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讨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对玉米秸秆青贮品质的影响以及适宜添加比例。按残次苹果发酵物和玉米秸秆重量添加比例0∶10(Ⅰ组)、1∶9(Ⅱ组)、3∶7(Ⅲ组)、5∶5(Ⅳ组)、7∶3(Ⅴ组)混合进行青贮,每个比例3个重复。青贮90 d后,测定混合青贮饲料的营养水平和发酵品质以及有氧暴露情况下pH及乳酸菌、酵母菌和霉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未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相比,添加30%及以上的残次苹果发酵物使青贮原料的粗蛋白质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P0.05),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降低(P0.05);未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的青贮饲料感官品质为中,而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显著改善青贮饲料的感官品质;发酵产物中,乳酸、乙酸、丙酸含量和乳酸/总酸随着残次苹果发酵物添加比例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而乙酸/总酸和氨态氮/总氮随残次苹果发酵物添加比例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Ⅲ组的丁酸含量和丁酸/总酸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未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的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综合评分为中,而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的Ⅱ、Ⅲ、Ⅳ和Ⅴ组综合评分分别为良、优、优和优。在有氧暴露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的pH及酵母菌、霉菌数量逐渐增多,乳酸菌数量逐渐减少;Ⅰ组的乳酸菌数量始终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酵母菌和霉菌数量始终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从有氧暴露第1天起,Ⅲ组的乳酸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Ⅲ和Ⅳ组的pH及酵母菌、霉菌数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能改善玉米秸秆青贮品质,其添加比例在3∶7~5∶5适宜。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不同比例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秆与玉米(Zea mays)秸秆混贮的青贮品质和发酵特性,本研究设计6个处理,即玉米秸秆与甜叶菊秆的混合比例为100:0 (CK)、90:10 (A)、80:20 (B)、70:30 (C)、60:40 (D)及50:50(E),各处理原料充分混合后,装桶密封发酵60 d,开桶取样,进行青贮品质及其发酵特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混合比例青贮饲料感官品质均优良;相较于青贮前,青贮后各处理的干物质(DM)、钙(Ca)和粗蛋白(CP)含量增加(除CK组和D组Ca含量外),各组青贮饲料单糖(ESC)、磷(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降低,但随甜叶菊秆添加量的增加,各组NDF和ADF含量增加。青贮后,C组DM、Ca和CP含量较CK组分别提高1.92%、18.46%和42.15%;D组CP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 <0.05),除A组和B组外,其他处理组ADF含量较CK组差异显著(P <0.05)。青贮后的pH介于3.68~4.14;氨态氮/总氮(NH3-N/TN)随甜叶菊秆量的增...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玉米粉和乳酸菌对甘薯蔓、酒糟及稻草(4∶4∶2)混合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设对照组(CK)、玉米粉添加组(CF)、乳酸菌添加组(LAB)、玉米粉和乳酸菌组合添加组(CF+LAB),每个处理6个重复,室温下贮藏60 d开封,取样分析青贮品质。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粉和乳酸菌制剂均明显提高了青贮料的感官品质,与CK相比,CF处理、LAB处理及CF+LAB处理中 CP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 NH3-N/TN、AA、PA、Ash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CF处理极显著地提高了DM、CP、LA含量(P<0.01),而LAB处理则极显著地降低了NDF、ADF含量(P<0.01),CF+LAB中NH3-N/TN、AA含量及pH值极显著低于LAB(P<0.01),显著低于CF(P<0.05)。综上所述,添加玉米粉和乳酸菌制剂均提高了青贮品质,单独添加乳酸菌制剂青贮品质要次于单独添加玉米粉,两者组合添加青贮品质更好。  相似文献   

4.
杨泉灿  钱仲仓  张汉满 《草地学报》2014,22(6):1371-1374
为研究添加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对茭白(Zizania caclucifora)叶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设对照组(CK)、乳酸菌组(LAB, 乳酸菌1×105 CFU·g-1鲜草)、纤维素酶组(CEL, 纤维素酶1 g·kg-1鲜草)和混合组(MIX, 乳酸菌1×105 CFU·g-1鲜草+纤维素酶1 g·kg-1鲜草).桶装青贮,30 d后检测发酵品质.结果表明:添加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可显著提高粗蛋白(CP),降低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含量(ADF);试验组pH、氨氮/总氮(NH3-N/TN)值显著降低,乳酸含量、乳酸/乙酸值显著提高;试验组产气量、有机物消化率、氨氮和有机酸含量相比对照组显著提高.推荐使用乳酸菌(1×105 CFU·g-1鲜草)和纤维素酶(1 g·kg-1鲜草)混合青贮茭白叶.  相似文献   

5.
不同添加剂对陇东紫花苜蓿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添加剂在促进牧草青贮发酵过程中有益菌和酶的活性、提高消化率和改善发酵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初花期刈割的第1茬陇东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原料,分析不同添加剂(甲酸、蔗糖、EM菌液和纤维素酶)对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添加剂处理组苜蓿青贮饲料感官评定得分均高于无添加剂对照组,pH、乙酸和氨态氮(NH3-N)/总氮(TN)含量均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乳酸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且未检测到丁酸和丙酸。4种添加剂处理组的粗蛋白质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蔗糖组、EM菌液组和纤维素酶组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P<0.05)低于甲酸组和对照组。粗灰分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4种添加剂处理组的有氧稳定性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说明,4种添加剂都可以提高陇东紫花苜蓿青贮的发酵品质、营养价值,延长有氧稳定性。但以纤维素酶组pH、乙酸和NH3-N/TN含量最低,乳酸含量最高,青贮发酵品质最佳,建议在生产实践中大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甜玉米(Zea mays var.rugosa)秸秆和湿啤酒糟含水量较高,青贮可有效解决其不易贮藏的问题。通过设置甜玉米秸秆单贮、湿啤酒糟单贮、两者不同比例(3∶1和4∶1)混合青贮以及分别添加大豆(Glycine max)秸和稻(Oryza sativa)草将混合青贮的含水量调节为60%和70%,共12个处理,探究混合比例及含水量对其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甜玉米秸秆单贮发酵品质良好,湿啤酒糟单贮发酵品质较差,二者按3∶1混贮后显著提高了乳酸及乙酸含量(P<0.05),4∶1混贮后显著提高了乳酸含量(P<0.05),但4∶1混贮后好氧细菌及酵母数量较3∶1高;与甜玉米秸秆单贮相比,添加大豆秸显著提高了混合青贮料的有氧稳定性(P<0.05),有氧暴露7 d后的pH值仍接近4.2,添加大豆秸将含水量调节为60%显著降低了NH3-N含量(P<0.05);添加稻草的所有处理均显著降低了NH3-N含量(P<0.05)。综上,甜玉米秸秆与湿啤酒糟按3︰1的比例混合,并添加大豆秸将含水量调节为60%,其...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具有优良抑菌活性的乳酸菌对全株玉米青贮过程不同时期营养品质的影响,进一步验证并筛选出可提高玉米秸秆青贮品质的乳酸菌接种剂,将实验室前期从甘肃各地玉米秸秆青贮饲料中分离筛选获得的5株产酸快、多,且具有抑菌活性的优良乳酸菌分别添加到全株玉米秸秆中进行青贮,共设置6个试验组,分别在青贮第3、7、15、30天测定产物的干物质(DM)、粗蛋白(CP)、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氨态氮(NH3-N)含量及第30 天乳酸(LA)、乙酸(AA)、丙酸(PA)和丁酸(BA)含量。结果显示,发酵30 d后,5个处理组的DM、CP、ADF和L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H3-N和WS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3-1组ND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其他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B3-1和B5-2组A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其他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DM、CP、WSC含量均随发酵时间延长而降低,而ADF、NDF和NH3-N含量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升高;B3-1组在玉米秸秆全株青贮发酵各期的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最优。以上结果表明5株乳酸菌均能显著改善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其中植物乳杆菌B3-1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以全株构树和稻草为原料,按照鲜重质量比10∶0(A组)、9∶1(B组)、8∶2(C组)、7∶3(D组)混合调制青贮饲料。各混合比例设无添加剂(CK)、糖蜜组(T)、乳酸菌组(GLP5)及糖蜜+乳酸菌组(T+GLP5),青贮60 d分析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各混合比例糖蜜添加组(T、T+GLP5)的pH值和氨态氮/总氮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乳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GLP5与CK处理相比,pH值和氨态氮/总氮显著降低(P0.05);B处理组乳酸和乙酸含量显著高于C、D组(P0.05)。各混合比例添加剂处理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半纤维素均降低,A、B及D组T、T+GLP5处理中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显著降低(P0.05),C组T处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半纤维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全株构树与稻草混合青贮时选用糖蜜添加组(T、T+GLP5),同时选用9∶1的混合比例较适宜。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究接种复合乳酸菌对番茄皮渣与苜蓿混合青贮品质的影响,通过分析营养品质、发酵品质及瘤胃降解率,明确最优发酵条件,为提高资源利用率,拓宽本地区饲草料资源提供理论基础。试验采用真空袋法调制混合青贮,设计10个处理,其中5个处理不接种复合乳酸菌,混合比例(质量比)为:番茄皮渣∶苜蓿=3∶7(T1),4∶6(T2),5∶5(T3),6∶4(T4),7∶3(T5);另外5个处理在各混合青贮比例基础上均匀加入复合乳酸菌(布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比例为1∶1,1×106 CFU·g-1),即分别为JT1、JT2、JT3、JT4、JT5。发酵60 d后开袋进行感官评定,分析营养品质、发酵品质、瘤胃降解率,采用隶属函数分析法评价最优处理。结果表明:接种复合乳酸菌可改善番茄皮渣与苜蓿混合青贮的气味及质地,T1、JT1、T2及JT2处理的混合青贮感官评定为优等。接种复合乳酸菌显著提升了番茄皮渣与苜蓿混合青贮的干物质(DM)、粗蛋白(CP)、乳酸(LA)、乙酸(AA)(P<0.05),显著降低了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pH、丙酸(PA)、丁酸(BA)、氨态氮/总氮(NH3-N/TN)(P<0.05)。各混合青贮中,JT2处理的DM、CP含量最高,T2处理的WSC含量最高,JT2处理的NDF、ADF含量最低,JT1、JT2处理的pH较低,JT1、JT2处理的LA含量较高,T1、T2处理的AA含量较低,JT1、JT2的PA、BA含量及NH3-N/TN较低。瘤胃降解24 h时,接种复合乳酸菌显著提升了番茄皮渣与苜蓿混合青贮的干物质降解率(DMD)、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ADFD)(P<0.05),JT1和JT2处理的DMD、NDFD较高,JT2处理的ADFD最高。综上,接种复合乳酸菌对番茄皮渣与苜蓿混合青贮营养品质、发酵品质及瘤胃降解率均有显著改善;将各混合青贮的14项核心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得出,JT2处理最优,即在番茄皮渣添加量为40%(番茄皮渣∶苜蓿=4∶6,干物质含量为30.64%)的混合青贮中接种复合乳酸菌最具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二因素试验设计,以无添加剂处理作为对照,研究了甲酸以及两种乳酸菌类青贮添加剂(Sila-Max,Sila-Mix)对小黑麦和黑麦青贮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小黑麦和黑麦青贮饲料的调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甲酸处理组的中(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和干物质消化率(DM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青贮营养品质最优;Sila-Max和Sila-Mix处理组的DMD和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H值和NH3-N/TN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青贮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均优于对照组,其中Sila-Max用量最少,发酵品质最优;青贮原料间小黑麦的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均优于黑麦,更适于调制青贮饲料。综上,小黑麦添加甲酸调制青贮饲料的营养品质最优,小黑麦添加Sila-Max处理调制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1.
张瑜  罗天琼  雷霞  杜春林 《饲料研究》2023,(19):101-105
试验旨在探讨混合比例对多花木蓝和宽叶雀稗混贮品质的影响。以多花木蓝(CK1)和宽叶雀稗(CK2)两个单独青贮处理为对照,设置多花木蓝∶宽叶雀稗鲜质量比分别为1∶1(I1P1)、1∶2(I1P2)、1∶3(I1P3)、1∶5(I1P5)进行混合青贮,每处理3个重复。青贮发酵70 d,测定营养成分与发酵品质。结果显示,不同混合比例混贮料的感官评价均较好,且随着多花木蓝混合比例降低,混贮料的干物质、粗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乳酸的含量及pH值明显降低,乙酸含量增加,但不同混合比例青贮料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显示,CK1青贮处理效果最好,I1P2处理次之。研究表明,从人工混播草地牧草加工与利用角考虑,多花木蓝与宽叶雀稗以1∶2混合青贮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添加不同水平玉米粉对杞柳皮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旨在研究添加不同水平玉米粉对杞柳皮青贮品质的影响,探讨玉米粉最佳添加量。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在杞柳皮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5%(Ⅰ组)、10%(Ⅱ组)和15%(Ⅲ组)玉米粉进行青贮,60 d后取样分析青贮常规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对青贮发酵品质进行综合评分。结果表明:随玉米粉添加量的增加,青贮料粗蛋白质(CP)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逐渐降低。对照组杞柳皮青贮料pH和NH3-N/TN最高,分别为4.76和11.09%,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分别高18.70%和98.75%、18.11%和96.63%、16.95%和85.76%,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分别低53.21%(P<0.05)、54.61%(P<0.05)、58.26%(P<0.05)。青贮饲料现场感官鉴定评分和发酵品质综合评价得分顺序均为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对照组。在本试验条件下,根据现场感官鉴定以及综合评价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的各项指标,杞柳皮青贮以添加5%玉米粉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探究西藏林芝地区全株玉米和三叶草混合青贮对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的影响。试验以乳熟期全株玉米和三叶草为试验材料,共设6个处理组。A组、B组、C组为正常混合组,全株玉米和三叶草分别按照1∶2、1∶1、2∶1混匀;D组、E组、F组为青贮组,全株玉米和三叶草分别按照1∶2、1∶1、2∶1混匀青贮发酵60 d,每个处理5个重复。结果显示,全株玉米与三叶草混合青贮能够提高饲料粗灰分、粗脂肪含量,降低粗纤维及pH值,减少营养物质损失;E组青贮饲料的pH值及氨态氮(NH3-N)含量在3个青贮组中较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共检测到门水平和属水平排列前十、丰度大于1%的菌种有6种菌门和10种菌属,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蓝藻菌门,优势菌属依次为乳杆菌属、叶绿体属、明串珠菌属。E组厚壁菌门和乳杆菌属相对丰度高于其他组,表明E组对粗纤维降解率更高、产生乳酸能力更强。研究表明,考虑三叶草利用效率最大化和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建议将全株玉米和三叶草以1∶1的比例混合青贮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狼尾草属牧草和花生秧不同比例混合青贮效果,本试验分别设添加乳酸菌剂(A组)和不添加乳酸菌剂(CK)两组。每组分别设5个处理(A1~A5和CK1~CK5),即闽牧6号狼尾草和花生秧青割后分别按100%∶0、75%∶25%、50%∶50%、25%∶75%、0∶100%5种比例重量混合,分析青贮饲料品质。结果表明,闽牧6号狼尾草与花生秧混合青贮可相互弥补各自营养成分的缺点,能够达到优良青贮饲料的标准。A组和CK组均以狼尾草与花生秧混合重量比例为75∶25和50∶50时,青贮效果较佳。其中A组各处理的乳酸含量表现为A2A3A4A1A5,A2乳酸含量达1.57%,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乳酸乙酸比以A3最高,比值为2.75,显著高于A1、A4、A5(P0.05),与A2差异不显著(P0.05)。CK各处理的乳酸含量表现为CK3CK2CK4CK5CK1,CK3显著高于CK1、CK5(P0.05),与CK2、CK4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添加乳酸菌剂,可显著改善青贮饲料品质,青贮料的粗蛋白含量、饲料相对值、乳酸含量、乳酸乙酸比等指标均得到显著提高,其中A1、A2、A3、A4、A5的粗蛋白含量分别比CK1、CK2、CK3、CK4、CK5提高了3.31%、9.08%、11.36%、6.72%和15.57%。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切割长度对天然牧草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天然草地牧草为原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设置天然牧草不同切割长度(≥1~5 cm、≥5~10 cm、≥10~15 cm)为试验组(A_1、A_2、A_3),设置无任何处理(未切短)的天然牧草作为对照组(CK)进行青贮试验,青贮60 d后进行青贮饲料的感官品质评价、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测定。结果表明:在感官品质评价上,切短处理组的综合得分明显高于CK;A_2和A_3的粗蛋白(CP)含量显著高于CK(P0.05),而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低于CK(P0.05);切短处理组的pH值和氨态氮占总氮比例(NH_3-N/TN)均显著低于CK(P0.05),而乳酸(LA)含量显著高于CK(P0.05),A_2和A_3的丁酸(BA)含量显著低于A_1和CK(P0.05);A_2和A_3的V-Score得分均高于90分,并且大于A_1和CK。说明切短处理可以改善天然牧草青贮营养品质及发酵品质,切割长度为≥5~15 cm时青贮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西藏林芝市全株荞麦与全株玉米混合青贮对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别设定全株荞麦单独青贮组(A)、全株荞麦∶全株玉米=4∶1混合青贮组(B)、全株荞麦∶全株玉米=3∶2混合青贮组(C)、全株荞麦∶全株玉米=2∶3混合青贮组(D)和全株荞麦∶全株玉米=1∶4混合青贮组(E)共5个处理组。分别在青贮第7、14、30和60天时,开窖取样,测定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微生物菌群结构。结果表明,与全株荞麦单独青贮组相比,全株荞麦与全株玉米混合青贮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青贮的发酵品质,混合青贮组降低了青贮饲料的pH值,提高了乳酸含量,且氨态氮/总氮的值和丁酸含量均符合优质青贮饲料的要求量。从微生物菌群结构来看,混合青贮改变了青贮饲料的菌群结构,相比与全株荞麦单独青贮组,混合青贮组提高了厚壁菌门和LAB菌种的丰度,有效地抑制了腐败菌的生长,且这种效果随着全株玉米混合比例越高而越显著。综合考虑全株荞麦利用最大化和发酵品质,建议将全株荞麦和全株玉米以2∶3混合青贮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向日葵秸秆与全株玉米混合青贮饲料品质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以向日葵秸秆与全株玉米为原料,以不同比例混贮,通过感官评定及青贮饲料品质分析,研究调制青贮饲料时二者较为适宜的混合比例.将向日葵秸秆和全株玉米分别按照0∶10,4∶6,5∶5,6∶4,7∶3,8∶2,9∶1和10∶0的重量比混合调制青贮饲料.结果表明,向日葵秸秆虽是菊科牧草,但青贮后能得到良好青贮饲料,青贮以异型乳酸发酵(hererolactic fermentation)为主;向日葵秸秆与全株玉米混合青贮后,4∶6混合处理组青贮饲料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和粗脂肪(EE)含量极显著高于而粗灰分(Ash)、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钙(Ca)和磷(P)含量极显著低于向日葵秸秆青贮饲料(P<0.01);各处理组青贮饲料pH值均低于4.0,各混合处理组青贮饲料乳酸占总酸的百分比(LA/TA)、丙酸占总酸的百分比(PA/TA)较向日葵秸秆青贮饲料提高,乙酸占总酸的百分比(AA/TA)较向日葵秸秆青贮饲料降低,丁酸占总酸的百分比(BA/TA)没有检测到,在混合处理组,除4∶6混合处理组外,其余处理组青贮饲料氨态氮占总氮的百分比(NH3-N/TN)均低于向日葵秸秆青贮饲料.由此得出,全株玉米与向日葵秸秆混贮能有效提高向日葵秸秆青贮饲料的青贮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西藏林芝市全株荞麦与全株玉米混合青贮对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别设定全株荞麦单独青贮组(A)、全株荞麦∶全株玉米=4∶1混合青贮组(B)、全株荞麦∶全株玉米=3∶2混合青贮组(C)、全株荞麦∶全株玉米=2∶3混合青贮组(D)和全株荞麦∶全株玉米=1∶4混合青贮组(E)共5个处理组。分别在青贮第7、14、30和60天时,开窖取样,测定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微生物菌群结构。结果表明,与全株荞麦单独青贮组相比,全株荞麦与全株玉米混合青贮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青贮的发酵品质,混合青贮组降低了青贮饲料的pH值,提高了乳酸含量,且氨态氮/总氮的值和丁酸含量均符合优质青贮饲料的要求量。从微生物菌群结构来看,混合青贮改变了青贮饲料的菌群结构,相比与全株荞麦单独青贮组,混合青贮组提高了厚壁菌门和LAB菌种的丰度,有效地抑制了腐败菌的生长,且这种效果随着全株玉米混合比例越高而越显著。综合考虑全株荞麦利用最大化和发酵品质,建议将全株荞麦和全株玉米以2∶3混合青贮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将向日葵秸秆与紫花苜蓿按鲜重质量比0∶10、2∶8、4∶6、5∶5和10∶0混合青贮,并在青贮1、3、5、7、15、30、45、60 d后分别测定各处理组的营养和发酵指标,探讨混合比例对混贮品质动态影响及青贮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向日葵秸秆与紫花苜蓿在混合青贮过程中营养和发酵品质均得到有效提升,其中混贮处理组乳酸含量明显高于紫花苜蓿单贮组,pH值和氨态氮含量显著低于紫花苜蓿单贮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向日葵秸秆单贮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明显低于向日葵秸秆单贮组。结果表明,将紫花苜蓿与向日葵秸秆以5∶5的比例进行混合青贮的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最佳;且在相同混合比例下,pH值和氨态氮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青贮15 d的发酵品质最优,对降低pH值和氨态氮含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试验以糖蜜为添加剂,研究葛藤和甘蔗梢不同比例混合对青贮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生产优质葛藤和甘蔗梢青贮饲料提供理论支持。试验调制6种混合比例的葛藤与甘蔗梢混合青贮,按葛藤:甘蔗梢(质量比)分别为10∶0(100K)、90∶10(9K1S)、80∶20(8K2S)、70∶30(7K3S)、60∶40(6K4S)和0∶10(100S)。每个处理5个重复,常温下贮存50d后开封,测定化学成分和发酵品质。结果表明,甘蔗梢比例的升高能够提高葛藤甘蔗梢混合青贮的品质,随着甘蔗梢的比例升高(除100S),青贮料的干物质含量、pH、氨态氮含量、乙酸含量和丙酸含量下降,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半纤维素含量升高。6种混合比例的青贮料,6K4S青贮料pH(4.12)、乙酸含量(2.11%DM)和丙酸含量(1.00%DM)显著降低(P0.05),中性洗涤纤维含量(68.29%DM)和半纤维素含量(20.25%DM)显著升高(P0.05),青贮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