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XDR-X"型711数字化天气雷达1991—2014年24年的雷达回波资料、Tlog-p图和Y模式分析研究第七师垦区冰雹云路径分布变化,结果显示,冰雹天气在不同月份发生的概率统计、雹云变化情况和K、SI指数指标与降雹相关性较好,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夏季冰雹防灾减灾效果,是提高区域防雹减灾能力,最大程度避免或减轻冰雹灾害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2.
<正>2003~2008年,乌苏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开展"三七"高炮防雹效果试验对比分析以来,"三七"高炮共作业400余次,耗弹万余发,积累了大量的"三七"高炮防雹作业经验,现总结如下,供广大气象工作者参考。1雹云的识别  相似文献   

3.
在新疆农业生产中,冰雹是危害农作物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目前大多采用高炮作业,火箭发射等人工影响天气手段来抑制冰雹对农作物的侵害。农七师通过多年的高炮防雹作业,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战经验,在每次强冰雹天气形成时,能根据雹云走向、强度、高度等设计作业方案,及时准确地对雹云有效部位实施催化作业,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
人工影响天气(以下简称人影)工作是通过人为干预某些局部地区天气现象朝有利于人们预定目的的方向转化,以克服或减轻恶劣天气引发的灾害,实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达到增雨增雪防雹目的,保障农业丰产丰收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如何构建合适的防雹作业技术体系是防雹消雹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结合兵团近年来地面人工防雹作业实践,对地面人工防雹作业中的具体做法进行技术总结并提出地面人工防雹作业体系的构建技术,对兵团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技的发展使现阶段气象预报的作用不断提高,尤其是对农作物种植指导方面更具有较大影响。云降水物理作为现阶段人工影响天气的理论基础,使得人工影响天气指导农作物种植成为现实。就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对农作物种植的重要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实现气象技术对农业种植作用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冰雹是石河子地区春、夏季常见的自然灾害,它的发生常伴有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雨等对流性天气,并具有空间尺度小、生命史短、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等特点,易对农业、电力和人民生活等带来严重影响。本文介绍了几种判断和识别石河子地区冰雹云的方法,主要包括天气形势和季节判断、雷达识别、温度识别、闪电雷声识别等,并总结出防雹的最佳作业部位和最佳作业时机的操作技巧。对研究石河子地区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准确的进行预测预警,及时防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分析统计七师垦区雷暴天气个例,筛选出有降雹现象的强雷暴云个例,对个例进行分类研究。根据3条主要雷暴云移动路径上各类雷暴天气的生成发展和云物理变化特征,研究分析各路径雹云生成发展特点,科学合理布局流动火箭作业火力网,形成精准化防雹催化作业,达到消雹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较大的农业国之一,我国农业的发展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如水资源比较短缺、自然灾害比较多,其中干旱是我国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干旱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种植,进行人工增雨防雹是抗干旱的重要手段,能够缓解旱情。介绍了人工增雨的原理,及人工增雨、防雹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以期保证农作物种植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乌苏市成为奎屯河、玛纳斯河两河流域易生成冰雹灾害的多发区、前沿区和重点区。本文对近10年来乌苏市冰雹发生、发展的移动路径和冰雹灾害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本地区人工防雹体系建设的措施,对提高乌苏市防雹减灾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农业是兵团的主要产业,而冰雹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新疆地处中高纬度,加之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是我国的冰雹多发地区之一。尤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和新疆自身环流形势和下垫面状况的变化,冰雹灾害呈现时间提前、范围扩大、灾害加重的趋势。因此,进一步提高兵团人工防雹工作的科学技术水平,扩大防雹受益区范围和防雹的社会经济效益,对保障兵团大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研究分析奎屯河流域不同区域、不同时间雹暴的生成过程及演变特性,是提高第七师人影防雹减灾的重要基础工作。本文利用2016年5月17日奎屯河流域出现的一次较强雹暴天气的多普勒雷达探测回波资料,以及当日相关场(镇)受灾情况的统计资料,综合分析了雹暴天气雷达回波平显(PPI)和高显(RHI)的演变规律和回波特性,为奎屯河流域防雹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冰雹形成,人工防雹原理、火箭和高炮人工防雹作业原理方法的介绍,探讨了目前如何使用火箭和高炮有效配合开展人工防雹作业。为提高人工防雹的科学性、有效性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应用数字化天气雷达wrdps(x21)处理系统的"三维时变"识别雹云技术,结合第七师气象局局域网搭载平台的三维分析系统,共享数字化雷达wrdps(x21)系统处理的强对流天气产品,并结合第七师气象台的卫星影像资料,分析在时间尺度上的强对流天气演变过程,研究强对流天气发生及特征与环境条件的关联性,增强对雹云天气的预判能力,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提高防雹作业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利用形势场、地面图和物理量场等资料对2015年7月13日青海省门源县冰雹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用雷达对作业前后冰雹云的特征量分析来判断人工防雹作业的效果。结果表明:此次门源县的冰雹发生在高温、高湿及强的垂直风切变的环境下;闪电最大频次出现在降雹时间段内,正好处于强回波发展旺盛的阶段,负闪明显多于正闪;炮击雹云后雷达回波顶高下降,回波强度减弱,垂直液态水含量(VIL)45 kg/m~2范围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16.
“4.17”森林灭火飞机增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飞机人工增雨工作在森林灭火等应急气象服务中的特点和规律,利用2011年4月17日在秦皇岛抚宁地区森林大火上空进行的一次人工增雨作业所取得的云物理资料,结合适时天气、卫星、雷达等资料,分析了降水过程的天气背景条件、催化前后云中微物理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催化后云体明显发展,云粒子含水量明显增大,云粒子浓度约增长30%~50%,粒子谱变宽,云中冰晶浓度和降水粒子浓度增加。火场及附近地区普遍降雨0.3~5.0 mm,对灭火起到了重要作用。影响地面降雨量的主要因素:(1)西风槽系统弱,且偏北,使火区云带狭窄;(2)前期相对湿度低,云层中含水量低,云粒子最大含水量1.318 g/m3;(3)高层云下部的层积云较弱,两云之间存在夹层,影响降水粒子的增长。  相似文献   

17.
吉木乃县是全疆地表水资源最少的干旱贫水县,亦是阿勒泰地区最缺水的县,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通过分析论证,萨吾尔山区云的厚度和含水量呈上升趋势;降水天气过程多,年有效降水过程可达56次;降水日数多,山区月最多降水日数达20 d;同时地形云资源丰富,年降水量平均达300~500 mm,是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最佳区域,人工增水潜力巨大。在萨吾尔山区进行空中云水资源开发,既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长远之计,也是改善保护脆弱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对于吉木乃县经济可持续发展、脱贫攻坚及后续巩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中,人工影响天气是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通过人工影响天气,能够有效防灾减灾,在农业生产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自然灾害多样,特殊地区自然灾害频发。随着现代经济的进步,各种资源变得更为匮乏,合理开发空中资源,加强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分析了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生产服务中的重要性,简要介绍了其在农业生产服务领域的相关应用,以提高我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完善气象服务系统,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5—2016年2年时间,通过对安装在部分流动防雹作业火箭车上的人影GPS车辆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结合第七师出现的52次强对流天气(冰雹天气9次)过程,进行了防雹作业效果的综合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强对流天气入侵或形成前,认真研究分析防区前沿强对流天气云体变化特性,利用流动火箭作业车辆机动灵活的特性和人影GPS车辆智能管理系统的监控、跟踪、位置锁定、轨迹回放、远程调度、数据存储等功能,统一按照师防雹指挥部的应急演练预案,指挥监控相关流动火箭作业车辆提前进入布局作业点位及时防雹作业,能够实现早期作业、早期催化、早期消雹的目的。为全师整体防雹作业争取了时间,赢得了主动,精准提升了流动火箭早期作业的防雹效果。  相似文献   

20.
2004~2006年5~8月,乌苏市在古尔图镇、车排子镇使用辽宁锦西台联电器厂生产的SD型闪电计数仪对71次风暴天气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显示:闪电频数区分雷雨云同雷达识别指标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远离雷达的地区或雷达出现故障时,可根据闪电计数观测结合宏观观测识别雹云,指挥防雹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