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目前对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要以单导师制为主,受导师来源的局限性影响,单导师培养模式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与单一性。社会经济与城乡建设的发展对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多导师培养模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对风景园林硕士多导师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本文阐述的多导师培养模式的组建主要以"责任导师"为主、"副导师群"为辅,在多导师培养模式的运行和管理过程中强调规范的管理和定期的监督测评,防止流于形式。并以山东建筑大学为试点,对此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我国硕士研究生多导师培养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实验室管理模式也提出新的挑战。该文阐述了传统研究生培养机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细胞生物学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的培养模式和导师团队建设背景下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发展趋势表明,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将成为高校研究生培养的主流。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功能因子研究与利用团队为例,阐述了传统单一导师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提出了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以及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实践方案,以期为食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对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和导师进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研,发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认可度较高,课程设置较合理,对教学管理基本满意,研究生与导师关系比较密切,招考制度有待改进,培养效果有待提升。为促进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找准职能定位,完善课程设置,改革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导师能力,并贯彻双导师制,规范毕业论文审核,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对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从导师和研究生两个纬度对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制下师生关系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针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学角色理论视角提出优化师生关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根据一般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对果树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机制进行了改革探索,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在生源质量、科研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表达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5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把专业教育提早到大三,提早选择硕士生源;在博士招生中提出"同导师博士生"概念,弥补一般院校没有硕博连读的缺陷;通过自主申报科研课题、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等多种形式来培养整体科研创新能力;学科导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培养研究生的社会活动能力;提出并实践了改考试式英语为应用英语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涉农研究生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创新动能,普通农业院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农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中,导师团队建设是重要一环。该文分析了普通农业院校中研究生培养和导师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打造有效导师团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在基础理论、内隐知识、思维方式和逻辑能力等方面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对经济管类专业研究生的问卷调查,论证对跨专业研究生和本专业研究生实施差异化培养的必要性,并从如何制定差异化的培养计划,如何发挥导师在差异化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如何完善心理辅导工作和如何完善选导师、选研究方向的准备工作等方面探讨了实施这种差异化培养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体系中,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双导师"制度的真正实施,与师资配置、身份转换、利益平衡、制度建设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只有正确处理和认识影响要素在"双导师"制度的作用,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双导师"制度作用,达到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阶段目标。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近年毕业研究生为对象,实证研究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性和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旨在为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和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依据。采用定量化采集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性数据和问卷调查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取得第一手数据资料,采用集对分析法(SPA)进行创新性评价。研究表明,博士和硕士不同个体之间学位论文创新性差异十分明显。培养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导师队伍、学生素质和学术环境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导师盼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重大,导师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首先要从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面着手。挖掘和利用集对分析法在创新性评价中的价值对于加速创新性人才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运用激励相容理论分析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过程中作为主要参与者的导师和研究生的个人理性行为,指出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存在的偏颇,探讨与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这个目标相容的导师职责权利、指导内涵和监督管理等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在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中,正确引导涉农专业研究生学习和发展特别重要。导师一方面要传授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作为研究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要采用导学导研引导式培养,使研究生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并健康成长。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思维意识活跃,具有较强自主见解,研究生导师应科学引导,导学导研,提升涉农专业研究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A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调查,分析了研究生自身、导师、课程、培养环境、学生自我投入、培养质量、在校满意度等方面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调查结果提出根据研究生期望加强就业能力培养、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课程质量、改善培养环境等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科研究生在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农科研究生充分就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农科研究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同时存在着学科建设及专业设置滞后、农科研究生面向农村和基层就业有障碍、导师对农科研究生就业发挥作用不够、农科研究生自身定位不够明确等问题。实现农科研究生充分就业的政策建议主要为:及时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鼓励与支持毕业研究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相似文献   

15.
高等农业院校博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现状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对九所高等农业大学的140名博士研究生导师的结构现状与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等农业院校的博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结构现状得到进一步改善,博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取得一定成效.但通过调查也发现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博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研究生可持续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以可持续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角开展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创新基础、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可持续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及其不足之处,并给出改进建议。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研究生创新教育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偏差。因此,应着力加强研究生创新基础、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根据调查发现的问题,给出了转变教育理念,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科研条件;完善制度机制和培养体系;发挥导师引领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沈阳农业大学2007级非在职硕士研究生家庭经济状况和消费情况的调查发现,研究生的贫困问题比较普遍,研究生的消费方式日渐丰富,但存在着不理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政府和银行应加大对研究生贷款的支持力度、拓宽研究生勤工助学渠道;积极发挥导师的号召、影响和教育作用,引导广大研究生合理消费、培养理财能力;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利用校园文化、思想教育阵地等,达到帮助研究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使用A大学硕士研究生调查数据,分析了研究生个体因素和学校培养环境因素对科研能力获得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研究生个体因素中,性别、年级、学位类型和学术期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收获有显著影响;在培养环境因素中,管理服务、科研氛围、课程情况、导师指导、科研条件均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收获有显著影响;学校培养环境因素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收获的影响比个体因素更大。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蚕桑行业为例,文章探讨了行业特色型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提升途径。以科研训练为载体,以科研选题为中心,以学术交流为途径,形成"选题—训练—交流"的闭环,促进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分类制定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开放体系,实现需求导向的培养模式和体系创新;以人为本,分类指导,学科交叉,构建金字塔式课程教学体系;鼓励不同形式的导师团队,校内外协同配备导师资源;面向行业需求指导实践性环节,设计项目式学习和实践,依托科教平台开展实习实训,构建"参观—实习—实训—科研"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三年来,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服务行业需求的协同创新和就业能力均有提升。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是国家教育方针之所需,是研究生教育发展实现之所求。由于各自的工作职责和研究生教育需求的契合,催生了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参与研究生教育的实践。然而在工作中两支队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其优势的叠加效应并未显现。因此,要明确"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发挥共同优势;搭建研究生、导师、辅导员"三主体"沟通平台,促进有效沟通;加强协同育人制度建设,构建研究生协同育人合力,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