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帅  蒋丽 《安徽农业科学》2023,(2):108-110+114
[目的]定位筛选影响日本沼虾体重及出肉率性状的候选基因。[方法]收集成熟期且表现健康的日本沼虾,记录体重、出肉率,提取DNA进行测序并进行基因分型,获得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标记数据,利用多性状联合的全基因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方法检验与体重、出肉率性状存在显著相关的SNP位点,根据SNP的物理信息实现候选功能基因的筛选和定位。[结果]联合分析共定位到6个SNP位点,检测效率远高于单一分析的1个SNP,根据6个显著位点共定位到5个候选功能基因,除1个功能未知的新基因外,剩余4个基因都与机体代谢、发育相关。[结论]完成了日本沼虾体重、出肉率性状相关基因的定位,可为日本沼虾生长代谢的基因组水平揭示提供理论基础,也可为日本沼虾的其他数量性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土壤改良基质对稻虾共作田土壤性状和稻虾生长的影响,采用稻虾共作水泥池模拟试验,以等量替换的方式设置不施化肥(CK)、常规化肥(CF)、无菌土壤改良基质替代30%化肥(NMOSF)、复合菌土壤改良基质替代30%化肥(MOSF)4个施肥处理,分析土壤改良基质施用后土壤性状、水稻产量、田面水质、克氏原螯虾生长指标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NMOSF、MOSF处理土壤总氮、总磷、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均高于CF处理,土壤容重低于CF处理,其中NMOSF处理土壤总磷、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增幅分别达15.7%、176.6%、19.8%,差异显著。但NMOSF、MOSF处理稻虾产量均显著低于CF处理,水稻分别减产19.0%、18.0%,克氏原螯虾分别减产55.8%、74.5%。克氏原螯虾成活率、产量与土壤改良基质施用后的田面水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MOSF处理孕籽克氏原螯虾占比显著低于NMOSF处理。试验所用土壤改良基质对稻虾共作田土壤培肥有效,但等量替代30%化肥施用会造成稻虾减产,施用后田面水COD浓度升高和复合菌的存在是导致克氏原螯虾成活率及繁殖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稻虾共作对稻田水体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究稻虾共作对稻田水体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基于16S rD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分析,比较稻虾共作模式(RC)和水稻单作模式(RM)中水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显示,RC中水体微生物的多样性极显著高于RM.水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在2种模式中差异显著,且水体理化性质,如总氮、亚硝酸盐氮等的含...  相似文献   

4.
稻虾共作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Oryza sativa)-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以下称小龙虾)共作模式作为稻渔综合种养的重要模式,近些年在我国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迅速.综述了近10年来稻虾共作模式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和产业发展情况.在理论研究方面,从稻田土壤、水质、生物多样性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阐述了稻虾共作对稻...  相似文献   

5.
对同一苗种来源、同样饵料投喂的红螯螯虾,分别采用池塘和稻虾综合种养2种模式进行养殖,对其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评定。结果表明:池塘组红螯螯虾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池塘养殖红螯螯虾异亮氨酸和组氨酸、精氨酸均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红螯螯虾,池塘组红螯螯虾肌肉中二十二碳五烯酸(D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均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而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显著低于稻虾共作组,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2种养殖模式的红螯螯虾均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池塘组红螯螯虾肌肉中K、Zn和Fe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Mg、Se和Cu矿物元素含量,池塘组红螯螯虾均显著低于稻虾共作组。2种模式养殖的红螯螯虾肌肉营养成分存在上述差异的原因,可能主要是由池塘养殖和稻虾共作环境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2020年检测安徽省滁州、安庆和合肥的20个稻田养殖的200只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鳃组织中白斑综合征病毒和虾虹彩病毒,结果发现白斑综合征病毒阳性检出率为97.5%,病毒含量达106拷贝/mg的检出率与克氏原螯虾死亡率呈正相关.虾虹彩病毒阳性检出率为13%,只在滁州的3个和合肥的2个稻田的养殖虾中检出.  相似文献   

7.
稻虾鳝综合种养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3种黄鳝放养密度(3 000、6 000、9 000尾/hm~2,每个密度3个平行)的稻虾鳝共作稻田与稻虾共作稻田(对照组)的黄鳝及克氏原螯虾生长状况、经济效益。经过109 d的养殖,克氏原螯虾从平均5.13 g/尾增重至30.4 g/尾,黄鳝从平均42.6 g/尾增重至132.5 g/尾,黄鳝回捕率达到79.1%,高、中、低3个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净利润分别为79 120、72 882、63 213、50 820元/hm~2。稻虾鳝组水稻单产显著高于稻虾组,克氏原螯虾单产较稻虾组略有下降,但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克氏原螯虾终末体重及增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虾稻田中适量放养黄鳝,会一定程度影响克氏原螯虾的规格和产量,但带来了水稻产量的增收并额外获得了黄鳝的收入,可显著增加虾稻田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以体重0.672~4.827g的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和3.678~43.163g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为试验对象,研究这两种虾的胃容量及其与体长、体重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日本沼虾和克氏原螯虾胃容量随着体重和体长的增加而增加;将日本沼虾、雄性克氏原螯虾和雌性克氏原螯虾的胃容量(y)和体重(x)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得方程式:y=0.021 5x+0.006 5(r2=0.948 5),y=0.044 7x-0.008 5(r2=0.964 8),y=0.043 6x+0.0519(r2=0.978 7);3.009~4.827 g的日本沼虾比胃容量显著小于0.672~2.811g的个体,12.967~42.071g的雄性克氏原螯虾比胃容量显著小于3.678~9.754 g的个体,不同规格的雌性克氏原螯虾比胃容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病害是影响稻虾共养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因素.为明确稻虾共养发病塘口中致病菌的种类及其防治方法,以健康虾和病虾为研究材料,运用Illumina MiSeq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健康虾和病虾肠道内细菌的群落组成进行测定和分析,预估出病原菌的种类.在此基础上,使用选择性培养基对病虾肠道内疑似病原菌进行分离.将分离所获疑似病原菌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挖掘罗氏沼虾免疫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罗氏沼虾的肝胰腺进行转录组深度测序分析。结果发现SNP位点37 589个,其中转换25 188个,颠换12 401个。再对SNP所在的基因进行GO(gene ontology)分类和KOG注释,分别筛选到2 451个有GO注释和2 458个有KOG注释的SNP,并重点对4个重要免疫通路的145个免疫相关基因,筛选出129个SNP位点。相关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系统挖掘免疫相关SNP的分子遗传标记奠定基础,为罗氏沼虾疾病防控和选育抗病新品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系统了解湖南省虾类的生物多样性,从1987年起,采集了湖南省各类水域题指虾类标本近10000号,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湖南省共有匙指虾科虾类31种(亚种),隶属于米虾属、新米虾属、拟米虾属和缺鞭米虾属,其中有20种为湖南特有种,缺鞭米虾属为湖南特有属,报道了新米虾属、拟米虾属和缺鞭米虾属三属共10种的主要鉴别特征,地理分布与生活习性,并提供了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稻虾鳝立体综合种养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在稻虾综合种养水体不同区域设置网箱养殖黄鳝。运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系统中网箱内(T1)、网箱外(T2)、邻侧环沟(T3)、对侧环沟(T4)4个采样点水体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稻虾鳝立体综合种养系统水体16S rRNA基因集成3 737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共鉴定出47门、137纲、309目、509科、929属、1 697种,变形菌门、蓝细菌门和放线菌门为采样点共同的优势菌门。网箱养殖黄鳝未对水体不同区域微生物多样性指数造成显著影响,但显著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随着养殖的进行,不同采样点间菌落组成差异变大。冗余分析(RDA)和直系同源基因簇(COG)功能预测结果显示,亚硝酸盐氮(NO2--N)、总氮(TN)和氨态氮(NH4+-N)含量与微生物群落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高锰酸盐指数(CODMn)与微生物群落相关性最小,系统内与氨基酸代谢和能量转换相关的菌群丰度最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适合虾稻共作模式的水稻优良品种,2019年对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的16个水稻品种进行了虾稻共作模式下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产量居前5位的依次为嘉丰优2号(10 095 kg/hm~2)、隆晶优2号(9 510 kg/hm~2)、丰优香占(9 300 kg/hm~2)、Y两优1998(9 090 kg/hm~2)、兆优5455(9 015 kg/hm~2);综合性状好且适合虾稻共作模式的水稻优良品种为隆晶优2号、丰优香占、兆优5455、万象优982。  相似文献   

14.
巢湖地区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监测巢湖地区稻虾共作模式生产前后稻田土壤肥力的变化,2016年度在巢湖周边设置2个监测区域,分别在水稻种植前、营养生长期和收割后3次采集稻田土壤样本,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等肥力指标;并结合水稻和小龙虾产量及施肥投喂管理,比较了常规单作稻田和稻虾共作模式稻田土壤肥力变化及生产效益。结果显示,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均高于常规单作稻田,可增产2%~3%;正常投喂时,共作模式可收获小龙虾1 200 kg·hm~(-2)以上。水稻生产后,A区稻虾共作模式田的肥力水平普遍高于单作稻田,B区域稻虾共作模式田土壤有机质、全磷、阳离子交换量水平高于单作稻田(P0.05),其余肥力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而言,稻虾共作模式更有助于保持监测区域稻田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5.
饲料添加螺旋藻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克氏原螯虾饲料中设置了0~8%共6个梯度的螺旋藻添加量,投喂成年及幼年虾,并测定其各项生长性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适量螺旋藻能促进螯虾生长,2%螺旋藻添加量对成虾增重率和不同虾龄螯虾的含肉率提升作用最为明显;4%螺旋藻添加量对幼虾增重率和不同虾龄螯虾的SOD提升作用最为明显.(2)螺旋藻对幼虾生长性能多项指标的提高作用优于成虾,而成虾仅增重率相对提高比较大.(3)建立了成虾和幼虾增重率(yw)、SOD(yS)和含肉率(yr) 与螺旋藻添加量(x)的函数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均呈良好的抛物线关系.(4)函数解析结果表明:使成虾增重率、含肉率和SOD达最大值的螺旋藻添加量分别为4.00%、2.41%、4.46%;使幼虾增重率、含肉率和SOD达最大值的螺旋藻添加量分别为5.12%、2.23%、4.46%.  相似文献   

16.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杂草的控制效果及其经济效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稻虾共作在稻田的应用效果及经济效益,研究了不同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杂草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稻虾共作对田间主要杂草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陌上菜(Lindernia procumbens)及水苋菜(Ammannia baccifera)均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防效可达85%以上,总体效果与化学除草处理36%苄嘧磺隆·二氯喹啉酸WP270 g(a.i)/hm~2相当。实施稻虾共作的稻田净收益为68 967.3~88 813.8元/hm~2,显著优于化学除草处理,较其收益增加4.7~6.3倍。  相似文献   

17.
罗氏沼虾又名长臂大虾,原产于东南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虾之一,在推广罗氏沼虾养殖过程中,应抓好以下几个技术环节。1.养殖条件(1)温度生存温度范围为15~35℃,生长最适水温为22℃,水温在14℃以下、38℃以上持续3天便会死亡。保障有150天的最适生长温度,才能够获得理想的产品规格和产量。(2)溶氧窒息点幼虾为1.6~1.96毫克/升,成虾为1.04~0.83毫克/  相似文献   

18.
罗氏沼虾仔虾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病(死)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仔虾的匀浆液中分离到了一株大量生长的优势菌,感染试验表明分离菌对罗氏沼虾仔虾有较强的致病作用。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培养、生化和理化等表观生物学特性检验,同时对该菌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扩增了该菌的gyrB基因和16S rRNA基因并进行测序和序列同源性分析。综合分离菌的表型特征、理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判定病原菌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试了分离株对44种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菌均对所测定的44种抗菌类药物中的氨曲南等24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G等8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19.
不同盐度罗氏沼虾育苗水体水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低盐育苗期养殖水体微生物多样性,探索低盐度育苗效果,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不同盐度罗氏沼虾育苗水体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的2个高变区(V3—V4)进行测序分析,比较了低盐度(6‰、8‰和10‰)罗氏沼虾育苗水体与常规盐度(15‰)育苗水体水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盐度罗氏沼虾育苗水体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同,对照组(15‰)育苗水体中共检测出微生物189种,隶属于20个门;低盐度处理组(6‰、8‰和10‰)分别检测出微生物169、85和97种,分别隶属于19、9和15个门。CCA结果显示大多数核心微生物菌与总氮和总磷相关性高;盐度仅与未知菌群未分类属(S1)、气单胞菌属(S2)和红杆菌属(S9)等相关性高。主要病原微生物中,弧菌属主要与总氮含量相关,假单胞杆菌、黄杆菌属主要与总氮和总磷相关,邻单胞菌属和梭菌属主要与总磷含量相关。不同盐度主要病原菌分析结果表明,气单胞杆菌与盐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假单胞杆菌属、黄杆菌属和弧菌属等潜在病原菌含量均随盐度的降低而显著升高,表明低盐度可增加多种潜在病原菌爆发的可能性。实验结果对罗氏沼虾育苗阶段健康管理、病害诊断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饵料和盐度对罗氏沼虾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饵料(5种饵料)和不同盐度(9个盐度梯度)对罗氏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和盐度对罗氏沼虾幼虾的生长和存活率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组和鱼肉组的幼虾各项生长参数都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中,卤虫无节幼体对幼虾生长和存活的效应尤为突出,体长增长率、体质量增长率和存活率分别达(108.00±6.928)%,(445.45±74.828)%和92.67%。在盐度为5的养殖环境中,罗氏沼虾幼虾终末体长和终末体质量最大,分别达(1.29±0.025)cm和(0.090±0.003)g。但在盐度为0~25的养殖环境中,罗氏沼虾幼虾的体长生长指标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罗氏沼虾幼虾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当盐度超过35时,罗氏沼虾幼虾的生长会变慢,成活率也会下降,与其他组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