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为害虫三叶斑潜蝇的检疫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对三叶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Burgess)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冰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虫期之间的过冷却点和冰点差异显著,其中7日蛹的过冷却点和冰点最低,并随着蛹期的延长,过冷却点有降低的趋势.幼虫、老熟幼虫、1日蛹、7日蛹和成虫的过冷却点分别为-14.21、-16.74、- 18.76、-21.97和-21.31℃,冰点分别为-12.06、-14.55、-17.07、-21.05和-20.03℃.同一虫期个体间的过冷却点虽然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均服从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木橑尺蠖(Culcula panterinaria)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明确各虫态的耐寒性。[方法]采用数字万用电表和低温培养箱测定木橑尺蠖1~6龄幼虫、蛹和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木橑尺蠖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大小顺序为1龄幼虫[(-10.01±0.24)、(-9.75±0.13)℃]、2龄幼虫[(-11.24±0.15)、(-10.89±0.16)℃]、3龄幼虫[(-12.64±0.23)、(-12.01±0.24)℃]、成虫[(-14.39±0.20)、(-13.76±0.22)℃]、4龄幼虫[(-14.56±0.15)、(-13.94±0.21)℃]、5龄幼虫[(-15.36±0.17)、(-14.85±0.18)℃]、6龄幼虫[(-17.87±0.13)、(-16.93±0.17)℃]和蛹[(-20.95±0.09)、(-19.78±0.19)℃]。木橑尺蠖的雌成虫过冷却点和冰点都低于雄成虫,木橑尺蠖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4.56±0.18)、(-14.61±0.19)℃,雄成虫分别为(-14.22±0.22)、(-12.91±0.25)℃。[结论]木橑尺蠖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而结冰点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草地贪夜蛾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为草地贪夜蛾发生期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人工气候箱中,分别测定草地贪夜蛾在16、19、22、25和28℃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计算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运用Logisitic曲线模型建立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采用有效积温法则预测草地贪夜蛾在广西的年发生世代.[结果]草地贪夜蛾在16~28℃下均能完成生活史,19~28℃适宜草地贪夜蛾生长和繁殖,且发育历期除预蛹期外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卵、幼虫、预蛹、雄蛹、雌蛹、产卵前期和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95、12.29、3.86、11.16、11.82、12.86和10.64℃,有效积温分别为50.71、155.68、51.88、130.86、107.98、39.42和446.38 d·℃.[结论]草地贪夜蛾在广西的年理论发生世代为7~11代,发生世代多且全年均可发生,对广西作物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应加强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4.
[目的]植食性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受到季节和寄主植物的显著影响.为探明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对寄主的适应机制,该研究系统地比较了该虫不同季节取食玉米叶和大豆叶关键生活史特性的差异.[方法]在夏初(日平均气温28.6℃)、夏中(日平均气温29.1℃)和秋中(日平均气温24.0℃)的自然条件下,分别测量了草地贪夜蛾取食玉米叶和大豆叶从卵孵化到化蛹和化蛹到成虫羽化的时间,以及蛹和成虫的体质量;在夏初(日平均气温28.2℃)、夏中(日平均气温30.9℃)和秋中(日平均气温21.4℃)的自然条件下分别观察了取食玉米叶和大豆叶的雌成虫交配成功率、产卵前期、产卵期、寿命、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结果]与取食大豆叶的草地贪夜蛾比较,取食玉米叶的草地贪夜蛾在夏初、夏中和秋中显示了显著短的幼虫发育历期,显著高的生长速率、较高的交配成功率、较短的产卵前期、较高的产卵量和显著高的卵孵化率.但以大豆叶饲养的草地贪夜蛾能顺利完成生活史.不论取食玉米叶还是大豆叶,雌性蛹期显著短于雄性,显示了雌性先熟现象;雄性蛹质量显著高于雌性,显示了性体型二型性;在夏初和夏中的高温下获得的蛹质量显著高于在秋中的中性温度下获得的蛹质量,没有遵循温度-体积大小法则;雄蛹在变态中比雌蛹丢失了更多的质量.[结论]取食玉米叶的草地贪夜蛾显示了高度的寄主适应性.取食大豆叶的草地贪夜蛾顺利完成了生活史,提示了随着草地贪夜蛾入侵时间推移和暴发频率增加,存在为害大豆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5.
二点委夜蛾过冷却点测定及越冬虫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oschler)〕是鳞翅目夜蛾科害虫,自2005年在河北省首次发现为害夏玉米以来,成为近年夏玉米生产中少见的严重害虫。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的抗寒性及越冬能力,测定了几种不同状态下的老熟幼虫及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温度。结果表明:不同食物饲养的老熟幼虫过冷却点温度范围为-5.63~-4.32℃,差异不显著,但经低温处理后过冷却点温度有所降低(为-8.36℃);而低温处理后作茧的老熟幼虫耐寒性最强,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温度分别达到了-25.35℃和-9.98℃。初步推断,在华北地区二点委夜蛾主要以老熟幼虫作茧越冬,在较温暖地区也有以老熟幼虫或蛹越冬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为初步探究枣实蝇耐寒能力,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对枣实蝇(Carpomya vesuviana Costa)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及体液结冰点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枣实蝇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不同,同一虫态个体间的过冷却点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不同虫龄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差异显著,表现为随着虫龄的增加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降低。其中枣实蝇3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平均值为(-9.75±0.64)℃,体液结冰点平均值为(-5.53±0.46)℃。枣实蝇30日龄蛹过冷却点平均值为(-22.71±1.21)℃,1日龄蛹平均值为(-7.28±1.08)℃;而枣实蝇30日龄蛹的体液结冰点平均值为(-17.01±2.34)℃,1日龄蛹平均值为(-5.49±0.56)℃。可见,栆实蝇过冷却点较低,具有很强的耐寒性,极有可能适宜在中国大部分枣产区生存。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端尖食植瓢虫、柳蓝叶甲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方法]采用数字万用电表和低温培养箱对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1~3龄幼虫、蛹和雌雄成虫分别进行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测定。[结果]端尖食植瓢虫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由高到低顺序为1龄幼虫[(-12.83±0.25),(-12.14±0.14)℃]、成虫[(-15.45±0.20),(-13.67±0.24)℃]、2龄幼虫[(-16.26±0.21),(-14.73±0.15)℃]、蛹[(-18.87±0.23),(-16.65±0.18)℃]、3龄幼虫[(-22.65±0.09),(-19.67±0.09)℃]。柳蓝叶甲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略低于端尖食植瓢虫,其由高到低顺序为1龄幼虫[(-13.74±0.15),(-13.15±0.24)℃]、2龄幼虫[(-16.12±0.21),(-14.28±0.16)℃]、3龄幼虫[(-17.05±0.15),(-15.73±0.20)℃]、蛹[(-19.57±0.13),(-17.25±0.16)℃]、成虫[(-22.73±0.12),(-19.69±0.10)℃]。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的雌成虫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都低于雄成虫,端尖食植瓢虫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5.67±0.19)、(-14.81±0.22)℃,雄成虫分别为(-15.23±0.21)、(-12.53±0.26)℃,柳蓝叶甲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8.66±0.21)、(-18.11±0.22)℃,雄成虫分别为(-18.24±0.19)、(-17.23±0.26)℃。[结论]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2种昆虫各自的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而结冰点呈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黄地老虎耐寒机理初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黄地老虎个体发育期间各虫态的过冷却点,以卵期和蛹期最低,分别为-21.79和-19.2℃;成虫期最高为-5.75℃;幼虫期1~4龄随虫龄增大,其过冷却点升高,分别为-17.45,-16.29,-8.41和-6.51℃;5~6龄时又下降,分别为-12.72和-8.82℃.6龄幼虫在25,15,5和0℃4级降温锻炼下,抗寒力提高。主要表现为:①虫体过冷却点下降(从-7.58℃降到-17.41℃);②体内多种生化含量明显积累,0℃下处理的幼虫,其血糖、血脂、丙氨酸、丝氨酸、脯氨酸和蛋白质分别北25℃下处理时增加3.28,1.67,5.72,1.27,0.6和0.8倍。没有发现甘油和多元醇积累。  相似文献   

9.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新入侵我国的重要农业害虫,确定不同温度对其繁殖行为的影响,为综合防治提供科学指导。在人工气候箱内设置5个温度梯度(19℃、22℃、25℃、28℃、31℃),将2日龄的草地贪夜蛾成虫按雌、雄1:1进行配对,并在暗期(20:00-06:00)详细记录求偶、交配、产卵等生殖行为发生时间及雌、雄虫死亡时间,利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分析不同温度处理对草地贪夜蛾求偶行为、交配行为和产卵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的求偶行为、交配行为和产卵行为与温度呈抛物线关系,其求偶率、交配率和产卵率在25℃均达到最大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草地贪夜蛾成虫的寿命在逐渐减短。表明上述温度范围内25℃为草地贪夜蛾的最佳繁育温度,温度与草地贪夜蛾寿命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在贵州省黔西南州的发生和越冬情况,以及越冬幼虫对不同温度环境的适应性,为贵州省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贵州省黔西南州年均温较高的望谟县、兴仁市、兴义市、安龙县、册亨县和贞丰县为目标调查点,采用灯诱、性诱、田间调查等方法于2019年冬季和2020年春季调查草地贪夜蛾的越冬寄主及越冬虫态,统计虫源数量和百株虫量。将冬季采自望谟县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以玉米叶分别饲养于室内、室外和人工气候箱,观察草地贪夜蛾冬季幼虫在3种环境条件下的存活率和化蛹率。【结果】性诱捕器和高空测报灯分别于2020年1月13日和2020年3月18日首次在望谟县诱集到成虫,之后在兴义市、兴仁市和安龙县也有发现,虫情测报灯未诱集到草地贪夜蛾。田间调查2019年冬季仅在望谟县桑郎镇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虫龄以3~6龄为主,寄主为散落的再生玉米苗,首次调查百株虫量为34.67头,未发现成虫和卵;2020年春季最早仍在望谟县桑郎镇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虫龄以1~3龄为主,寄主为栽种玉米苗,百株虫量最高为28.00头,且在该地土壤中发现草地贪夜蛾蛹1头,2020年晚春在兴仁市马马崖镇九盘村亦发现1龄幼虫,百株虫量最高达30.00头。草地贪夜蛾越冬幼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饲养第1~2周后的存活率均表现为室内 > 室外 > 气候箱,第3周后的化蛹率则是室内饲养的最高,室外最低。【结论】草地贪夜蛾在贵州省黔西南州能终年繁殖,但冬季虫源基数较少,不足以成为本地春季草地贪夜蛾暴发的主要虫源。草地贪夜蛾越冬幼虫更适应偏冷的环境,对突变的温暖环境和较低温度环境均不适应。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草地贪夜蛾在会泽县的越冬情况,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会泽县植保站病虫观测圃内,采用在塑料大棚玉米地定量放置草地贪夜蛾蛹自然羽化,进行了一个世代的饲养观察,调查其羽化、产卵、越冬虫态、越冬极限温度等情况。结果表明,11月进入冬季以后,在会泽县大棚环境下,只有极少量的草地贪夜蛾可以过冬,鉴于大棚内外平均温差5.5~19.4℃,月最低气温相差3.1~7.9℃,由此可以推断,在自然条件下可以顺利越冬的草地贪夜蛾数量更少甚至没有,因此会泽草地贪夜蛾的虫源主要是外地迁入。这一结论为草地贪夜蛾的测报及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人工霜冻模拟箱 ,对南美斑潜蝇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南美斑潜蝇蛹的过冷却点温度为 - 1 2 .2 7℃ ,结冰点温度为 - 1 1 .0 1℃ ;随着蛹的发育 ,其冷却点和结冰点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 ,说明发育初期蛹的抗寒能力最强 ;秋季蛹的抗寒能力略强于夏季蛹  相似文献   

13.
刘晓静  石萌  马纪 《新疆农业科学》2012,49(6):1080-1085
[目的]了解新疆荒漠甲虫准噶尔小胸鳖甲幼虫耐寒性的发育阶段性变化.[方法]对新疆荒漠甲虫准噶尔小胸鳖甲各龄期幼虫的过冷却点进行测定.[结果]同一虫期个体间的过冷却点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但均服从正态分布.不同虫期的过冷却点差异显著,其中1龄的过冷却点最低(-19.4~-24.1℃),且个体差异不大.老熟幼虫的过冷却点个体差异较大,其中7龄幼虫中过冷却点在个体间差异达到15.7℃(-5.6~-21.3℃).[结论]老龄幼虫最有可能是该虫在荒漠环境地区越冬的虫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在广西玉米主要种植区的种群动态及发生为害规律,为草地贪夜蛾周年繁殖区和其他玉米主产区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和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在广西崇左市、南宁市和河池市选择7个固定调查监测点,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在玉米生长期每隔7 d调查草地贪夜蛾幼虫数量及对玉米植株的为害特征,计算植株受害率和百株虫量;在7个调查监测点各放置2组桶型诱捕器和诱芯,每隔7 d调查记录1次诱虫情况,统计成虫数量。【结果】各调查点草地贪夜蛾幼虫发生量春秋季各有1次高峰,春秋季百株虫量最高值分别为35.00头和64.67头,秋季虫量明显高于春季。幼虫发生动态呈区域性差异,崇左市扶绥县、南宁市江南区和武鸣区幼虫发生期较短且集中,3个点春季百株虫量和峰值均较高。玉米各生育期均受幼虫为害,苗期以低龄幼虫为主,开花期和成熟期以5~6龄幼虫为主,其他生育期可见各龄期幼虫,世代重叠明显。各调查点春季草地贪夜蛾成虫数量总体上呈抛物线增加趋势,春季每诱虫桶最高虫量为25.33头;秋季虫量呈波浪状,约21 d出现一次峰值,每诱虫桶最高虫量为34.67头;秋季成虫数量总体上高于春季。【结论】草地贪夜蛾在广西全年均可发生,年发生代数在7代及以上,秋季虫量明显高于春季,发生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加重。幼虫发生期和虫量存在区域差异,幼虫可为害各生育期玉米。草地贪夜蛾严重为害玉米生长,应进一步加强监测预报,根据区域气候和玉米长势,强化低龄幼虫和成虫高峰期的防控力度,以降低草地贪夜蛾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周超  张勇  梁超  马冲  杨丽娜  任宏 《农学学报》2023,13(12):34-38
为明确4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对不同虫态草地贪夜蛾的敏感性,采用浸卵法、浸叶法、饲喂毒营养液法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四氯虫酰胺、溴氰虫酰胺对草地贪夜蛾的卵、幼虫、成虫毒力。结果表明,4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均不影响卵的发育,但可以明显降低初孵幼虫存活率;四氯虫酰胺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毒力最高,LC50值为0.12 mg/L,其次是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分别为溴氰虫酰胺毒力的33.83、5.21、2.24倍;对成虫敏感性最高的是氯虫苯甲酰胺,为6.20 mg/L,其次是四氯虫酰胺、溴氰虫酰胺,氟苯虫酰胺敏感性最低,为25.96 mg/L。采用3种生测方法测定了不同虫态草地贪夜蛾对4种双酰胺类杀虫剂敏感性,可以为草地贪夜蛾的化学防治和抗性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紫薇绒蚧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方法]采用数字万用电表和低温培养箱测定紫薇绒蚧1龄若虫、2龄若虫、蛹和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紫薇绒蚧不同发育阶段按过冷却点值由低到高依次为2龄若虫、蛹、雌成虫、1龄若虫,分别为(-22.62±0.16)、(-20.85±0.23)、(-17.53±0.22)、(-10.31±0.14)℃。体液结冰点也以2龄若虫最低,为(-22.12±0.21)℃;蛹次之,为(-19.43±0.22)℃;雌成虫、1龄若虫结冰点较高,分别为(-16.21±0.16)、(-9.93±0.15)℃。[结论]紫薇绒蚧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稻螟蛉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过冷却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恒温条件下测定了稻螟蛉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试验表明:在14,19,24,28,32℃恒温处理下,全世代发育历期分别为56.750,41.179,32.696,22.986,16.334d。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9.39℃。有效积温为395.31d℃;测定了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其越冬蛹的过冷却点为-27.65℃、结冰点为-22.56℃,证实了稻螟蛉可以蛹态在沈阳地区越冬。  相似文献   

18.
草地贪夜蛾是重要农业入侵害虫,其寄主范围十分广泛,胡萝卜与萝卜为草地贪夜蛾重要的寄主植物。为了明确草地贪夜蛾取食胡萝卜与萝卜后其生长发育与繁殖情况,为进一步了解其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方法,测定和比较草地贪夜蛾在胡萝卜与萝卜上的生长发育、繁殖及种群参数。结果表明,取食胡萝卜的草地贪夜蛾各阶段发育历期和产卵量分别为2.93、2.57、1.93、2.30、2.67、2.60、5.33、1.73、9.83、5.72、3、2.33 d和128.66粒;取食萝卜的草地贪夜蛾各阶段发育历期和产卵量分别为3.00、3.47、2.17、2.30、3.36、2.77、5.10、1.77、10.68、7.05、2、1.75 d和89.70粒。其中,取食萝卜的草地贪夜蛾蛹期、成虫期、产卵前期、产卵期和总产卵量均高于取食胡萝卜的草地贪夜蛾,而存活率却低于取食胡萝卜的草地贪夜蛾;取食胡萝卜的草地贪夜蛾种群的内禀增长率、总繁殖率、周限增长率和净增值率分别为9.58 d-1、79.94%、1.10 d-1和29.9%,均显著(P&l...  相似文献   

19.
对文殊兰夜蛾各个虫态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文殊兰夜蛾以蛹在寄主周围土表蛹室中越冬,一年4代,很少3代。越冬代蛹于5月上中旬羽化,在平均室温14.67℃下,卵期平均15.64 d;在室温17.5~23℃下,1~6龄龄期平均分别为3.0 d、4.5 d、3.5 d、4.0 d、2.5 d、8.0 d,蛹期平均21.8 d。在室温14.67~23℃下,整个世代历期约60~65 d。对第4代幼虫进行过冷却点、体液冰点测定及越冬观察,结果表明该虫不能以幼虫越冬。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及其近缘种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幼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对2种不同作用类型杀虫剂的响应,为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的田间防控及抗药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对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并用2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LC25)和致死中浓度(LC50)处理过的小麦叶片分别饲喂2种害虫的3龄幼虫,比较取食6、12、18、24和48 h后幼虫体内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及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细胞色素P450(CYP450)和羧酸酯酶(CarE)]的活性变化。【结果】甲维盐对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的毒力高于氯虫苯甲酰胺。2类杀虫剂胁迫下2种害虫的CYP450活性均上升,且草地贪夜蛾的CYP450活性高于斜纹夜蛾,在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低剂量(LC25)胁迫下草地贪夜蛾的CYP450活性均高于高剂量(LC50)胁迫处理,处理后48 h均达最高值(15.72±0.41和15.36±0.47 ng/mL);而草地贪夜蛾另2种解毒酶(GST和CarE)活性在甲维盐处理后低于斜纹夜蛾。甲维盐胁迫下2种害虫体内保护酶(SOD和POD)活性均降低,且草地贪夜蛾保护酶活性低于斜纹夜蛾;氯虫苯甲酰胺胁迫下草地贪夜蛾保护酶(SOD和POD)活性均上升,高剂量氯虫苯甲酰胺胁迫下2种害虫SOD和CAT活性均高于低剂量胁迫处理,且草地贪夜蛾SOD和CAT活性高于斜纹夜蛾。2种害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对2类杀虫剂响应差异明显,且物种、药剂、浓度、时间、物种×浓度和药剂×浓度因素对2种害虫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2类杀虫剂胁迫下2种害虫的SOD和CAT活性间相关性较强。【结论】草地贪夜蛾对甲维盐的敏感性高于斜纹夜蛾,而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低于斜纹夜蛾,且2种害虫均主要通过增强CYP450活性对杀虫剂进行解毒代谢。农业生产上推荐使用甲维盐作为防治草地贪夜蛾的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