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pH和Cu2+Zn2+对两种可变电荷土壤中吸附态Pb解吸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连续解吸法对两种可变电荷土壤中吸附态Pb的解吸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砂土和黄筋泥的Pb2 吸附量和解吸量都随Pb2 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红砂土和黄筋泥对Pb的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模型来描述,最大吸附量(Xm)分别为10899和6195mg·kg-1。pH对吸附态Pb的解吸影响较大,解吸量随pH升高而降低。当pH≤2.00时2种土壤吸附态Pb2 的解吸率很高,接近100%;当pH由2.00上升至4.00时,解吸率呈直线下降;至pH>4.00时2种土壤吸附态Pb2 的解吸率均降至很低的水平。Cu2 和Zn2 的加入可增加土壤吸附态Pb2 的解吸,其中Cu2 对Pb2 解吸作用较Zn2 大。铜加入量从0到20mmol·L-1,红砂土和黄筋泥吸附Pb2 的解吸率分别从9.6%和15.9%增加到83.8%和98.2%,锌加入量从0到20mmol·L-1,2种土壤吸附Pb2 的解吸率则分别增加到81.2%和89.9%。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铜、锌在双城、海伦、方正农田黑土中的吸附解吸行为.3地土壤吸附Cu2+、Zn2+的量均随着平衡液中Cu2+、Zn2+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双城、海伦、方正农田黑土对Cu2+的吸附解吸行为用Freundlich方程拟合最佳,吸附态Cu2+的解吸有明显滞后现象,而且3地土壤吸附态Cu2+的解吸率均较低.供试土壤对Zn2+的吸附行为用Freundlich方程拟合最佳,而对Zn2+的解吸行为用Langmuir方程拟合最佳.  相似文献   

3.
苏南典型区土壤有效态铜、锌含量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昆山市为典型区,研究农田土壤有效态铜、锌含量的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昆山市土壤全Cu含量平均为28.48 mg/kg,变异系数为34.23%;全Zn含量为114.79mg/kg,变异系数为89.55%。土壤有效态Cu含量为3.17~23.51 mg/kg,平均8.37 mg/kg,变异系数为56.31%。土壤Cu的活化率为31.02%,变异系数为34.79%。土壤有效态Zn含量为0.99~16.53 mg/kg,平均3.73 mg/kg,变异系数为87.15%。土壤Zn的活化率为3.56%,变异系数为78.09%。(2)土壤全Cu含量是影响有效态Cu含量的最主要因素,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0.01 mm黏粒含量也是影响有效态Cu含量的重要因素;全Zn是影响有效态Zn含量的相对重要的因素。<0.01 mm黏粒含量是影响Cu活化率的最主要因素;pH是影响Zn活化率的相对重要因素。(3)土壤有效态Cu,Zn含量在不同功能区和地貌区差异均不显著。土壤Cu的活化率在不同功能区和地貌区差异均不显著,化工区和中部平原区含量较高。土壤Zn的活化率在不同功能区表现为菜地区显著高于化工区和印染造纸区,在不同地貌区以北部洼区较高,南部湖荡区较低,差异不显著。(4)土壤有效态Cu,Zn含量和土壤Cu,Zn活化率均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4.
酸性紫色土对钙的等温吸附--解吸和动力学试验表明:钙的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最大吸附量为152.0 mg/kg土.Ca与Zn复合,降低土壤钙的最大吸附量及结合常数,而Ca与B复合则使钙的最大吸附量增加.钙的解吸率以Ca+B>Ca+Zn+B>Ca+Zn>Ca.土壤吸附钙的动力学以抛物线扩散方程(Ct=a+bt1/2)描述最佳,其过程受扩散机制的制约,吸附速率以Ca+B>Ca+B+Zn>Ca>Ca+Zn.  相似文献   

5.
石灰土与紫色土中铅的等温吸附-解吸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铅在紫色土、石灰土中的环境容量,通过野外采样、室内模拟试验对两种土壤中铅的吸附-解吸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铅在紫色土、石灰土中的吸附平衡均可采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等温吸附方程来拟合,石灰土以Langmuir方程拟合最佳,而紫色土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最佳;由Langmuir方程求得石灰土对铅的最大吸附量(19 728.77 mg/kg)大于紫色土对铅的最大吸附量(12 194.68 mg/kg);紫色土、石灰土吸附态铅的解吸量都随着铅吸附量的增大而增大,两种土壤的解吸能力都比较弱。研究可为不同类型土壤的铅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菜园土(青紫泥)对铅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铅在青紫泥上的吸附平衡均可采用Langmuir、Freundlish和Temkin等吸附方程来拟合,由Langmuir方程求得对青紫泥对铅的最大吸附量为14285mg/kg。土壤吸附态Pb2 的解吸量随着Pb2 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锌硼复合对酸性紫色土钙吸附和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性紫色土对钙的等温吸附——解吸和动力学试验表明:钙的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最大吸附量为152.0mg/kg土。Ca与Zn复合,降低土壤钙的最大吸附量及结合常数,而Ca与B复合则使钙的最大吸附量增加。钙的解吸率以Ca B>Ca Zn B>Ca Zn>Ca。土壤吸附钙的动力学以抛物线扩散方程(Ct=a btl/2)描述最佳,其过程受扩散机制的制约,吸附速率以Ca B>Ca B Zn>Ca>Ca Zn。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重金属锌在不同分层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了解锌在分层土壤中的迁移规律,试验通过批量平衡试验,分析了锌在4个分层土壤(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各分层土壤对锌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包括快速吸附、慢速吸附、吸附平衡3个阶段,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对吸附过程的拟合效果优于准一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方程能更好的拟合4种分层黑土对锌的等温吸附过程,4种土壤分层对锌的吸附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是因为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逐渐减小,4种分层土壤对锌的吸附能力逐渐降低。吸附热力学试验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各分层土壤对锌的吸附量均逐渐增大,ΔG<0(ΔG为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ΔH>0(ΔH是标准焓变),ΔS>0(ΔS是标准熵变)说明了4个分层土壤对锌的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无序的过程。Zn的解吸量与吸附量呈正比,最大解吸量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均存在滞后效应。N、P质量浓度的增加,可以提高土壤固定Zn的能力,减小Zn对土壤农作物、地下水的重金属危害。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不同母质发育的稻田土对氮、磷养分的吸附解吸特征,以湖南省主要稻田土壤红黄泥(HH)、河沙泥(HS)、麻沙泥(MS)和紫色土(ZS)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母质发育的稻田土壤对氮、磷的吸附与解吸行为。结果表明:在低氮浓度范围内(0~10 mg/L),土壤氮解吸量大于吸附量;高浓度范围(20~50 mg/L),随着平衡液氮浓度的增加,土壤氮解吸率逐渐降低;当土壤氮吸附量为-57.267~352.400 mg/kg时,不同母质发育的稻田土氮吸附能力降序排列为HS>ZS>HH>MS;当氮解吸量为8.367~37.833 mg/kg时,不同母质发育的稻田土氮解吸能力降序排列为HH>HS>MS>ZS;4种土壤对氮的吸附等温曲线用Linear模型能较好拟合,相关系数在0.928~0.978之间。而在低磷浓度范围内(0~10 mg/L),土壤磷吸附量大于解吸量;当平衡液磷浓度超过10 mg/L时,土壤固持磷的能力减弱,解吸增加,但吸附量仍大于解吸量;当土壤磷吸附量为-110.312~534.961 mg/kg时,不同母质发育的稻田土磷吸附能力降序排列为HS>HH>ZS>MS;当磷解吸量为0.188~14.320 mg/kg时,不同母质发育的稻田土磷解吸能力降序排列为ZS>MS>HS>HH;磷等温吸附曲线与Langmuir、Freundlich模型均能较好拟合,相关系数在0.945~0.995之间。总体而言,湖南省不同母质发育的稻田土对氮、磷的吸附解吸特征均不同,表现为黏性较强的紫色土固持氮的能力最强,可通过有效固持土壤溶液中的氮,降低氮流失风险;而沙性较强的麻砂泥对氮的固持能力最差,氮素流失风险较高;4种水稻土对磷的吸附能力均很强,且解吸率较低,说明湖南省主要稻田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很强,流失风险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6种海南商品有机肥对Pb(Ⅱ)和Cu(Ⅱ)的复合吸附及解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几种不同原料制备的商品有机肥对水溶液中的Pb(Ⅱ)和Cu(Ⅱ)吸附及解吸差异和机理,采用等温吸附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及连续解吸方法研究了吸附解吸差异;利用元素分析仪等方法测定了有机肥的元素组成、有机质含量和CEC值等,研究了其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6种不同原料制备的商品有机肥对Pb(Ⅱ)和Cu(Ⅱ)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模型;6种商品有机肥对水液中Pb(Ⅱ)的最大吸附量qm最高是烟叶,最低是羊粪,分别为282.70和48.95mg·g~(-1);6种商品有机肥对水溶液中Cu(Ⅱ)的最大吸附量qm最高是海藻,最低是豆粕,分别为35.01和5.49 mg·g~(-1).铅离子抢夺有机肥吸附结合位点的能力比铜强.豆粕、烟叶和氨基酸是对铅吸附能力较强且吸附稳定性较好的3种有机肥,其残差态铅含量分别为63.92%、71.22%和69.15%;海藻、氨基酸和烟叶是对铜吸附能力较强且吸附稳定性较好的3种有机肥,其残差态铜含量分别为32.25%、31.34%和38.37%.不同原材料制备的有机肥有机质含量、CEC值以及灰分等基本理化性质相差很大,对水溶液中铅、铜离子的吸附和解吸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1.
浏阳大围山土壤铜锌含量的剖面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浏阳大围山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5种类型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按土壤发生学划分土壤层次采集剖面土样,分析测定了土壤中铜、锌总量及其有效态含量,研究山地土壤及剖面层次中铜、锌含量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围山山地土壤中,全铜平均含量为34.5 mg/kg,其中A层29.2 mg/kg,各剖面层次间全铜含量变化较小,分布相对均匀;而全锌平均含量为104.4 mg/kg,其中A层土壤97.2 mg/kg,小于B层或AB层全锌的含量。A层土壤中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分别为1.85 mg/kg和4.82 mg/kg,多数土壤有效铜低于临界值(2.0 mg/kg),而有效锌高于临界值(1.5 mg/kg)。有效铜含量随剖面变化出现表聚或淀积特征,而有效锌含量大多以A层大于AB层或B层。土壤有效铜、锌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呈正相关。总体来看,浏阳大围山多数山地土壤锌较丰富,而铜较缺乏。  相似文献   

12.
海南西州密甜瓜园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西部乐东、东方主要甜瓜主产区西州密甜瓜园0~20cm土层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表明:部分甜瓜园长期连作导致土壤pH值偏低,全区甜瓜园土壤平均pH值为6.08,其中pH值低于6.5的地区占70.6%;全区土壤中82.4%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10g/kg、64.7%的土壤碱解氮含量低于60mg/kg、100%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Cd、Pb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探明不同水稻土对Cd、Pb吸附解吸的影响,以红壤、紫色土母质发育的水稻土为对象,研究Cd、Pb在两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分析红壤、紫色土对Cd2+、Pb2+吸附解吸特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土壤对Cd2+的吸附用Langmuir、Freimdlich模型均有较好拟合,相关系数在0.95以上;而Pb2+的吸附则用Freimdlich模型拟合较好,相关系数在0.99以上。随着溶液中Cd2+、Pb2+含量的增大,红壤、紫色土对Cd2+、Pb2+的吸附量增大;解吸量亦随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红壤、紫色土对Cd2+、Pb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871.34 mg/kg和4353.69 mg/kg,10914.65 mg/kg和14249.07 mg/kg;最大解吸率分别达到3.12%和2.43%,1.02%和0.33%。紫色土对Cd2+、Pb2+的吸附量大于红壤,解吸率低于红壤;同等浓度下,红壤、紫色土对Pb2+的吸附量高于Cd2+。研究表明土壤粘粒、有机质、CEC含量是影响红壤、紫色土吸附解吸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沈阳市近郊蔬菜保护地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沈阳市近郊采集了336个蔬菜保护地耕层土样,通过室内化验分析查明了保护地土壤有效性微量元素含量状况.调查区土壤有效性锰、铁、铜、锌、硼、硅的含量变幅较大,其中,尤以有效铜的变化幅度最大,平均含量为5.81 mg/kg,最低含量为0.02 mg/kg,最高达24.59 mg/kg,两者相差1200多倍.有效锌的变化幅度为0.02~7.83 mg/kg,平均4.89 mg/kg.有效铁和有效锰的含量分别为15.49~140.24 mg/kg,4.77~83.66 mg/kg,平均为83.09 mg/kg和13.93 mg/kg.有效硼的变化幅度为0.12~0.86 mg/kg,平均0.39 mg/kg.有效硅的变化幅度为152~964 mg/kg,平均443.08 mg/kg.土壤微量元素变化幅度大与土壤类型、棚龄和施肥水平有直接关系.碳酸盐土壤上的保护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普遍偏低,其他土壤的相差不大.随着保护地棚龄的增加,土壤有效性微量元素略有提高,变幅缩小.按大田土壤的微量元素丰缺指标,本区的有效铁丰富的占100%;有效锰丰富的占67.86%,缺乏的占32.14%;有效铜丰富的占100%;有效锌丰富的占98.8%,缺乏的占1.2%;有效硼丰富的占23.81%,缺乏的占76.19%;有效硅丰富的占100%.  相似文献   

15.
以长株潭地区5种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即河沙泥、红黄泥、黄泥田、麻沙泥和紫泥田为研究对象,按土壤系统分类原则挖掘典型剖面24个及剖面土样137个,分析测定了土壤全量和有效态铜、锌、镍含量以及土壤pH值、颗粒分级组成、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含量,研究水稻土铜、锌、镍元素的剖面分布特征以及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剖面各层土壤全铜、全锌含量平均值随剖面加深逐渐降低,耕作层、犁底层、底土层全铜含量分别为26.82、21.54、18.54 mg/kg,全锌含量分别为75.84、66.00、63.19 mg/kg,全镍含量分别为18.40、17.50、18.23 mg/kg;土壤铜、锌、镍有效态含量平均值随剖面加深均逐渐降低,耕作层、犁底层、底土层有效铜含量分别为4.04、2.99、1.29 mg/kg,有效锌含量分别为4.77、2.76、1.14 mg/kg,有效镍含量分别为0.54、0.44、0.23mg/kg;黄泥田的全量和有效态铜、锌、镍含量均较高,麻沙泥的较低;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决定土壤有效态铜、锌、镍含量的主要因子,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是决定土壤全铜、全镍含量的主要因子,全锌含量与土壤pH值、颗粒分级组成、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总体上,长株潭地区水稻土0~25 cm土体以及部分剖面土壤全层有效态铜和锌含量高于临界值(铜1.5 mg/kg、锌0.5 mg/kg),呈盈余状态,可满足浅根或中根作物对铜、锌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沙田柚果园土壤铜素的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广西沙田柚主产区果园21个0-30cm表层土壤样品和12个土壤剖面的36个土壤样品进行了有效铜及全铜含量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沙田柚果园的表层土壤有效铜含量范围是0.18~23.93m g/kg,平均值为3.33m g/kg,高过广西耕地土壤有效铜的平均含量及柑桔园土壤有效铜的适量范围;土壤全铜含量在5.71~71.35m g/kg之间,平均值为29.36m g/kg;果园表层土壤有效铜含量主要受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影响;在土壤剖面中,土壤有效铜及全铜含量随土壤剖面层次的加深而减少。  相似文献   

17.
根据西藏18个供试土类164个剖面有效锌分析资料,探讨了土壤有效锌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西藏土壤表层和表下层有效锌平均含量分别约为3.0、1.0mg/kg。不同类型土壤表层有效锌含依次为:山地湿润森林土(4.88mg/kg)〉高山草甸土(3.72mg/kg)〉河谷半水成土(2.25mg/kg)〉山地旱生林灌土(2.20mg/kg)〉寒冻土(1.61mg/kg)〉高山草原土(0.82mg/kg)。影响西藏土壤锌有效性的第1主因子为有机质含量,第2主因子为土壤pH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摸清湖北省江北农场土壤肥力状况,为测土配方施肥提供合理依据,对江北农场土壤养分情况进行了调查。对评价土壤耕层的10项重要肥力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土壤养分的实际情况。结果表明,江北农场土壤pH平均值为8.20,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0.31 g/kg,碱解氮平均含量为84.65 mg/kg,速效磷平均含量为10.03 mg/kg,速效钾平均含量为96.00 mg/kg,有效铁平均含量为23.92 mg/kg,有效铜平均含量为2.83 mg/kg,有效锌平均含量为0.500 mg/kg,有效硼平均含量为0.300 mg/kg,有效硫平均为24.01 mg/kg。土壤呈微碱性;有机质、速效磷处于中低等水平;碱解氮、有效锌、硼、硫含量缺乏;速效钾、有效铁含量较为丰富;有效铜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19.
以沪宁高速公路常州段为研究对象,对公路两侧农田表层土壤(0~20 cm)中的铅、镉、铜、锌含量进行了监测.铅、铜、锌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镉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用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距离公路150 m的范围内,土壤中铅含量变化范围为16.88~32.05 mg/kg,与当地土壤背景值相比,受到不同程度的铅污染,综合污染指数为1.40,属轻污染.镉、铜含量与当地土壤背景值相比,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说明,公路交通产生的铅污染是影响公路两侧农田土壤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相似文献   

20.
王学锋  王磊  师东阳  赵新宁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80-11981
通过对12份土壤样品中Pb、Cd、Cr、Ni、Zn含量的测定,分析了河南省新乡市污灌区蔬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Pb含量在45.08~245.26mg/kg,Cd含量在0.54~25.60mg/kg,Cr含量在11.21~90.16mg/kg,Ni含量在33.88~90.12mg/kg,Zn含量在342.32~663.06mg/kg。分别以河南省土壤背景值和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为评价标准,计算出各采样点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结果表明,以河南省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各采样点普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甚至表现为重度污染;而以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评价,蔬菜地主要受到来自Cd、Ni、Zn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