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中国对虾精子做载体将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受精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采用卡介苗注射器将羊生长激素基因溶液注射到亲虾纳精囊中,以精子为载体,携带基因导入对虾受精卵,而达到转基因对虾的目的。经PCR检测表明:1.经STE(pH8.0)第一次洗涤精子的洗涤液呈阳性信号;第2-4次的洗涤液呈阴性;2.多次洗涤后的精子抽提的DNA呈阳性;3.检测10个样品100尾仔虾中有一个样品呈阳性结果,转基因比率在1%以上。同时斑点杂交结果也印证了上述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采用卡介苗注射器将羊生长激素基因溶液注射到亲虾纳精囊中,以精子为载体,携带基因导入对虾受精卵,而达到转基因对虾的目的。经PCR检测表明:1.经STE(pH8.0)第一次洗涤精子的洗涤液呈阳性信号;第2-4次的洗涤液呈阴性;2.多次洗涤后的精子抽提的DNA呈阳性;3.检测 10个样品100尾仔虾中有一个样品呈阳性结果,转基因比率在 1%以上。同时斑点杂交结果也印证了上述结果。  相似文献   

3.
报刊要闻     
<正> 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对虾受精卵 黄海水产研究所刘萍等采用显微微量注射法,将羊生长激素基因导入中国对虾受精卵,受精卵发育到(氵蚤)状幼体第三期后采样检测。PCR检测结果表明:7个样品共93尾幼体,有3个样品呈现阳性信号,基因转移比率至少在3%以上。同时斑点杂交结果也证明,有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采用显微微量注射方法,交羊生长激素基因导入中轻地虾受精卵,受精卵发育到蚤状幼体第三期后采样检测。PCR检测结果表明:7个样品共93尾幼体,有3个样品呈出阳性信号,基因转移比率至少在3%以上。同时斑点杂交结果也证明有两个明显阳性斑点。  相似文献   

5.
本报道了利用显微注射技术导入外源基因分别对鲤鱼和虹鳟鱼授精卵孵化率影响的研究。从1993年-1996年4年中,我们用显微注射方法,将全鱼生长激素基因导入虹鳟鱼授精卵(包括囊胚期卵)5,676粒,孵出鱼苗364尾,孵化率为6.4%(4年平均,虹鳟鱼正常孵化率为80%);而用这种方法,将全鱼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授精卵12,196粒,孵出鱼苗4,290,孵化率为34.0%(4年平均,鲤鱼正常孵化率为70%左右)。实验结果:显微注射技术在虹鳟鱼和鲤鱼两种受精卵上的效果明显不同,斑点杂交和SouthernBlot杂交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6.
两年的池塘生长对照实验证实了外源生长激素基因在受体鱼基因组整合及表达对部分受体鲤鱼有明显的促生长效应。实验组最大个体体重为对照组最大个体体重的1.47倍和1.15倍,从而预示转羊生长激素基因鲤鱼在速生鲤鱼品种培育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斑点杂交和Southern Blot杂交证实了外源基因确已整合在受体鱼基因组中,实验也表明外源基因在受体鱼基因组的插入对部分受体鱼的生长也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7.
转生长激素基因中华倒刺鲃的构建及其检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从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cDNA文库克隆到的生长激素基因,与鲤β肌蛋白启动子、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的poly(A)终止信号序列等调控元件共同构建了表达重组质粒pFV2 cfGH。提取重组质粒,用精子载体法导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的受精卵中,经孵化培养成转基因成鱼。抽提423尾转基因实验鱼血总DNA,经PCR检测表明:斑点叉尾鮰生长激素基因已导入中华倒刺鲃基因组中,导入率为17.26%。同时通过RT-PCR技术检测阳性中华倒刺鲃中生长激素基因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8.
pH及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黄颡鱼精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实验室条件下,初步研究了不同pH值及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黄颡色鲜精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颡鱼精子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pH7—9时精子活力最强;在低浓度NaCl溶液(0.20%一0.50%)中能延长精子的寿命,高浓度NaCl溶液(0.90%-1.20%)中精子活力被抑制,但用该液作黄颡鱼精液稀释剂室温短时保存并不影响精子活力。  相似文献   

9.
各地信息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著名鱼类遗传育种专家沈俊宝、孙孝文等承担“北方鲤鱼基因工程育种”的科研项目,首先成功地将牛、羊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获得我国第一代转基因鱼。在成功的基础上,又把大麻哈鱼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又成功地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代“全转基因鱼。这一研  相似文献   

10.
129尾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分别捕自未暴发白斑综合症(WSSV病毒所致)虾池、WSSV暴发虾池以及曾暴发WSSV虾池。用斑点杂交和组织病理学方法确定各尾对虾的染毒(WSSV)程度。用96孔酶标板法测量相应个体血淋巴上清液的抗菌活力(Ua)、溶菌活力(U↓(L))、酚氧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虾精子入卵过程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光镜和电镜对中国对虾精子入卵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精子的核物质籍胞吐作用穿过卵黄膜到达卵膜,其余部分则留在卵黄膜外。只有在卵子激活前到达卵膜的精子才能参与受精作用,其余的精子将被卵子激活所形成的胶质层推离卵子。中国对虾精子激活过程,没有发现顶体丝的形成。精子的入卵开始于卵子的皮层反应后期,此时精卵的接触逐渐密切,首先接触部位的卵膜稍有突起,然后开始下陷,同时这一部位的卵膜变得粗糙不平,随后卵膜解体,精子由此进入卵子。中国对虾精子的入卵位置是随机的,有多精入卵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受精过程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光镜和电镜切片技术,对中国对虾的受挤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中国对虾成熟卵子处于第1次成熟分裂前期,卵子激活后产生胶质层,精子在卵子的诱导下产生顶体反应后进入卵子。中国对虾为多精入卵、单精受精。精子入卵后,卵子完成成熟分裂并举起围卵膜,但精子的存在并非此过程所必需。在卵子进行第1次成熟分裂时,其纺锤体旋转90°。卵子完成成熟分裂后,精卵原核原核化并向卵子中央移动,最后,精卵原核结合形成合子核,卵子完成受挤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虾人工受精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探讨了中国对虾人工受精的方法。干法、湿法、半湿法和滴管法都可获得一定比例的受精卵,其中滴管法的受精效果最佳,最高受精率为77.8%。受精卵经过培养,能够进行正常的卵裂和胚胎发育。通过对这几种方法受精效果的分析和比较,认为,在精卵未丧失受精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精卵充分混合,才能得到较高的受精率。还对这四种方法的人工受精和自然受精对受精率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途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汝少国 《水产学报》1998,22(1):49-55
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途径的研究对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培育健康的对虾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利用电镜技术,对中国对虾亲虾的卵巢,卵细胞和无节幼体,溲状幼体,糠虾,仔虾,幼成虾进行病毒检测,结果发现卵巢和卵细胞中有似病毒粒子,无节幼体,糠虾,仔虾,幼成虾有杆状病毒感染,并初步探讨了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包振民  崔波 《齐鲁渔业》1995,12(1):15-17
研究了中国对虾的人工授精,实验表明:解剖亲虾后取卵的时间不应超过5min,精子在海水中的时间不应超过15min,卵子接触海水的时间不应超过1min,本文介绍了中国对虾外人工授精技术,并对影响人工授精成功的因素以及体外人工授精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于春霞 《水产学报》2002,26(4):307-312
用市售冰冻斑节对虾中头胸甲有白斑的病虾做感染源,对中国对虾仔虾进行人工感染,通过电子显微技术,对中国对虾仔虾的肝胰腺细胞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冰冻斑节对虾体内的杆状病毒能够使中国对虾致病,其发病程度与对虾养殖密度有关。从病毒基质发生到形成完整的病毒粒子及侵染大致分4个阶段;病毒基质发生期,病毒囊膜形成期,病毒粒子装配期,病毒粒子再度侵染期。同时观察中还发现了一些可能与病毒形成有关的特殊物质,如绒团物和冰晶状物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用鼠的MT启动子与牛生长激素基因的融合基因(mMT—bGH)为目的基因,通过显微注射等方法,导入鲤鱼、鲫鱼、虹鳟等的受精卵中,Dot杂交和Southern杂交检测,阳性信号率为9%,转基因鱼的个体体重与对照组出现明显的差异,其中一部分高于对照组,另一部分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Egg disinfection is considered the most important routine work in hatcheries to avoid fungal and/or bacterial infection of fish egg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ree disinfectants: formalin, iodine and sodium chloride on the hatching success of yellow perch eggs. The disinfectants were tested in triplicate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for 15 and 30 min bath treatments. Two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formalin at five concentrations (25, 50, 100, 150 and 200 mg L?1) and 25 mg L?1 iodine were tested in the first experiment. The second experiment involved formalin at three concentrations (250, 500 and 1000 mg L?1), iodine at three concentrations (50, 100 and 250 mg L?1) and sodium chloride at three concentrations (500, 1000 and 3000 mg L?1) were used. Iodine and sodium chloride‐treated eggs hatched earlier than formalin‐treated eggs. The highest mean percentage of eyed stage, hatching rate and survival to first feeding fry was observed at 200 mg L?1 formalin for 30 min, 50 mg L?1 iodine for 15 min and 500 mg L?1 sodium chloride for 30 min. High concentrations of formalin (1000 mg L?1), iodine (250 mg L?1) and sodium chloride (1000 and 3000 mg L?1) showed toxicity to yellow perch eggs, resulting in low hatching rate and survival to first feeding fry. We recommended formalin at a concentration of 150–200 mg L?1 for 30 min as an effective, easily available and low‐cost disinfectant for routine use to improve yellow perch hatch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