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正跪拜长辈,添寿增福最终,我们都将离开这个世界,化为泥土,回归大地。但是在离开之前,我们是不是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让我们吃好的吗,是为了让我们穿好的吗?我相信,都不是。父母是希望通过我们的生命来延续他们的生命,完成他们未完成的使命,实现他们未实现的梦想,继承他们未竟的事业,传承他们的家业、家道和家风,让其子孙生生不息,能够有饭吃、有事干、有福享。  相似文献   

2.
关怀     
当我们呱呱坠地接受母亲第一滴乳汁时,最初的关怀来临了。 当我们洞房花烛拥着爱人走向婚姻的门槛时,最幸福的关怀来临了。 关怀,是爱神降临的永恒仪式。 所有的关怀都是一种爱,但并不是所有的爱都仅仅表现为关怀。朋友之爱,多一份道义上的仁;父母之爱,多一份血缘间的纯;夫妻之爱,多一份生命中的真。 强调报答的关怀,是伪善的关怀,它暴露了关怀者强烈的功利目的;强求理解的关怀,是压迫式的关怀,它暴露了关怀者驾驭他人的心理意识。真正的关怀,是蓝天对白云小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农村走向城市,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向经济发达地区,这一类人称为流动人口。作为流动人口的孩子,一般有一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跟着父母到城市生活;另一种是被父母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母一方或亲戚抚养,这种儿童叫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由于父母经常不在家,他们缺乏来自父母的爱,这一情况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非留守儿童有较大的差距。为了了解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本文梳理了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征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留守儿童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的家里.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孩子们却成了一个难得享受父母呵护的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这一期,让我们共同来触模那些寂寞的、弱小的心灵,听听他们的心声,把关心和爱留给他们. 就读于江西某中学的女学生玲玲,因父母在外务工,过去一直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后来外婆年纪大了,无法照顾她,她就在学校附近租房住.  相似文献   

5.
感恩     
正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要感恩父母。父母赐予我们生命,将我们带到人世间。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娶妻生子、成家立业,父母陪我们大半生。父母健在的日子里,我们永远是那个最被牵挂的人。万事皆可等,尽孝不能拖,不管时间还是金钱,多给父母花点,哪怕透支,也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相似文献   

6.
正在这个世界上,总有太多太多我们未见之人。这些我们没有见过的人,有着各自的故事和那些故事里的疼痛或精彩。但在我们每天忙忙碌碌的身影中,我们很难如此集中又直接地面对一些这样的人,面对他们的生命所遭受的疼痛,面对他们从那疼痛里仍旧用心灵的清泉浇灌、人性的光芒照耀而生发出来的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新生。人性的恶,我们听说过很多很多。从电视上的"警方报道"再到生活中的坑蒙拐骗偷抢,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2017,(4)
<正>一个孩子能不能快乐成长,很大程度上是由家长决定的。没有一个背着千斤重压的孩子,可以不觉辛苦不觉累;也没有在怨声载道中成长的孩子,还能觉得生活是美好的。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是孩子最直接、也最直观接触世界的方式,而这些东西,或许在很多年后,依旧会深深植根在他的心里,从而影响他看待周围人和世界的态度。这些年,看过太多这样的父母:他们总是喜欢把孩子作为自己毕生的心血和一生努力  相似文献   

8.
这样活着     
<正>从前,有夫妻两人,他们一直没有孩子。后来,他们生了一个儿子,他们叫他南南。他长得很结实,胖乎乎的,干干净净的。他可碰上了爱干净的父母:动不动就洗手。南南长大了一点,父母开始教他正确走路:"乖儿子,上街时要看着脚底下,当心别跌倒了。在走山路时还是要看着脚底下,那上面最容易滑倒,可别摔断了脊梁骨。下山时照样要看着脚底下,不然  相似文献   

9.
我们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是太"爱"孩子,以爱为借口,设计孩子的未来.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让他们去实现我们未实现的理想.于是,这种"爱"便是畸形发展的,要么过分地保护,一切由父母做主,不让孩子亲自去尝试、去体验,得到与他们相适应的感受;要么过度过高地要求,孩子达不到便施以惩罚.这两种作法会使孩子最终觉得不安全,对任何事都是畏惧,不敢动手去做,限制孩子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有邻居两家,左边这一家天天是非、日日吵闹,不但夫妻间、儿女间相互吵,有时儿女也会同父母吵.争吵太多,大家都很苦恼!而他们的右邻居,父母慈爱、儿女孝顺,是非常和乐的一家人.  相似文献   

11.
覃大学 《湖南农业》2005,(11):28-28
慈爱孩子成长有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是心理需求。孩子被人爱着,会产生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父母要教育好孩子,就要爱孩子。但爱孩子不可溺爱或纵容,父母之爱要讲一定原则。表扬二三岁的小孩就开始喜欢旁人表扬他(她),四五岁时,这种心理更趋强烈。因孩子理念里还有其他的价值观,父母的表扬就是他(她)最渴望的肯定。孩子经过努力,哪怕是一点点成绩,都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鼓励意味着给孩子以勇气和信心,使他们能正视和对付生活中的一切。鼓励孩子时,父母应使用委婉的话语,还应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批评父母批评孩子时,要尊重其人格,要告…  相似文献   

12.
慈爱孩子成长有生理需求,但更重要的是心理需求。孩子被人爱着,会产生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父母要教育好孩子,就要爱孩子。但爱孩子不可溺爱或纵容,父母之爱要讲一定的原则。表扬二三岁的小孩就开始喜欢旁人表扬他(她),四五岁时,这种心理更趋强烈。因孩子有他(她)的价值观,父母的表扬就是他(她)最渴望的肯定。孩子经过努力,哪怕是一点点成绩,都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鼓励意味着给孩子以勇气和信心,使他们能正视和对付生活中的一切。鼓励孩子时,父母应使用委婉的话语,还应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批评父母批评孩子时,要尊重其人格,要告之…  相似文献   

13.
今天的孩子承载了父母太多的希望许多父母把孩子送去学画画、弹琴、吹号、跳舞等等,期待他们有朝一日出人头地。相比一二十年前,孩子们的童年往往是在傻玩,疯玩里度过的。女孩子一根橡皮筋、一个自制的小沙袋就可以玩上几年:滚  相似文献   

14.
这是3位平民百姓真诚的牵手,这是一曲人性人情至纯至美之歌。走近他们,我们有着太多的感动;阅读他们,我们将领略人间的大爱真情……  相似文献   

15.
反哺     
<正>人生中无数的第一次,无不凝聚父母的关爱。父母伴你走过成长中的每一步,默默地付出了很多。这种爱,我们不仅要铭记于心,更应懂得回报。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父母带我到一个朋友家玩。坐在沙发上,我拿起果盘中的一个桔子,剥去皮刚想放进嘴里,忽然想起了什么,愣了愣,接着就将剥好的桔子一分为二,一半递给母亲,一半递给父亲。我看见父母含在嘴里的桔子久久舍不得咽  相似文献   

16.
<正>那一年我离开陕西老家,来到几千公里外的新疆上大学。毕业之后留在了这里,逢年过节放假才能回家和父母团聚。现在有了微视频,我可以和父母天天见面了。今年回家,我给父母换了智能手机,开通了微信,告诉他们说,用手机微信视频,可以天天看到女儿啦,就跟坐在对面聊天一样。父母高兴地说太好了,赶快教会我们怎么用。于是我便教他们怎么操作,他们也学得很仔细,还让我到别的房子开视频试试。当手机屏幕上出现了我的头像时,他们兴  相似文献   

17.
滕婧 《农村百事通》2010,(15):65-65
父母和孩子之间,其实从来都不缺乏爱,而是缺乏一种正确的表达爱的方式.因为再浓烈、再至纯的爱,如果不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方都是接收不到的.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是有生命的,是和生命一起生成的。语文作为一种课程,本身是一种"存在",是一种与人类共生存的"存在"。农村的孩子大多数缺少父母对他们的阅读陪伴,,所以他们很少能够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生命,作为农村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更应该用心去经营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启聪迪智、陶冶性灵,以大师为范、借经典为媒,让学生打破时空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夯础,使学生也能从语文学习中享受快乐,获得  相似文献   

19.
以晨 《百姓》2010,(7):108-109
<正>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有一位妈妈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孩子。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了最后的嘱托"宝贝,不管身在何处,一定要记住,妈妈永远爱你",相信让无数妈妈为此流下了感动的热泪。这位妈妈用她的生命向我们展示了超越生死的母爱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收获了太多的丰硕,对于这些成果,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分享的却不多,他们是农民. 张立群就是这数以亿计的农民中的普通一员,一个历经磨难却执著前行的农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