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凋萎病对杨梅的氮吸收和分配的影响,本文就发生凋萎病的杨梅树有病症、无病症当年抽生新技的叶片、枝干(包括韧皮部和木质部)以及2-3年生老龄叶片、枝干(包括韧皮部和木质部)、根(包括韧皮部和木质部)与健康杨梅树的相对应部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杨梅感染凋萎病后严重影响总氮在植物体内的分配及植物从土壤内吸收氮的总量。杨梅发病植株有病症和无病症的新梢叶片和新枝、老枝和根的韧皮部氮含量与健康植株相似,没有明显差异。发病杨梅植株表现症状和不表现症状的新枝木质部、根木质部的氮元素含量明显低于健康植株。发病植株的2-3年生老龄叶片、老龄枝木质部的氮含量明显高于健康植株。发病植株根围土壤的速效氮含量明显低于健康植株。本文研究结果将为杨梅凋萎病发生机理的探索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2.
凋萎病是杨梅产业的重大病害,为研究凋萎病树硼元素分配的变化和施硼对发病率的影响,本文测定病树与健康树(CK)的根、枝和叶等部位的硼含量、根际土壤速效硼含量,并且设计兑水浇施1.5、3.0、6.0、9.0 g/m2硼砂至杨梅苗圃地,0.75、1.5、3.0和4.5 g/m2成年树滴水线沟施硼砂,不施硼砂的作对照,调查施硼对凋萎病发生率。结果表明,凋萎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硼在杨梅树体内的吸收和分布。病树上有病症嫩梢的干枯叶片、没有病症的嫩梢叶片和老龄叶片的硼含量分别比CK显著低8.11%、6.04%和7.56%,病树表现症状的嫩梢枝皮、不表现症状的嫩梢枝皮和根部皮硼含量分别比CK显著高7.94%、9.76%和11.77%,病树根际土壤的速效硼含量比CK显著高29.03%,差异显著;病树无病症嫩梢枝干和根部干硼含量低于CK。9 g/m2硼砂处理杨梅苗木发病率比对照高7.4%,1.5 g/m2硼砂处理成年杨梅树发病率比对照降低7.6%,其他苗圃地和成年树处理发病率均无显著变化。本文研究结果将为开发杨梅凋萎病的综合防控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凋萎病为当前杨梅生产的主要病害,会造成死树毁园的严重后果。通过6年生产调查、多效唑过量破坏性和园间矫治试验,进一步明确了凋萎病发生原因、症状和矫治技术。通过采取停用多效唑、养梢促根、增施肥料、合理修剪、土壤修复、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取得较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靖州县杨梅腐烂病的发生面积、分布与危害、发病特点、发病规律、发病原因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从加强培训宣传、搞好试验示范、制定杨梅腐烂病防治技术操作规程、大力推广杨梅病虫害绿色防治综合防控技术四个方面给出了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5.
杨梅生产采用智能大棚设施栽培,改变露地栽培晴雨多变、干湿难控、病菌多样杂合、经济效益低下的复杂状况。实行智能大棚后,通过综合集成技术,使杨梅枯枝病新病发生率下降90%以上,防治有效率达100%,治愈率提高3倍以上,果实成熟期提早15~30d,品质提升,经济效益增加5倍以上。该技术为杨梅枯枝病感病植株防治并尽快恢复投产,优质果率显著提高,果园经济、生态效益提升提供了新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6.
杨梅是重庆伏淡季重要的小水果之一。果蝇是杨梅最重要的害虫,对杨梅商品外观、食用价值影响非常严重。本文根据重庆杨梅的栽培特点和总结防治果蝇的生产实践,提出绿色生态的杨梅果蝇防治技术。包括绿色生态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对绿色杨梅鲜果的生产提供重要的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7.
由菲律宾宿务一位化学研究人员研制出来的一种有机杀菌剂Antica可以有效防治杧果炭疽病和疮痂病。这种有机杀菌剂是一种植物源杀菌剂,其有效成分主要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研究人员在杧果研究开发中心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在防治杧果炭疽病和疮痂病方面,Antica和目  相似文献   

8.
西宁地区草坪常发病害及其药物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叙述了锈病,白粉病,叶斑病,黑粉病,猝倒病和幼苗凋萎病等草坪病害的发生因子,侵染对象,发病症状及其药物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杨梅炭疽病,以抱子和菌丝在被害树的嫩梢上越冬,次年传播为害。杨梅叶片被害初期,两面产生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病斑,扩大后呈黑色小粒点,晴天病斑易破裂穿孔;嫩梢被害,则布满点点病斑,逐渐变成秃枝。一般在5月上中旬开始发病,8月上中旬进入发病高峰期,常造成大量烂果、落果。根据该病发生规律,可采取以下综合防治措施:1增施有机肥杨梅树对肥料三要素很敏感,多施氮肥则会使杨梅枝叶徒长,诱发病害。宜于抽梢前和采果后分两次施肥,每次每666.7m~2施草木灰、腐熟堆肥和人畜肥等有机肥 1000~1500kg,以利杨梅…  相似文献   

10.
杨梅油桐尺蠖为暴食性害虫,研讨发生规律与测报防治技术,对于综合控制虫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监测调查,探明了杨梅油桐尺蠖生物学特性与发生消长规律,在浙江临海、黄岩等杨梅主产区,年发生2-3代,以5月下旬至6月初,8月下旬至9月上旬和10月上旬发生危害重,全年发生危害呈明显三个高峰期。,寄主植物、栽培管理、自然天敌和气候条件对杨梅油桐尺蠖发生有较大影响,制定了杨梅油桐尺蠖测报方法,确立了虫口发生基数与危害、虫口发育进度和农事管理等监测调查与发生期、发生量与发生程度预报方法,提出了防控对策和诱杀成虫、整形修剪、生物防治、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为虫害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已在生产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杨梅赤衣病是近年来新发现为害杨梅枝干的病害 ,过去很少报道。该病在杨梅主产区浙江丽水、青田等地普遍发生 ,发病率达 5 0 %以上 ,并有进一步扩展蔓延之势 ,严重影响杨梅生产发展。笔者于1998~ 2 0 0 0年 3年间 ,对该病进行研究 ,探索出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1 发病症状 该病为害杨梅枝干 ,以主枝、侧枝发病较多 ,一般多从分枝处发生。发病后的明显特征是被害处覆盖一层薄的粉红色霉层 ,故称赤衣病。病发初期在枝干背光面树皮上可见很薄的粉红色脓泡状物 ,次年 3月下旬开始在病斑边缘及枝干向光面出现橙红色痘疮状小泡 ,散生或彼此相连…  相似文献   

12.
<正>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蚕蛹加工岗位团队研发的“家蚕微粒子病全程防控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该项技术针对家蚕微粒子病无药可治、蚕种生产新常态下防控形势严峻、防治技术缺乏等问题,系统研发了家蚕微粒子病的治疗药物和系列消毒剂、微粒子病交叉感染防控技术、蚕种高温处理技术、蚕沙消毒-堆肥一体化技术等,形成了一套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程覆盖、立体防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出适宜云南昭通地区防治苹果黑星病的优良杀菌剂,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进行了6种杀菌剂(组合)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6种杀菌剂(组合)在推荐剂量使用时,对苹果生长发育均无不良影响。且6种药剂对苹果黑星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施药10d后保护效果均在60%以上,其中20%氟唑菌酰羟胺SC和200g/L氟酰羟﹒苯甲唑SC对苹果叶片和果实的保护效果均高于90%,防效显著,生产上可作为首选药剂广泛推广使用。其次是40%苯醚甲环唑SC和40%腈菌唑SC对苹果黑星病的防治效果较理想,对苹果叶片和果实的防治效果在80%以上,可作为防治苹果黑星病的有效药剂与首选药剂交替喷施。  相似文献   

14.
南志标 《猪业科学》2001,18(4):M1-M4
我国已发现36种病原真菌危害苜蓿.在我国已知苜蓿病害中,分布较广且危害较大的有锈病(Uromyces striatus)、霜霉病(Peronospora aestivalis)、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白粉病(Erysiphe pisi和Levillula leguminiarum)、夏季黑茎病(Cercospora medicaginis)、黑茎和叶斑病(Phoma medicaginis)、黄斑病(Pyrenopeziza medicaginis)和轮斑病(Stemphylium botryosum)等8种.此外,对镰刀菌腐病(Fusarium spp)、炭疽病(Colletotichum trifolii)以及我国尚未发现的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megasperma)、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和细菌性凋萎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 insidiosum)亦应给予充分的注意.在建立苜蓿病害综合防治体系中,应强调系统的观点和长期的观点.防治苜蓿病害的最有效途径是采取一切措施保证苜蓿旺盛的生长.苜蓿病害综合防治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抗病品种,不同种或品种的牧草混播,播种前应用杀菌剂处理种子,科学施肥,合理利用草地和早春焚烧苜蓿残茬等.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苜蓿病害及其综合防治体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我国已发现36种病原真菌危害苜蓿。在我国已知苜蓿病害中,分布较广且危害较大的有锈病(Uromyces striatus)、霜霉病(Peronospora aestivalis)、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白粉病(Erysiphe pisi和Levillula leguminiarum)、夏季黑茎病(Cercospora medicaginis)、黑茎和叶斑病(Phoma medicaginis)、黄斑病(Pyrenopeziza medicaginis)和轮斑病(Stemphylium botryosum)等8种。此外,对镰刀菌腐病(Fusarium spp)、炭疽病(Colletotichum trifolii)以及我国尚未发现的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megasperma)、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和细菌性凋萎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insidiosum)亦应充分的注意。在建立苜蓿病害综合防治体系中,应强调系统的观点和长期的观点。防治苜蓿病害的最有效途径是采取一切措施保证苜蓿旺盛的生长。苜蓿病害综合防治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抗病品种,不同种或品种的牧草混播,播种前应用杀菌剂处理种子,科学施肥,合理利用草地和早春焚烧苜蓿残茬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筛选防治梨锈病的有效杀菌剂,给梨园锈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六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六种杀菌剂对梨锈病的防治均有效果。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25 ga.i./hm2对梨锈病的防治效果最佳,药后8d达到64.56%;250 g/L吡唑醚菌脂乳油180 ga.i./hm2起效最快,防治效果次之,为59.27%。[结论]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25 ga.i./hm2和250 g/L吡唑醚菌脂乳油180 ga.i./hm2防治梨锈病的效果好,且对病斑均有治愈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根据平凉市近几年布鲁氏菌病的人间发病情况及畜间免疫净化现状,查找防控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提出具体的防治策略,为平凉市科学有效防控布鲁氏菌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查询《中国农药信息网》,统计分析了我国在杨梅上的农药登记情况。截至2021年7月,我国杨梅用农药登记产品共计49个,以浙江省和江苏省企业登记居多,毒性均为低毒或微毒;登记的农药类别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占登记农药总数的28.6%、63.3%、2.0%和6.1%,防治杨梅褐斑病和介壳虫的登记产品数量较多;49个登记产品涉及10种剂型、27种有效成分,其中只有阿维菌素、吡唑醚菌酯、喹啉铜和乙基多杀菌素4种农药在GB 2763-2019有相应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建议我国加快杨梅用农药登记,尽快制定在杨梅上已登记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以保证我国杨梅产业的安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疫病防治历来是养猪业成败的关键,根据病因可把疫病归纳为六大类,即传染病、内科病、外科病、产科病、寄生虫病及中毒病,在实践中,猪的传染病对养猪生产威胁最大,由于生猪的流动频繁,病原体自身的繁殖变异迅速,给规模猪场的传染性疫病防控提出了新的挑战,现在规模猪场养殖都是采取立体式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20.
杨梅赤衣病是近年来新发现为害杨梅枝干的病害 ,过去很少报道。该病在杨梅主产区浙江丽水、青田等地普遍发生 ,发病率达 50 %以上 ,并有进一步扩展蔓延之势。1 症状  该病为害杨梅枝干 ,以主枝、侧枝发病较多 ,一般多从分枝处发生。发病后明显的特征是被害处覆盖一层薄的粉红色霉层 ,故称赤衣病。发病初期在枝干背光面树皮上可见很薄的粉红色脓疱状物 ,次年 3月下旬开始在病斑边缘及枝干向光面出现橙红色痘疮状小疱 ,散生或彼此相连成病斑 ,可布满整个主干主枝向光面。约 50天后 ,整个病斑上覆盖粉红色霉层 ,干燥时到处飘散。2 病原及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