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 白花泡桐是我国南方四旁绿化广泛栽培的速生树种之一。它的种子细小,具较强的休眠性,属需光性萌发种子。目前,对于白花泡桐种子休眠和萌发特性尚缺乏系统深入研究,特别是生产中存在的种子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等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为此,我们从1986年开始对白花泡桐种子萌发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白花泡桐种子于1986年11月采自湖南湘潭市。种子净度为98.13%,千粒重0.41克、含水量为11.61%,优良度为95.5%。  相似文献   

2.
1、前言激光技术是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崭新科学。它是由激光器里的特定物质激发后,发射出来的具有高能量光束。对植物有光、热、光压和电磁等效应,可影响植物的代谢活动,能够引起植物染色体变异,并有改变树木生长发育特性的作用。为了克服泡桐怕水湿、主干低、尖削度大等不良特性,1977年我们采用了氮-氖激光处理毛泡桐种子,进行育苗;1978年将1977年经过处理有明显变异的植株,按株系进行无性繁殖,另外又用氦-氖激光和氮分子激光处理毛泡桐种子、白花桐种子和种根,育苗0.5亩,盆栽45盆,收到了较好效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白花泡桐同源四倍体的诱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预培养不同时间的白花泡桐组培苗叶片分别放置到含有不同浓度秋水仙素的双层(液体和固体)MS NAA 0.1 mg·L-1 BA 18 mg·L-1培养基上进行染色体加倍试验,通过根尖染色体计数和叶片单细胞相对DNA含量测定进行变异植株的倍性分析.结果表明:秋水仙素浓度对叶片存活率和芽诱导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对四倍体诱导的影响不显著;秋水仙素处理外植体时间对四倍体诱导率影响显著,外植体预培养时间对芽诱导率和四倍体诱导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在9个试验组合中,用5 mg·L-1秋水仙素处理预培养12 d白花泡桐叶片72 h时,四倍体诱导率最高可达20.0%.诱导出的四倍体植株叶片较二倍体增大、增厚,叶片单个气孔器变大,叶片气孔密度变小.  相似文献   

4.
泡桐属植物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泡桐属21份种、变种及变型材料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9个扩增产物电泳后带型清晰可辨的引物,共扩增出85条DNA片段,其中多态性带74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7.05%,反映出泡桐属不同种质间遗传差异明显,其丰富的多态性与供试材料广泛的种质代表性有关;UPGMA法将研究材料分成毛泡桐组、白花泡桐组和川泡桐组3大组,地理分布较近的种质聚类在一起,表现出较密切的亲缘关系;在对兰考泡桐、山明泡桐、白花兰考泡桐、楸叶泡桐、圆冠泡桐、亮叶毛泡桐、毛泡桐、白花泡桐、川泡桐的亲缘关系分析及分类处理上,基本上与形态学、细胞学、同工酶的研究结果一致。最后对泡桐属的部分植物的分类问题进行讨论。同时发现部分泡桐的一些特异性条带,可以进一步转化为SCAR标记。  相似文献   

5.
‘南四泡桐1号’是以二倍体南方泡桐无菌苗叶片为试验材料,通过秋水仙素诱导结合组织培养和无性系测定获得的泡桐新品种。新品种在生长量、木材性质、自然接干能力和抗逆性等方面均优于南方泡桐,可通过催芽处理、埋根等方法繁殖育苗,适合在南方泡桐的自然分布区和栽培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 泡桐种根的贮藏,各地通常用砂藏、室内堆置和露天堆放等方法。哪种方法较好,没有报道过。我们为探索泡桐种根贮藏的适宜方法,对白花泡桐的种根用不同方法贮藏,测定其含水量下降的比例,研究其对种根发芽时间、发芽率和苗木生长的影响。一、材料和方法选用本院苗圃的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1978年1月3日苗木出圃后,选取种根90条,按粗、中、细分为三级。粗的直径为1.6—2.6厘米,中的为1.1—1.5厘米,细的为0.5—1.0厘米。每级30条,随机分为三个组合,每个组合包括粗、中、细各10条,在室内经过一周阴干后,分别在室内常温条件下,用  相似文献   

7.
将预培养不同时间的楸叶泡桐组培苗叶片分别放置到含有不同浓度秋水仙素的液体MS+NA A 0.3 mg/L+B A 140 mg/L培养基上进行了染色体加倍试验,分析了变异植株倍性。结果表明:外植体接受秋水仙素处理的时间对叶片存活率、芽诱导和四倍体诱导率的影响极显著;秋水仙素的处理浓度对叶片存活率、芽诱导率的影响极显著,但其对四倍体的诱导却为显著影响;外植体预培养时间对芽诱导率和叶片存活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在27个试验组合中,用30 mg/L秋水仙素处理预培养6 d白花泡桐叶片48 h时,四倍体诱导率最高可达5.83%。诱导出的植株叶片大而厚,气孔密度减小,单个气孔器变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白花泡桐的幼化技术,以13个白花泡桐优树为试验材料,通过组织培养法对白花泡桐优树材料的幼化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嫁接嫩芽为最适合的外植体;MS+BA 4.0 mg.L-1+NAA 0.3mg.L-1为初代芽诱导最佳培养基;1/2 MS+BA4.0 mg.L-1+NAA0.3 mg.L-1为继代培养幼化的最合适的培养基;12个白花泡桐优树材料成功得到幼化。1/2 MS+NAA0.1 mg.L-1或1/2 MS+IBA0.1 mg.L-1+NAA0.1 mg.L-1为最理想的生根培养基。炼苗在室内进行,炼苗一个月后大棚壮苗,成活率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序法分析兰考泡桐与白花泡桐和毛泡桐在叶绿体rps16序列上的遗传差异,旨在分析三者之间在叶绿体基因上的变化特点和规律,探讨其种间的遗传关系。【方法】选取兰考泡桐、白花泡桐和毛泡桐各15个样本,对其提取的DNA用PCR扩增获得特异片段,并将其纯化与测序。利用软件Clustal X 2.0对所得序列进行排序;运行MEGA 4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其序列特征,并计算出K2P遗传距离。【结果】(1)对获得的rps16序列进行测定分析,得兰考泡桐序列长度分别为932 933 bp;白花泡桐序列长度为932 bp;毛泡桐序列长度分别为916918 bp。对所得rps16序列进行排序后的长度为938 bp,平均GC含量为34.31%。3个种所代表的个体之间共有10个变异位点,占整个序列长度的1.07%。其中有9个变异位点属于碱基插入或缺失类型,占变异位点总数的90%,占整个序列长度的0.96%。有1个变异位点属于碱基替换类型,占整个变异位点总数的10%,占整个序列长度的0.11%。(2)整个rps16片段的序列共有10个变异位点,其中兰考泡桐与白花泡桐在总的变异位点上,具有一致的碱基位点9个,占总变异的90%。而兰考泡桐与毛泡桐相比,没有相同的碱基。【结论】根据三种泡桐的rps16序列的序列特征和变异位点的分析,表明在叶绿体遗传方面,兰考泡桐具有与白花泡桐更多相似的遗传物质,其亲缘关系较近。综上所述,推测兰考泡桐与白花泡桐可能来自同一母系遗传。  相似文献   

10.
刘飞  范国强  董占强 《林业科学》2007,43(12):56-63
为了缩短泡桐营养生长周期,给泡桐杂交育种提供便利条件,以3种泡桐实生组织培养苗为材料,研究培养基中植物激素、蔗糖浓度及培养温度对南方泡桐、白花泡桐和兰考泡桐离体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方泡桐和白花泡桐在温度15 ℃、蔗糖浓度50 g·L-1、培养基分别为MS 0.9 mg·L-1 NAA 12 mg·L-1 ZT和MS 1.2 mg·L-1 NAA 10 mg·L-1 ZT条件下,离体开花率最高,分别达90%、95%;兰考泡桐在温度25 ℃、蔗糖浓度50 g·L-1、培养基为MS 1.2 mg·L-1 NAA 10 mg·L-1 ZT条件下达到93.3%.  相似文献   

11.
<正> 根据泡桐根条萌发能力强,含水量高(经测定达80%以上)的特性,笔者于1981年对泡桐短根育苗的效果做了如下试验。一、材料和方法试验选用同一无性系的白花泡桐种根,按粗(1.6-2.6厘米)、中(1.1-1.5厘米)、细(0.5-1.0厘米)划分为三级,各级又分为15、10和5厘米三种长度,共组成9个级,即15粗、15中、15细,10粗、10中、10细,5粗、5中和5细。试验分两部分进行。第一、1981年2月初  相似文献   

12.
采用顶芽滴液法和种子浸泡法进行悬铃木多倍体诱导,比较了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和不同处理时间对出苗率和变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0.2%秋水仙素对种子进行浸泡,染色体未出现加倍,而0.3%秋水仙素对子叶进行连续7天的处理,诱导加倍情况最好。  相似文献   

13.
林业部郑州泡桐研究中心白花泡桐实生选种试验协作组经过11年的努力,已推出一个新的优良泡桐无性系——中林1号。该优良无性系是从陕西武功白花泡桐上采集天然种子,经实生选种培育出的,在河南睢县、禹县和获嘉县等地进行的半个以上轮伐期的区域性试验结果表明,中林1号泡桐具有速生、丰产、优质、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等优良品质,而且遗传性稳定;较当地主栽品种兰考泡  相似文献   

14.
白花泡桐的育苗方式较多,材料广泛,这里就我县多年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提出几点看法,供各地参考。一、要立足实生苗,实行冬播薄膜育秧移栽白花泡桐虽可用根、苗干及芽进行无性繁殖,但均不如播种育苗吸收根多,丛枝病少,生命活力强,造林成活率高,生长延续期长。因此,在白花泡桐结实丰富  相似文献   

15.
通过引进白花泡桐优良无性系苗木作为母株,选择1年生苗木的根段建立贮藏窑,以苗繁苗获得成功。试验证明,选择当年优质泡桐1年生苗木的根段进行适当干燥贮藏催芽是技术的关键,其次是把好水份关和做好防虫灭病工作。1株优质泡桐无性系苗可供根穗18~20支,不影响当年造林成活。经处理贮藏的根穗第2年春发芽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依据多年白花泡桐组培苗生产实践的资料数据,以年生产100万株白花泡桐组培成品苗的规模进行其生产成本核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泡桐组培苗整个生产成本包含两部分,即实验室瓶苗生产成本(0.27元/株)和苗木移栽炼苗成本(0.29元/株).移栽炼苗成本大于实验室瓶苗成本,合计单株成本是0.56元;从整个成本结构中分析,劳务、水电、材料3项占主要部分,其中劳务比例最高,占总成本的40.26%,材料与水电费成本比例1:1.通过成本核算分析,为白花泡桐组培规模化育苗降低生产费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柠檬桉染色体制片技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柠檬桉种子的根尖为研究材料,通过比较了3种浓度的秋水仙素、2 mmol·L-1的8-羟基喹啉、冰水混合物及以不同比例冰水混合物和0.1%的秋水仙素的混合液等预处理,在多个时间梯度对柠檬桉根尖染色体制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3种浓度秋水仙素预处理中,0.1%秋水仙素预处理1.5 h的染色体浓缩适中,分散性好,有较多的分裂相;2 mmol·L-1的8-羟基喹啉预处理的染色体均分散性较差,且分裂相较少;冰水混合物预处理12 h 的染色体浓缩适中且分裂相较多,分散程度较好。其余处理时间的染色体浓缩程度不理想,不易进行染色体分析;混合液中2:3比例下的染色体分散性较好,且浓缩程度适中,有较多的分裂相,综合比较结果由优到劣的处理方法为:0.1%秋水仙素预处理1.5 h>2:3混合液>冰水混合物处理12 h>2 mmol·L-1的8-羟基喹啉,其中在上午11:30—12:30取材,0.1%的秋水仙素处理根尖1.5 h,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以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成熟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质量浓度为0.5、1.0、1.5、2.0 mg/mL的秋水仙素溶液分别处理12、24、36和48 h,并以蒸馏水浸泡种子作为对照,观察测定其种子萌发特性及幼苗生长指标.结果表明,随着秋水仙素质量浓度的增加,种子发芽率逐渐降低,2.0 mg/mL溶液使大部分种子致死,0.5、1.0 mg/mL质量浓度秋水仙素处理24 h有利于种子萌发;种子胚根的伸长随着秋水仙素质量浓度的增加也受到不同程度地抑制;秋水仙素对发芽种子胚芽的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质量浓度秋水仙素处理后第7个月,各处理间苗高与地径差异均极显著(P<0.01),质量浓度为1.0 mg/mL,处理36 h时,苗高和地径都最大;当秋水仙素质量浓度为2.0 mg/mL时,对叶片平均分裂角度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泡桐属中七种泡桐为材料,进行了花蕾过氧化物同功酶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泡桐种之间过氧化物同功酶谱有明显的差异,每个泡桐种各具有其特定的酶谱.兰考泡桐与白花泡桐酶谱比较相近,说明兰考泡桐与白花泡桐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铝胁迫下泡桐幼苗的生理变化,为泡桐幼苗逆境生长的抗性提供帮助。【方法】选取3年生9501泡桐和白花泡桐的根作为供试材料,采用砂培胁迫的方式研究在铝胁迫处理30 d和60 d条件下对照组以及0.3、0.6、0.9、1.2和2.4 mmol/L浓度在铝胁迫条件下2种泡桐幼苗的全氮和叶绿素等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随着铝处理浓度的升高,泡桐幼苗中的全氮、全钾、钙和锌元素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磷元素含量随胁迫浓度增加逐渐增长,上述元素除0.3 mmol/L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硫、铁、铜元素含量各胁迫浓度间差异不显著;同时,两种泡桐幼苗的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先增后减;丙二醛、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和电导率不断增加,显著高于对照组;游离脯氨酸含量则呈现逐渐递减的规律,显著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胁迫30 d时递增,60 d时先增后减。上述生理指标在除0.3 mmol/L处理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结论】泡桐幼苗在铝胁迫条件下各营养元素吸收过程受阻、生长受限,生理指标出现显著降低,泡桐幼苗的铝毒可适浓度为0.3 mmol/L,通过对铝胁迫条件下泡桐的各项生理指标比较分析得出,9501泡桐的铝胁迫抗性优于白花泡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