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云南切梢小蠹是中国西南地区一种严重危害云南松林的钻蛀性害虫。本文通过实验室内生物行为测试和野外调查,研究3种在非寄主植物中含量相对丰富的绿叶挥发性物质(E)-2-己烯醛、(E)-2-己烯醇和(Z)-3-己烯醇对云南切梢小蠹寄主定位行为的影响。Y形嗅觉仪行为试验表明,云南切梢小蠹成虫能够显著被绿叶挥发性物质的单组分或混合组分所驱避。野外试验表明,所有绿叶挥发性物质处理组的云南松受害梢增长率均低于对照组,而且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在云南切梢小蠹的野外取食行为中,绿叶挥发性物质及其混合组分表现为一种消极的干扰因子,从而降低了该虫对寄主植物云南松的危害。这表明源于非寄主植物的绿叶挥发性物质有望作为干扰因子用于云南切梢小蠹的野外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的薄荷、青蒿、紫苏、蓝桉、香樟、柑橘、藿香和石菖蒲8种植物精油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的驱避活性.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薄荷油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的驱避活性最强,其10倍、40倍和160倍丙酮稀释液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的驱避率分别为100%,100%和96.55%;持效期最长,其40倍液处理松梢后24h,48h和72 h的驱避率分别为100%,95.51%和84.13%.  相似文献   

3.
岳锋  杨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649-14651
[目的]以藏柏、樟树、滇青冈为试材,研究不同非寄主植物对云南切梢小蠹嗅觉行为的影响。[方法]将云南松针与藏柏、樟树、滇青冈等非寄主植物叶片配成0 g6∶g,1 g5∶g,2 g∶4 g,3 g3∶g,4 g∶2 g,5 g1∶g,6 g0∶g 7种比例置于"Y"型嗅觉仪反应臂中作为气味源,对照臂为空白,观察云南切梢小蠹的嗅觉反应。[结果]研究结果可为混交林营造中混交比例的确定、云南切梢小蠹植物源引诱剂和驱避剂的开发提供借鉴。当非寄主在混合叶片中的比例较小时,非寄主对云南切梢小蠹的嗅觉行为影响较小。随着非寄主叶片所占比例的逐渐增大,叶片混合物对云南切梢小蠹的引诱率越来越小。云南松针与非寄主叶片以4 g2∶g,5 g∶1 g 2种比例混合时,与混合叶片中全为云南松针(云南松针与非寄主叶片比例6 g0∶g)相比,其对云南切梢小蠹引诱率相差较小,最大相差14%。当云南松针与非寄主叶片以1 g∶5 g,2 g4∶g 2种比例混合时,与混合叶片中全为云南松针相比,对云南切梢小蠹的引诱率下降,下降最大值为40%。[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混交林营造中混交比例的确定、云南切梢小蠹植物源引诱剂和驱避剂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云南切梢小蠹气味结合蛋白的分子对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参与其嗅觉识别过程的机理,基于气味结合蛋白、绿叶挥发性物质的三维结构,采用分子对接方法对云南切梢小蠹OBP与3个绿叶挥发性物质可能的结合方式和结合能力进行模拟,结果表明,(E)-2-己烯醇较其他2个小分子而言更容易与云南切梢小蠹OBP结合,形成稳定的氢键。(E)-2-己烯醇与Tyun OBP2结合能最低,更容易与Tyun OBP2结合,Tyun OBP2与小分子物质的结合,可能通过占有该蛋白与寄主气味结合的空间或者通过改变Tyun OBP2三维结构,导致Tyun OBP2难以识别寄主松树散发的气味。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非寄主挥发物在华山松大小蠹寄主选择过程中的作用,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了华山松大小蠹雌雄虫对8种非寄主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所选择的8种非寄主挥发物均能引起华山松大小蠹雌雄虫的触角电位反应,并且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升高,触角电位反应值增大,最大值均出现在100 μg·μL-1浓度下;在10 μg·μL-1和100 μg·μL-1浓度下,雌雄虫对顺-2-己烯-1-醇和顺-3-己烯-1-醇的触角电位反应最强。顺-3-己烯-1-醇、苯甲醛、1-辛烯-3-醇、1-己烯-3-醇、3-辛醇、反-2-己烯醛在一定浓度下可引起明显的驱避反应,而顺-2-己烯-1-醇和反-2-己烯-1-醇未表现出明显的驱避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华山松大小蠹林间驱避剂的研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植物精油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驱避活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的薄荷、青蒿、紫苏、蓝桉、香樟、柑橘、藿香和石菖蒲8种植物精油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蠢成虫的驱避活性,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薄荷油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蠢成虫的驱避活性最强,其l0倍、40倍和160倍丙酮稀释液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蠢成虫的驱避率分别为100%,100%和96.55%;持效期最长,其40倍液处理松梢后24h,48h和72h的驱避率分别为100%,95.51%和84.13%。  相似文献   

7.
云南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种重要的林业害虫,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防治对林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利用植物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对其进行监测和防治的方法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综述了云南松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及利用各种挥发性成分诱集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研究进展,同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其他地区利用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监测和防治小蠹类害虫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8.
云南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种重要的林业害虫,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防治对林业发 展和环境 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利用植物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对其进行监测和防治的方法 受到人们 的广泛关注。针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综述了云南松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及利用 各种挥发 性成分诱集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研究进展,同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其他地区利用植物挥 发性化学 物质监测和防治小蠹类害虫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9.
利用粉拟青霉防治纵坑切梢小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粉拟青霉的菌剂毒力及防治纵坑切梢小蠹的效果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粉拟青霉防治纵坑切梢小蠹蛀梢期成虫平均死亡率78.8%,蛀干期成虫平均死亡率78.1%。说明粉拟青霉是一种高效的微生物杀虫剂,有待深入开发、适量生产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云南切梢小蠹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云南切梢小蠹雌、雄成虫触角形态、触角长度、感受器类型和分布均无显著差异;触角上共存在包括毛形感受器、栓锥形感受器、锯齿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和芽形感受器在内的5种类型感受器以及少量腺孔,锯齿形感受器又分为2种亚型。其中毛形感受器数量最多,占感受器总数的约90%。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触角锤头部的带状区域,该区域分布了92%的感受器,鞭节和柄节也有少量分布,分别占2%和4%。  相似文献   

11.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驱避作用测定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自行设计的滤纸测定法、Y形玻璃管测定法、自制嗅觉仪测定法、驱避玻璃盒测定法和圆底玻璃缸测定法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驱避剂的生物测定方法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采用圆底玻璃缸测定法小蠹虫能在寄主植物和非寄主植物之间较快而准确地选择寄主植物,此法适用于小蠹虫驱避剂的测定,而采用其他4种测定方法,小蠹虫不能准确、快速地对测定物作出选择,故不宜用作小蠹虫驱避剂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采取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两种常用调味品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um.)和孜然(Cuminum cyminum L.)的精油,采用滤纸片法测定精油对储粮害虫米象(Sitophilus oryzae L.)成虫的驱避活性。结果表明:当精油浓度为5.0 mg/m L时,花椒和孜然精油对米象成虫72 h平均驱避率分别为64.0%和75.7%,120 h平均驱避率分别为51.8%、63.2%,其驱避等级均在Ⅲ级以上。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了两种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结果从花椒精油中鉴定出57种化合物,其相对含量达到98.887%,相对含量最高的为芳樟醇L(26.071%),其次为萜烯醇(14.830%)、α-萜品醇(12.754%)和乙酸芳樟酯(9.531%);从孜然精油中鉴定出24种化合物,其含量达到97.999,相对含量最高的为茴香甲醛(44.057%),其次为茴香脑(38.691%)、草蒿脑(7.960%)和γ-萜品烯(2.799%)。上述结果说明两种植物精油对米象成虫的驱避活性显著,具备开发成新型绿色驱虫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使用触角电位仪测定花椒窄吉丁两性成虫对10种寄主果实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使用Y型嗅觉计测定其对8种强烈EAG反应的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1)寄主果实的10种挥发物均可引起花椒窄吉丁不同程度的EAG反应,100 μg·μL-1时胡椒酮和正葵醛分别引起雌虫和雄虫最大的EAG反应绝对值,d-柠檬烯、月桂烯在100 μg·μL-1时引起雄虫最大的EAG反应绝对值;然而在10 μg·μL-1时引起雌虫的EAG反应绝对值最大。10种挥发物中,花椒窄吉丁对(±)-α-乙酸松油酯和罗勒烯的EAG反应相对较弱。2)配对T检验发现仅反式-2-己烯醛对两性成虫的EAG反应存在极显著的性别差异(P<0.01),而所测的其他挥发物对两性成虫的EAG反应不存在性别差异(P>0.05)。3)1~100 μg·μL-1的芳樟醇对雄虫驱避显著,10~100 μg·μL-1的正葵醛对两性成虫均驱避显著,1~10 μg·μL-1的胡椒酮、10~100 μg·μL-1的γ-松油烯对雌虫驱避显著(P<0.05),10~100 μg·μL-1的月桂烯、0.1~1 μg·μL-1的d-柠檬烯对雄虫引诱显著。雄虫对1~100 μg·μL-1的反式-2-己烯醛驱避反应显著;雌虫仅对10 μg·μL-1的反式-2-己烯醛驱避反应显著,反式-2-己烯-1-醇在0.1~1 μg·μL-1时对雌虫驱避显著;但在10~100 μg·μL-1时对雌虫引诱显著。说明一定浓度的月桂烯、d-柠檬烯、反式-2-己烯-1-醇对花椒窄吉丁具有引诱作用,一定浓度的芳樟醇、正葵醛、胡椒酮、γ-松油烯、反式-2-己烯醛、反式-2-己烯-1-醇对花椒窄吉丁具有驱避作用,可作为引诱剂或驱虫剂成分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重要茶树害虫假眼小绿叶蝉趋色性以及茶梢信息物质增强其趋色效应,遂选用12种有色粘板于茶园中诱捕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发现该叶蝉强烈趋向芽绿和素馨黄,其次趋向于土黄、果绿和橘黄,再次是大红,较少趋向于紫色、纯白、天蓝、湖蓝、桃红和墨绿。将11种信息物质制剂分别载于橡皮头上制成诱芯:(1)10-2 g·m L-1香叶醇、芳樟醇、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1-戊烯-3-醇、2-戊烯-1-醇和β-紫罗酮单组分制剂;(2)10-2 g·m L-1顺-3-己烯-1-醇和β-紫罗酮等量的制剂、10-2 g·m L-1反-2-己烯醛和芳樟醇等量的制剂;(3)10-2 g·m L-1反-2己烯醛、1-戊烯-3-醇、2-戊烯-1-醇、反-2-戊烯醛、芳樟醇、顺-3-己烯-1-醇和顺-3-己烯乙酸酯七组分按照1:1:1:1:1:1:1、以及1:1:1:1:1:5:25体积比的制剂。每个诱芯上信息物质均为10 mg,以正己烷为CK。每块芽绿粘板携带1个诱芯在茶园中诱捕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结果表明:(1)11种诱芯诱效差异显著,七组分的1:1:1:1:1:5:25比例的混合物制剂诱效最强,七组分的等量混合物制剂诱效次之,顺-3-己烯-1-醇和β-紫罗酮等量制剂的诱效又次之,单组分诱效最差;(2)单组分中β-紫罗酮和顺-3-己烯-1-醇诱效较明显;(3)携带七组分1:1:1:1:1:5:25比例诱芯的芽绿粘板可用于防治该叶蝉。分析认为,茶梢主要信息化合物以接近自然状态的比例组成的混合物可显著增强假眼小绿叶蝉的趋色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如何利用多光谱遥感对云南切梢小蠹的危害状况进行快速准确的监测。【方法】基于多光谱无人机获取研究区影像结合实地采集样方数据,应用DNN深度学习模型定量反演研究区云南切梢小蠹危害信息,分析虫害等级光谱图像发现GNRE指数和NDVI指数对虫害造成的枯稍率的相关性。【结果】将两指数应用于模型拟合,对比结果发现植被指数NDVI与云南切梢小蠹危害的枯梢率相关性为R~2=0.67696,高于GNRE的R~2=0.45331,且危害等级分类总体分类精度为71.11%,Kappa系数为0.6751,危害等级由高到低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18%、8.60%、73.73%、16.47%。【结论】利用无人机影像结合深度学习技术,可准确得到切梢小蠹分布信息,且危害等级分布呈现出由道路以及树林密度较小区域向密度较大区域其危害性逐渐减小,可为后续大范围切梢小蠹危害云南松的监测与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不同信息化学物质对4种松树小蠹虫的野外诱集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小蠹虫进行野外监测和防治,采用人工合成的缓释性信息化合物诱芯和国产漏斗式诱捕器,研究了α-蒎烯(Alphapinene,AP)、壬醛(nonanal,NL)、反式马鞭草烯醇(Trans-verbemol,,TV)和桃金娘烯醇(myrtenol,MT)信息化学物质对黄色梢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红松根小蠹4种松树小蠹虫的林问诱集效果.结果表明:信息化学物质处理对4种小蠹虫的诱集效果显著,2AP诱芯对黄色梢小蠹的诱集量(17.5头)显著高于CK和其他处理,诱集效果最好,是CK的25倍;信息化学物质处珲对纵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红松根小蠹的诱集量显著高于CK.不同信息化学物质处理间诱集量差异不显著;2AP+NL+TV诱芯对纵坑切梢小蠹的诱集量最高,诱集效果是CK的612倍:2AP+NL+TV诱芯对横坑切梢小蠹的诱集量最高,诱集效果是CK的1085倍:2AP+NL+MT+TV诱芯对红松根小蠹引诱效果最好.是对照的136倍.2005-2006年,千山风景区黄色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的虫口密度较大.  相似文献   

17.
将云南松针与藏柏、樟树、滇青冈等非寄主植物叶片配成0g:6g、1g:5g、2g:4g、3g:3g、4g:2g、5g:1g、6g:0g 7种比例置于"Y"型嗅觉仪反应臂中作为气味源.对照臂置6 g云南松针,观察云南切梢小蠢的嗅觉行为.结果表明:当非奇主在混合叶片中的比例较小时,非寄主植物对云南切梢小蠹的嗅觉行为影响较小.云南松针与非寄主叶片以4g:2g、5g:1g两种比例混合时,与混合叶片中全为云南松针(云南松针与非寄主叶片比例6g:0g)相比,对云南切梢小蠹的诱引率相差小,最大相差8%.随着非寄主叶片所占比例的逐渐增大,叶片混合物对云南切梢小蠹的诱引率越来越小.当云南松针与非寄主叶片以1g:5g、2g:4g两种比例混合时,与混合叶片中全为云南松针相比,对云南切梢小蠢的诱引率下降最大值分别为32%和26%.  相似文献   

18.
纵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松上的繁殖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云南不同的气候、寄主和环境特点,纵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松上出现许多与在苏格兰松上不同的繁殖特点.在云南,纵坑切梢小蠹通常侵入云南松活立木干部繁殖,梢受害程度较重的云南松被选择作为繁殖材料的机率较大.11月至次年5月为该小蠹蛀干繁殖的主要时期,其中1月中旬和3月中旬为转干的峰期,28.2的成虫在这2个时期转干,蛀干多从大枝及树干上部开始逐步往下,2.6~5.5 m为侵入孔较为集中的树段,72.7的侵入孔分布在这一区域.在试验条件下,10的雌虫没有蛀坑道产卵,35的雌虫蛀一个坑道,55的雌虫蛀2个以上坑道,坑  相似文献   

19.
口器是昆虫近距离感知的重要器官,通过环境扫描电镜对发生于云南地区的短毛切梢小蠹成虫口器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并作了详细描述.短毛切梢小蠹口器由1个上唇,1对上颚、1对下颚、1个下唇和1个舌组成,共有6类12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2亚型)、刺形感器(3亚型)、锥形感器(2亚型)、末梢锥形感器(3亚型)、腔锥形感器和指形感器...  相似文献   

20.
杨诚  许玉  刘霞 《南方农业学报》2018,49(12):2425-2431
[目的]对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成虫热激蛋白20基因(TynHSP20)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为研究该虫在高温环境下的抗逆机制打下基础.[方法]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克隆云南切梢小蠹成虫TynHSP20基因cDNA序列,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克隆获得的TynHSP20基因cDNA序列长671 bp,含开放阅读框597 bp,5'端非编码序列和部分3'端非编码序列分别为44和33 bp.该基因编码198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22.50 kD,等电点为7.86,包含一个保守的α-晶体蛋白结构域.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表明,TynHSP20蛋白氨基酸序列与东亚飞蝗、蓼蓝齿胫叶甲、斜纹夜蛾和美洲斑潜蝇的HSP20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均低于20%.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TynHSP20与沙葱萤叶甲的亲缘关系较近.[结论]成功克隆获得TynHSP20基因cDNA序列,该基因具有小热激蛋白家族的特征,但与其他物种小热激蛋白的同源性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