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棉花品质、产量、抗性等均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表现型受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且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之间存在较大的负相关,采用常规育种手段实现棉花纤维品质与产量的同步改良具难度很大,针对棉花品质、产量、抗性等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棉花品种分子设计研究团队以陆陆种内分离群体、陆海种间分离群体等材料,交叉利用分子数量遗传学、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学等研究手段,在陆地棉优质品质及抗性基因挖掘、海岛棉优质品质及抗性基因挖掘以及分子标记辅助方法开发及棉花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棉花品质、产量、抗性性状形成的同步改良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棉花纤维品质分子育种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张天真 《棉花学报》2000,12(6):321-326
棉纤维是重要的纺织工业原料。随着人民群众对衣着要求的普遍提高,纺工部门引入高效快速的纺纱技术,对棉花品种的总体纤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外棉花育种家除了利用常规技术外,还大规模开展了棉纤维品质改良的分子育种研究。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利用克隆出的棉纤维发育基因以及外源基因开展棉纤维品质改良的转基因育种和棉纤维优质基因的分子标记筛选和辅助选择育种的研究进展。同时,根据我国目前棉花品种品质水平、生产状况,提出了棉花品质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3.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纺织原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棉花常规育种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随着测序技术、多组学研究以及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精准、高效的分子设计育种已成为棉花育种的发展方向。文章综述了棉花生产的发展现状,回顾了育种发展历程以及棉花分子设计育种在基因组学研究、纤维发育、抗病和重要性状分子模块挖掘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展望了未来分子设计育种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4.
冯承业  高东玉 《种子》2000,(3):32-32
1 国内外情况及发展趋势概略纵观世界上主要产棉国棉花生产形势,表现在品种上各有着不同的特色。以色列棉花育种以提高单产为显著特点,1993年公顷产皮棉1890kg。美国棉花品种以纤维强度优良著称,纤维比强度大多在25千米左右。俄罗斯棉花品种以抗病性能强为主要特色,棉花品种大都高抗枯萎病、黄萎病或其它病害。这些国家棉花品种除以上各自的优点外,还具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棉花品种具有多逆抗性(抗旱、风、盐碱等);二是棉花品种类型与农业生产要求相适应。我国的棉花育种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解放与提高经历了开始只注重产量、继而重视品…  相似文献   

5.
棉花对黄萎病的抗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概述了棉花黄萎病抗性的遗传规律和特点,从寄主与病原菌识别的相互作用、组织抗性、生理生化抗性、生态抗性4个方面综述了棉花对黄萎病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指出真菌诱导子是寄主与病原菌识别和互作的关键因素,不同棉株的固有组织结构抗性和诱导组织结构抗性对黄萎病的抗病表现也不相同;在生理生化抗性上重点介绍了植物抗毒素、酶、糖类物质、激素与棉花抗病性的关系;阐述了棉花对黄萎病的生态抗性,即棉花根系分泌物和根系微生物与黄萎病抗性的相互作用。在这4种抗性中,生理生化抗性起主导作用,但离不开多种抗性机制的相互作用和协调。此外,作者对棉花抗黄萎病分子育种的进展作了概述,简要介绍了RFLP、RAPD、AFLP、SSR等分子标记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与所取得的进展。最后对棉花黄萎病抗性机制及棉花抗黄萎病分子育种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我国棉花育种技术的创新与成就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6次棉花品种换代,每次更换使单产提高10%左右,纤维品质、抗病性和早熟性持续提高,中棉所10、12、16、19、35、41及鲁棉1号、冀棉8号等代表性品种为我国棉花生产作出巨大贡献.20世纪90年代起,抗虫棉育种、生化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逐渐应用于品种改良,使我国棉花育种的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高.讨论了我国棉花品种在纤维品质、抗黄萎病、耐盐碱等方面仍存在的缺陷,并就今后棉花遗传育种的目标、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棉花产量与品质改进新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世界经济形势对棉花作为主导的纺织纤维来源提出了挑战.过去10年中,世界棉花的丰产性育种进展不大,棉农种植棉花的收益较低,棉花生产效益不稳.从目前单产水平的这种停滞状态可看出在多年的育种进程中,棉花从种植到成熟过程中产量组分所受到的生理限制.就改进产量的育种对策而言,注重产量组分比之注重衣分或铃数更为重要,此外应注重的是棉株的生理特性,如种子的含油量.而在产量处于徘徊的这段时期,经济的竞争使世界纺纱与纺织技术加速改进,以满足棉纤维品质的需求.在棉纤维加工过程中,短绒(12.7mm及以下绒长)的问题往往是造成棉纱拉力降低,尤其是对气流纺织技术.随着乌斯特公司"高级纤维信息系统"R的问世,已可以在对棉纤维长度分类时直接对棉短绒含量进行测定.本文的目的是讨论如何在保持现有纤维品质的前提下,采用新的技术与对策进一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8.
棉花冷害与育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逆性是棉花育种目标之一,也是棉花优质高产的保证,在棉花抗性育种中,应当着重抓好;更新观念,改封闭育种为开放式育种;努力提升棉花育种手段和水平;切实做好棉花品种的审定工作。  相似文献   

9.
李宁 《分子植物育种》2024,(10):3405-3410
园林植物资源开发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人类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育种技术作为植物遗传改良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园林植物资源开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从园林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出发,概述了园林植物资源的多样性与应用价值,以及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详细探讨了常规育种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其在植物资源开发中的应用价值,重点讨论了常规育种技术在新品种培育、技术改良、品质提升以及抗性与适应性改进等方面的应用。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阐释了常规育种技术在不同园林植物资源开发中的成功案例和实际应用情况,展望了常规育种技术在园林植物资源开发中的前景,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面临挑战的解决途径,旨在为园林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论棉花高产育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产是棉花育种的主要目标,目前我国棉花育种已达较高水平,本文提出了棉花高产育种的技术途径,(1)征集并研究利用多样化的种质资源;(2)产量结构要素的同步改良;(3)高生物学产量和高收获指数育种;(4)杂种优势利用。同时本文还从产量与竞争力相互关系出发,对改进棉花育种田间试验和选择方法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1.
我国棉花遗传育种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喻树迅  范术丽 《棉花学报》2003,15(2):120-124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棉花育种的现状及原棉品质类型多样化、抗性育种目标不断提高、品质分布生态区域差异受到重视,利用杂种优势的范围逐步扩大、多用途类型品种深入研究五大发展趋势,从品种改良和品种更换的角度阐明了我国棉花育种的七个重要阶段和目前存在的三个热点问题,提出了我国棉花育种的新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刘慧平 《种子科技》2023,(11):17-19
棉花是一种常异花授粉农作物,产量和优良的纤维品质是棉花育种的重要目的.目前棉花品种的产量与纤维品质之间大部分成反比,很难同时改善棉花纤维品质与产量.导致棉花产量与纤维品质无法同时提高的原因是不利性状基因与目标性状基因连锁.要同时提高纤维品质和产量,必须从育种方法入手,文章基于棉花的生理特性和生长规律,分析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育种的遗传基础,重点研究棉花育种方法,以达到同时提高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短季棉50年产量育种成效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喻树迅 《棉花学报》2005,17(4):232-239
对198份短季棉材料的系谱分析和短季棉品种的基因型值分析表明:①20世纪90年代品种皮棉单产比50年代增产50.29%,比60年代增产51.44%,比70年代增产26.6%、比80年代增产20.8%。②在产量构成因素中以衣分和铃重提高为主要增产模式,提高枯黄萎病抗性也是重要增产因素。③育种技术从50年代系统选育到杂交、复交、多父本混交、辐射育种、空间技术育种、生物技术育种对品种提高取得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采用生化遗传育种解决短季棉早熟早衰,选育早熟不早衰、青枝绿叶吐白絮的早熟、优质、多抗短季棉品种行之有效。④中棉所系列品种和辽棉系列品种育种技术路线不同,辽棉以缩短棉花前期营养生长,提高早熟性,以延长铃期,增加铃重,提高产量和纤维品质。中棉所系列至90年代发展较成熟的生化遗传育种技术,在缩短生育期的前提下,适当延长前期营养生长期,增加光合产物积累,延缓棉株早衰,增加后期光合作用;通过大幅度提高衣分,增加皮棉产量;靠缩短生殖生长期、吐絮畅而集中等提高早熟性;通过提高SOD酶等抗氧化酶系统,提高抗性和延缓衰老,达到各性状综合协调提高。  相似文献   

14.
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和第二重要的油料作物。已鉴定出8个二倍体基因组群(A到G和K)。棉花野生种是改良棉花品种的重要遗传资源。棉花育种目标的重点是产量和纤维品质,但种籽含油量高的品系也是我们所期望的。在棉花育种中利用野生种和多年生物种在改良种籽含油量方面有一定价值,特别是无腺种籽的野生物种,如  相似文献   

15.
棉花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纤维和油料作物。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棉花育种和种质创新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极大地推动了棉花育种的进程。现代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成功应用大多是依靠有效的再生体系的建立。因此棉花组织培养及其再生技术在品种改良、种质资源的繁殖和保存、杂种优势的固定和遗传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颇受各国研究者的重视。本文综述了棉花的体细胞培养、花药培养、茎尖培养、胚珠和胚培养以及原生质体培养等方面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棉花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棉花抗逆遗传改良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病害、干旱、盐碱等逆境胁迫是棉花生产实现高产稳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对现有棉花育种资源的抗逆性状进行遗传改良是实现高产、优质、多抗育种目标,培育突破性棉花新品种的有效途径。综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抗逆遗传改良团队近年来在棉花抗逆育种新材料创制、抗逆育种关键技术研发与新品种培育方面的最新进展,并且提出了未来我国棉花抗逆遗传改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新疆早熟彩色棉育种特点及阶段育种目标;重点介绍了石河子棉花研究所育种研究进展,已育成品系“石彩1”、“石彩6”的产量、纤维品质、抗性方面有较大突破,综合水平接近当前推广品种,并结合育种实践,浅析了彩棉遗传特点,提出了彩棉品种改良意见。  相似文献   

18.
全球人口激增、气候持续变化、土地资源退化、生态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给世界农业带来了巨大压力。作物育种技术的技术进步为粮食产量的增加做出了重要贡献,是解决世界农业困局和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核心关键。但是近30年来的水稻单产增长缓慢,对农作物育种技术的改进和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研究和开发更加有效的育种技术系。本文根据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和作者的海外经历,简要回顾作物育种技术的现状及趋势,重点介绍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作物育种即智能育种技术系统。  相似文献   

19.
水稻抗稻瘟病Pigm(t)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快速改良武运粳29196的稻瘟病抗性。采用定向回交育种策略,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花药培养技术,快速改良武运粳29196的稻瘟病抗性。以籼稻品种谷梅4号为稻瘟病抗性基因Pigm(t)的供体,以高产易感稻瘟病的品系武运粳29196为受体,在连续回交和自交过程中,利用与Pigm(t)紧密连锁的In Dels标记S95477和S29742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BC2F1世代,进行花药培养,获得185个双单倍体群体(DH群体),从中筛选出82个含有Pigm(t)基因的改良株系。在经过对农艺性状、稻瘟病抗性的系统鉴定与稻米品质性状测定后,发现改良株系DH036和DH158的综合性状与武运粳29196已十分相近,且稻米品质有所提升,保持了武运粳29196丰产性的同时,稻瘟病抗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利用定向回交、花药培养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技术体系,可明显提高稻瘟病抗性改良的预见性和准确性,缩短育种年限、加快育种进程。新育成的武运粳29196抗性改良系,为稻瘟病抗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20.
1973-2000年黄河流域棉花品种改良与应用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73-2000年国家黄河流域棉花区域试验资料及同期该棉区棉花品种推广的统计数据,总结了棉花品种改良的主要成绩,分析了棉花品种不同性状的育种效率.结果表明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效率逐年下降,早熟性、抗逆性和部分纤维品质指标的改良效率有所提高.探索性提出了提高育种效率的途径和方法.分析了棉花良种普及率及自育品种变化情况,针对目前美国转基因棉花在该区生产中优势,加强国产品种的推广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