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了分子鉴定6株鱼源嗜水气单胞菌,并从分子层面验证通过检测毒力基因以推测嗜水气单胞菌潜在致病性的可行性。实验采用PCR扩增16 S rDNA和gyrB基因并结合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和分析进行菌种的分子鉴定,检测气溶素( aerolysin, aer)、溶血素( haemoly-sin, hly)、丝氨酸蛋白酶( serine protease, ahp)、热稳定细胞肠毒素( heat-stable cytotonic enterotoxin, ast)和热敏感细胞肠毒素( heat-labile cytotonic enterotoxin, alt)5种毒力基因,且使用Mega 5.2对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6株菌均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检测出5种毒力基因中的至少4种,其中均检测出溶血素和2种肠毒素,序列分析表明气溶素、溶血素和丝氨酸蛋白酶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本研究基于16 S rD-NA和gyrB基因可以准确地对嗜水气单胞菌进行分子鉴定,6株菌的毒力基因丰富预示着一定的致病性, aer、 hly和ahp基因相对保守,编码的毒力因子高度同源,在临床分子诊断中建议使用aer、 ahp和hly基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潜在致病性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2.
半滑舌鳎源蜡样芽孢杆菌毒性检测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株鱼源致病菌L1进行了16SrDNA的鉴定、6种毒力基因的PCR检测、溶血素和4种胞外酶的定性分析以及半数致死密度测定和药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菌株L1为蜡样芽孢杆菌,携带与腹泻毒素相关的溶血素BL基因、肠毒素T基因、细胞毒素K基因、多效调控因子、非溶血性肠毒素5种毒力基因,不含呕吐基因;并且该菌分泌溶血素、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尿素酶;其对斑马鱼96h半数致死密度为3.26×10~8cfu/mL。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庆大霉素等15种药物敏感。本试验旨在从毒力基因和外毒素角度评估该菌对水产养殖动物的潜在致病性;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为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提供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3.
泥鳅溃疡病及病原温和气单胞菌生物学及分子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江苏连云港东海县多家渔场大量死亡的养殖泥鳅深层溃烂组织、肝胰脏及腹水中分离出大量优势生长的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其对泥鳅具有非常强的致病性.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生物学性状检验;用PCR方法同时扩增其16S rRNA和gyrB基因,分析了16S rRNA和gyrB 2种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并采用PAUP4.0的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构建了基于2种基因的MP系统发生树.根据分离菌的致病性及表型与分子特征,确定本次引起泥鳅溃疡病的病原菌为气单胞菌属的温和气单胞菌;胞外酶及溶血活性检测表明分离菌均能产生蛋白酶、卵磷脂酶、脂酶及DNA酶活性,在含7%家兔脱纤血液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呈β型溶血,用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可扩增出病原菌溶血素基因片段;分离菌的耐药谱测定结果显示,对供试49种抗菌药物中的青霉素G等9种药物耐药,对红霉素等4种药物中介,对菌必治等36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4.
株鱼类肠道细菌溶血毒素的葡萄糖抑制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遗传学的角度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溶血毒素的产生及调控作了初步探讨,发现嗜水气单胞菌的溶血毒素产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组成型酶,定量稳定,与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没有关系;另一种是诱导酶,当有诱导物时大量产生,但这一诱导现象被培养基中的葡萄糖抑制。该结果为解释嗜水气单胞菌是否是条件致病菌探索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5.
从患病甲鱼的肝脏中分离到9株细菌,其中7株为温和气单胞菌,2株为豚鼠气单胞菌。两种菌JA—1和JA—2对鲫鱼的半数致死量(LD_(50))各为4.3×10~5和5.5×10~7,在两种菌培养的上清液中均有一种具有溶血活性的毒素。研究表明:甲鱼的爆发性传染病是由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引起,用两种菌为菌种做成菌苗,结合免疫增效剂免疫家兔制得血清,效价可达1:512,治愈率达100%。  相似文献   

6.
黄金鲫温和气单胞菌鉴定及溶血素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的培养特征、理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从患病的黄金鲫体内分离到的优势菌YD-1进行了回感试验、表观生物学、药敏试验及毒力因子检测等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盐度1-3%、PH4-9,温度10-30℃的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均能生长。该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GenBank收录号: KC561935, 长度1446bp)和gyrB基因序列(GenBank收录号: KC561934, 长度1169bp)分别与其他气单胞菌属细菌的基因同源性相思似在97%-99%之间,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该菌株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人工回感试验可引起健康银鲫死亡。对该菌毒力因子进行检测,可扩增出溶血素基因片段。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多粘菌素、头孢呋辛、米诺环素、复达新、菌必治、新霉素等6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7.
2008年10月江苏盐城大丰精养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发生严重疾病,从病鱼肝脏、血液及腹水中分离到优势生长的细菌。对分离做纯培养的4株菌(JY081016-1至JY081016-4)进行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表型生物学性状检验;测定了菌株(JY081016-1)的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了16S rRNA和gyrB两种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并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分离菌对供试健康异育银鲫有强致病性,菌株(JY081016-1)所扩增的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1448bp(GenBank 登录号:GQ232759),所扩增的gyrB基因序列长度为1177bp(GenBank 登录号:GQ232760),其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维氏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的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相似性均在97%以上;根据分离菌的表型及分子特征,判定分离鉴定的4株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胞外酶及溶血活性检测表明分离菌均能产生蛋白酶、卵磷脂酶、脂酶,在含7%家兔脱纤血液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呈β型溶血;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可扩增出溶血素基因。  相似文献   

8.
水族箱气单胞菌的鉴定及致病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确定南京市某渔场发病鱼感染的病原,本研究采集患鱼脏器,采用平板培养、生化实验和特异性gyrB基因扩增测序等方法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利用PCR技术检测分离株毒力基因的分布,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并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确定菌株致病力.结果分离到1株水族箱气单胞菌,命名为LK-25.该菌株携带5种主要毒力基因:气溶素(aer)、细胞毒性肠毒素(act)、细胞兴奋性肠毒素(alt)、温敏胞外蛋白酶(epr)和丝氨酸蛋白酶(ahp),其溶血性和溶蛋白能力较强,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量为1.02×103 CFU/尾,确定为强毒株.进化树分析表明,水族箱气单胞菌与嗜水气单胞菌达卡亚种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报道发现水族箱气单胞菌,为进一步预防该菌所引起的相关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流水式养殖场养殖动物中弧菌和气单胞菌的感染状况,分别针对霍乱孤菌肠毒素A亚单位(ctxA)基因、0139和01群群特异基因、毒力协同调节菌毛A亚单位基因(tcpA)、中心调节蛋白基因(toxR)、副溶血弧菌不耐热溶血素基因(tlh)、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溶细胞素基因(vvhA)和嗜水气单胞菌的气溶素基因(aerA)设计引物,建立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技术,PCR产物经电泳,根据扩增条带的大小和数目,检测和区分霍乱孤菌、嗜水气单胞菌和副溶血孤菌.对南昌沿岸霍乱流行水域及附近养殖场的养殖动物进行了18个月的连续监测,对1 440份水产品的增菌液进行PCR检测,17份检出副溶血弧菌,25份检出霍乱弧菌,创伤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均未检出.扩增结果与传统培养检测法的结果一致.监测结果表明,南昌附近地区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检出率分别为1.74%和1.18%,总体感染状况处于较低水平,但个别养殖品种弧菌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几株鱼类肠道细菌溶血毒素的葡萄糖抑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遗传学的角度对嗜水气单胞菌(Acromonas hydrophila)的溶血毒素的产生及调控作了初步探讨,发现嗜水气单胞菌的溶血毒素产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组成型酶,产量稳定,与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没有关系;另一种是诱导酶,当有诱导物时大量产生,但这一诱导现象被培养基中的葡萄糖抑制。该结果为解释嗜水气单胞菌是否是条件致病菌摸索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斑点叉尾[鱼回](Ictalunes punctatus)溃烂症的病因,从4尾患鱼肝脾中分离纯化出4株优势菌株,并进行病原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动物回归感染和药敏试验。4株优势菌经鉴定并命名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achromogenes)X-G1,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s subsp salmonicida)X-P2、X-P3和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X-P4。15℃时,杀鲑气单胞菌X-G1、X-P2和X-P3的世代时间(约14 min)均小于嗜水气单胞菌X-P4(约20 min);25℃时,杀鲑气单胞菌X-G1、X-P2和X-P3株的世代时间(约20 min)均大于嗜水气单胞菌X-P4株(约16 min)。X-G1株可检到弹性蛋白酶、溶血素和甘油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3种毒力基因;X-P2株仅可检到弹性蛋白酶1种毒力基因;X-P3株可检测到弹性蛋白酶、溶血素、细胞毒性肠毒素、丝氨酸蛋白酶、酯酶、气溶素和甘油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7种毒力基因;X-P4株可检测到鞭毛、弹性蛋白酶、气溶素、细胞毒性肠毒素、热不稳定性肠毒素、丝氨酸蛋白酶和溶血素等7种毒力基因。分离株X-G1、X-P2、X-P3和X-P4在15~17℃水温下腹腔注射攻毒的半数致死浓度(LD 50)依次为0.49×10^4、0.78×10^4、0.53×10^4、3.84×10^4 CFU/g;而在23~26℃水温下测得的LD 50依次为1.48×10^4、1.80×10^4、0.82×10^4、0.68×10^4 CFU/g。分离株混合感染比单一株感染均表现出更强的致死能力。分离菌株对多西环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均敏感,但因患病鱼不能摄食药饵而导致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12.
为调查鱼源气单胞菌毒力基因与其致病力的相关性,以2009—2018年从不同患病鱼分离的173株气单胞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毒力相关基因、测定溶血活性、腹腔注射感染异育银鲫等方法开展评价。通过管家基因gyrB分子鉴定结果显示,173株气单胞菌中维氏气单胞菌(119/173,68.9%)和嗜水气单胞菌(50/173,28.9%)是主要流行的菌株。10个毒力基因aer(162/173,93.64%)、act(131/173,75.72%)、ast(55/173,31.79%)、alt(58/173,33.53%)、lip(152/173,87.86%)、exu(154/173,89.02%)、fla(143/173,82.66%)、gcaT(148/173, 85.55%)、 eprCAI(41/173, 23.70%)和ahyB(51/173, 29.48%)普遍存在于173株气单胞菌中。依据检测到的毒力基因数量从多到少分布情况,这些菌株可分为7大类(Ⅰ~Ⅶ)53个毒力基因型。大部分嗜水气单胞菌检测到8~10个毒力基因,主要分布于Ⅰ、Ⅱ和Ⅲ类基因型;维氏气单胞菌的eprCAI、ahyB、 ast和alt等4个毒力基因检测率低,主要分布于Ⅳ、Ⅴ和Ⅵ类基因型。大部分气单胞菌(94.22%,163/173)具有溶血活性。代表性毒力基因型的38株维氏气单胞菌和20株嗜水气单胞菌腹腔注射异育银鲫攻毒结果显示,3.0×106 CFU/尾的剂量下,3株维氏气单胞菌使鲫死亡率达80%~100%,16株嗜水气单胞菌使鲫死亡率达90%~100%。研究表明,维氏气单胞菌是目前最主要流行的气单胞菌,但其检测到的毒力基因普遍少于嗜水气单胞菌,且对异育银鲫的致病力普遍弱于嗜水气单胞菌。本研究能够为气单胞菌败血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噬菌体是一种可入侵细菌内繁殖,最终使细菌裂解的病毒,又称为细菌的"食者"。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噬菌体对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维氏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等均有较好的裂解效果,特别对具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有较好的裂解效果。本实验室于2018年从中华鳖养殖池塘中分离到一株宽谱噬菌体,经研究发现,它对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等多种致病菌都具有较好的裂解作用,开始逐渐将其应用在实际生产中。  相似文献   

14.
李槿年 《水产学报》2001,25(5):428-431
1996-2000年从不同来源的病鳖和病鳗体内共分离到四株产生棕色色素的细菌,经细菌常规鉴定法和编码鉴定法确定为温和气单胞菌.进一步对细菌的产生色素特性、毒力因子和致病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 四株细菌均能产生水溶性棕色色素,但在有氧培养条件下细菌产生色素的速度随培养基种类不同而不同,依次为普通琼脂平板>肉汤培养基>琼脂半固体高层管.而在厌氧培养条件下细菌不能产生色素.(2)四株细菌均能产生外毒素及胞外蛋白酶二种毒力因子,毒素溶血价为116或132.(3)四株细菌肉汤培养液对小白鼠及本种动物均有致死性,为致病性温和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建立一种同时特异性地检测5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多重PCR方法。根据目前食品中常见病原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福氏志贺氏菌Shigella flexneri的相关毒力基因,选择具有特异性的副溶血弧菌不耐热溶血毒素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热核酸酶基因、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编码溶血素O基因、沙门氏菌侵袭蛋白A基因及志贺氏菌侵袭性质粒抗原H基因,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进行多重PCR检测,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评价了其特异性和灵敏度。通过对48份实际样品检测,验证了此多重PCR体系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建立一套用于实验室及室外现场检测迟钝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 Et)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以迟钝爱德华菌的毒力基因fimA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以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环介导恒温扩增,并对其特异性、灵敏性和临床检测进行了试验。结果显示,迟钝爱德华菌阳性样本反应呈现为荧光绿色,阴性样本不变色。该LAMP方法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3℃;特异性试验表明仅迟钝爱德华菌样本发生反应,而杀鲑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温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均不发生反应;敏感性试验表明,该LAMP方法可检出浓度为2.16×10-5mg/L的迟钝爱德华菌的核酸。  相似文献   

17.
通过磷酸缓冲液提取、Sephadex G-50凝胶层析和DEAE Fast Flow离子交换等分离纯化技术,从黄鳝(Monopterus albus)肌肉中分离到具有溶血活性的MAM-Ⅰ-2毒素,并对其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MAM-Ⅰ-2能使鸡血发生溶血现象,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和抗凝血活性,对嗜水气单胞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经SDS-PAGE凝胶电泳测定,该毒素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3 000。对MAM-Ⅰ-2的前体物质MAM-Ⅰ的研究表明:MAM-Ⅰ除具有MAM-Ⅰ-2的特性外,还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细菌以及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不同来源的红细胞对MAM-Ⅰ毒素的敏感性不同,其中牛红细胞反应最为敏感,其次是兔、鼠和鸡的红细胞。  相似文献   

18.
从患败血症鲫鱼病体分离到一批溶血毒素产生菌株,对其中5株进行了致病实验,对4株致病株进行了形态学和生化鉴定,其中CRI14与嗜水气单胞菌的特征吻合。进一步研究了培养起始pH对CRI14株溶血毒素产生的影响,用SDS-PAGE和IEF证明了酸性pH(5.0)能抑制至少两种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19.
一株致病性异育银鲫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急性患病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肝胰脏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对该菌株进行了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生理生化表型鉴定、16S rRNA和毒力基因分析及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呈短杆状、两头钝圆、端生鞭毛,为革兰氏阴性菌;发酵葡萄糖产酸,氧化酶、触酶试验阳性,高盐浓度不生长;16S rRNA序列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的基因相似性为98%以上,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表明该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veronii,在该菌中可检测到肠毒素基因,且回接感染能导致健康银鲫发病,表明该菌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20.
从患有鳃出血病的鲫鳃组织分离出2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并进行形态特征及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这2种病原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和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体外溶血试验结果显示,2种菌对鱼的红细胞都有较强的溶血作用,且维氏气单胞菌的溶血速率明显高于阴沟肠杆菌。人工感染试验显示,这2种菌都具有较强的毒力,两者混合感染比单独感染致病率更高;但单独感染时阴沟肠杆菌比维氏气单胞菌引起的鳃出血症状更明显。5种常用水产药的耐药性结果表明两种菌都有一定的耐药性,但是维氏气单胞菌的耐药性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