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细菌性疾病1.弧菌病病原:弧菌属中的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等感染引起。症状:发病虾表现为运动能力差、摄食能力下降,身体弯曲、浑浊,体表和附肢刚毛上常有大量污物附着,有时引起眼球溃烂及脱落,并常伴有体色改变。濒死虾可见肝胰腺颜色略深、附肢变红、肌肉浑浊、鳃部呈黄色或黑色、烂眼等症状可初步确诊。  相似文献   

2.
根据弧菌属细菌(Vibrio spp.)共有的rpo A基因序列,比对和设计了一对PCR引物,建立了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检测弧菌属细菌的通用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对靶标DNA的检测灵敏度为58 fg/μL,对菌液的检测灵敏度为2.7×102cfu/m L,能够区分该属细菌与其它属的细菌,具有极高的特异性。使用建立的方法对分离自南美白对虾的病原菌进行了检验,并结合16S r 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待检测病原均为弧菌属的细菌,与测序结果一致,说明该检测方法可用于弧菌属细菌的检测和诊断。  相似文献   

3.
《海洋与渔业》2009,(11):38-38
病名:大黄鱼弧菌病 病原:溶藻弧菌(Vibrio alg4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l)。  相似文献   

4.
三、鳗鲡弧菌病 1.病原 为鳗弧菌,弧菌病主要流行在含有盐分的养鳗近海地区,流行水温19~24℃。水质不良、鳗体受伤等是弧菌病的发生和流行的诱因。  相似文献   

5.
运用专门检测发酵性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微量菌鉴系统——CDRC-菌鉴系统,鉴定水产养殖中分离自患病动物血液、肝胰腺和养殖水体的9个菌株,鉴定结果为9个菌株均为弧菌科细菌,其中4株属于气单胞菌属,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其余5株属于弧菌属,为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  相似文献   

6.
水产动物6种主要病原菌与抗血清的免疫交叉反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ELISA、试管凝集、Western-blot等方法,分析了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哈维氏弧菌(V. harveyi)、溶藻胶弧菌(V.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 paraheamolyticus)、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和荧光假单胞菌(Psedomonas fluorescens)等水产养殖中主要病原细菌与抗血清之间的免疫交叉反应.结果表明,弧菌属细菌之间的交叉反应程度比较大,而与其他两属的细菌之间存在的交叉反应程度小,或不存在交叉反应;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哈维氏弧菌、溶藻胶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抗血清分别与其他3种弧菌在分子量为135.6 kD和121.5 kD;95.6 kD,48.4 kD,39.2 kD和34.9 kD;55.1 kD的蛋白带处存在交叉反应,而这些分子量的蛋白带与其他两属的抗血清均不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7.
常用中草药对4种病原弧菌体外抗菌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琼脂扩散法(打孔法)测定了五倍子等18种中草药对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河口弧菌及霍乱弧菌等4种病原弧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五倍子、苏木、地锦草、石榴皮、黄芩、虎杖和山楂等7种中草药对病原弧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而金银花等11种中草药抑菌作用较弱;同时采用试管连续稀释法,测定了五倍子等抑菌效果较强的7种中草药对4种病原弧菌的抑菌和杀菌浓度。结果表明,苏木、五倍子、地锦草和石榴皮4种中药具有较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此4种中药对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河口弧菌及霍乱弧菌等4种病原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78~6.25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3.12~12.5mg/ml。  相似文献   

8.
刘杰 《科学养鱼》2001,(6):28-28
弧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平直或弯折,通常用极毛运动,这类细菌为酵解性或呼吸性外源有机营养菌。是由鳗弧菌通过皮肤伤口和消化器官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又称为红色瘟疫,此菌首先于1893年自鳗鲡中分离。笔者通过走访福清、永泰等一些养鳗场并结合自身的经验,将此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陈述如下,以供广大养鳗者参考。病原:病原为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或鳗弧菌(V.anguillarum),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大小为(0.5~0.7)微米×(1.0~2.0)微米;极端单鞭毛,能运动;氧化酶呈现阴性;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5℃左右;生…  相似文献   

9.
《内陆水产》2014,(9):62-62
3.弧菌病也称溃疡病、烂身病,在绝大部分海水养殖动物中均可发生。该病的病原主要由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胶弧菌、哈维氏弧菌、创伤弧菌等。弧菌为条件致病菌,在海水和底泥中都可发现,在健康鱼类的消化道中也是微生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旦条件适宜时就成为致病菌。  相似文献   

10.
弧菌属细菌及其所致海水养殖动物疾病   总被引:70,自引:8,他引:7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弧菌病 (Vibriosis)是由弧菌属细菌 (Vibriospp .)引起的一类细菌性疾病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生 ,其暴发性流行不仅给海水养殖鱼类、贝类及甲壳类等经济动物的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还导致野生的海水鱼类、贝类及甲壳类大量死亡 ,因此 ,对该类疾病的研究一直备受国内外研究工作者的关注 ,是海水养殖动物病害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本文主要介绍病原弧菌所致养殖动物疾病及其流行情况。收稿日期 :2 0 0 0 -0 6-0 5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九五重点项目资助 (KZ95 2 S1 415号 )作者简介 :吴后波 ( 1967-) ,男 ,中国…  相似文献   

11.
仿刺参幼体烂胃病及其致病原鉴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山东、辽宁两省在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苗种培育期间的5-7月,耳状幼体易发生一种以胃壁增厚、萎缩、溃烂为主要特征的“烂胃病”。从患烂胃病的耳状幼体中分离到1株细菌LW-1,人工回接感染实验证实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同。通过API半自动化鉴定和常规的生理生化试验的结果表明,LW-1具有弧菌属的特征,其表型特征与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相似。对该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菌株LW-1与灿烂弧菌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率达到99.8%。菌株LW-1可鉴定为灿烂弧菌,并视为耳状幼体烂胃病的致病原之一。通过对多起仿刺参苗期烂胃病的调查研究表明,烂胃病病原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与投喂老化腐败的单胞藻饵料有关。  相似文献   

12.
弧菌是细菌性疾病的常见病原,不但会感染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还会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然而疾病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养殖业的发展。近年来,有关大菱鲆弧菌病检测及防治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文章介绍了几种常见弧菌病原对养殖大菱鲆的危害,对新的检测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总结,可为大菱鲆弧菌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养殖对虾病原弧菌继代保存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代保存方法是最基本的细菌保存方法。在研究养殖对虾病原弧菌时,分离细菌在短时间继代后出现死亡的例子屡见不鲜。用斜面,穿刺,或其它适当方法培养的继代细菌,一般需要保存在5℃左右。但保存适宜温度因微生物种类而异,有的保存温度以室温为宜,如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alyticus)。所以,  相似文献   

14.
鳗弧菌、溶藻胶弧菌外膜蛋白的分离及特性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用SDS、Sarkosyl及PMSF法分离制备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溶藻胶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主要外膜蛋白(MOMP),通过SDS-PAGE分析比较2种弧菌主要外膜蛋白的组成结构。结果表明,SDS、Sarkosyl和PMSF法分离提取的鳗弧菌和溶藻胶弧菌外膜蛋白中,SDS-PAGE电泳图谱不同,鳗弧菌外膜蛋白分子量为27-138kD;溶藻胶弧菌外膜蛋白分子量为27-104kD,其中,45kD、30kD和27kD外膜蛋白为鳗弧菌和溶藻胶弧菌所共有。经比较,Sarkosyl法对2种弧菌外膜蛋白的提取效果较好。对3种方法提取的2种弧菌的主要外膜蛋白进行SDS PAGE后,分别与吸附后的兔抗鳗弧菌、抗溶藻胶弧菌血清的Western-blotting印迹显示,兔抗鳗弧菌血清与其菌株的外膜蛋白主要有3条免疫反应带,其分子量分别为97kD、51kD和30kD,说明其可能与鳗弧菌抗原的特异性有关;兔抗溶藻胶弧菌血清与其菌株的外膜蛋白主要有2条免疫反应带,其分子量分别为51kD和27kD,说明可能与溶藻胶弧菌抗原的特异性有关,而51kD外膜蛋白可能是2种弧菌共有的特异性抗原。  相似文献   

15.
水产动物主要弧菌外膜蛋白结构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十二烷基肌氨酸钠(Sarkosyl)抽提结合超速离心纯化的方法提取了溶藻弧菌SR1、鱼肠道弧菌HQ010223-1和鳗弧菌S010610-1共3株水产动物致病弧菌及其他11株水产动物主要弧菌和4株非弧菌属细菌的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s,OMPs),通过SDS-PAGE分析其外膜蛋白的组成结构。结果表明,3株致病弧菌分别有12、6和6条外膜蛋白带,且分子量主要集中在32~48kD和66~106kD之间。同时,分析其他11株水产动物主要弧菌和4株非弧菌属细菌共15株细菌外膜蛋白的SDS-PAGE图谱发现,11株弧菌的外膜蛋白图谱比较相似,而与非弧菌属细菌爱德华氏菌、荧光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则差别明显,且36kD的外膜蛋白为这11株弧菌所共有,而4株非弧菌属细菌的SDS-PAGE图谱则没有36kD的蛋白条带出现。本试验发现,36kD的外膜蛋白存在于所供试的14株弧菌中,而非弧菌属细菌则没有,说明该蛋白有可能是弧菌特异性的外膜蛋白,可作为弧菌属的标志,对于弧菌鉴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水产动物哈氏弧菌病及其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氏弧菌又称哈维氏弧菌,也有的将其记作夏威夷弧菌;以前曾由Johnson等将其命名为哈氏贝内克氏菌,1981年Baumann等将其正式归于弧菌属并命名为哈氏弧菌。该菌是一种具有发光特性的弧菌,是海水微生物区系的正常成员,也是海水中一种常见的致病菌,主要引起虾及鱼类的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17.
黄玮 《水产科技》1999,(4):31-33
在虾类的细菌性的疾病中,最常见的是由弧菌属(Vibrio)的细菌引起的疾病。弧菌是一类普遍存在于海水及虾肠内的细菌,从对天然海水、饲养日本对虾的池水及各个发育期的日本对虾的消化道内的细菌丛的调查来看,弧菌不仅在饲养池中占极大的比率,而且在蚤状幼体及糠虾期的消化道内也占极多数。据Evelyn(1971)报道,在海水养殖的鲑科鱼类上分离到鳗弧菌,在海水中可生存2周,  相似文献   

18.
肖国华 《科学养鱼》2001,(12):42-42
弧菌是近年来在河蟹人工育苗中最常见且危害极大的病害之一。它的感染蔓延速度快,在发病期间如治疗及防范不当,可使幼体在2~3天内全部感染,尤其是在变态过程中,4~6个小时可造成幼体80%以上集中死亡,有时会造成整个车间内全部死亡。1.病原河蟹状幼体的弧菌病原体主要有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及溶藻弧菌等。2.主要症状河蟹弧菌主要发生在Z1~Z2及Z5~大眼幼体的变态期间。尤其以Z1~Z2间更为突出。在Z1~Z2期间的主要症状为:排幼后Z1第二天摄食量减少,幼体活力及趋光性下降,至第三天变态前,育苗池中粪便明显减…  相似文献   

19.
基于toxR基因病原哈氏弧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toxR基因序列设计检测哈氏弧菌的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反应条件优化、PCR反应特异性及敏感性检测,建立一种哈氏弧菌的特异性分子检测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引物可使哈氏弧菌扩增出大小为390 bp的toxR基因片段,3种水产动物病原弧菌未扩增出任何条带,敏感性检测结果为该PCR反应最低能检测出0.375 ng/μ...  相似文献   

20.
闽南地区鲍溃烂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导致鲍发生溃烂的原因有多种。本研究通过对闽南地区鲍溃烂病的研究结果发现:除了已报道的荧光假单胞杆菌和亮弧菌一Ⅱ外哈维氏弧菌也是鲍溃烂病的主要病原。哈维氏弧菌导致发病养鲍池的COD值升高、pH值降低,异养菌数剧增并以弧菌为主;使用已报道的防治方法疗效不显著,却对妥布霉素、利复平、头孢三嗪、环丙沙星、呋喃妥因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