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绵羊中存在无角、两角及多角性状,山羊无角性状与间性性状紧密连锁,间性山羊表现出一定的发育障碍和卵巢畸形。文章就羊角型发育及绵羊无角、多角及山羊无角间性综合征相关基因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羊角型性状的选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无角间性综合征(PIS)是指在山羊中发现的随着无角山羊的增多而间性山羊也随之增多的现象。山羊的无角性状是常染色体显性性状,间性性状是常染色体隐性性状,而且两种性状是连锁的,受到同一区域(PIS区)的调控,故PIS区完全缺失会导致无角和间性性状同时出现;PIS区位于山羊1q43,是一个转录调控区,对FOXL2、PISRT1以及PFOXic等基因转录起调控作用。文章从无角间性山羊的形态学、解剖学特征、核型分析、PIS区域结构与功能以及检测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综述筛选PIS山羊的方法,以期促进养羊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山羊无角性状是畜牧业生产中重要的经济性状,报道显示山羊无角间性综合征(polled intersex syndrome,PIS)控制着山羊的无角和间性性状。山羊PIS序列定位于1号染色体约11.7 kb的序列上,试验旨在研究这段序列对关中奶山羊(3只有角山羊、3只无角山羊)无角性状的影响。选用4对引物(PIS1-1、PIS1-2、PIS2、PIS3)扩增关中奶山羊的PIS序列,第5对引物(PIS whole)用于检测PIS序列的完全缺失,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多态性分析,并对序列进行基因注释。结果发现,试验成功扩增出山羊PIS的全长序列(12.814 kb),BLAST比对结果正确。PIS whole引物没有扩增出任何条带,说明关中奶山羊中不存在11.7 kb的完全缺失。经SeqMan软件分析拼接序列发现30个多态性位点,这些多态性位点可能与关中奶山羊有角/无角性状相关。对拼接序列进行基因注释,发现存在1个tRNA编码位点、2个微卫星、3个microRNA编码位点及L1-EN、RT-nLTR-like样保守结构域,并发现1个CpG岛、1对反向重复序列和2段串联重复序列。本试验结果对关中奶山羊无角性状的分子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绵羊繁殖性状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绵、山羊品种很丰富,仅列入《中国羊品种志》的品种就有35个(绵羊15个,山羊20个),加上列入各省《畜禽品种志》的地方绵、山羊品种达80多个.目前中国绵羊和山羊的饲养量、出栏量、羊肉产量、羊皮产量、山羊绒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绵羊主要分布在西部、东北及华北地区,在养殖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繁殖性状是养殖业的重要经济性状之一,其中产仔数是影响生产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羊肉、羊毛生产的经济效益.世界各地都非常重视羊的繁殖能力和繁殖技术的开发和提高,其繁殖能力主要受基因控制,而且为加性-显性基因作用模式.随着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高精细基因图谱的不断完善,多胎性状的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和利用多胎性状标记辅助选择在生产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发现并证明了一些羊繁殖性状相关的基因.本文对与羊繁殖性状相关的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绵、山羊品种很丰富,仅列入《中国羊品种志》的品种就有35个(绵羊15个,山羊20个),加上列入各省《畜禽品种志》的地方绵、山羊品种达80多个.目前中国绵羊、山羊的饲养量,出栏量,羊肉产量,皮产量以及山羊绒产量均居世界第1位.繁殖性状是养殖业的重要经济性状之一,其中产仔数是影响生产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羊的肉、毛生产的经济效益,为了开发和提高羊的繁殖技术,世界各地都非常重视羊的繁殖能力,这种繁殖能力受到基因控制,而且为加性-显性基因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6.
旨在为牛科物种进化和山羊毛色基因染色体定位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利用GOATMAP DATA-BASE和NCBI生物学数据库查询牛、山羊和绵羊常染色体上的标记,然后用Phylogenetic Computer Tools与进化树软件Phylip进行牛、绵羊和山羊染色体同源性分析;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山羊部分皮毛颜色候选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表明,山羊、牛和绵羊染色体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相应同源染色体间相似性系数在0.000 0~1.000 0;结果,山羊皮毛颜色候选基因Myo5a,Brca1、Sox10、Zic2、kit、Snai2、Wnt3a和Tyrp1分别电子定位于山羊10、17、5、12、6、14、7和8号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快贵州黑马羊的扩群繁育及品种培育,试验采用核心群开放式选育及正反交试验方法,开展黑马羊选育提高、山羊有角与无角性状显隐性关系及无角与间性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选育后,核心群周岁公母羊体重分别为(29.77±5.51)kg、(25.18±5.67)kg,成年公母羊体重分别为(40.08±7.73)kg、(34.90±7.56)kg;基础群周岁公母羊体重分别为(26.59±3.68)kg、(24.09±4.60)kg,成年公母羊体重分别为(35.33±4.09)kg、(32.16±6.83)kg。周岁羊屠宰率达48.46%,产羔率达152.16%。经t检验,选育后核心群周岁、成年公母羊及基础群周岁、成年公母羊平均体重极显著高于选育前平均体重(P<0.01)。经有角♂×无角♀、无角♂×有角♀正反交试验,后代无角率为52.20%、有角率为47.80%;无角♂×无角♀杂交,后代无角率为75.32%,有角率为24.68%。无角对有角是显性,山羊间性与无角存在连锁关系,群体中出现间性羊的概率为3.45%。  相似文献   

8.
绵羊MyoG基因外显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群体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肌细胞生成素(MyoG)基因外显子1、2在蒙古羊、无角陶赛特羊、德国肉用美利奴羊和白萨福克羊这4个绵羊品种的多态性。结果表明在在外显子1(exonⅠ)所扩增的片段中存在3种基因型(AA型、AB型和BB型),在外显子2(exonⅡ)所扩增的片段中不存在多态性。对于exonⅠ扩增片段,4个绵羊品种均检测到AA和AB基因型;BB基因型只在蒙古羊、陶赛特羊和白萨福克羊中检测到。在4个绵羊品种中,蒙古羊的AA基因型频率最高,而其它3个品种羊是AB基因型频率高;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B等位基因频率。exonⅠ的多态性片段测序分析表明:MyoG基因第305处发生了单碱基突变(T→C),并导致了所编码氨基酸由半胱氨酸变为精氨酸。  相似文献   

9.
【目的】试验旨在对崂山奶山羊无角间性综合征(polled intersex syndrome,PIS)生殖缺陷基因进行定位并分析其基因型。【方法】以155只崂山奶山羊为研究对象,其中有角公羊9只、有角母羊34只、无角母羊29只、无角公羊47只、间性山羊36只。对36只间性山羊进行表型特征分析;以155只崂山奶山羊血液基因组DNA为材料进行遗传学性别鉴定;根据山羊基因组DNA的完整序列信息(RefSeq:NC_030808.1)分别设计PIS wt-2、PIS wt-3和PIS var-2 3对扩增引物,利用PCR方法验证山羊PIS区是否存在198 bp替换和108 bp缺失,并分析不同性状山羊PIS基因的基因型。【结果】36只间性山羊包括17只大阴蒂雄性假间性、12只拟雌性假间性和7只短阴茎间性这3种不同的表型,其性染色体均为XX;山羊PIS区是完全缺失的,且在129 427 003~129 427 905 bp区域并不存在198 bp替换和108 bp缺失;间性山羊的基因型全为突变纯合子,其突变类型为10.1 kb缺失/480 kb重复双突变;有角山羊的基因型全为野生型纯合子,没有发生10.1 kb缺失/480 kb重复;在检测的无角山羊中,有10只10.1 kb缺失/480 kb重复双突变纯合子公羊,其余无角山羊的基因型为10.1 kb缺失/480 kb重复单突变的杂合子。【结论】间性山羊的出现是由于10.1 kb的完全缺失和1个反向插入的约480 kb大小的重复片段导致,且间性性状仅发生在纯合子母羊中,而公羊的纯合缺失并不会出现间性性状。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山羊无角性状的遗传机制以及培育崂山奶山羊无角新品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绵羊角的有无是由或主要由一个基因位点(Locus)上的三个等位基因(H、h’、h)所决定。三个等位基因的遗传方式是:H为显性无角基因,对h为完全显性,即Hh基因型均表现无角性状;h为隐性有角基因,即hh基因型均表现有角性状;h,为一个频率很低的基因,对h为不完全显性,即h'h基因型仍表现为有角性状;但H对h’基因为不完全显性,即Hh’基因型可能出现角痕(角突或角基)。而h’h’基因型公羊表现为小角、发育残缺不全的矫型角,母羊表现为无角。培育无角革的关键是选择使用无角公羊,通过测交试验能确定无角公羊基因的纯合度,从而决定如何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