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枣粘虫性信息素的结构鉴定、合成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工作表明枣粘虫性信息素为一元不饱和十二碳烯醇乙酸脂的多元体系。经触角电位和大田生测证明, E9 —— C12 :OA C +Z9——C12:OAC有强烈的诱蛾活性,在两者比例为8:2时诱蛾效果最佳。我们用此最佳比例于1983年初在我国首次合成了枣粘虫性诱剂——聚乙烯塑料管诱蕊。通对人工合成性诱剂的活性测定、诱蛾效果比较、剂量筛选,持效期鉴定,测报上的应用以及迷向法、诱捕法防治试验等工作,明确了枣粘虫性诱剂具有诱蛾活性强,不污染环境无残毒,有利于保护天敌,对人畜安全,经济简便等优点,当前在害虫的预测预报中有极重要的利用价值,是一种无公害的害虫防治新技术。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枣粘虫成虫性引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枣粘虫是我国红枣产区的重要害虫。为探求防治新途径,对成虫生物学与性引诱进行了初步研究。枣粘虫一年发生三代,各代成虫发生的始、盛、末期分别为:第一代3/上——4/上—4/下;第二代6/上——6/中——6/下;第三代7/上——7/下——8/中。雌雄性比在0.86∶1和1.19∶1之间。一般雄蛾羽化早於雌蛾。95%以上成虫集中于早晨5——8时进行交尾。雌雄多次交尾,雌蛾平均1.48次,雄蛾3次。成虫寿命一般为一周左右,雌蛾寿命长於雄蛾。田间性诱试验表明:活雌蛾性诱以3头和5头的雌当量效果最好;粗提液以乙醚为溶剂的诱蛾数量最高;摘取腺体以羽化后48小时摘取的诱捕效果较好。通过对雌蛾性腺体所产生的性信息素进行EAG——GC以及色质联仪分析,初步确定枣粘虫性信息素的成份是一元不饱和十二碳烯醇乙酸酯的多元体系。经微量臭氧化测定,双键位置在7位和9位。田间生测表明以反、顺——9——十二碳烯醇酯(E、Z——9—C_(12)∶OAC)在比例为80∶20和83∶17时对雄蛾的诱捕效果最高。  相似文献   

3.
几种性信息素对小菜蛾的诱集效果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4种小菜蛾性信息素的田间诱蛾效果和对小菜蛾防效试验表明,性信息素2号的田间诱蛾效果极显著高于其它3种性信息素,平均日诱蛾量达30.75±1.86 头,最高日诱蛾量194.00±8.95头;性信息素应用能使田间小菜蛾种群数量明显下降,与同类型同生育期正常用药的露地蔬菜相比,性信息素2号对小菜蛾幼虫的田间防效为84.74%,对蛹为79.34%.  相似文献   

4.
性信息素和糖醋酒液相结合的梨小食心虫诱捕装置试验表明,随着诱捕装置诱芯中添加的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含量的增加,诱蛾量趋于稳定状态不再增加,诱芯中性信息素最佳添加剂量为50 μg。诱芯添加最佳剂量性信息素与糖醋酒液相结合的诱捕装置,较传统三角形黏板诱捕器+诱芯装置的诱蛾量高出43.9%~60.8%;该处理可同时诱捕到的雌蛾,数量占总诱蛾量的16.0%。该诱捕装置不仅显著提高了诱蛾效果,也达到了省时省工、降低虫情监测及防治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小麦粘虫的虫情测报工作,以往主要以糖醋诱蛾法为主,但该方法受天气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为能提供更加准确的测报数据,初步研究了性诱剂测报粘虫的方法。结果表明,粘虫性诱剂能较准确地预测预报粘虫迁入蛾量和发蛾消长。  相似文献   

6.
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与诱杀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 ,系统研究了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与诱杀防治中的作用。小面积测报的多点试验结果表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产的性信息素诱芯与英国进口诱芯的诱蛾效果相当 ,明显优于江苏省金坛激素所的诱芯 ;性信息素对1、2代棉铃虫的诱蛾效果优于树枝把 ,对主要危害世代 3、4代的诱蛾效果低于树枝把 ;田间系统查虫查卵的趋势和发生量拟合度验证了上述结果。但当大面积棉田连片使用性信息素时 ,诱蛾效果与小面积测报效果有较大的差别。在 3、4代棉铃虫的蛾峰期 ,每 0 .13 4hm2 棉田放置 1个诱芯盆 ,当性信息素区田间蛾量急增进入盛发期时 ,田间卵量同时进入盛发期 ;当性信息素诱盆蛾量累计为全代蛾量 40 %和 80 %时 ,当天或第 2天田间累计卵量也达到全代卵量的 40 %和 80 %。不同用量试验结果表明 :在 3、4代棉铃虫的蛾峰期 ,每 0 .13 4hm2 棉田放置 1个诱芯盆 ,诱蛾效果较好且经济 ;与相同面积棉田内插放 40个树枝把的诱蛾效果比较 ,前者所诱棉田的雄蛾量降低 1.3 6~ 1.45倍 ,雌蛾交配率下降 3 5 .68%~ 44 .75 % ,落卵量减少 9.90 %~ 17.80 % ,幼虫量减少12 .3 6% ,蕾铃被害量下降 4.49%~ 10 %。  相似文献   

7.
小菜蛾性信息素剂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出了1种小菜蛾性信息素的新剂型。该新的剂型是以食用油为介质,200μL塑料离心管为性信息素的载体。该种剂型小菜蛾性信息素的含量在50μg时诱蛾效果最好。介质不同时,其诱蛾效果也不同,其中以花生油和蜂蜜作为介质时,诱蛾效果最好。性信息素剂型中加入抗氧化剂BHT和PRG能分别提高83.08%和50.25%的诱蛾量。在田间持续1个多月的诱蛾试验结果表明,新的剂型PLG小菜蛾诱捕率比目前常用的硅橡胶剂型提高了17.41%。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食用油对小菜蛾性信息素具有相当强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8.
2019年大理州草地贪夜蛾发生面积广、危害程度重,已成为玉米生产上第一大虫害。笔者根据草地贪夜蛾成虫趋光性、趋化性等生物学特征,设置性信息素和虫情测报灯监测点,监测草地贪夜蛾成虫在大理州发生情况。结果发现,成虫诱蛾量性信息素明显大于虫情测报灯;全年有2个明显的诱蛾高峰;1500 m以下低海拔热区诱蛾量大;低温霜冻致诱蛾量骤降;诱蛾量性信息素诱捕器距地面2.5m的明显高于诱捕器距地面1 m的。  相似文献   

9.
金化亮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0):175-177
[目的]筛选最佳有效的性信息素诱芯,为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与绿色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信息素不同剂量浓度、不同载体类型、不同诱捕器结构以及不同诱芯来源种类等几个方面全面测试比较了草地贪夜蛾的诱捕效果.[结果]信息素诱芯剂量浓度在1.0 mg时,诱蛾数量最多;橡皮头载体和毛细管载体引诱效果好,与棉芯载体效果差异显著;与其他几种诱捕器相比,船型诱捕器引诱效果最好,差异显著;4种不同信息素诱芯来源比较,以福建和北京某单位研制的诱芯效果最好,其中福建诱芯的总诱蛾、日均诱蛾量以及最高单次诱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诱芯,且杂虫比例最低.[结论]草地贪夜蛾诱捕效果受性信息素不同剂量浓度、载体种类、诱捕器类型和不同诱芯来源多个方面的综合影响,福建生产的诱芯可应用于闽南地区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与绿色防控.  相似文献   

10.
通过性信息素诱捕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试验,比较了性信息素诱测与测报灯诱蛾监测结果,发生高峰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诱蛾量也较多,在水稻二化螟测报上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采用单个性信息素腺体的分析技术,研究了枣粘虫(AncylissatovaLiu)第一代雌成虫性信息素组分的精确比例。研究结果表明:枣粘虫的性信息素由4个组分组成,即E9-C12:0AC(Ⅰ)、Z9-C12:OAC(Ⅱ),7,-C12:OAC(Ⅲ)和Z7-C12:OAC(Ⅳ),各组分精确比例为Ⅰ:Ⅱ:Ⅲ:Ⅳ=52:35:6:7;E9/Z9的比例为60.9±7.8%E,E9/Z9比例的变异系数C.V=10.3%。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单雌性信息素腺体的含量平均为5.8±3.3ng,各组分的含量分别为3.02(Ⅰ),2.03(Ⅱ),0.35(Ⅲ),0.40ng(Ⅳ)。  相似文献   

12.
枣蠊翅小卷蛾内生殖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为害枣树的重要害虫之一——枣蠊翅小卷蛾又名枣粘虫的内生殖系统。对雌、雄两性的内生殖器作了仔细的形态观察。雄性内生殖器包括1个辜丸,2条输精管、1对贮精囊、复射精管、单射精管及附腺。雄性外生殖器包括阳具和抱握器。雌性内生殖系统包括1对卵巢、两根侧输卵管和1条中输卵管、授精囊及附腺。雌性外生殖器包括交配囊、产卵器及附属构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微孢子虫对枣镰翅小卷蛾和桃小食心虫成虫的侵染作用,探讨微孢子虫在调控其种群消长方面的作用。【方法】采用光学显微镜镜检法检测年度或不同代间枣镰翅小卷蛾和桃小食心虫的微孢子虫感染水平;用ImageJ 1.41图形处理软件测量其翅面积大小。【结果】枣镰翅小卷蛾雌雄蛾越冬代、第1代和第2代的微孢子虫感染水平逐渐上升,差异极显著;成虫个体大小(翅面积)随感染水平升高而显著减小。2009和2010年前、中、后期羽化的桃小食心虫雄蛾感染水平均依次升高,差异极显著;其前、中期雄蛾个体大小差异不显著,而中期雄蛾个体显著大于后期。【结论】微孢子虫对枣镰翅小卷蛾和桃小食心虫有较强的侵染力;周期性地造成其越冬代感染水平降低,表明微孢子虫侵染造成枣镰翅小卷蛾和桃小食心虫越冬虫态大量死亡,或造成其发育迟缓、个体变小,说明微孢子虫在调控2种害虫种群消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枣镰翅小卷蛾是目前陕北红枣产区的一种重要害虫,其越冬老熟幼虫在每年9月中下旬有向下爬行在主干翘皮出化蛹越冬的习性。利用该虫这一生物学特性,研究使用无公害粘虫胶涂抹在枣树主干上,形成一粘虫胶环来粘捕枣镰翅小卷蛾幼虫。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粘虫胶涂抹宽度为20cm时效果最好,越冬蛹数量及来年的虫口数和枣树受害率大大降低,防治效果能达到85%以上。利用无公害粘虫胶粘捕幼虫的方法可明显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轻环境污染,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值得在实际生产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枣树萌芽展叶期害虫与天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延安枣树萌芽展叶期的主要害虫与天敌进行初步调查,发现害虫27种,分属于4目20科;天敌13种,分属于2纲4目7科。延安枣树萌芽展叶期的主要害虫有5种:红缘天牛(A sias ha lo-d end ri)、枣飞象(S cy thropus yasum atsu i)、枣叶虫(C ryp tocepha lus sp.)、枣镰翅小卷蛾(Ancy lis(Anchy lop era)sativa)、枣瘿蚊(Contarin ia sp.),其中红缘天牛最多,已成为危害枣树的优势种。对于天敌方面,主要以捕食性的瓢虫类和食虫蜘蛛为主,其中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 tempunctata)最多。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冬枣和雪枣园害虫的系统调查分析,明确了2个品种枣园的主要害虫为枣瘿蚊、棉蚜、枣星盾蚧、枣镰翅小卷蛾、斑衣腊蝉、麻皮蝽、褐刺蛾、榆紫叶甲、黄曲条跳甲和大青叶蝉等。2个品种之间只有麻皮蝽差异显著,其余差异均不显著。主要害虫多数发生在5-7月份的枣树萌芽期至青果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木枣枝条和不同处理枣吊的挥发性组分和含量,分析枣镰翅小卷蛾对不同处理枣吊的行为反应,为生产上应用植物源引诱剂防治枣镰翅小卷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和GC-MS,分析木枣枝条和不同处理枣吊的挥发物成分,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AG)和Y-嗅觉仪,测定枣镰翅小卷蛾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结果】木枣枝条的挥发物成分有9种,主要挥发性组分为萜类和酯类化合物;木枣不同处理枣吊共有的挥发物成分有17种,多为萜类、酯类和醇类化合物。健康枣吊、人工机械损伤枣吊和虫害枣吊相比,三者在挥发性组分组成及比例上均存在差异,并且在遭受虫害后,木枣枣吊可释放出虫害诱导型挥发物乙酸-4-己烯-1-醇酯。枣镰翅小卷蛾成虫对木枣的触角电位(EAG)反应表明,枣镰翅小卷蛾成虫对枝条有强烈的刺激反应,且雌虫的反应值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雄虫。行为测试结果显示,当木枣枣吊受到机械损伤后,其对枣镰翅小卷蛾的趋向选择产生了驱避行为,而健康和虫害枣吊则具有明显的吸引作用。【结论】木枣不同部位释放的挥发物成分并不相同,在健康和虫害枣吊所释放的挥发物成分中,含有对枣镰翅小卷蛾起引诱作用的成分。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的组分,阐述了性信息素的感受与调控机制和应用性信息素监测和防治斜纹夜蛾技术,分析了影响性信息素诱捕效果的因素,并展望了斜纹夜蛾性信息素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法防治梨小食心虫试验初报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2007年在陕西省蒲城县梨园用3种性信息素对梨小食心虫进行了迷向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日本迷向丝和中捷性诱芯对梨小食心虫有很好的迷向效果,且方法简单,持效期长,无公害。在不喷化学农药条件下迷向处理37 d后,25根/667 m2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达97.19%,防效为81.61%;200枚/667 m2中捷性诱芯的迷向率为93.46%,防效为73.72%;由此可见,迷向丝和中捷性诱芯可推广应用于梨小食心虫的防治工作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