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4-7月,在辽宁省岫岩县古洞河捕捞成熟鸭绿沙塘鳢(Odontobutis yaluensis),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地欧酮(DOM)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催产或自然产卵,人工孵化。在18-20℃下。经20-22d孵出8550尾鱼苗,全长7.1~16.0mm,体重4.1~50mg。  相似文献   

2.
沙塘鳢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PG、LRH-A2、HCG等药物联合催产.在水温21~23℃条件下,效应时间42~45 h,催产率约65%,受精率87%左右.水温16~18℃,胚胎发育历时255~277 h;水温21~23℃,胚胎发育历时207~215 h.鱼苗开口饵料以轮虫、枝角类活饵为主.经过1个月左右培育可得2cm左右夏花鱼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鸭绿沙塘鳢(odontobuds yaluensis)亲鱼培育、人工催产和孵化技术的初步研究,旨在完善其规模化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为大规模人工繁殖和养殖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人工催产显著提高了鸭绿江沙塘鳢的产卵率,即采用两次肌肉注射,催产剂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LHRH一A2),地欧酮(DOM)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最佳剂量第一次注射:LHRH-A24.0μg/kg、DOM 2.0mg/kg、HCG 300IU/kg;第二次注射:LHRH-A28.0μg/kg、DOM 5.0mg/kg、HCG 1 500IU/kg,产卵率20%,产出卵受精率达61%。采用不间断充气和定期换水孵化,孵化率和仔鱼成活率分别为40%和53%。  相似文献   

4.
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鸭绿沙塘鳢(Odontobutis yaluensis)卵壳膜由卵柄和卵体两部分构成.卵柄基部为丝状纤维围成的直径200μm、高12.5μm的"圆盘状"结构,使卵子黏附在附着物上.卵柄基部正中有一直径为20 μm的凹陷受精孔.卵柄丝为圆柱体.未受精卵子的系丝表面光滑,呈发散状向外扩散.随着胚胎发育,受精卵的系丝逐步拉长,直径变小,脆性增加.卵壳主要分为两层:内层具有卵膜孔,肌节出现后内膜孔直径为0.2~0.5μm,眼点出现后达到0.9~1.22μm,破膜前期为0.4μm,平均每100μm2有卵孔38个;卵膜外层规则地排布有直径为0.30~0.63μm的孔径.文中讨论了卵壳膜和受精孔的结构与受精卵孵化生态环境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鸭绿沙塘鳢繁殖习性的观察及性腺发育周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年调查了鸭绿沙塘鳢的繁殖习性,观察了其性腺发育的周年组织学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鸭绿沙塘鳢Ⅰ龄性成熟,分批产卵,雄鱼护卵,繁殖旺季为4-6月,补充群体6月开始繁殖.1、2月雌雄鱼的比例为1 : 2,3月至繁殖季节急剧增至1 : 2~3,10-12月约1 : 1.1-5月雌鱼的成熟系数急剧增加,5-6月急剧下降,7月后上升后又逐渐下降.11月至翌年3月,雄鱼的成熟系数最低, 3-4月急剧上升,5-6月略有下降,7-9月又略上升后而降低.破膜后40 d为Ⅰ期精巢; 60~70 d为Ⅱ期,精原细胞呈束排列;约130 d发育至Ⅲ期;约230 d发育至Ⅳ期,精巢内除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外,还有少量直径3.15~4.20 μm的精子细胞;约360 d(翌年4-6月)为Ⅴ期,有少量长径为2.10 μm的精子.7月Ⅵ期的壶腹内,部分精子排出,但仍有大量残留.破膜后53 d雌鱼的卵巢为Ⅰ期,卵原细胞直径9.1~10.1 μm,同步发育;150 d发育至Ⅱ期,卵母细胞直径83.3~124.3 μm,细胞核直径71.0~97.2 μm,细胞质嗜碱性,核膜内侧有多个核仁,卵母细胞外有一层滤泡细胞,放射膜不明显.约220 d发育至不同步的Ⅲ期,有Ⅰ、Ⅱ期的卵细胞,滤泡膜和放射膜明显.约280 d(翌年3月)卵巢发育至第Ⅳ期,初级卵母细胞体积增大,充满卵黄颗粒,辐射带增厚.滤泡膜、放射膜和细胞膜厚度分别为7.8、13.0、13.2 μm.约370 d(4-5月)发育至Ⅴ期.雌、雄鱼分别以Ⅲ期和Ⅳ期性腺越冬.  相似文献   

6.
不同开口饵料对鸭绿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枝角类(Moina sp.)、水丝蚓(Limnodrilus sp.)、鲂鱼苗(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鱼苗宝(配合饲料)和枝角类+水丝蚓为开口饵料投喂鸭绿沙塘鳢仔鱼,经13d培育,结果表明:以枝角类+水丝蚓作为鸭绿沙塘鳢的开口饵料,仔鱼的生长速度最快,成活率最高,其平均体重、平均全长和平均成活率分别为21.37±8.44mg、12.58±1.11mm和88.33%;其中平均全长高于其它各组,差异显著(P0.05);平均体重大于其它各组,与枝角类、鲂鱼苗、鱼苗宝(配合饲料)组差异显著(P0.05);平均成活率高于其它各组,且与各组差异显著(P0.05)。鸭绿沙塘鳢仔鱼的最适开口饵料是枝角类+水丝蚓;其次为鲂鱼苗、水丝蚓和枝角类,鱼苗宝不适合作为其开口料。  相似文献   

7.
盐度对鸭绿沙塘鳢幼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水温25.0℃~28.0℃下,将平均体重为(0.038±0.005)g的健康鸭绿沙塘鳢(Odontobutis yaluensis)幼鱼直接从淡水放入盐度9.0~14.0(梯度1.0)的水槽(45 cm×31cm×30 cm)中,其12、24、48、72和96h半致死盐度分别为13.56、12.76、10.41、9.92和9.74;放入盐度为28.2的海水中,其50%成活时间为37m in5 sec;经逐渐升盐、驯化后,在盐度0、2.0、4.0、6.0和8.0下饲养60d,结果表明,盐度为0时,鱼生长极显著地慢于其他盐度(p<0.01),盐度为2.0时生长最快,肠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高,鳃小片上细胞略膨大,球形,界线清晰,鳃充分张开,其它盐度间鱼的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p>0.05),盐度8.0时鳃细胞萎缩变形,呼吸表面积减少。刚进入盐度2.0的头15 d里,鱼生长显著快于其他组鱼,之后差异不显著,即低盐水刺激鱼生长。  相似文献   

8.
采用人工授精法以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为母本、鸭绿沙塘鳢(O.yaluensis)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正常发育的杂交子代。利用胸腔活体注射植物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溶液后,取头肾细胞进行低渗处理,空气干燥法制片,对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及其杂交子代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的核型为2n=44,2st+42t,NF=44;鸭绿沙塘鳢的核型为2n=44,2st+42t,NF=44;杂交子代的核型为2n=44,4st+40t,NF=44。经对比分析,杂交子代分别继承了双亲的一套染色体,表明杂交子代为真正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9.
鸭绿沙塘鳢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绿沙塘鳢,别名塘鳢鱼、沙鳢、暗色杜父鱼、山胖头,在辽宁新宾太子河流域也称瞎嘎达、瞎胖头;属于鲈形目、解虎鱼亚目、塘鳢科、沙塘鳢属,  相似文献   

10.
对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杂交子一代(杂交沙塘鳢)肌肉中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与双亲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以探讨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及其杂交子代的营养和经济价值。结果表明:杂交沙塘鳢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父本,粗蛋白含量高于母本低于父本,粗灰分含量则显著低于双亲(P0.05);其氨基酸总量与双亲差异不显著(P0.05),必需氨基酸总量与双亲差异显著(P0.05),呈味氨基酸总量低于双亲。其肌肉中胱氨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双亲(P0.05),且EAA/TAA和EAA/NEAA均高于双亲。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鸭绿沙塘鳢(Odontobutis yaluensis)精子生理学特征, 提高精子活力, 测定了其精液浓度、精子密度、 pH 和精子活力, 以精子激活率(activation rate, AR)、快速运动时间(fast movement time, FT)以及精子寿命(life time, LT)作为评价精子活力的指标, 检测了水温、pH、离子(NaCl、KCl、CaCl2、MgCl2)、非离子(葡萄糖、Tris、甘油)、 碱度(NaHCO3)共 10 种单因子条件下的精子活力,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 17 组复合因子精子激活液的筛选。结果表明, 鸭绿沙塘鳢精巢前段精子活力、精子密度、精液浓度均高于中后段, 精巢整体精子密度(1.83±0.03)×109 个/mL, 精液浓度 23.10%, pH 6.9±0.1。单因子精子激活液中, 鸭绿沙塘鳢在水温 20 ℃、pH 6.0、NaCl 68 mmo/L、 KCl 54 mmol/L、CaCl2 27 mmol/L、葡萄糖 28 mmol/L、甘油 65 mmol/L 条件下精子 AR, FT 和 LT 均最高, 在 MgCl2 11 mmol/L、Tris 4 mmol/L 激活液中精子激活率最高。复合因子精子激活液中, 精子在 KCl 40 mmol/L、甘油 33 mmol/L、Tris 4 mmol/L 条件下 AR, FT 和 LT 均最高, 精子活力最高。综上所述, 在进行鸭绿沙塘鳢人工授精时, 可直接使用精巢前段(生精部), 同时应用复合因子精子激活液(KCl 40 mmol/L、甘油 33 mmol/L、Tris 4 mmol/L)提高精子活力。  相似文献   

12.
沙塘鳢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沙塘鳢 (Odontobutisobscura)隶属于鲈形目 ,塘鳢科 ,沙鳢属 ,俗名蒲鱼 ,虎头鲨 ,是淡水底栖小型肉食性经济鱼类 ;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钱塘江、闽江等水系 ;其肉嫩刺少 ,可食部分比例大 ,味道鲜美 ,营养价值高 ,深受人们喜爱 ,是一个极具开发养殖前途的地方特色品种。盐都县位于苏北里下河地区腹部 ,辖区内河沟、池塘密布 ,具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 ,自然水域中沙塘鳢品种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但由于种种原因 ,天然捕捞量越来越少 ,但需求量不断加大。因此 ,盐都县水产养殖场利用江苏省水产三项工程项目 ,进行了沙塘鳢苗种繁育及商品鱼养殖…  相似文献   

13.
中华乌塘鳢的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是河口广盐性肉食性小型鱼类,抗病力强,易于养殖。其鳃上腔具有鳃上器,可以直接呼吸空气,适于长途运输,是具有发展前途的名优养殖鱼类。为解决天然苗种供不应求的矛盾,我们于1991~1993年进行了乌塘鳢人工繁殖的试验,现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 为了便于鱼卵和鱼苗种的收集管理,选用对虾育苗场的水泥池进行催产孵化。池的面积以20~40平方米为宜。  相似文献   

14.
一、试验材料 亲鱼驯养池2口,平均水深 1.2-1.3米,面积分别为 12米2和20米2;产卵孵化池7口,平均水深0.9-1米,面积为0.8米2;鱼种培育池2口,面积均为15米2,平均水位0.6-0.7米;在池底设置竹筒和瓦罐,在水面上移栽水葫芦,并用石棉瓦将鱼池罩住,避免阳光直按照射,用旧网片设置于池塘四周防止鱼苗逃逸。亲鱼来源于农户的稻田中。天然饲料源于凯里金井河生活污水中打捞的水蚯蚓;和在池塘中捞取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人工饲料主要投喂浮水性月鳢专用饲料。 二、试验方法 1.亲鱼驯养:选择…  相似文献   

15.
沙塘鳢苗种适宜生长水温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沙塘鳢苗种适宜生长水温,试验分别在20、23、26、29和32℃的水温下进行。试验水族箱体积为50cm×40cm×30cm,饲养30d,同一水温的每个试验组设3个重复。结果显示:在20~29℃,鱼体的增重率和增长率随着水温的增高而增长,32℃时增重率和增长率有所下降。沙塘鳢生长的适温范围为23~32℃,最适水温为(29±1)℃。  相似文献   

16.
史氏鲟的苗种培育  一、水源要求及鱼池条件  (一 )水源  史氏鲟苗种培育的水源可以是井水、泉水、水库水、河水或其它符合养殖用水标准的水源。要求 pH 7~ 8.5,水温在鱼苗阶段为 17~ 20℃左右,水源溶氧大于 6毫克 /升,水质清澈,无任何污染。  (二 )鱼池条件  1.鱼苗池  (1)鱼苗池的形状和规格  鱼苗池平面形状以圆形或近似圆形为好,直径以 2米左右较为合理,水流量易控制,投喂和清理均方便。鱼苗池的总深度 60~ 70厘米,水的深度应能在 20~ 50厘米之间任意调节。上供水、中央底排水在没有过滤消毒等水处理设施的…  相似文献   

17.
沙塘鳢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捕捞天然野生沙塘鳢鱼种,套养在河蟹生态养殖池内养殖,从中挑选亲本246组.以自然产卵、人工孵化的方式进行人工繁殖,共收集完整卵块198块,其中人工孵化157块,最大卵粒块3557粒,最小卵块2172粒,平均2980粒,总计4.68×105粒,孵出鱼苗3.75×105尾,平均自然受精率91.7%,孵化率87.4%.用网箱...  相似文献   

18.
巢湖沙塘鳢的生物学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14尾沙塘鳢进行了测定,全长范围为8.4~19.9cm,体重范围为8.8g~134.2g,其体长和体重呈指数函数增长关系,相关关系式为:W=0.0327L2.9513。绝对怀卵量在822~5430粒之间,相对怀卵量为66~219粒/g。成熟系数5.89~35.56。  相似文献   

19.
运用人工催产的方法进行了9种交配组合鳢的人工繁殖试验,9种组合来源于乌鳢(Channa argus)、斑鳢(C.maculate)和杂交鳢(Hybrid snakehead)彼此之间的交配繁殖.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何种孵化方式,9种交配组合所产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高低顺序基本一致,且各组合间都存在显著差异.交配组合斑鳢(♀)×斑鳢(♂)、斑鳢(♀)×杂交鳢(♂)、杂交鳢(♀)×斑鳢(♂)及杂交鳢(♀)×杂交鳢(♂)在繁殖过程中,其受精率和孵化率高于其他组合,具有较强的繁殖优势,但其子代的生产性能优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孵化方式对受精卵的发育与孵化有重大影响,其中以微流水孵化方式时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最高、孵化效果最好.雄亲鱼的重复催产次数会影响受精率及孵化率,一般以重复利用2~3次为宜.  相似文献   

20.
尖塘鳢的全人工繁殖及其胚胎发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永乐 《水产学报》2005,29(6):769-775
对尖塘鳢进行了全人工繁殖的研究和胚胎发育观察。尖塘鳢鱼苗经养殖和强化培育至1^+龄可达性成熟。经生态控制或人工催产可使其产卵,产卵率为65.6%~100%,受精率为85.1%~90.3%。尖塘鳢受精卵透明无色,整个卵子成茄子状或长梨形,长径1.3~2.4mm,短径0.56~0.7mm,卵黄囊中央有几十个脂肪球。受精卵细端具有由粘着丝组成的附着盘,盘宽0.15~0.17min,粘着丝长0.20~0.23mm,尖塘鳢卵子为端黄卵,在水温26.8~30oC时,受精后32min,出现第1次卵裂,受精后30h 25min仔鱼孵出,孵化率为76%~85.6%。刚孵出仔鱼全长2.9~3.11nm。卵黄囊颇大,长径0.8~1.1mm,短径0.35~0.6mm。4日龄仔鱼全长.3.5~3.9mm,肌节数7~10+14~17,可以平游,心跳为每分钟120~150次,卵黄基本吸收完,口能自主张合,可投喂人工饵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