长和出耳的农艺性状具有显著影响,以24℃下培养银耳菌包,在菌包生理生化变化情况(总糖、pH、还原糖、胞外蛋白)、各胞外基质降解酶分泌量(羧甲基纤维素酶、淀粉酶、漆酶、蛋白酶)以及出耳品质(银耳朵型、产量)明显高于20、28℃下培养的菌包,确定了银耳菌包培养阶段最适温度为24℃,高温或者低温环境会影响银耳菌丝对原料的利用,产量和品质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香菇生长过程不同阶段胞外酶纤维素酶系(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木质素酶系(漆酶、愈创木酚酶、多酚氧化酶)、淀粉酶、半纤维素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香菇生长不同阶段均能检测到上述8种酶的活性,说明这些酶参与了香菇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各种酶活性峰值出现时间不尽相同,木质素酶的活性高峰出现在营养生长期,纤维素酶的活性高峰出现在生殖生长期,说明香菇生长过程中优先利用木质素。8种酶活性在香菇生殖生长阶段变化趋势较一致,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成熟均呈现逐步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平菇栽培种培养过程中胞外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棉籽壳为主料制作平菇栽培种,测定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几种胞外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平菇栽培种培养过程中,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整体上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漆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整体上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但不同菌株的酶活变化趋势有所差异,本研究为平菇生理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