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水肥处理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及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水肥处理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分析了四种水肥处理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水肥处理下,冬小麦干物质在全生育期内变化相似,总体表现为“慢-快-慢”的增长趋势.高水、中水处理的干物质净积累量(NDMA)和群体生长率(CGR)峰值均出现在拔节-抽穗期,而低水、零水处理(低水中肥、零水零肥)的NDMA和CGR峰值均出现在抽穗-灌浆期.不同的水肥处理条件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干物质在根、茎、叶和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变化显著.水肥胁迫严重时,在根中的分配系数增大,而在籽粒中的分配系数减小,从而影响产量;中水以及中、低肥水平下可以获得较高的籽粒分配比例.干物质的积累过程拟合精度排序为:三次曲线模型> Logistic模型>S曲线模型.  相似文献   

2.
旱稻新品种洛稻998产量形成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在河南洛阳对洛稻998的生长发育进程、灌浆期内的积累系数、上三叶LAI和灌浆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洛稻998灌浆期内的积累系数越高,其产量也越高;灌浆速度曲线为单峰曲线;上三叶LAI动态曲线在灌浆期内随着籽粒的逐渐充实而呈下降趋势;各生育时期干物质运转总趋势相同,呈现出前期慢、中期快、后期慢的特点,即拔节至抽穗期增长速度最快,抽穗至抽穗后20d次之,最高分蘖至拔节期增长速度较为缓慢,至抽穗期各播期均达到峰值,呈“S”形曲线;播期对其生长发育进程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基于全波段冠层高光谱以及变换光谱的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的遥感估算方法,以2016、2017年冬小麦田间试验为基础,通过对冠层光谱和地上部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筛选拔节期、抽穗期的冬小麦冠层光谱、一阶导数光谱、对数变换光谱和连续统去除光谱对地上部生物量的敏感波段,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分别建立拔节期和抽穗期基于SPA算法的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估测模型,再与基于任意两波段组合的最佳归一化光谱指数、比值光谱指数、差值光谱指数和已报道光谱指数的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估测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SPA算法较好地利用了全波段冠层光谱信息,并显著降低了光谱维度,不同变换光谱的地上部生物量敏感波段个数在4~14之间;(2)拔节期和抽穗期冠层光谱与地上部生物量的相关性高于开花期和灌浆期,各生育时期一阶导数光谱与地上部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优于连续统去除光谱、对数变换光谱和光谱指数;(3) 利用抽穗期一阶导数光谱敏感波段建立的预测模型和验证模型达到了较高的精度,其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78和0.87 t·hm-2,验证模型的决定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 0.84和0.69 t·hm-2,预测相对偏差为2.74。这说明,抽穗期是估算地上部生物量的最佳生育时期,且基于冠层一阶导数变换光谱,结合连续投影算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所构建抽穗期地上部生物量估算模型具有最优的精度和预测能力,可用于地上部生物量的定量估算。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西北春麦区Apsim-Wheat模型的模拟精度及适应性,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2015-2018年田间试验数据为基础,采用基于参数筛选法(Morris)和基于方差分解法(Sobol)分析了Apsim-Wheat模型中作物品种参数、土壤参数及田间管理参数对小麦产量的敏感性,并分析比较了两种方法对模型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用Morris法得到的对小麦产量敏感的参数分别为始花期积温(TFI)、出苗到拔节期积温(TEOJ)、春化敏感指数(VS)、田间持水量(DUL)、萎焉系数(LL15)、小麦萎焉系数(WheatLL)、播种日期(sowing date)、播种密度(sowing density)、播种深度(sowing depth);用Sobol法得到的对小麦产量敏感的土壤参数及田间管理参数与Morris法相同,而得到的敏感作物品种参数不同,分别为春化敏感系数(VS)、开花期积温(TF)、出苗到拔节期积温(TEOJ)、潜在灌浆速率(PGFR)、光周期敏感指数(PS)、灌浆期积温(TSGF);在Morris法和Sobol法下Apsim-Wheat模型中对小麦产量最敏感的参数均是作物品种参数,且多与品种积温、春化及光周期等参数有关,分别占总敏感性的73.85%和62.9%,土壤参数及田间管理参数对小麦产量的总敏感性分别为26.15%和37.1%,占比较小。综合来看,Morris法和Sobol法均可筛选出对小麦产量敏感的参数,且在调整土壤参数和田间管理参数时,两者具有可替代性;在调整作物品种参数时,可以依据地区实际情况,结合两种方法各自优势,快速筛选出模型敏感参数。  相似文献   

5.
扬粳9538单产650kg/667m2以上群体质量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表明,水稻单产与抽穗期干物重、抽穗期LAI、成熟期穗数呈二次曲线相关,与成熟期干物重、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呈直线相关。扬粳9538单产650 kg/667m^2以上适宜的群体质量指标为:抽穗期的干物重780.2 kg/667m^2,LAI为7.47,成熟期适宜穗数24.41万/667m^2;并着力提高成熟期干物重和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  相似文献   

6.
杂交粳稻超高产群体干物质生产及养分吸收利用特点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对超高产与高产杂交粳稻干物质生产及N、P、K养分积累、分配、利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干物质生产上,超高产杂交粳稻具有单丛干物重高、群体干物质生产量大,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多、积累比例高,经济系数高的特点。在养分积累、分配与利用上,超高产条件下,稻株对N、P、K三要素的吸收量增加,特别是P、K的吸收量增加明显;成熟期在籽粒与茎中N、P、K的分配比例较高,而在叶片、叶鞘中的分配比例相对较低;同时,养分效率系数、养分收获指数及养分利用效率均高于高产条件下的效率参数,特别是以籽粒产量为计算基础的养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高产条件下的养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了预测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北部冬麦区冬小麦生育期变化趋势,基于农业气象观测站数据和区域气候模拟系统PRECIS产生的RCP4.5气候情景数据,采用活动积温法、累计热生长单位法和生长速率估测法分别对我国北部冬麦区三个代表站点(霸州、介休和西峰镇)冬小麦拔节、抽穗和成熟期进行拟合分析,选用拟合精度较高的模型模拟冬小麦生育期,分析未来研究区冬小麦各生育时期和生育阶段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生长速率估测法对冬小麦拔节和抽穗期的模拟结果较好,活动积温法对成熟期的模拟较精确。(2)冬前生育时期推迟,冬后则均呈提前趋势。2031-2090年,播种、越冬开始、返青、拔节、抽穗和成熟期的变化趋势分别为1.8、1.7、-2.4、-1.2、-1.0、-1.2 d·10a~(-1),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但2061-2090年生育时期的变化较2031-2060年减缓,且未来冬前生育时期较基准期(1976-2005年)的变化幅度比冬后大。除了越冬开始,麦区西部的西峰镇冬小麦各生育时期变化趋势的绝对值均最大,东部的霸州均最小。(3)越冬期和播种-成熟阶段缩短,返青-拔节阶段延长,其他阶段变化均不显著。播种-成熟阶段天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越冬期的缩短。  相似文献   

8.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的主要农作物,其适应性决定品种的种植范围和产量。抽穗期是影响大麦品种适应性的重要农艺性状,适时抽穗开花是大麦高产广适的前提。春化通路中Hv VRN1、Hv VRN2和Hv VRN3是决定大麦生长习性的主要基因,光周期通路中Hv PPD-H1和Hv PPD-H2是控制大麦抽穗期的重要基因。为探究春化和光周期调控抽穗期的机制,以冬青18号(D18)和城武芒大麦(K18)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的春化时间,观察春化对抽穗期的影响;同时,在长日照(LD)和短日照(SD)条件下,分别取苗期、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差异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春化时间处理下,D18的抽穗开花时间晚于K18;LD条件下,D18拔节期中Hv VRN1的表达低于K18,所以D18的抽穗开花时间晚于K18;SD条件下,虽然D18抽穗期中Hv VRN1的表达低于K18,但D18抽穗期中Hv PPD-H2的表达高于K18,导致D18抽穗期中Hv VRN3的表达高于K18,所以SD条件下,D18的抽穗开花时间早于K18。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机插籼稻品种的干物质积累、抗倒伏能力与产量的关系,对云南省大面积种植的19个机插籼稻品种的干物质量、倒伏指标、产量等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机插籼稻平均产量为11 457.46 kg/hm2,分蘖至拔节期、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占产量的23.14%、30.22%、83.71%,茎鞘物质输出率、转化率分别为29.68%、22.38%;倒伏风险由大到小为N5节间> N4节间> N3节间;N5、N4、N3节间的倒伏指数与产量相关性不显著,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相关系数最大,为0.92,达极显著水平。结果可为机插籼稻高产品种筛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选用耐密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置大垄深耕整秆深还田地膜覆盖(处理1)、大垄深耕地膜覆盖(处理2)、大垄无深耕无整秆深还田无地膜覆盖(对照)3个处理,探讨对耐密玉米的株高、叶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叶片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1、处理2与对照相比,株高差异不明显;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单株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及产量均有增加,且处理1高于处理2。与对照相比,处理1拔节期株高明显增高,抽穗期至灌浆期叶面积增加12.5%,拔节期至抽穗期单株干物质积累增加168%,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14.4%,产量增加12.3%。处理1为耐密玉米健壮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在适宜密度及叶面积生长条件下,玉米个体生长健壮,群体结构合理,干物质积累增加,植株的源流库呈现出源足、流畅、库满态势,增加了耐密玉米的穗行数、穗粒数及穗粒重,从而增加了产量。  相似文献   

11.
灌水模式对春小麦光合性能和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节水栽培的适宜灌水模式,比较分析了6个不同灌水处理(W1:二棱水+开花水;W2:二棱水;W3:拔节水;W4:二棱水+孕穗水;W5:二棱水+拔节水+孕穗水+开花水+灌浆水;W6:二棱水+拔节水+孕穗水+开花水)下春小麦光合性能、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性状及水分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灌二棱水、孕穗水或开花水的W1、W4、W5、W6处理明显增加春小麦花后旗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灌二棱水和生育后期少灌水的W1、W2、W4处理明显增加花后旗叶胞间CO2浓度。灌水次数减少会显著增加旗叶SPAD值,并降低叶面积系数,其中以缺少二棱水的W3处理最为明显。灌有二棱水和孕穗水的W4处理明显降低抽穗至开花旗叶SPAD值,增加开花至灌浆旗叶SPAD值和抽穗至开花叶面积系数,灌开花水明显增加开花至灌浆旗叶面积。灌二棱水、拔节水、孕穗水、开花水明显促进了干物质积累,灌水次数增加明显增加了叶干物质积累量,并降低茎鞘干物质比例;缺少二棱水的W3处理最不利于叶、穗干物质积累,但提高了开花至成熟叶干物质比例;灌浆水对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影响不明显。二棱期至开花期缺少灌水的W1、W3、W2处理促进了开花前贮藏同化物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籽粒产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缺少二棱水明显降低穗粒数、收获指数,但增加千粒重;增加灌水次数降低了灌水利用效率,且以灌二棱水影响最为明显。综上所述,缺少二棱水对春小麦产量影响最明显,孕穗水、开花水影响次之,灌浆水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基于无人机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冬小麦产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高效准确地预测小麦产量,以浙江省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四旋翼无人机精灵4多光谱相机获取冬小麦5个关键生育时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冠层多光谱数据,选取多光谱相机的五个特征波段计算各生育时期的72个植被指数,分别通过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ML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BP神经网络(BPNN)、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构建不同生育时期的产量估算模型,最后采用决定系数(R)、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误差(RE)对估算模型进行评价,筛选出最优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森林建立的模型估算效果最优,SMLR、PLSR和SVM三种方法建立的模型估算效果接近。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所建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模型的R、RMSE和RE分别为0.92、0.35、11%;0.93、0.33、10%;0.94、0.32、9%;0.92、0.36、9%;0.77、0.67、33%。模型验证时,抽穗期估算效果最好(R、RMSE和RE分别为0.91、0.35和15%),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估算效果接近且有很好的估算能力,成熟期估算精度最差(R、RMSE和RE分别为0.71、0.47和13%)。由此说明,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和无人机多光谱提取的植被指数可以提高小麦产量估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淮北地区氮高效高产型粳稻品种群体生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淮北地区氮高效高产型粳稻品种的群体生长特征。【方法】在各自最适施氮水平下,选用淮北地区氮高效高产型、氮中效高产型和氮高效中产型3类代表性常规粳稻品种,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茎蘖动态、叶面积及物质生产与积累特征。【结果】拔节前氮高效高产型群体茎蘖数最少,拔节后平缓下降,最终成穗率最高;氮高效高产型水稻品种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最大,氮低效低产型最小,氮高效高产型水稻品种最大叶面积指数分别比氮中效高产型、氮高效中产型高2.53%、5.58%;有效叶面积率表现为氮高效高产型氮高效中产型氮中效高产型,高效叶面积率表现为氮中效高产型氮高效高产型氮高效中产型;抽穗至成熟阶段,氮中效高产型和氮高效高产型群体光合势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氮高效中产型,分别高10.58%和9.86%;氮高效高产型水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总量略低于氮中效高产型,抽穗至成熟阶段,随着籽粒产量的提高,干物质积累呈递增趋势,干物质积累比例以氮高效高产型最高;收获指数表现为氮高效型品种大于氮中效品种;氮高效高产型品种群体生长率在抽穗前低于氮中效高产型品种,而在抽穗至成熟阶段则显著高于氮中效高产型与氮高效中产型,分别高8.79%、17.46%。【结论】氮高效高产型水稻品种拔节前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均低于氮高效中产型和氮中效高产型;抽穗到成熟期光合势、收获指数、群体生长率、成穗率和干物质积累量及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放线菌剂使用方法对晚播冬小麦生长及光合性状的影响,以长6990为供试小麦品种、娄彻氏链霉菌(D74)为供试菌剂,在大田设置T1(种子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D74菌剂)、T2(种子包衣+拔节期喷施D74菌剂,灌浆期喷施清水)、T3(种子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清水)、T4(种子不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D74菌剂)和CK(种子不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清水)5个处理(包衣中含有菌剂D74),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表型性状、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放线菌剂处理下晚播小麦的产量较CK均不同程度提高,增产幅度为7.35%~25.00%,且不同处理的产量表现为T4>T1>T2>T3>CK,其中T1、T4处理与CK差异显著(P<0.05);不同处理间株高无显著差异(P>0.05), T1和T4处理的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CK,T2处理穗粒数和千粒重也较高。在光合性状中,放线菌剂处理主要影响晚播小麦灌浆后期的光合效率。花后28~35 d,T1、T4处理的旗叶净光合速率,T1~T4处理的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氮含量,T1、T2和T4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CK。放线菌剂使用后晚播小麦的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产量贡献率有所降低,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T1、T2和T4处理的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较CK增加了37.93%、29.42%和50.92%;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产量贡献率也有所提高,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放线菌剂能够有效增加晚播小麦的光合持续能力,延缓叶片衰老,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穗部发育和籽粒灌浆,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其中放线菌剂种子包衣效果不明显,叶面喷施放线菌剂效果较突出,拔节期和灌浆期叶面喷施放线菌剂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钵苗机插密度对双季晚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籼稻品种五丰优T025、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538、常规粳稻品种小叶迟熟为材料,设置5个钵苗机插密度(D1,33 cm×12 cm;D2,33 cm×13 cm;D3,33 cm×14 cm;D4,33 cm×15 cm;D5,33 cm×16 cm),以毯苗机插为对照(CK,30.0 cm×13.2 cm),比较研究了不同钵苗机插密度对双季晚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旨在探明水稻钵苗机插在双季晚稻区的适宜栽插密度。试验结果表明:(1)三种类型水稻的产量均随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密度条件下D1处理产量均极显著高于CK,2年平均增产8.13%~9.50%;(2)钵苗机插水稻移栽后群体的茎蘖数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与CK相比,D1处理的茎蘖数栽后增长快,拔节后群体茎蘖数消减缓慢,成穗率高;(3)移栽期至拔节期、拔节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三种类型水稻钵苗机插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光合势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移栽期至拔节期CK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光合势大于D1处理,拔节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D1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及光合势均高于CK;(4)钵苗机插水稻主要生育期的群体干物质量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而单茎干物质量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5)钵苗机插水稻在主要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及抽穗期群体的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均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抽穗期群体的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D1处理极显著高于CK。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双季晚稻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钵苗机插最适宜行株距为33 cm×12 cm。  相似文献   

16.
降水对陇东玉米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降水差异对陇东黄土高原玉米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发育期间,降水不同,叶面积增长速度不同、干物质积累速度不同、产量不同。尤其是拔节至抽雄期降水,对玉米叶面积生长、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大田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估测模型精度低、通用性弱的问题,在获取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冠层红光波段反射率(BRred)和近红外波段反射率(BRnir)的基础上,计算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差值植被指数(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改进型比值植被指数(MSR)、重归一化植被指数(RDVI)、II型增强植被指数(EVI2)和非线性植被指数(NLI)等8个植被指数。经统计分析,选择与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相关性较好的5个遥感光谱指标(NDVI、MSR、NLI、BRred和RVI)作为输入变量,建立了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的BP神经网络估测模型(WWLCCBP),并对估测模型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WWLCCBP估测模型在拔节期估测的决定系数(r2)为0.84,均方根误差(RMSE)为5.39,平均相对误差(ARE)为9.87%。抽穗期的估测效果与拔节期较为一致。将WWLCCBP和高分六号影像...  相似文献   

18.
为比较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作为冬小麦拔节肥的施用效果,2015-2016年通过在安徽省太和县及宿州市两地布置冬小麦拔节肥控释尿素机施、普通尿素机施和普通尿素撒施田间大区试验,研究拔节期追施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含量、SPAD值、贮存物质再分配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水条件较好的太和试验点,控释尿素处理的小麦产量比普通尿素撒施和机施分别显著增加7.2%和12.5%,氮素吸收量分别显著增加16.5%和22.6%,经济效益分别显著增加8.3%和11.5%。拔节期控释尿素施用30d后小麦旗叶SPAD值和氮素含量高于普通尿素处理。控释尿素处理的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普通尿素处理。在降水条件相对较差的宿州试验点,拔节期施用控释尿素的效果不明显。在降水量丰沛或者灌溉条件好的情况下,拔节期施用控释尿素较普通尿素能显著促进小麦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施用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