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家蚕性别与生理生化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蚕茧生产上,家蚕的雌雄比为1:1,由于雌雄蚕的经济性状存在明显差异,近几年,蚕业工作者提出可在生产上推行"雌雄分养、专养雄蚕"的新举措.归根结底,雌雄蚕之间经济性状的差别是由于其生长发育及内在的生理代谢差异所引起的.本试验重点分析了家蚕性别与5龄逐日体重、丝腺鲜重、血液蛋白含量和过氧化氢酶等生理生化性状的关系,同时分析了家蚕5龄血液蛋白含量与经济性状的相关关系,以期通过生理生化的研究,为家蚕性别控制、雌雄分养、专养雄蚕的生产化提供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家蚕性别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为了查明专养雄蚕的经济价值,以限性形蚕品种科1号及科2号为材料,对雌雄蚕在经济性状上的差异作了一系列的调查,得到以下结果: (一)雄蚕优于雌蚕的经济性状有:5龄丝腺成长倍数大,5龄食下量少,对高温多湿的抵抗力强,蛰中经过短,4龄起蚕健蛹率高,茧层率高,茧丝长及解舒丝长长,茧丝纤度细,净度优,出丝率高。 (二)雄蚕与雌蚕相仿的性状有:幼虫经过、消化率、对胃肠型脓病的抵抗性、万蚕产茧层量、茧层量、茧丝量。 (三)雌蚕计量大于雄蚕的性状有:蚕体重、万蚕产茧量、全茧量、纤度。 (四)解舒率因受环境的影响较大,雌雄间没有一定的倾向。 (五)分析了雌雄蚕经济性状发生差异的原因,並指出了养雄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雌雄茧丝性状差异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家蚕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L×P杂交种作为材料,调查了雌雄性别之间茧丝若干经济性状的差异性。结果全茧量雌比雄重0.347g,茧层量雌比雄重0.044g,茧层率雌比雄低2.38个百分点。茧丝纤度雄比雌细0.197dtex,干茧出丝率雄比雌高出1.99个百分点,茧丝长雄比雌长38.36m。雌雄茧丝质性状虽有差异,但在显著水平а=0.05下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四川蚕业》2017,(1):18-20
大量的研究证明丝茧育中雄蚕的经济价值远高于雌蚕,雄蚕与雌蚕相比,据统计专养雄蚕比雌雄蚕混养,产丝量可增加15%,提高经济效益10%左右~([2])。因此在蚕业生产上实现专养雄蚕是21世纪家蚕育种的主要方向之一。伴性赤蚁蚕温敏致死性的发现,为实现专养雄蚕的目标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本研究通过杂交、回交方法将sch基因分别导入优良现行品种,以提高伴性赤蚁经济性状,获得新育种素材,为进一步培育伴性赤蚁雄蚕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雌雄蚕饲料效率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是雌雄异体昆虫,雌雄家蚕在诸多性状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如雄蚕茧比雌蚕茧茧丝纤度细、净度高、缫丝品位高等.本文着重调查雌雄蚕的食下量、消化率及茧层饲料效率等方面的差异.蚕一生中摄食桑叶量的80~85%是在5龄被食下的,故一般用五龄食下量代表蚕的摄食量.茧层饲料效率(又称叶丝转化效率)可表示为:茧层饲料效率=茧层量/五龄食下量×100%.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性别的家蚕进行饲养,其结果调查如下:食下量雌蚕较雄蚕多,消化率雌蚕较雄蚕低,熟蚕丝腺量 雌较雄的重,而遗腹丝雌较雄的轻,全茧量雌的较雄的重,茧量雌雄无差异,茧丝量雌较雄的轻,茧丝长雌较雄的短,这说明饲养雄蚕的经济效益比雌蚕高。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以广西年饲养量最多的家蚕品种两广二号为研究对象,调查其雌雄个体间饲料转化效率。结果表明:两广二号雄蚕个体平均食桑量4龄期为雌蚕的92.26%、5龄期约为雌蚕的94.02%,整个大蚕期雄蚕个体的平均食桑量为雌蚕的93.80%;50kg桑叶产全茧量雄蚕为5.57kg,是雌蚕的87.01%,显著低于雌蚕;50kg桑叶产茧层量雄蚕比雌蚕的高6.78%,说明两广二号品种的雄蚕叶丝转化率略高于雌蚕,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氟离子在雌雄家蚕中肠和头部的吸收累积情况,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研究材料,按照常规方法饲养到5龄起蚕时,对2品种家蚕进行雌雄鉴别,并将其分区饲养.添氟组喂食经200mg/kg 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另设清水对照组,检测不同性别家蚕中肠和头部氟离子浓度的积累情况.结果表明,在中肠中,对照组734和T6雄蚕氟离子浓度分别高雌蚕1.20倍和1.03倍,添氟组734和T6雄蚕均是雌蚕的1.05倍.734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67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58倍.T6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22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20倍.在头部,对照组734和T6雄蚕分别是雌蚕1.39倍和1.08倍,添氟组734和T6雄蚕分别约是雌蚕的1.10倍和1.03.734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10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39倍.T6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10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03倍.两种组织中,均表现出雄蚕中的氟离子浓度高于雌蚕的.  相似文献   

9.
雌雄茧丝性状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为材料,研究了雌雄性别之间蚕茧及其茧丝若干经济性状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平均全茧量雌比雄重,约0.297g;平均茧层率雌比雄低,约4.07个百分点;平均茧层量雌雄间比较接近,雌雄性别间全茧量、茧层率的差异在显著水平a=0.01下达到极显著水平。平均茧丝纤度雄比雌细0.188dtex,干茧出丝率雄比雌高出3.2个百分点,强力雄比雌大0.191CN/dtex,伸长率雄比雌高出1.02个百分点,雌雄性别间这些性状的差异在显著水平a=0.05下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雄茧平均茧丝长比雌茧的增长4.69%,平均纤度粒内百回均方差比雌茧的减小0.14。  相似文献   

10.
<正> 家蚕雌雄个体间经济性状存在着明显差异。雄蚕食桑少,叶丝转化率、茧层率和出丝率高,专养雄蚕能够有效提高蚕茧生产效益。雄蚕的茧丝纤度细,专养雄蚕能够克服雌雄混养时蚕茧大小不一,茧丝纤度开差大的问题,能够有效提高生丝品质。  相似文献   

11.
专养雄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正>家蚕是雌雄异体昆虫,需通过雌雄个体间的交配来繁殖后代,养蚕生产上所用蚕种的雌雄比例为1:1。由于雄蚕体质强健、好养、饲料效率高、茧丝品质好、雄蚕茧出丝率比雌蚕茧高20%左右。如果能全部饲养雄蚕,可在不增加成本的条件下多产丝15%。因此,在生产上光养雄蚕是科技工作者梦寐以求的目标。 要做到光养雄蚕,就必须在卵期或尽可能早地在幼虫期将雌雄蚕分开,以及用生理学方法将胚胎期雌转化为雄,或使用各种手段控制只有雄蚕孵化。要在早期将雌雄蚕分开,一般用限性遗传的手段。限性遗传是指某一性状只限于在一种性别上表现的性连锁遗传现象,家蚕的限性遗传也称W染色体连锁遗传,现在生产上所用限性品种是通过诱变方法使带有标志基因的常染色体片段易位到W染色体上育成。已育成卵色、蚕体色、茧色  相似文献   

12.
家蚕肠道菌群与蚕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健康性密切相关。为了解家蚕肠道细菌的多样性及雌、雄个体间肠道细菌类群的差异,通过应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的方法分析家蚕5龄第3天雌、雄幼虫中肠内容物中的细菌类群,共发现5 578个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包括14个门、21个纲、30个目、71个科、120个属的细菌,雌、雄个体在上述分类阶元共有的肠道细菌菌群分别为8、9、20、38和46种。在属水平上对细菌菌群构成的分析显示,雄蚕肠道中的主要优势细菌为代尔夫特菌属Delftia、橙单胞菌属Aurantimona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嗜糖假单胞菌属Pelomonas、青枯菌属Ralstonia、台湾温单胞菌属Tepidi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阿斯普罗单胞菌属Aspromonas、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雌蚕肠道中的主要优势细菌为代尔夫特菌属Delftia、橙单胞菌属Auranti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嗜糖假单胞菌属Pelomonas、佩特罗菌属Petrobacter、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台湾温单胞菌属Tepidimonas、狭义的梭菌属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阿斯普罗单胞菌属Aspromonas。其中,雄蚕肠道中有23个属的细菌丰度是雌蚕的1.5倍以上,在雌蚕肠道中有7个属的细菌丰度是雄蚕的1.5倍以上,表明雌性与雄性家蚕肠道细菌类群的组成和比率存在明显差异。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聚类分析显示,家蚕肠道中的优势细菌属可分为2个大类。家蚕肠道细菌的多样性研究结果可作为探讨雌蚕和雄蚕经济性状差异的新线索。  相似文献   

13.
家蚕平衡致死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蚕平衡致死系的研究徐安英,李木旺,费美华,黄君霆(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家蚕雄蚕体质强健,饲料效率高,雄蚕茧出丝率比雌蚕高20%,而养蚕生产上所用蚕品种一般是雌雄比各占50%,如果光养雄蚕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条件下,多产丝15%,并且,雄蚕丝质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明家蚕的耐氟性机制以及耐氟性在不同性别蚕体间的差异,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材料,自5龄起蚕开始分雌雄喂食清水和200 mg/kg 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检测幼虫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变化。添食氟化物后耐氟和敏感家蚕品种5龄幼虫中肠的GST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比较一致,且与对照组相比酶活性均呈增高趋势;敏感品种734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486倍,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529倍。敏感品种734对照组5龄幼虫在试验第3天头部的AChE酶活性显著升高,但添氟组雄蚕在试验第2天AChE酶活性即显著升高,而雌蚕的AChE酶活性在整个5龄试验期均呈平缓下降趋势;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雄幼虫的AChE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大,酶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也与对照组较为一致,均在第3天出现最低值;2个品种添氟组AChE酶活性的性别差异与GST相反,即雄蚕的AChE平均活力大于雌蚕。推测氟化物处理后耐氟家蚕品种仍然能够保持AChE酶活性水平,从而呈现对氟化物的耐受性;2种类型解毒酶活力在雌雄家蚕间的差异可能暗示同一品种雄蚕的耐氟能力较多涉及靶标抗性,而雌蚕的耐氟能力较多依赖于代谢抗性。  相似文献   

15.
添食壳寡聚糖对家蚕茧质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夏芳、秋白品种为对象,研究添食壳寡聚糖对家蚕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龄蚕和5龄雄蚕添食壳聚糖与对照相比,蚕的生长和茧质指标均无明显差异;5龄雌蚕添食壳聚糖与对照相比,解舒率显著增加,平均粒茧落绪次数显著减少,而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家蚕性别与两种乙酰胆碱酯酶基因转录表达的关系,采用辛硫磷对5龄第3d的雌雄家蚕进行诱导,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研究两基因在雌雄家蚕的脑和脂肪体中的表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农药诱导后在雌雄家蚕的脑表达量均有所增加,雌家蚕ace1,雄家蚕ace1,雌家蚕ace2,雄家蚕ace2表达程度分别增加了70.50%、5.76%、217.00%、35.83%;在家蚕的脂肪体中ace1的表达量减少,ace2的表达量略有增加,且雌家蚕ace1,雄家蚕的ace1表达程度分别减少了5.37%、34.90%,雌家蚕ace2雄家蚕ace2表达量分别增加了9.32%、6.96%。研究表明,ace1和ace2在雄家蚕的脑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雌性家蚕,推测这可能是导致雌雄家蚕对农药抗性差异的原因;在农药诱导后,ace2在脂肪体里的表达和ace1的表达趋势相反,推测ace2在农药中毒发挥更加重要的代谢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家蚕的抗性品种选育和开发针对鳞翅目害虫的高效杀虫剂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家蚕单交组合选育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降低杂交种制种成本和提高家蚕品种经济性状的目的,以家蚕非减数分裂孤雌生殖产生的雌蚕为雌性亲本,选取限性卵色蚕的雄蚕为雄性亲本,配制成杂交组合。经过近10年的研究,现已初步解决了这种单交型式中孤雌生殖系孵化率低下和限性卵色系经济性状不良等实用技术问题,组配成的单交组合无11×卵36在实验室饲养的主要经济性状均超过对照品种秋丰×白玉,特别是鲜茧出丝率较对照品种提高15.70%。  相似文献   

18.
在蚕茧生产上 ,因生理因素决定着雌雄个体间经济性状存在着明显差异。由于雄蚕具有食桑少 ,叶丝转化率、茧层率和出丝率都比雌蚕高的特点 ,因此专养雄蚕比常规雌雄混养 ,其养蚕与制丝效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丝茧生产的雄蚕化一直是蚕业科技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也是新世纪提高蚕茧出丝率的重大举措。近年来 ,各地不断将浙江农科院利用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培育的雄蚕杂交种试用于农村丝茧生产 ,取得成功。为全面提升我市蚕桑业优势 ,增强茧丝绸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及时了解雄蚕品种对江苏中部地区长江北岸的气候、叶质及饲养管理等方面的适应性 ,…  相似文献   

19.
Ⅰ前言家蚕染色体研究,从外山(1894)开始,以雄蚕为材料,认为染色体数是14,但谷津(1913)发现为28,以后胜木(1918)、小熊(1919)、川口(1923)等均有研究.田中(1917)发现伴性油蚕,在实验上证明家蚕性型是尺蠖型(Abraxas),雌为异质性.但究竟为zw抑为zo尚未明确,川口(1928)发现家蚕雌卵母细胞染色体亦为  相似文献   

20.
采用我们课题组前一阶段从家蚕sch群体中选育出来的对高温干燥催青条件敏感的sch种为父本,与广东生产品种“新九”相交制成杂种一代,作雄蚕饲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其F_1雌性个体在高温干燥催青条件下不孵化,而雄性个体能正常孵化,且雄性个体的幼虫成活率及蛹羽化率相当高,可见高温干燥催青条件对该杂交组合F_1雄性个体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的不良影响极小。该杂交组合的雄蚕饲育比雌雄混养和雌蚕饲育的饲育成绩明显好得多,只要解决了正反交均能控制F_1雌性个体不孵化和提高丝茧经济性状的技术关键问题,在丝茧生产上推广雄蚕饲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