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毛乌素沙地飞播杨柴林为研究对象,对杨柴林的平茬方式、预留盖度、平茬周期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带状平茬可降低林分的枯枝率,提高单位面积内株丛数量,其单位面积内活枝数量是平茬前的1.51倍;预留30%~40%盖度单位面积内具有较高的株丛数量、活枝数量和生物量,同时具有较低的枯枝率,可在生产中选择此范围预留盖度进行作业;通过连年监测,平茬第3 a枯枝率可达到24.21%~49.89%,杨柴林表现为衰退,在生产中可选择3 a作为飞播杨柴林的平茬周期。  相似文献   

2.
以鄂温克旗东苏木沙地13a人工杨柴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平茬方式(留茬高度、带状与块状、预留盖度)对杨柴林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1)对于4种平茬高度(0~5,10,20~30和40~50cm),留茬0~5cm时,分枝数、生物量等各生长项指标最大,且与其他处理有显著差异;(2)带状与块状处理间无显著差异,4种平茬带宽(2m、4m、6m、8m)对杨柴的生长状况的影响差异显著,带宽8m时,各项生长指标最大;(3)4种预留盖度(10%,20%,30%,40%)对杨柴的生长状况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鄂温克旗东苏木沙地13年生人工杨柴林为试验对象,开展了杨柴人工林更新复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平茬对杨柴林的复壮效果十分明显,5月份平茬各项调查指标均大于6月份。(2)5种平茬高度(0~5、10、20、30和40cm)处理中以留茬0~5cm时,新枝数、生长高度、生物量等指标最大,且与其他处理有显著差异;(3)平茬带宽对杨柴生长有显著影响,且在一定范围内,随带宽的增大,杨柴生长的高度、株数、生物量等指标明显提高。(4)带状与块状处理对杨柴生长的影响近似,随带宽的变大,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针对科尔沁沙地杨柴生物沙障的生存现状和生长动态规律,分析了经过不同预留盖度和留茬高度的平茬处理后杨柴生物沙障和林间草本植被的恢复情况及其防风固沙效益,结果表明:平茬对杨柴及其林间草本的生长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平茬后的第1年内,预留盖度10%和留茬高度0 cm(齐地刈割)对杨柴生长最为有利;综合风速和风蚀量的测定分析发...  相似文献   

5.
为柠条平茬复壮提供依据,对乌拉特荒漠草原6龄株柠条进行1/3、1/2和100%(刈割)3种不同高度平茬处理,测定其生长特征指标(高度、盖度、新生枝数量、新生枝含水量与鲜重),并将其平茬下来的鲜枝叶装入网袋内,以监测其养分归还能力。结果显示:(1)植株生长方面,1/3和1/2高度的平茬未对柠条的生长状态产生负面影响,而其盖度在短期内得到显著提升,其新生枝在以不牺牲含水量为前提的情况下数量显著增加,刈割则不能使其生长获益,属于过度平茬。(2)土壤养分方面,1/3平茬对土壤氮和磷的归还力显著高于对照和另外两种处理,而刈割是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最佳措施。研究结果提示,在荒漠草原退化草地恢复的实际工作中,对柠条进行1/3高度平茬最有利于其进行二次萌蘖与更新复壮,并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养分归还效应。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氮磷钾、pH值和有机质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三峡库区消落带设置固定监测样地,研究消落带首次经历水库水位涨落后土壤氮磷钾含量、pH值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三峡水库水位涨落影响,消落带0~10,10~20和20~30cm土层的速效氮含量下降41.53%~59.87%,速效磷含量下降5.26%~36.76%,速效钾含量下降3.55%~45.56%,全氮含量下降9.52%~40.00%,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7.62%~37.83%,全磷和全钾含量基本上没有变化,土壤pH值略有变化,变幅为1.73%~9.58%.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土壤pH值等指标,研究竹阔混交林的土壤化学性质.结果表明:A、B、C三种类型(毛竹与落叶阔叶树混交)较好,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pH值分别比毛竹纯林增加29.6%,9.1%,10.4%,31.7%,26.8%和3.9%,土壤养分状况有明显改善,土壤肥力大大提高;毛竹与常绿阔叶树混交及毛竹纯林较差,两者趋于一致.由此可见,适当的竹阔混交有利于土壤地力的维持.  相似文献   

8.
以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丘间地筐柳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根据该灌木树种的生长特性,在盖度30%以上、母株基径19.73 mm以上的筐柳林地,于冬末至翌春平茬,平茬周期为7~9年,平茬方式为机械带状平茬,留茬高度0~5 cm,平茬带宽20 m,保留带宽120~160 m,逐年循环进行。通过平茬能够解决筐柳林多年不平茬出现的生长衰退、干枯死亡问题,明显地延长平茬周期,大幅度降低抚育成本,保持筐柳林的正常生长和健康。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本试验对枇杷林地、蔬菜地和荒草地3种土地类型土壤养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10 cm和10 cm~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表现为:荒草地枇杷林地菜地,枇杷林地菜地荒草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间的土壤有机质差异不大。(2)0~10 cm土层,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菜地荒地林地,全磷、有效磷含量荒草地菜地枇杷林地,土壤全钾含量菜地枇杷林地荒草地,速效钾含量菜地荒草地枇杷林地。(3)10 cm~2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菜地枇杷林地荒草地,而碱解氮、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均为枇杷林地菜地荒草地;土壤全钾含量菜地枇杷林地荒草地,速效钾含量荒草地菜地林地。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兴安岭地区樟子松天然林土壤的碳氮含量与水解酶活性的坡位差异和月份动态,探究土壤碳氮含量与水解酶活性的关系,以期为阐明土壤碳氮转化酶学机制及森林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8年5—10月每月中旬,在大兴安岭漠河地区樟子松天然林坡地设置试验地。分别在试验地上、中、下坡位各设置3块20 m×30 m的樟子松林试验样地,每样地选3个取样点,每取样点清除枯枝落叶层后,记录不同土深(2.5、7.5、15、25 cm)处土壤温度。同时采集每个取样点不同土层(0~5、5~10、10~20和20~3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含水率、碳氮含量(有机碳、全氮)及水解酶(脲酶、蛋白酶、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结果】土壤的有机碳及全氮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随坡位升高而减少,但坡位差异不显著(P0.05);0~5、5~10、10~20和20~3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分别为68.53~80.38、40.28~46.66、15.86~21.08和11.91~13.79 g·kg~(-1),土壤全氮含量分别为5.34~5.96、2.98~3.68、2.35~2.61和1.54~1.75 g·kg~(-1);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及纤维素酶活性随土层加深而降低;随坡位降低,土壤脲酶及蔗糖酶活性增高,蛋白酶与纤维素酶活性降低;月动态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高峰期均为9月,酶活性高峰期集中在7—8月;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氮(有机碳、全氮)含量与水解酶(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蛋白酶)活性和含水率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温度与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全氮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大兴安岭地区樟子松天然林土壤碳氮含量与水解酶活性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土壤碳氮含量与酶活性的坡位差异不显著(P0.05),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高峰期为9月,土壤水解酶活性高峰期集中在7—8月。土壤碳氮含量与水解酶活性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温湿度对碳氮含量与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1.
热带地区橡胶林土壤退化特征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双版纳勐腊县为研究区域,分别对茶树林地、10a橡胶林地、20a橡胶林地、30a橡胶林地和次生林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并以次生林地土壤性质为背景值,采用土壤退化指数法与土壤综合质量指数法分别对不同林分土壤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林分不同土壤性质也不相同,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茶树林地。其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全磷含量的最低值均为30a橡胶林地,全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最低值分别为10a橡胶林地、茶树林地和20a橡胶林地。2)不同林分之间土壤质量有显著的差异,土壤质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茶树林地次生林地20a橡胶林地10a橡胶林地30a橡胶林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砍伐后,以次生林地为基准值,茶树林地土壤质量有所提高,而不同种植年限橡胶林地的土壤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于2006、2008年2次对杉木林采伐迹地2003-2004年人工营造的毛竹厚朴混交林进行土壤理化性质的采样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坡位不同土层的pH值均有升高,且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等养分指标随林分生长年份的增加而表现出递增趋势;有机质含量、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均表现出0~20cm土层高于>20~40cm土层,速效钾表现不规律,表层(10~20cm)土壤速效氮及速效磷含量增加幅度表现出中坡位>下坡位>上坡位。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澄城县果园土壤养分分布状况及合理制定施肥方案,以陕西省澄城县86户果农苹果园土壤为研究区,对果园土壤的有机质、有效磷、全氮及速效钾的含量及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澄城县苹果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处于缺乏状态,而速效钾处于丰富状态,有效磷处于中等和丰富状态。各乡镇4种养分含量变异程度为有效磷(44.06%)>速效钾(24.52%)>有机质(16.39%)>全氮(13.63%),除交道镇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寺前镇土壤速效钾的变异系数表现为弱变异外,其余乡镇的4种养分分布均表现为中等变异。  相似文献   

14.
在大兴安岭蒙古栎低质林进行面积分别为5 m×5 m、10 m×10 m、15 m×15 m、20 m×20 m、25 m×25 m、30 m×30 m的林窗改造和带宽分别为6、10、14、18 m的带状改造,以2010—2016年连续7 a的土壤监测数据为基础,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土壤养分(包括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元素含量)变化进行分析,同时运用模糊综合指数法对土壤养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经不同的改造方式后,土壤养分各项指标的时空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权重结果表现为有机质(0.162)有效磷(0.154)速效氮(0.152)速效钾(0.148)全氮(0.138)全磷(0.134)全钾(0.112),有机质和有效磷是土壤养分中重要的影响因子;带状改造中各样地土壤养分综合评价值在改造后4~5 a达到最小,林窗改造在改造后5~6 a土壤养分综合评价值达到最小,说明诱导改造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以2016年为例,各样地改造效果均优于对照样地,在带状改造中,10 m带宽的改造效果最好,评价值为1.693,林窗20 m×20 m的改造效果最好,评价值为1.692。经过7 a的诱导改造,林地土壤养分得到有效改善,同时要对土壤进行长期持续观测,为增加林地肥力和改良土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伊犁河谷沙枣、新疆杨、加小杨×俄罗斯杨和白榆等4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采样和室内测试分析,对0~20cm和20~40cm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等指标进行分析测定,并研究了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酶和养分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20~40cm土层较少;各模式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白榆林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最高,全钾和速效钾处于较高水平,新疆杨林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有一定的相关,其中脲酶与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与碱解氮和速效磷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原生乔木林、次生林和灌木林3种演替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演替群落的土壤化学性状,探讨茂兰自然保护区土壤性质与演替群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主要为酸性土壤,且3种演替群落全氮含量之间差异不显著。(2)喀斯特乔木林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水解氮的含量最高;喀斯特灌木林的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喀斯特次生林的全钾含量最高。(3)在同一演替群落全氮与全磷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有下降的趋势;水解氮与有效磷在同一演替群落0~10cm土层含量明显高于10~20cm土层。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便了解土壤质量状况,为实现不同植被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小陇山山麓区移栽至耕地(前期种植柴胡)后生长3年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苗木土壤为对象,并以长期种植柴胡Bupleurum chinense的耕地作对照,采用对比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种人工植被类型下不同土层(0~10、10~20和20~30 cm)土壤养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油松苗地3个土壤层的有机质、全磷和全钾含量均小于柴胡耕地,除0~10 cm土层有机质外,其余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 <0.05);3个土壤层的全氮含量在油松地和柴胡地两者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 0.05)。油松苗地3个土壤层的速效钾均显著大于柴胡地(P <0.05);而有效磷含量却小于柴胡地(10~20 cm除外),且仅在20~30 cm土层两者差异达显著水平(P <0.05);同样,3个土壤层的碱解氮含量在油松地和柴胡地两者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 0.05)。2)2种植被类型下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表现出"表聚现象",即养分含量从表层向下层呈递减趋势;而全钾含量在2种植被类型下均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从表层向下层呈递增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 0.05)。3)主成分分析表明:速效钾和全磷是影响油松苗地土壤质量的最主要土壤因子,而全氮和全磷是影响柴胡地土壤质量的最主要土壤因子,且土壤养分综合得分表现为油松地(1.467)<柴胡地(1.504)。可见,油松人工苗明显地降低了耕地土壤养分含量,长期栽植将会导致土壤养分处在较低水平,因此在大苗培育期间要因土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尤其需要及时补充土壤有机磷肥;而对柴胡耕地也应该补充有机氮肥和磷肥。这些结论可为小陇山山麓区域耕地进行土地合理利用和土壤科学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龄组南酸枣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差异进行研究,探明南酸枣根际养分的差异及对土壤养分的利用情况,为培育南酸枣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3年生南酸枣根际与非根际土之间仅全氮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15年生南酸枣与30年生南酸枣根际与非根际土之间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2)3年生南酸枣根际土壤仅全氮存在富集作用,15年生南酸枣与30年生南酸枣根际土壤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均存在富集作用。3)根际全氮与水解氮、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全氮与全钾呈显著正相关(P 0.05),全磷与有效磷、全钾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全钾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 0.05)。非根际全氮与全钾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全氮与水解氮呈显著正相关(P 0.05),水解氮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 0.05),全钾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 0.05)。随着树龄与胸径的增加,南酸枣根际效应更加明显,个体间根际土壤的差异性也越大;根际土壤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是相互影响的,三者同时增加或降低。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秃杉人工林对林边土壤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对广西西北部的南丹县、凤山县和天峨县的秃杉人工林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秃杉引种区具有相似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0~40 cm)密度为0.89~1.16 g/cm3,土壤总孔隙度为43.68%~ 53.65%,土壤最大持水量为46.36% ~ 74.61%;土壤pH为4.30 ~4.88,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7.78~68.30g/kg;土壤全氮和水解氮含量分别为0.82~3.37 g/kg和81.5~347.6 mg/kg;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为0.24~0.41 g/kg和0.40 ~ 2.87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为28.3~136.2 mg/kg.表明桂西北秃杉引种栽培区林地土壤较疏松、通气、透水性能良好,土壤有机质及氮素养分含量高.随着林龄增加,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均呈增大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也有相同的变化规律,但土壤密度呈下降趋势.表明秃杉人工林能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状况,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20.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碳、氮、磷和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东台林场银杏+小麦(G+W)、纯银杏(G)和纯小麦(W)经营模式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土层(0~5,≥5~15,≥15~30和≥30~50mm)的p H、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全氮、速效磷、全磷和有机质进行了系统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模式对土壤p H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硝态氮、全氮、速效磷、全磷和有机质等影响显著。G+W经营模式有较高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硝态氮、全氮、速效磷、全磷和有机质。因此,银杏复合经营系统能够更好地维持土壤肥力,利于土地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