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经济动物学报》2021,25(1):20-25
比较分析HSL和PPARγ基因在湘西黄牛不同组织中的发育性表达规律,以探讨HSL和PPARγ基因与湘西黄牛脂肪酸代谢的关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SL和PPARγ基因在6,18,30月龄湘西黄牛的肝脏、肌肉组织(背最长肌)、脂肪组织(皮下脂肪和腹腔脂肪)中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HSL基因在湘西黄牛肝脏、背最长肌、皮下脂肪和腹腔脂肪的4个部位中的表达量随月龄增长依次极显著减少(P0.01),而PPARγ基因正好相反。6月龄时,肝脏中HSL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组织(P0.05),PPARγ基因皮下脂肪表达量显著高于肝脏(P0.05); 18月龄时,HSL基因在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按大小关系依次为肝脏≈背最长肌皮下脂肪腹腔脂肪; PPARγ基因在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按大小关系依次为皮下脂肪肝脏≈腹腔脂肪背最长肌; 30月龄时,HSL基因在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按大小关系依次为肝脏背最长肌皮下脂肪≈腹腔脂肪; PPARγ基因在4个组织间的表达呈现两两差异显著(P0.05),其表达量依次为肝脏皮下脂肪腹腔脂肪背最长肌。30月龄的粗脂肪(EE)含量和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高于6月龄和18月龄的(P0.05),18月龄和30月龄湘西黄牛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6月龄的(P0.05); 30月龄时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较高,但显著低于18月龄的(P0.05)。由此可见,HSL和PPARγ基因在湘西黄牛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中均有表达且随月龄与部位的不同表达不同,存在月龄和组织差异性,且二者的表达规律呈负相关。在动物生产应用中,建议湘西黄牛在30月龄左右再屠宰食用,口感及营养价值更好。  相似文献   

2.
旨在研究日粮能量和蛋白水平对滩羊脂肪组织中PPARγ和FABP4mRNA表达的影响。选择健康、体重相近的滩羊112只,公母各半,随机分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7只羊。参考肉羊饲养标准NY/T(816-2004),根据生长阶段(22~28、29~35、36~40kg)以目标增重设计标准日粮,每阶段设置0.84×标准(I组)、0.96×标准(II组)、1.08×标准(III组)和1.20×标准(IV组)4个营养水平日粮,分别饲喂4组试验滩羊。于每阶段末每个重复屠宰1只试验羊,取尾部脂肪、肾周脂肪和皮下脂肪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PARγ和FABP4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尾部脂肪组织,在22~28和36~40kg阶段末,II组PPARγ和FABP4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在29~35kg阶段末,II组FABP4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IV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肾周脂肪组织,在3个不同阶段末,II组PPARγ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IV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III组(P0.05)。在22~28kg阶段末,II组和III组FABP4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在29~35kg阶段末,II组FABP4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IV组(P0.05);在36~40kg阶段,I组和II组FABP4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皮下脂肪组织,在3个阶段末,各组PPARγ和FABP4mRNA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日粮能量和蛋白水平对滩羊深层脂肪组织(肾周脂肪)中PPARγ和FABP4mRNA表达的影响大于浅层脂肪组织(皮下脂肪),对尾部脂肪组织中PPARγ和FABP4mRNA的表达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填饲、未填饲朗德鹅肝脏、皮下脂肪、腹脂和肌肉组织PPARγ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谷丙转氨酶等6种血清生化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肝脏组织中,填饲组PPARγ 基因mRNA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中该基因的表达量(P〈0.01);肝脏组织PPARγ 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肝脏指数、血清谷丙转氨酶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腹脂PPARγ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肝脏指数、血清谷丙转氨酶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皮下脂肪PPARγ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肝脏指数、血清谷丙转氨酶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果表明肝脏、皮下脂肪、腹脂组织PPARγ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与朗德鹅肥肝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PPARα和PPARγ基因在不同脂尾型绵羊脂肪组织中的发育性表达规律,以探讨这2个基因与绵羊脂肪代谢的关系。本研究以2个具有显著尾型差异的绵羊品种(广灵大尾羊和小尾寒羊)为研究对象,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研究PPARα和PPARγ基因在2、4、6、8、10和12月龄个体的7种脂肪组织(大网膜、小网膜、尾部脂肪、皮下脂肪、肠系膜、肾周脂肪、腹膜后脂肪)中的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PPARα和PPARγ在各脂肪组织中都有表达。总体而言,浅层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低于深层脂肪组织。作为主效应,品种和月龄基本不影响2个基因的mRNA表达。尽管性别对PPARα的表达无显著影响,但在广灵大尾羊母羊中PPARγ的低表达导致性别本身及其与品种的互作达显著水平。鉴于组织间和年龄间的表达差异,这2个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空间性,但时间性不明显。尽管二者在调节脂肪代谢方面的功能相反,但是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冷应激对机体的影响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在冷应激中的作用,本试验选用30头军牧一号猪,并随机分成5组,包括常温对照组和4个冷应激组。常温组在(21±2)℃饲养,冷应激组的温度设置分别为:(-10±2)、(-5±2)、(0±2)、(5±2)℃。冷应激2h屠宰后分别采集猪腹腔脂肪、颈部皮下脂肪、胸部皮下脂肪、肝脏、心脏与肾脏组织样品提取总RNA与总蛋白。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PPARγ2mR-NA的表达量;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PARγ2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各温度组猪腹腔脂肪、颈部皮下脂肪、胸部皮下脂肪、肝脏、心脏PPARγ2mRNA及蛋白表达量总体上差异显著(P〈0.01),肾脏PPARγ2mRNA表达量总体显著升高,但其蛋白表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结果表明,PPARγ2对冷刺激非常敏感,它除了可以调节冷应激时的脂肪代谢平衡,还对心脏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是对肾脏的作用有限。本试验显示了冷应激中PPARγ2在脂肪代谢与能量代谢中作用,为研究冷应激对机体的影响及畜禽品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研究威宁牛、思南牛、关岭牛和黎平牛不同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γ,PPARγ)基因mRNA的表达差异。以这4个贵州地方品种黄牛为试验动物,提取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脂肪和背最长肌组织的总RNA,设计PPARγ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引物,以牛GAPDH基因为内参,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PARγ基因在4个品种不同组织中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PPARγ基因在4个品种黄牛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脂肪和背最长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组织,且差异极显著(P0.01),在脾脏和肺脏中也有较高表达,而在肾脏、肝脏、心脏和背最长肌中表达量较低;不同品种PPARγ基因的表达在部分组织中存在差异。研究表明,PPARγ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可能与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功能有关,而品种对于PPARγ基因的表达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PPARγ和FAS基因在白洗猪及其杂交一代(苏太猪与白洗猪的杂交一代,SBF1代)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本实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PPARγ基因和FAS基因mRNA在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胃、皮下脂肪和背最长肌8个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PPARγ和FAS基因在白洗猪和SBF1代8个组织中均有表达,PPARγ基因在白洗猪和SBF1代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且白洗猪的皮下脂肪组织表达量显著高于SBF1代猪;FAS在2个猪种皮下脂肪组织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且SBF1代猪的皮下脂肪组织表达量显著高于白洗猪。结果提示,PPARγ与FAS基因可能在白洗猪和SBF1代猪的脂肪沉积中发挥重要作用,推测在白洗猪中PPARγ基因对其脂肪沉积作用更大,在SBF1代猪中FAS作用更显著,可为白洗猪种质资源利用与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营养水平对22~40kg滩羊不同脂肪组织中FABP4mRNA表达的影响,为滩羊脂肪代谢的营养调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试验选择年龄、体重相近的健康滩羊112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7只羊。并参考肉羊饲养标准NY/T(816-2004),根据生长阶段(22~28kg,29~35kg,36~40kg),以目标增重设计标准日粮,每阶段设置4个营养水平,日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分别为0.84×标准(Ⅰ组)、0.96×标准(Ⅱ组)、1.08×标准(Ⅲ组)和1.20×标准(Ⅳ组),分别饲喂4组试验滩羊。于每阶段末每个重复屠宰1只试验羊,取尾部脂肪、肾周脂肪和皮下脂肪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FABP4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尾部脂肪和皮下脂肪FABP4mRNA的表达量随体重增加呈上升趋势;(2)Ⅰ组中,三个生长阶段滩羊肾周脂肪FABP4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尾部脂肪(P0.05),皮下脂肪FABP4mRNA的表达量在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显著高于尾部脂肪(P0.05);(3)Ⅱ组中,随着体重增加,尾部脂肪FABP4mRNA的表达量增速较快;(4)Ⅲ组中,随着体重增加,滩羊肾周脂肪FABP4mRNA的表达量增速较慢;(5)Ⅳ组中,第二阶段滩羊皮下脂肪FABP4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尾部脂肪和肾周脂肪(P0.05)。因此,滩羊首先保证肾周脂肪沉积,且受营养水平影响较小,营养充足(或过剩)有利于增加皮下和尾部脂肪的沉积。  相似文献   

9.
九龙牦牛PPARγ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普通牛(Bos taru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用成年九龙牦牛(Bos grunniens)脂肪组织总RNA,经RT-PCR扩增获得了PPARγ基因序列(GenBank登陆号:GU061328),其中cDNA的ORF为1 428 bp,编码475个氨基酸,与普通牛PPARγ氨基酸的同源性达99%,有2个氨基酸发生突变。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九龙牦牛PPARγ基因的mRNA表达特性。结果表明:在脂肪、背最长肌、心、肝、肾、脾和肺脏中均检测到PPARγ基因的表达,并且在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在肝脏和脾脏中亦有较高表达。PPARγ基因在背最长肌中的表达5.5岁九龙牦牛显著高于0.5、3.5岁和9岁以上,其表达与背最长肌的肌内脂肪含量未见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ZC3H10基因在绵羊组织及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mRNA表达规律,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ZC3H10在绵羊肾周脂肪、皮下脂肪和尾部脂肪组织的表达模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ZC3H10在成体绵羊脂肪组织以及心脏、肾、肝、肺、脾、小肠和肌肉(背最长肌)8种不同器官组织的mRNA表达水平,测定其在体外前体脂肪细胞分化0、2、4、6、8、10d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ZC3H10在绵羊3个脂肪组织部位均有高水平的mRNA表达,且与脂肪沉积相关基因FABP4和ADIPOQ有相似表达特征;ZC3H10在所检测的组织均有mRNA表达,其在前体脂肪细胞分化0 d的mRNA表达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分化10 d的表达显著低于其他时间点。绵羊ZC3H10 mRNA高表达于脂肪组织,也表达于其他多种器官组织,且在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呈表达下调趋势,可能在脂肪代谢和脂肪细胞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试验选用30头"军牧1号"猪,随机分成5组,包括常温对照组和4个冷应激组。常温组在21 ℃±2 ℃饲养,冷应激组的温度设置分别为:-10 ℃±2 ℃、-5 ℃±2 ℃、0 ℃±2 ℃、5 ℃±2 ℃。冷应激2 h屠宰后采集腹腔脂肪、颈部皮下脂肪、胸部皮下脂肪和肝脏组织样品,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SOCS3)的mRNA的表达量,初步探讨冷应激对猪脂肪及肝脏组织中SOCS3 mRNA表达量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冷应激猪SOCS3在腹腔脂肪、颈部皮下脂肪、胸部皮下脂肪和肝脏组织中,随着温度的降低,表达量逐渐升高,且总体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SOCS3受到冷应激的影响,在不同脂肪组织部位发生了变化,可能参加了脂肪细胞因子的调控,从而改变脂肪组织分布及脂肪代谢平衡,为研究冷应激对机体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奠定了试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紫锥菊提取物-菊苣酸在低氧环境下影响SD大鼠肝脏脂肪代谢的分子机制。选取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6~8周龄,(192±7.35)g)(P>0.05),适应性喂养2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不同浓度CA组(10、20、40 mg/kg),每组15只,连续灌胃49 d。4组大鼠均自由采食和饮水,灌胃第50天对SD大鼠进行麻醉处理后,采集肝脏组织,并通过油红O染色法计算各组大鼠肝脏组织油滴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以及测定PPAR信号通路关键因子PLIN2、PLIN5、PPARα、PPARγ、RXRα的表达情况。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紫锥菊提取物-菊苣酸组极显著降低油红O染色面积(P<0.01);PPAR信号通路关键因子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紫锥菊提取物-菊苣酸组显著降低PLIN2、PLIN5、PPARα、PPARγ、RXRα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P<0.05),其中以添加10 mg/kg紫锥菊提取物-菊苣酸组对PLIN2、PLIN5、PPARα、PPARγ、RXRα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效果最显著(P<0.05)。结果表明,紫锥菊提取物-菊苣...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冷应激对断尾阿勒泰羔羊FAS、LPL、SCD和PPARγmRNA表达量的影响。设置常温对照组(10~20℃),温度Ⅰ(-20~-10℃)和温度Ⅱ(-30~-20℃),每组3只羔羊,分别在4、12、24 d后采取不同部位脂肪组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FAS、LPL、SCD和PPARγmRNA含量变化情况进行检测;用ELISA法测定部分血脂指标及部分血液激素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冷应激后FAS、LPL mRNA的表达量在腹股沟脂肪中上升,在温度Ⅱ的肩胛间脂肪中上升,温度Ⅰ中下降。SCD mRNA的表达量在颈部脂肪中下降,肩胛间和腹股沟脂肪中上升。PPARγmRNA的表达量在颈部脂肪和腹股沟脂肪中上升,肩胛间脂肪中下降;血液中TG、T-CHO、LDL-C和HDL-C大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GC、LEP大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INS在不同温度下变化趋势不相同。说明了羔羊在寒冷环境下,需要消耗部分脂肪组织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在不同温度下不同部位脂肪消耗速率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兽医学报》2015,(8):1366-1370
为探讨日粮能量水平对长白猪脂蛋白酯酶基因(lipoprteinlipase,LPL)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选用同日出生的90日龄(d)长白猪24头(去势公猪12头和母猪12头),按日粮能量水平分成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饲喂至180d,统一屠宰取样,采用qRT-PCR方法检测2组长白猪肾周脂肪、肝脏、皮下脂肪和背最长肌中LPL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测定背最长肌中LPL酶活性。结果表明,LPL基因在2组试验猪组织间的表达模式基本相似,在肾周脂肪中的表达量最高,背最长肌中的表达量最低;组间的比较结果显示,H组(高能量组)肾周脂肪组织中LPL基因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L组(低能量组)(P0.01),但皮下脂肪和背最长肌中差异不显著(P0.05);H组在150,180d的体质量均显著高于L组(P0.05);同样H组LPL酶活性和背膘厚显著高于L组(P0.05)。结果提示,日粮能量水平可以影响猪LPL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及LPL活性,进而影响皮下脂肪和肌内脂肪沉积。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绒山羊肌内脂肪细胞为试验材料,通过靶向阻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基因,建立稳定干扰的肌内脂肪细胞株,探讨绒山羊PPARγ基因在肌内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中的功能。采用慢病毒质粒包装系统构建特异靶向白绒山羊PPARγ基因的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慢病毒载体,用以建立PPARγ基因稳定沉默的肌内脂肪细胞株。利用实时定量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PARγ基因在干扰组和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情况,并通过MTT和油红O染色法研究绒山羊PPARγ基因对肌内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经测序证实合成的含PPARγ-shRNA慢病毒载体寡核苷酸链插入正确,对肌内脂肪细胞的感染效率为80%以上,荧光定量和Western blot检测慢病毒介导的shRNA可以有效降低PPARγ的表达,其mRNA和蛋白水平作用的时间相隔24h。沉默PPARγ基因后,脂肪细胞内甘油三脂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反MTT检测干扰组中细胞增殖能力高于对照组。本研究构建了绒山羊shRNA-PPARγ慢病毒干扰载体,成功转染至肌内脂肪细胞后可明显抑制脂肪细胞的分化,而促进肌内脂肪细胞的增殖,为进一步研究PPARγ基因在绒山羊脂肪细胞代谢通路中的作用及脂肪沉积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是重要的风味物质,是影响鸡肉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IMF可以切断肌纤维束间的交联结构,同时对咀嚼过程中的肌纤维断裂有利,从而提高肉的嫩度。为探究IMF含量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receptorγ,PPARγ)基因及肝脏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L-FABP)基因的表达量关系,试验以镇沅瓢鸡和盐津乌骨鸡为研究对象,在相同饲养条件下于300日龄进行屠宰(公母各半),分别测定肌肉组织中IMF含量以及PPARγmRNA和L-FABP mRNA表达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镇沅瓢鸡胸肌和腿肌IMF含量显著高于盐津乌骨鸡胸肌和腿肌;两种鸡腿部肌肉IMF含量均显著高于胸部肌肉。(2)不同鸡种间显示,盐津乌骨鸡胸肌中PPARγmRNA及L-FABP mRNA表达水平高于镇沅瓢鸡,差异极显著(P0.01);镇沅瓢鸡腿肌中PPARγmRNA及表达水平低于盐津乌骨鸡,差异显著(P0.05),而L-FABP 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盐津乌骨鸡(P0.01)。研究结果表明:相同饲养条件下的镇沅瓢鸡肉品质优于盐津乌骨鸡,且PPARγ基因及L-FABP基因对肌内脂肪的合成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旨在比较分析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 1,SREBP-1)基因在湘西黄牛不同组织中的发育性表达规律,以探讨SREBP-1基因与肉牛脂肪代谢的关系。选取湖南德农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保种场不同月龄(6月龄、18月龄、30月龄)湘西黄牛各4头,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背最长肌、皮下和腹腔脂肪组织SREBP-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①SREBP-1基因在湘西黄牛肝脏、背最长肌、皮下和腹腔脂肪的4个部位中的表达量随月龄增加依次显著增加(P0.01);②在6月龄时,皮下脂肪SREBP-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肝脏与腹腔脂肪(P0.05);③18月龄时,SREBP-1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背最长肌与腹腔脂肪(P0.05);④30月龄时,SREBP-1基因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组织(P0.05),在皮下脂肪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背最长肌与腹腔脂肪(P0.05)。由此可见,SREBP-1基因在湘西黄牛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其表达随月龄与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存在月龄和部位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探究m6A RNA甲基化酶METTL3和WTAP在牦牛(Bos grunniens)不同组织、前体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和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mRNA m6A的变化水平。采用qRT-PCR检测牦牛皮下脂肪、肌肉、心、肝、脾、肺、肾和皮下脂肪不同时期(18和30月龄)METTL3及WTAP的mRNA表达水平。应用I型胶原酶消化法获取牦牛前体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和脂肪分化标志基因的检测建立牦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模型,以及qRTPCR检测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分化阶段METTL3和WTAP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肝脏组织中METTL3表达最高(P<0.05),皮下脂肪组织表达量最低(P<0.05);WTAP在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最为丰富,脾脏中的表达量最低(P<0.05)。30月龄皮下脂肪组织中METTL3和WTAP mRNA表达量高于18月龄。前体脂肪细胞诱导分化12 d时,细胞中出现多而密的脂环,脂肪细胞分化特异性标志基因FABP4、C/EBPα和PPARγ第12天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第0天(P<0.05)。METTL3和WTAP的表达量在细胞增殖阶段(24、48和72 h)呈现“下降-上升”的表达趋势(P<0.05)。在牦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阶段(0、4、8和12 d),METTL3表达量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WTAP呈现“上升-下降”的趋势。细胞分化阶段mRNA m6A水平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在分化12 d时细胞内RNA的m6A丰度最高(P<0.05)。本研究获得METTL3和WTAP在牦牛不同组织和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分化阶段的变化规律及细胞分化过程中mRNA m6A水平变化,初步揭示WTAP和METTL3对牦牛脂代谢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德氏乳杆菌制剂对育肥猪血脂指标、肝脏胆固醇代谢和脂肪沉积相关酶活性、组织胆固醇代谢和脂肪沉积相关基因mRNA表达和皮下脂肪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选用120头平均体重为(65.34±3.64)kg的健康"杜×(长×大)"育肥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栏),每个重复10头(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0%德氏乳杆菌制剂的饲粮,预试期7d,试验期42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育肥猪的血清甘油三酯(TG)(P=0.08)和总胆固醇(TC)(P=0.06)含量均有降低趋势,血清总胆汁酸(TBA)含量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育肥猪的肝脏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活性有降低趋势(P=0.07),胆固醇7α-羟化酶活性(CYP7A1)显著增加(P0.05),脂肪甘油三酯脂酶(ATGL)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育肥猪的回肠胆汁酸结合蛋白(IBABP)的mRNA相对表达量有降低趋势(P=0.07),皮下脂肪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皮下脂肪细胞直径有降低趋势(P=0.09)。结果提示,德氏乳杆菌可通过干扰育肥猪回肠对胆汁酸的吸收来调控肝脏胆固醇和脂肪代谢。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基因在猪不同组织中的发育性表达规律,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马身猪和大白猪7个阶段(初生、30、60、90、120、150和180日龄)肝脏、背最长肌和背部皮下脂肪3种组织中FAS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品种间比较,FAS基因mRNA在马身猪和大白猪肝脏、背最长肌和背部皮下脂肪组织各生长发育阶段中的表达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除肝脏组织初生阶段和背部皮下脂肪组织120日龄阶段)(P<0.05;P<0.01)。FAS基因mRNA在大白猪组织间的表达差异与生长发育相关,150和180日龄阶段,背部皮下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肝脏和背最长肌组织(P<0.01),初生、30日龄和90日龄阶段,背最长肌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肝脏和背部皮下脂肪组织(初生阶段无脂肪组织样)(P<0.01);而马身猪整个发育过程中,背最长肌组织表现为优势组织,极显著高于其他2种组织(除120日龄阶段外)(P<0.01),脂肪组织表达量次之,肝脏组织中表达量较少。品种、日龄、组织及品种与日龄、组织与日龄的互作效应对FAS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FAS基因直接参与脂肪酸的合成,对猪肉质性状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