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朱峰  梁静华  李会朵  冯伟  张志军  郭祎 《油气储运》2011,30(5):364-368,316
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时,通常采用"两刀切"方式进行汽柴油混油段切割,采用"一刀切"方式进行汽油切割,不同批次的油品亦采用相同的切割比例,这种切割工艺已不能满足精细化管理的需要。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和现场切割试验进行了相关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软件对切割时的混油段在进入纯净成品油罐后的扩散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混油段可较好地扩散至纯净油品中;在某成品油管道进行了混油切割试验,证明了在油品具有较高质量潜力的前提下,利用混油在纯净油品中的扩散性,适当提高混油切割比例,尤其是汽油切割比例的空间较为巨大,可大量减少混油存量,降低混油处理费用;推荐了汽柴混油切割比例计算方法,并以实例进行了应用说明。  相似文献   

2.
西部成品油管道末站混油切割改进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郭祎  张道全  刘鹏  沈亮  丁俊刚 《油气储运》2011,30(7):520-522,473
西部成品油管道兰州末站混油切割是提高管道运营效益、保证下游油品质量的关键运行管理环节,2009年以来的柴油-汽油混油切割数据表明,末站混油切割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从3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末站混油切割最大的难点在于后行油品密度值的确定,混油切割量关键在于第二切割点油品密度值的控制,但是后行油品的准确密度值往往很难获得;其次,兰州末站和新堡站关于混油界面密度差值的规律不再适用,导致单次混油量迅速上升;最后,首站外输罐的油品常常"边进边出",且进出油品分别来自不同炼厂,导致初始混油界面前后段纯油密度不稳定、界面不清晰。采取改进切割比例、修正密度偏差、改变首站油品切换模式等措施解决上述问题,有效降低了混油切割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对于成品油长输管道而言,保证油品质量、减少混油,并将油品安全输送至下游油库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在成品油管道-35#柴油/97#汽油的混油切割作业中尚无成熟经验。以吉长成品油管道-35#柴油/97#汽油的混油切割为例,结合实际运行数据,分析输送期间不同输量对混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吉长成品油管道以400 m3/h的输量运行,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混油量。明确了混油切割计算中密度的选取依据,提出了非对称切割方法。通过分析管道沿线各检测点混油量的变化趋势,得出混油增长经验公式,即长春末站的混油量约为吉林首站初始混油量的1.15倍(或8#阀室混油量的1.02倍),并且总结提出指导-35#柴油/97#汽油混油切割作业的建议,保障了管道运行安全,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在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过程中,相邻批次油品间不可避免会产生混油。目前接收站对混油段的接收常采用固定体积分数三段式切割法,切割体积分数较为保守,造成较大的混油切割量。在此充分利用管输油品质量潜力的稀释作用,提出动态体积分数判断两段式切割法。该方法利用混油接收站场的体积分数分布曲线、管输汽油与柴油间相互掺混的最大体积分数及接收罐可用罐容,计算出第一、第二判断体积分数,以此为满足两段式切割条件的判据,并回归混油体积分数分布曲线公式,从而求出掺入混油量最小的切割体积分数。该切割法实现了短距离成品油管道混油段的两段式切割,能够有效控制油品质量,减少混油切割量,可以适当降低混油处理费用,节省混油罐的建设与使用费用。  相似文献   

5.
混油处理是成品油长距离输送管道运行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基于将混油以掺混的方式部分或全部回掺到纯净油品中的混油处理方法,以GB 17930-2006《车用汽油》和GB/T 19147-2003《车用柴油》规定的质量控制指标和测试方法为依据,结合国内顺序输送管道运行的实际情况,针对特定管道开展了顺序输送油品的掺混实验。结果表明:在柴油中掺入汽油,对掺混比例最敏感的质量项目是闭口闪点;在汽油中掺入柴油,受到显著影响的质量项目有终馏点、研究法辛烷值、抗爆指数,而终馏点的敏感性表现最突出。依据测试结果,以敏感质量项目为控制目标,推荐了生产实际可采用的临界掺混比例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6.
成品油顺序输送管道因混油拖尾现象的存在,采用恒浓度切割方案可能造成前行油品无法充分利用质量指标裕量,而输送顺序发生变化时后行油品质量指标无法达标的情况。为此,探讨了混油拖尾现象的形成机理,并以中国石油西部成品油管道为例,分析了成品油顺序输送过程中混油尾的发展规律。基于此,计算给出了西部成品油管道兰州站和兰郑长管道郑州站的混油切割方案,并提出随着油品质量指标及流量等运行参数的变化,应根据油品输送顺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混油浓度切割方案,即混油头切割时后行油品的切割浓度应高于输送顺序相反时混油尾中前行油品的切割浓度。(图2,表3,叁10)  相似文献   

7.
U型管内成品油顺序输送混油数值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伟彪  马贵阳  杜明俊  陈杨  李朝阳  何明娜 《油气储运》2011,30(10):755-757,760,715
针对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的混油量计算问题,借助多相流模型,以0#柴油和90#汽油两种介质作为交替输送对象,建立了顺序输送混油控制方程。根据成品油流经向上U型管和向下U型管两种情况进行数值计算,得到混油量分布云图,分析了不同输送顺序和水力瞬变对混油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品油流经向上U型管时,后行汽油楔入到前行柴油的量多,且混油段分布较长,同时各截面的平均质量分数相对于前行柴油时较小;流经向下U型管时,后行柴油楔入到前行汽油的量少,且混油段分布较短,同时各截面的平均质量分数相对于前行汽油时较小。因此,成品油在弯管中交替输送时前行汽油后行柴油有助于减少混油量。  相似文献   

8.
丁小勇 《油气储运》2013,(12):1279-1281
在确保油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持续改进混油切割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混油切割量,提高管道运营公司的经济效益。通过总结西部成品油管道实际运行过程中混油段过站时混油量的变化规律,并与沿程混油量的理论变化情况相印证,提出了以末站上游新堡站的混油量为基准增加50m3作为末站混油切割目标量的方法,并应用于实际生产,效果明显。该方法解决了因后行油品密度无法提前准确确定,在计算第2个混油切割点时,经常误差较大,易造成混油切割量偏大或者油品不合格的问题。(图2,参5)  相似文献   

9.
1984年10月,辉崔油库发生了一起汽油、柴油相混事故。在一个卧式油罐里有汽油2176 l,混进柴油28469 l,混油后从罐里冒出油230 l。事故发生后,经现场检查:汽油罐阀门有半圈没关到底;柴油管道上阀门是为给农场第二车灌装柴油时打开的,从阀门打开到事故发生不到一小时,不可能混进20多吨柴油。混浊的原因分析如下: 这个库是汽油、柴油供应库,有油罐11个计5100m~2,输油管道两条。在事故发生前,汽、柴油共用一条管道。由于管道的混用,给油料带来严重的恶果,一是降低了汽油、柴油的品质;二是给混油事故创造了条件。如接卸油时,每更换一次油品,管道里就存积混合油1600 l,灌装油时,每更换一次油品,管道里就积存混合油140 l。当时给用户发的汽油、柴油,有时是混合油。  相似文献   

10.
对抚顺至鲅鱼圈成品油管道末站历年来接收 5号柴油与汽油顺序输送时产生混油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了合理的混油切割条件和输送时间,分析结果可为末站适时输送 5号柴油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成品油管道中油品的主要质量指标衰减规律,以兰成渝管道为例,对来自首站同一批次、同一油罐中的油品进行了跟踪、取样并化验,总结出汽油终馏点和柴油闪点在顺序输送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出相关参数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顺序输送过程中,柴油的闪点平均降低4℃,汽油的终馏点平均升高15℃,相互掺混是油品质量指标衰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此,对兰成渝管道首站进线的油品质量指标给出了改进建议,对油品质量提高提供理论帮助和实际指导。  相似文献   

12.
针对顺序输送中混油掺混处理问题,对某炼厂出厂的柴油与汽油进行了掺混试验,考虑了油品质量控制指标及质量潜力的影响,确定了最大允许混油比例。试验结果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对比表明,油品性质不同,油品之间允许的混油比例就明显不同,顺序输送混油切割与回掺操作中对经验公式的使用应慎重。针对经验公式的局限性,提出了混合油品质量控制指标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3.
长输管道在输送柴油的过程中,柴油质量会随着输送里程的增加而不断降低。以西部成品油管道为例,通过批次跟踪及取样测试的方法,对柴油输送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柴油、-35#柴油到达末站时的闪点衰减平均值分别为5.75℃、3℃,建议0#柴油、-35#柴油最低进线闪点值分别为66℃、48℃;在顺序输送过程中,相邻油品性质差异较大时,柴油质量降低程度较高;管道的停输时间越长,柴油质量降低程度越高,建议减少管道停输时间;管道中的杂质会造成柴油输送质量下降,定期进行清管作业有助于提高管输柴油质量;当管道运行流量大于临界流量时,管道流量变化对柴油输送质量的影响不显著。研究成果可为长输成品油管道的经济高效运行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成品油顺序输送混油浓度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油管道在输送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油品时会产生混油,在混油切割操作中切割点的选取将直接影响油品的质量和经济性.用一维连分式法计算了混油浓度,计算结果有助于混油切割点的选取,同时也为混油的检测和回掺提供支持.介绍了该算法应用于南输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混油切割的实例.  相似文献   

15.
原油顺序输送的混油界面跟踪与切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甬沪宁进口原油管道的流程和所输油品的特点,原油在管道顺序输送时产生混油段的机理、以及降低混油量的方法和几种混油界面的跟踪方法,给出了甬沪宁进口原油管道在顺序输送不同原油时跟踪混油界面的技术和适用于该管道在顺序输送过程中计算混油长度的经验公式,指出了适合该管道所输油品特点的混油段切割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6.
马国光  刘苏  林辉  杨成全  杨颖  董婷 《油气储运》2011,30(6):478-479,392
利用掺混法处理成品油管道分输站混油存在诸多弊端。探讨了利用油库现有油气回收装置中的真空设备,将其改造成减压蒸馏装置同时进行混油处理的可行性。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当真空度大于20kPa、温度为25℃时,稳定1h,柴油的闭口闪点可达50℃以上,因而证实了通过负压稳定提留处理的可行性。设计和建立了混油处理中试装置,确定了混油处理的操作参数,中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装置可以较好地将柴油中的汽油进行分离,能够满足销售柴油的质量的要求和储存稳定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停输对混油量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顺序输送管道在运行过程中的停输现象,建立了动量传递质量传递耦合的非稳态停输混油数学模型。利用PHOENICS 3.6软件进行停输过程数值模拟,通过算例分析了柴油前行、汽油后行在管道上下坡等工况下停输后的混油机理及不同工况条件下停输对混油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车用柴油升级导致镇杭管道顺序输送产生的航煤混油无法处理的难题,结合生产现状,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两套可同时进行的方案,即可暂时解决问题的混油调和降级处理方案和可长远解决问题的低硫航煤隔离输送项目改造方案。前者将航煤混油与车用柴油按1∶3的质量比调和,并降级成普柴处理,可暂时解决混油无法处理的难题,有效缓解罐容压力,但效益损失较大。后者采用硫含量低于10 mg/kg的低硫航煤作为航煤的油头和油尾隔离输送,产生的低硫混油直接回掺至车用柴油罐,无需再另罐储存。低硫航煤隔离输送航煤的工艺,在不改变一管多用的前提下,彻底解决了航煤混油处理难题,每年减少效益损失逾2 000×104元,对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航煤混油的处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油品顺序输送及其相关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黄岛油库进口原油的管道输送情况,探讨了油品顺序输送工艺的技术问题,分析了顺序输送中油品混油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油品顺序输送中油品界面监测、混油段的切割、油品界面隔离及水力计算、计量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过程中,当环境温度较低时,柴油可能形成蜡沉积物,污染后行汽油,造成混油损失。开展柴油蜡沉积研究,对保障成品油管道经济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总结了现有的主要蜡沉积理论;从静态实验和动态实验两个方面梳理了柴油蜡沉积实验研究现状;分析了基于分子扩散和剪切弥散两种理论建立的柴油蜡沉积速率预测模型。指出加强对柴油结蜡机理的研究,建立柴油蜡沉积模型,定量表征后行汽油溶蜡后主要质量参数的变化规律,是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对柴油蜡沉积研究进展的系统阐述,为将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图1,参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