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明虎 《内陆水产》2001,26(8):28-28
青虾秋季暂养催肥就是在秋季收购 4厘米左右的中虾,经 2个多月的强化培育,于元旦、春节起捕上市,青虾体重增重 1倍以上,售价提高 3~ 5倍;生产周期 3~ 4个月,每 667米 2效益可达 3 000元以上。这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养殖新方法。 1暂养池的选择和准备 青虾暂养池要求紧靠水源,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交通便利。池塘面积以 2 000~ 3 000米 2为宜,东西向,长方形,池塘坡比为 1∶ 2.5~ 3,水深 1.5~ 2.0米,池底平坦,淤泥层不超过 10厘米。池底开浅水沟,并在出水口外挖一个长 5米、宽 3米、深 0.5米的集虾潭。…  相似文献   

2.
新型风味素对养殖脊尾白虾海鲜风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年军 《水产学报》2005,29(4):507-511
运用感官分析和GC/MS技术研究了两种新型海洋风味素对养殖脊尾白虾的感官特征和海鲜风味的影响,以及在暂养过程中的吸收规律。在脊尾白虾室内暂养的饲料中添加从海藻中提取的两种新型风味素DBP和TBP,经过一段时间的暂养后分别测定其体内的风味素含量,并进行感官分析,对各个实验组的明度、色调、香味、风味、异味、滋味、味觉、弹性和嫩度等感官指标进行分析比较、打分,并对虾的色泽、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特征进行整体的描述与评价。结果表明:脊尾白虾能通过饲料添加的途径吸收一定浓度的风味素,两种风味素在脊尾白虾体内的累积能力各不相同。在实验条件下,脊尾白虾肉中风味素TBP的最大累积量为754.5ng·g-1,而对DBP的最大累积量为172.2ng·g-1。感官分析表明,通过在暂养过程中添加适量的风味素TBP可提高脊尾白虾的总体口感和海鲜风味。在脊尾白虾肉中的TBP含量在162.6~451.8ng·g-1时,脊尾白虾具有最好的口感和海鲜味。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池塘多元养殖模式下不同饲料投喂模式对脊尾白虾()生长、消化酶活性、体成分及养殖水环境的影响,实验以脊尾白虾及其养殖水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实验组,分别为投喂冰鲜饲料组(Diet1组)、投喂配合饲料组(Diet3组)及两者1:1混合投喂组(Diet2组)。每个实验组设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45 d,实验每隔5 d测脊尾白虾体重和养殖水质指标并分析;实验结束时,采集脊尾白虾样品,用于消化酶及体成分的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饲料投喂30 d后,Diet2组脊尾白虾的体重显著高于Diet1组和Diet3组(>0.05);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2)从Diet1组至Diet3组饲料中蛋白水平逐渐降低,而脊尾白虾蛋白酶活性逐渐降低,淀粉酶活性逐渐提高;各实验组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Diet2组脊尾白虾水分含量显著低于Diet1组和Diet3组(>0.05)。(4)随着实验的进行,脊尾白虾养殖水环境中COD、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无机氮及无机磷均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各水质指标由高到低依次为Diet1组、Diet2组、Diet3组。因此,池塘多元养殖模式下混合投喂"冰鲜饲料+人工配合饲料",有利于脊尾白虾的生长、消化及蛋白积累,然而对养殖水环境仍存在一定的污染,研制环保型人工配合饲料仍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4.
脊尾白虾与梭子蟹、贝类混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兴国 《齐鲁渔业》2008,25(4):35-36
脊尾白虾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重要经济虾类。近年来,为提高海水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我们开展了养殖新模式的探索,利用1.3hm^2(20亩)海水池塘进行了脊尾白虾与梭子蟹、贝类混养生产试验,获得成功。现将养殖生产的主要技术及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以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为试验对象,探讨了蒽对脊尾白虾存活、免疫和能量分配的影响。将同一批亲虾繁殖的幼虾放在试验室暂养7 d,挑选健康活泼和规格相似的幼虾作为试验对象,推算蒽对脊尾白虾的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试验设置8个浓度梯度,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在试验过程中,每个水族箱加入5只白虾,经试验计算蒽对脊尾白虾24、48、72和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1.53、16.31、11.76和9.06 mg/L,安全浓度为2.81 mg/L。在安全浓度下胁迫192 h,测定血清酚氧化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发现蒽对脊尾白虾免疫有着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随后在安全浓度下试验21 d,设两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投放10只白虾,待试验结束后,选取白虾的肌肉部分进行能量分配测定,计算出蛋白含量、脂肪含量、糖元含量和肌肉的总能量储备以及对应能量分配的变化,结果发现对照组与处理组总能量储备相差240.67 mJ·mg^-1(湿重),能量消耗相差252 mJ·mg^-1(湿重),细胞能量分配相差11.33 mJ·mg^-1·h^-1(湿重)。以上结果表明,蒽明显影响脊尾白虾的存活、免疫和代谢。  相似文献   

6.
脊尾白虾网箱育苗池塘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尾白虾又称青虾、五须虾、白虾等.其营养价值较高,肉质细嫩,去皮后制成的干品,又称"金钓虾米",是人们喜欢的海产品之一.脊尾白虾分布很广,我国沿海地区均能见到.丹东地区共有池塘面积0.87万hm2,但脊尾白虾并不是本地区的主要养殖品种,作为副业养殖生产,却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据统计,每年自然潮水带进的苗种,秋后产量高达700 t以上,价格16~40元/kg.笔者在2008年进行了池塘网箱育苗试验,从而解决了苗种来源的问题,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脊尾白虾是我国沿海地区池塘养殖重要品种,但目前尚未实现全人工繁育,严重制约了产业进一步发展。选取野生脊尾白虾作为亲虾,经过越冬培育、促熟交尾、幼体孵化培育、仔虾选育等手段,进行了脊尾白虾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在盐度31.3、水温18.1~26.2℃、pH 8.1条件下,室内越冬脊尾白虾亲虾可成功培养至性腺成熟,并交尾抱卵,平均抱卵率达70%,平均孵化率为61.02%。幼体最佳培育密度20尾/L,仔虾适宜养殖密度0.13~0.53尾/L,培育至2cm时存活率可达80%,继续培育3个月后发育至性成熟。一年可繁殖2~3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脊尾白虾近交家系,现已培育至第6代,各家系繁殖力、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均未出现近交衰退现象。本研究初步解决了脊尾白虾室内全人工繁育技术,并为试验动物培育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8.
脊尾白虾池塘养殖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海涂养殖塘内用自然纳苗的办法养殖脊尾白虾,使用1.33hm^2池塘于1999年5~11月采取多次纳苗,人工投饵,多次起捕的养殖方式,当年获得脊尾白虾总产量1222%g,纯收益为26415元/hm^2,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9.
脊尾白虾引种及多品种混养集成与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材料与方法1.采集引种五个海域野生脊尾白虾(1)亲本捕捞方法:本项目采用地插网捕捞,采捕间隔控制在1~2小时,以尽量减轻入网后的虾体损伤度,与此同时,对渔获的亲虾及时放入容器(塑料桶)中进行增氧暂养,立即用牛车等工具快速运输至岸上,确保成活率。(2)五个海域引种时间与地点及数量:为掌握不同海域野生脊尾白虾的不同生长状况和特性,  相似文献   

10.
脊尾白虾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脊尾白虾池塘养殖、秋冬季养殖、混合养殖和低盐度养殖等各种模式的养殖技术以及对脊尾白虾营养生理的研究情况,指出了目前我国脊尾白虾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正>脊尾白虾新品种"科苏红1号"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及启东市庆健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历时5年联合选育的脊尾白虾新品种(品种登记号GS-01-004-2017)。"科苏红1号"的主要优势:一是通体红色,富含总类胡萝卜素及虾青素,为高营养价值、高附加值的养殖新品种;二是低氧耐受性高,抗逆能力显著加强;三是市场接受度好,市场售价较未选育脊尾白虾提高一倍以上。2019年1月,河北鑫海水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从江苏引进脊尾白虾新品种"科苏红1号"亲本300kg,亲本规格200~220尾/kg,计划进行苗种繁育及养殖示范。该品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海水池塘的综合效益,2004~2005年,笔者在江苏南通盐润水产有限公司选择了13.3hm^2(200亩)池塘进行综合养殖技术试验,养殖方式为河蟹育苗-梭子蟹育苗-虾蟹鱼混养,即2月~5月中旬进行河蟹土池育苗,5月下旬~6月底进行梭子蟹育苗,7-12月份进行脊尾白虾、梭子蟹、虾虎鱼混养。通过试验比较,这种养殖方式比常规的脊尾白虾、梭子蟹混养每667m^2净增收1200元,平均每667m^2产Ⅱ期梭子蟹扣蟹45000只,河蟹大眼幼体2.5kg,梭子蟹成蟹45kg,脊尾白虾75kg,虾虎鱼15kg,每667m^2产值9500元,利润为4200元。现将试验操作技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脊尾白虾窒息点与耗氧率的试验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正> 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Holthuis)是一种广温、广盐、杂食性的中型经济虾类。由于易于养殖管理、销路好,成本低、收益高,目前已成为池塘单养和对虾塘第二季养殖的重要品种。因此,试验观察脊尾白虾的耗氧量、耗氧率和窒息点,对于白虾的苗种运输和养殖管理,均具有一定实践意义。关于此问题,国内尚未见报道。为此,笔者于1991年3~6月在院内实验室进行了脊尾白虾窒息点和耗氧率的试  相似文献   

14.
正京津冀沿海有上百万亩无法耕种但可以改造成养殖池塘的盐碱地,盐碱水池塘养殖对养殖技术要求较高。河北省特色海产品创新团队试验成功了盐碱水池塘罗非鱼套养脊尾白虾的养殖模式。文章从池塘条件与准备、关键技术、管理要点三个方面介绍了该技术,最后通过效益分析和模式特点分析证明罗非鱼套养脊尾白虾模式在盐碱水池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脊尾白虾营养丰富,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干品。在对虾、梭子蟹养殖池塘收获后,通过池塘收获后留下的部分达不到规格的个体或纳苗、亲体自繁获取白虾苗种,养殖到春节前后出售,这种养虾方法具有成本低、周期短、易管理、能充分利用池塘生产力等特点,使秋冬季节闲置的池塘得到充分利用。一、脊尾白虾主要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海水养殖池塘的综合效益,2004-2005年,笔者在南通盐润水产有限公司选择了200亩池塘进行综合养殖试验,养殖方式为河蟹育苗-梭子蟹育苗-虾蟹鱼混养,即2~5月中旬进行河蟹土池育苗,5月下旬~6月底进行梭子蟹育苗,7~12月进行脊尾白虾、梭子蟹、虾虎鱼混养。通过试验比较,这种养殖方式比常规的脊尾白虾、梭子蟹混养效益亩均净增收1200元,平均亩产二期梭子蟹扣蟹45000只,河蟹大眼幼体2.5千克,梭子蟹成蟹45千克,脊尾白虾75千克,虾虎鱼15千克,亩均产值9500元,利润为4200元。现将试验操作技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为比较不同地理群体脊尾白虾亲本的繁殖特性,采用常规生物学和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对大丰、如东、启东、奉贤、宁海等不同地理群体的脊尾白虾亲本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地理群体脊尾白虾繁殖亲本的总性比(♀/♂)均小于1,不同群体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群体脊尾白虾抱卵个体的绝对繁殖力为1 699.10~2 733.72粒,个体体长相对繁殖力为275.93~404.36粒/cm,个体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455.31~596.26粒/g,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地理群体脊尾白虾繁殖亲本的绝对繁殖力F与体长L、体质量W均存在着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群体脊尾白虾的繁殖特性已出现分化或分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朱于来 《科学养鱼》2016,(11):43-45
正中国对虾、脊尾白虾、缢蛏混合养殖是江苏省响水县及周边沿海滩涂近10年来的海水池塘养殖模式,养得较好的亩效益达3000元以上。为了更好地总结推广该虾蛏混养模式,提升当地海水养殖经济效益,2014-2015年,响水县水产养殖技术指导站在位于响水县沿海的海珍品养殖总公司第十一分场,开展中国对虾、脊尾白虾、缢蛏海水池塘高效混合养殖  相似文献   

19.
我市有1.8万亩高涂蓄水养殖池塘应用了三疣梭子蟹与脊尾白虾混养模式,平均亩产脊尾白虾75千克、雌性三疣梭子蟹50千克,亩均产值6500多元,利润2500余元。现将该养殖模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脊尾白虾养殖技术在海涂池塘获得较大成功。通过几年实践,在抓高产的同时,科技人员致力于探索脊尾白虾养殖的池塘生态管理技术,目的是为了更加充分利用池塘生态系中物质能量流动规律,提高虾苗下塘成活率,把池塘生物能量更大限度地发掘出来,逐渐实施生态养殖,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推动渔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