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徐敏  王晓梅  季延滨  王存  戴伟  潘宝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272-12274
[目的]研究养殖密度对革胡子鲶生长性能及血清补体C3、C4的影响。[方法]以体重(30.71±0.89)g革胡子鲶为试验对象,测定4种养殖密度(35、65、95、125 kg/m3)下革胡子鲶生长性能及血清补体C3、C4的变化。[结果]养殖60 d后,随着养殖密度升高,革胡子鲶终末重、日增重均呈下降趋势,其中35 kg/m3与65 kg/m3密度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密度处理组间饵料系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低密度处理组(35 kg/m3与65 kg/m3)与高密度处理组(95 kg/m3与125 kg/m3)间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补体C3、C4的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65 kg/m3可推荐为革胡子鲶的最佳养殖生产密度。  相似文献   

2.
试验探讨了不同配比饲料对革胡子鲶胃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用含蛋白量为28%、33%和38%的人工配合饲料分别与鲜杂饲料(鸡肠)按1:6、1:5和1:4分别混合为A、B和C组三种饲料,D组为鸡肠饲料。在室内养殖条件下,分别用上述4种饲料对起始体重为(32.70±1.39)g的1龄革胡子鲶养殖51d后测定其胃肠中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结果表明,投喂混有人工配合饲料的革胡子鲶胃肠蛋白酶活性随饲料中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C、D组酶活性显著高于A、B组;各组中胃肠淀粉酶活性总体偏低,但A、B、C三组胃、前肠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D组;各组脂肪酶活性变化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3.
大菱鲆饥饿前后消化道的定量组织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解剖、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技术等,对大菱鲆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特征以及饥饿前后消化道组织结构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测量了食道、胃和肠道纹状缘厚度、柱状细胞高、壁厚、肌层厚以及食道和肠道杯状细胞大小,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大菱鲆的消化道由内至外分别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食道和肠道具有杯状细胞,且从前肠到直肠杯状细胞数量增多,但粘膜皱褶逐渐变矮。食道肌肉层为内纵外环的横纹肌,而胃和肠道为内环外纵的平滑肌。饥饿10d大菱鲆的消化道纹状缘高度均无显著变化,但肠道纹状缘有断裂脱落现象;从食道到直肠柱状细胞的高度均显著降低、杯状细胞体积均显著变小;食道与胃的肌肉层厚度无显著变化,而肠道的肌肉层显著变薄。  相似文献   

4.
应用解剖、常规石蜡切片和显微摄影等技术,观察了漠斑牙鲆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对饥饿前后漠斑牙鲆的食道、胃和肠道纹状缘高度、柱状细胞高、壁厚、肌肉层厚以及食道、肠道杯状细胞大小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漠斑牙鲆消化道由内向外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上皮,胃本体和肠道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直肠粘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除胃本体外,从食道到直肠粘膜上皮中均有杯状细胞分布,但其数量呈减少趋势。粘膜下层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食道肌肉层为内纵外环的横纹肌,胃本体、肠道及直肠肌肉层为内环外纵的平滑肌。漠斑牙鲆饥饿10 d后各段消化道的褶皱高度降低,纹状缘边界不光滑,甚至局部断裂,肌层和粘膜下层连接疏松。消化道显微结构的测量结果显示,饥饿后粘膜上皮中的杯状细胞显著变小,胃、肠、直肠的柱状上皮细胞高度显著下降,肠前段和中段肌肉层厚和壁厚度呈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条件下,对革胡子鲶幼鱼对本地胡子鲶残杀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体重比例不同的两种幼鱼,本地胡子鲶的死亡率会随着比例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当两种胡子鲶的幼鱼大小达到一定比例时,死亡率就会随比例的增大而变小.(2)放养密度高低、是否有充足饵料对日死亡率影响显著.(3)温度和光照对革胡子鲶的残杀行为有影响,但差异不显著.(4)有无遮蔽物对革胡子鲶的残杀行为影响很小.说明高密度养殖、是否有充分的饵料、温度和个体大小的差异是导致胡子鲶幼鱼发生残杀行为的主要原因,光照会诱发和促进残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革胡子鲶消化系统形态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进行了革胡子鲶消化系统的大体形态及显微结构初步研究。革胡子鲶食道较一般鲤科鱼长,食道上皮除复层扁平上皮外,还有复层柱状和单层柱状上皮,上皮中有嗜酸性细胞。胃明显,贲门部和胃底部固有膜中有胃腺,由单一的细胞构成。肠较短,肠上皮主要有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其间有分散的嗜酸性颗粒细胞。肠壁肌层均由平滑肌构成。肝左右二叶,胰为弥散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消化酶是反映动物消化生理状况和营养物质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具有关键作用.消化道的组织形态结构,是认识和探索鱼类摄食、消化和吸收等生理机制的基础和途径之一.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研究旨在探讨投喂野生鲫鱼和人工饲料对哲罗鲑(Hucho taimen)幼鱼(初始体质量(6.90±0.04)g)消化酶活性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试验分为2个处理组,分别投喂野生鲫鱼(G1)和人工饲料(G2),每组养殖试验鱼50尾,每个试验组设置3个平行.试验水温9.8~16.2℃,pH值7.2~7.6,溶氧>6.0 mg/L,氨氮<1.0 mg/L,日投喂2次.G1组投喂的野生鲫鱼,按其4倍折算,G2组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配合饲料按试验鱼的体质量前4周投喂率为3.4%,后4周为2.0%,投喂56 d.[结果]研究表明,与G1组相比,G2组胃、前肠+幽门盲囊和后肠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前肠+幽门盲囊和后肠的脂肪酶活性也显著降低(P<0.05),而胃和肝的脂肪酶差异不显著(P>0.05).G2组淀粉酶活性均高于G1组,其中后肠和肝的淀粉酶活差异显著(P<0.05).G2组肠道绒毛高度和纹状缘高度也低于G1组,其中纹状缘高度达显著水平(P<0.05).G2组肠道组织结构的完整性被破坏,粘膜褶皱边缘有破损,纹状缘融合.[结论]投喂野生鲫鱼组哲罗鲑消化酶活性较强且肠道组织结构发育较好,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投喂野生鲫鱼存在资源有限,人力劳动强度大,氮磷排放较高等缺点.随着哲罗鲑摄食能力的加强及对营养需求的提高,哲罗鲑饲料配方还需进一步优化,全面均衡人工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豆球蛋白(Glycinin)和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对不同食性鱼类生长及肠道组织的影响。【方法】以健康的鲤、埃及胡子鲇和草鱼为试验对象,以添加鱼粉饲料为对照组,另设置添加Glycinin 60.0mg/g和β-Conglycinin 40.0 mg/g的2个试验组,各配制成3种等氮(粗蛋白含量分别为鲤360.2 g/kg,埃及胡子鲇400.5 g/kg,草鱼300.6 g/kg)、等能(鲤15.26 MJ/kg,埃及胡子鲇15.86 MJ/kg,草鱼15.6 MJ/kg)的半精制饲料,在室内控温单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6周的饲养试验,比较分析Glycinin和β-Conglycinin对不同食性鱼类生长、饲料利用及肠道组织影响的差异。【结果】Glycinin和β-Conglycinin对不同食性鱼类生长及肠道组织影响不同。鲤Glycinin组和β-Conglycinin组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下降,其中β-Conglycinin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埃及胡子鲇Glycinin组和β-Conglycinin组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草鱼Glycinin组和β-Conglycinin组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Glycinin组、β-Conglycinin组鲤和埃及胡子鲇中肠、后肠及草鱼前肠、中肠、后肠的皱襞高度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鲤、埃及胡子鲇、草鱼前肠、中肠、后肠的组织切片发现,不同食性鱼类的Glycinin组和β-Congly-cinin组肠道组织结构完整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Glycinin组鲤前肠、后肠和埃及胡子鲇后肠及草鱼前肠绒毛均有不同程度破损,固有层组织较疏松而且断裂;β-Conglycinin组埃及胡子鲇后肠和草鱼前肠的绒毛有不同程度的断裂或破损。【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从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肠道生长指标来看,大豆主要抗原蛋白对草鱼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埃及胡子鲇,对鲤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了革胡子鲶(Clarias gariepinus)、本地胡子鲶(Claris fuscus Lacepede)及其杂交个体F1的血清转铁蛋白(Tf)的多态性。结果表明,3种鲶鱼均出现2个Tf区域,即Tf一区和Tf二区,革胡子鲶在一区的表达量最高,且没有缺失现象;3种胡子鲶受3个等位基因控制,本地胡子鲶出现4种表现型,革胡子鲶与杂交个体只有2种表现型,Tf杂合体基因型均大于纯合体基因型;血清铁浓度:革胡子鲶>杂交个体>本地胡子鲶,铁饱和度:革胡子鲶>本地胡子鲶>杂交个体。说明革胡子鲶具有更强的耐低氧能力,更能适应恶劣环境。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对虾3种不同池塘混养模式(凡纳滨对虾与草鱼、革胡子鲶混养,凡纳滨对虾与草鱼混养,凡纳滨对虾与革胡子鲶混养)的养殖环境下,弧菌数量变化与环境因子(温度、DO、COD等)及对虾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对虾混养模式的弧菌数量变化与大部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弧菌数量变化与虾病有一定联系,3种混养模式中,对虾与草鱼、革胡子鲶混养模式比其他两种养殖模式弧菌数量低、稳定,虾病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珍稀濒危冷水性鱼类——黑龙江茴鱼的野生及养殖群体食道、胃、幽门盲囊及肠组织淀粉酶、胰蛋白酶及脂肪酶活性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两群体4种组织中淀粉酶活性表现为幽门盲囊肠道胃食道,且野生群体在幽门盲囊及肠道中的酶活性高于养殖群体;胰蛋白酶表现为肠幽门盲囊胃食道,且养殖群体幽门盲囊、胃及肠中的胰蛋白酶活性均高于野生群体相应组织;而黑龙江茴鱼各消化器官均有一定的脂肪酶活性,且幽门盲囊与胃中酶活性较高,食道和肠较低,且养殖茴鱼幽门盲囊及胃中脂肪酶活性高于野生群体。黑龙江茴鱼体内消化酶的活性及分布可能与其偏肉食性的食性有关,而野生群体及养殖群体之间的差异,推测是由于人工驯化投喂人工饵料中碳水化合物及蛋白含量与天然饵料的差异造成的。应继续探索野生及人工养殖状态下该鱼消化及营养需求的最佳平衡点,以达到低耗高产,健康养殖的目的,并推动促进茴鱼养殖业的迅速、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采食高营养水平饲粮早期断奶羔羊禁饲状态下其皱胃、胰腺和小肠pH及消化酶活性.按同质原则将24只1月龄断奶杂交羔羊(无角陶塞特♂×寒滩♀)分为3组,接受3种高营养饲粮,3种饲粮精粗比分别为97.64∶2.36、91.88∶8.12、86.14∶13.86,能量水平分别为14.54、13.97、13.36 MJ/kg,粗蛋白水平分别为25.30%、23.03%2、0.73%.饲喂65 d后,禁食24 h屠宰,测定羔羊皱胃、胰腺和小肠pH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高营养水平饲粮对羔羊胰腺、皱胃和小肠各段黏膜和内容物pH影响不大,对消化道各段分泌的主要消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十二指肠、空肠各段、回肠黏膜pH在6.55~6.86,十二指肠、空肠前段和空肠中段内容物pH为6.30~6.69,空肠后段、回肠内容物pH在7.22~7.73.胰蛋白酶活性在回肠最高,糜蛋白酶活性在各肠段无显著差异,α-淀粉酶活性在空肠中段和回肠最高,脂肪酶活性在空肠中段最高.  相似文献   

13.
褐牙鲆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及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阿利新兰—过碘酸雪夫氏反应(AB-PAS)染色法和不同pH(1.0、2.5、3.1)的AB染色法,对褐牙鲆进行显微观察,发现褐牙鲆食管、胃、幽门垂和肠道均有粘液细胞分布.根据AB-PAS染色结果将褐牙鲆粘液细胞分成Ⅰ-Ⅳ4种类型:Ⅰ型呈红色,AB呈阴性反应,PAS呈阳性反应,含中性粘多糖;Ⅱ型呈蓝色,AB呈阳性反应,PAS呈阴性反应,含酸性粘多糖;Ⅲ型呈紫红色,AB和PAS均呈阳性反应,主要含有PAS呈阳性反应的中性粘多糖,同时含有少量AB呈阳性反应的酸性粘多糖;Ⅳ型呈蓝紫色,AB和PAS均呈阳性反应,主要含有AB呈阳性反应的酸性粘多糖,同时含有少量PAS呈阳性反应的中性粘多糖.AB(pH 2.5、3.1)染色显示,粘液细胞含酸性粘液(蓝色);AB(pH 1.0)染色显示,粘液细胞含弱的和强的硫酸化酸性粘液(蓝色).食管、胃、幽门垂和肠道含有大量粘液细胞,食管和中后肠以Ⅲ型和Ⅳ型细胞为主,幽门垂和前肠含有许多Ⅰ型细胞,胃只含大量的Ⅰ型细胞.通过对各部位粘液细胞的分类和比较可以看出,粘液细胞的分布和类型与其所在部位执行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应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treptavidinbiotincomplex,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用胃泌素、5-羟色胺抗哺乳动物血清对重口裂腹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胃泌素阳性反应细胞仅分布于前肠和中肠,以前肠前段分布最密集(32.51个细胞/mm2);5-羟色胺阳性反应细胞前、中、后肠均有分布,其密度前肠前段最高(24.25个细胞/mm2),后肠后段次之(23.56个细胞/mm2),中肠最低(15.51个细胞/mm2)。本文详细描述了各种内分泌细胞的形态特征并对其生理功能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
大黄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显微技术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形态和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鱼苗孵化出膜至22日龄时每天取样1次,22至30日龄时每两天取样1次,30日龄以后每5天取样1次,直到60日龄。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5.6-29.4℃条件下,2日龄仔鱼肝脏出现,肛孔开裂;3日龄仔鱼胰脏、幽门盲囊出现,口形成;4日龄仔鱼胆囊出现,食道黏膜上皮中出现较多黏液细胞,胃肠分化,肠后端具肠瓣与直肠分界,胃肠蠕动,口和肛门与外界相通;5日龄仔鱼肝脏分化为两叶,胰脏分散分布在肠的周围;12-13日龄仔鱼胃分化为贲门部、幽门部和胃盲囊三部分,肠壁褶皱形成;36日龄稚鱼胃腺发育较好,幽门盲囊结构与成鱼相似,共16条。随着仔、稚、幼鱼的个体发育,消化道进一步扩张,肌肉层加厚,黏膜层皱褶加深,黏液腺增多。60日龄幼鱼,消化道和消化腺发育较完善,基本具备了成鱼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文中还讨论了大黄鱼育苗过程中的3个"危险期"与消化系统发育变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3种底栖动物培养基和3种虾、蟹混养方式对池塘底质总氮、总磷、总有机碳积累量和底栖动物种类及其生物量的影响。3种培养基(底栖饵料生物、鸡粪、鸡粪与猪粪混合)和3种虾、蟹混养方式(虾、蟹分别为6000、1000,8000、800,10000、300 ind./667 m2,虾放养规格为300-400尾/kg,蟹放养规格为120只/kg)按随机区组排列,共设置9个试验组,每组设3个重复。结果表明: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组的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积累量均显著低于鸡粪培养基和鸡粪与猪粪混合培养基组(P〈0.05),而底栖动物种类及总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培养基组( P〈0.05);在不同培养基条件下,高密度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组底质中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克氏原螯虾中、低密度组(P〈0.05),而底栖动物生物量明显低于中、低密度组(P〈0.05);养殖密度水平对底栖动物种类则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为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采用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克氏原螯虾与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养殖密度分别为8000、800 ind./667 m2时的组合为最佳。  相似文献   

17.
试验选用1日龄、平均体质量为(37.6±0.42)g的爱拨益加肉雏鸡112羽以研究蛋白酶和甘露寡糖对肉鸡消化道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随机将试验鸡只分为4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7羽鸡。试验分两个阶段,即前期(1~21 d)和后期(22~42 d)。试验组曰粮在玉米.豆粕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125 g/t的蛋白酶、1 000g/t的甘露寡糖及125 g/t的蛋白酶+1 000 g/t的甘露寡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125 g/t的蛋白酶对21日龄肉鸡腺胃和肌胃相对重有降低的趋势(P>0.05),但显著提高了42日龄肉鸡的腺胃相对重(P<0.05)和日增重(P<0.01),对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相对重略有提高(P>0.05);日粮添加1 000 g/t的甘露寡糖对肉鸡腺胃和肌胃的相对重也有降低的趋势(P>0.05),而对21日龄和42日龄肉鸡小肠相对重也略有提高(P>0.05),从全期以及整个生长期(1~42日龄)来看日增重并无显著提高作用(P>0.05)。随着日龄的增加3个试验组日增重有增加的趋势(P>0.05)。日粮添加125 g/t的蛋白酶+1 000 g/t的甘露寡糖对21日龄和42日龄肉鸡腺胃、肌胃、日增重和小肠相对重均没有明显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8.
运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高、中、低3种养殖密度(700、300、100尾/m3)下墨吉明对虾肠道和其养殖系统中生物絮团的菌群结构。结果显示:对虾肠道菌群中,高密度组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最高,丰富度随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增加,而在生物絮团菌群中,高密度组的丰富度最低;在门水平上,肠道和絮团样本菌群均以变形菌门(相对丰度49.25%~80.33%)、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为主,但丰度差异较大;在属水平上,优势菌属的组成和所占比例明显不同,梭菌属、Spongiibacter、Faecalibacterium、Rhodovulum、Blautia仅在肠道样本中存在,Coccinimonas仅在絮团样本中存在;肠道样本中,中密度组弧菌属的相对丰度最小,为5.23%,高密度组弧菌属的相对丰度最大,为23.39%,絮团样本中,低密度组弧菌属的相对丰度最大,为16.15%,中、高密度弧菌属的相对丰度均较小,分别为5.51%和4.20%;随养殖密度增大,肠道样本中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减小,分别为1.36%、0.41%、0.02%,而不同密度絮团样本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差异不明显。可见,生物絮团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墨吉明对虾的肠道和絮团菌群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