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鸭瘟和鸭霍乱两种病的症状很相似,很易混淆,故在防治时务必准确鉴别,方能减少不应有的损失。 1 病原及流行情况 鸭霍乱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一般是零星发生,成年鸭多发而雏鸭很少发  相似文献   

2.
鸭霍乱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接触传染病。一般呈零星发作,成年鸭易感,尤其处于产蛋期的母鸭更为多发,而雏鸭则很少发病。该病能传染鸡、猪。鸭瘟又叫鸭病毒性肠炎或“大头瘟”。是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病程长,流行范围广,死亡率高,病鸭多在发病后4~6天死亡,因部分病鸭头部肿大或颌、颈水肿,故俗称“大头瘟”。该病不传染鸡、猪。  相似文献   

3.
鸭肝炎病毒和鸭瘟病毒在同一鸭体的免疫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鸭肝炎病毒和鸭瘟病毒在同一鸭体的免疫反应张大丙,郭玉璞,高福,苏敬良(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100094)鸭肝炎病毒(DuckHepatitisVirtis-DHV) ̄[1、2]属小RNA病毒科,主要引起5周龄以下的雏鸭发生鸭病毒性肝炎(DuckVi...  相似文献   

4.
对鸭瘟,鸭霍乱紧急防治措施作了系列研究,结果表明:鸭瘟,鸭霍乱多价卵黄抗体对100个LD50鸭瘟强毒和8.3个C48-1强毒菌的攻击具有100%中和能力,对鸭瘟强毒和C48-1攻毒扣5-6小时注射4倍稀释卵抗体2.0ml/只,具有100%保护;分别以正常量和5倍量的鸭瘟弱毒苗免疫2月龄鸭,5-6小时后攻鸭瘟强毒,结果无一存活,鸭瘟轩和鸭瘟-禽霍乱二联活苗免疫后3天,对100个LD50鸭瘟强毒攻击获  相似文献   

5.
应用鸭胚肝细胞培养鸭肝炎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鸭胚肝细胞成功地培养了鸭肝炎病毒,并呈现典型CPE,向其细胞维持液中加入1%的鸭胚尿囊液,CPE的维持时间可延长至60小时,将该病毒的细胞培养物回归鸭胚和雏鸭,其致病力不见明显减弱。鸭胚中和试验证明,鸭肝炎病毒在鸭胚肝细胞上形成CPE的能力能被特异血清所中和。  相似文献   

6.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高死亡率传染病。为探究该病的致病机理,本实验用患鸭病毒性肝炎死亡的鸭肝脏制成病毒组织液,并用该组织液人工感染3日龄健康雏鸭。对感染雏鸭的临床症状、发病情况进行观察,并测定了部分健康雏鸭和濒临死亡时的感染雏鸭的血糖、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等13项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血液葡萄糖、血液淀粉酶、胆碱脂酶含量在病发后显著下降;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酐、尿酸、碱性磷酸酶的含量显著升高;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含量在病发时略微下降。上述的试验结果提示:雏鸭患鸭病毒性肝炎后肝脏受损最明显,同时胰腺、肾脏也受损严重。  相似文献   

7.
白银荣 《兽医导刊》2020,(6):117-117
鸭病毒性肠炎(DVE),也称为鸭瘟,是鸭,鹅和天鹅的主要传染性和致命性疾病之一。它由鸭瘟病毒引起,该病毒是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的一员。鸭瘟具有全球分布性,迁徙水禽在各大洲之间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鸭子都容易感染。该病以猝死、血管损伤及继发内出血、淋巴器官病变、消化粘膜脱落、严重腹泻及实质器官变性病变为特征。由此所引发的高死亡率、产蛋下降以及孵化率低下造成了全球养殖业的巨大损失。尽管可以通过临床表现和器官病变情况做出初步诊断,但有效的确诊方法还是需要借助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为了预防鸭瘟,最好在2周龄以上的肉鸭和种鸭上使用灭活和减毒疫苗。目前重组亚单位和DNA疫苗的研制成为了世界各国鸭瘟疫苗的主要研究方向。这篇综述描述了鸭瘟的流行病学,传播以及疫苗研制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鸭病毒性肝炎是危害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病变的部位在肝脏,显示有血点和出血斑纹,严重的鸭场死亡率可达到90%以上,笔者根据鸭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及剖检变化,总结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高邮鸭是我国三大名鸭之一,属蛋肉兼用的大型麻鸭。主要分布于里下河地区高邮兴化,宝应一带,以高邮的鸭种较为典型,又因宋至清代,高邮先后为军、府、州、管辖兴化,宝应,故得名高邮鸭。  相似文献   

10.
费学俊 《畜牧与兽医》1991,23(5):211-212
<正> 1984年至87年6月,我场鸭群曾用口服禽霍乱弱毒菌苗(下称口服苗)预防免疫,终未能控制本病流行,一度时间,种鸭生产遭到严重威胁;87年7月至今,重新选用和制订807禽霍乱弱毒冻干菌苗(下称807)与鸭瘟疫苗联合免疫程度,预防鸭瘟和鸭霍乱(下称两病),经3年多实践和观察,凡经免疫的鸭群,基本控制两病的流行。鉴于目前各种禽霍乱菌苗的免疫原性较差,免疫程序又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因此,本  相似文献   

11.
1.鸭瘟 由疱疹病毒引起。病鸭体温急剧升高到43℃以上,流泪眼周囿羽毛沾湿或有脓性分泌物将眼睑粘连,鼻腔也有分泌物,呼吸困难,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胀,俗称“大头瘟”。病鸭下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水肿,严  相似文献   

12.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危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3—5周龄的雏鸭也可感染发病,成年鸭能感染,但不发病,成为带毒者。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的传染源。2005年8月份修水县义宁镇芦塘村某养鸭专业户饲养的雏鸭发生一种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角弓反张,不久即抽搐而死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经过对发病鸭群的临床及剖检诊断,确诊为鸭病毒性肝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雏鸭(俗称鸭苗)是指出壳到30日龄的小鸭。有经验鸭农的雏鸭成活率可达95%以上,如管理不善的雏鸭成活率不到50%。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在于抓好喂养、放水、放牧等有关事项。 一、选择育苗时间 春鸭在3月初至5月初,最好是在4月份育苗。此时气候适宜,天然动植物饲料丰富,鸭长得快,产蛋早。但阴雨低温多,雏鸭管理难度大。 夏鸭在5月初至7月初,最好是在5月下旬6月中旬育苗。此时气温较高,易于饲养,成活率高。但育苗前  相似文献   

14.
通过5年多全舍饲饲养乌嘴鸭种鸭生产实践,在不断选育和适应性驯化饲养的基础上,目前乌嘴鸭种鸭入舍母鸭只均年产蛋已达248枚,入孵种蛋受精率也达到了81.3%,说明乌嘴鸭种鸭实行全舍饲饲养方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2011年4月份,河北省某地一些鸭场饲养的20~45日龄的樱桃谷肉鸭发生了以腹腔中充满大量清亮、茶色或啤酒样腹水为主要病变特征的疾病,即鸭腹水综合征。采集两个不同日龄的病死鸭肝脏样品,接种SPF鸭胚进行病毒分离,获得两个病毒分离物(HB01和HB02)。这两个病毒分离物对鸡、鸭和鹅的红细胞均无血凝活性。RT-PCR或PCR检测表明,HB01和HB02中鸭肝炎病毒检测为阳性,而鸭呼肠孤病毒、鸭圆环病毒、鸭黄病毒等检测均为阴性。将HB02接种5日龄SPF鸭,致死率为40%;对20日龄的鸭不致死。HB02分离物中鸭肝炎病毒的序列分析表明其与鸭肝炎病毒NA株及弱毒疫苗株C80和F64遗传距离较近。根据试验结果,推测鸭肝炎病毒可能是诱发本次鸭腹水综合症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2021年4月一群268日龄种鸭发病,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荧光PCR检测,诊断为鸭瘟.及时采取隔离、淘汰、鸭瘟疫苗紧急免疫接种,病情得到控制,结合该地区鸭瘟流行病学调查,提出鸭瘟疫情必须多方面措施综合防控才能得到有效控制,保证鸭群健康,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7.
药用鸭即连城白鸭,又名乌嘴鸭,以嘴黑、脚乌、羽毛白而得名。这种鸭具有滋阴降火、清热解毒、开胃健脾、宁心安神等药用功用,且富含18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胆固醇含量也很低,被誉为唯一药用鸭。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清凉滋补,深受群众  相似文献   

18.
鸭病毒性肝炎鸭胚灭活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鸭病毒性肝炎病毒Ⅰ型ATCC毒株接种健康鸭胚,收集致死的全胚组织作制苗材料,用福尔马林灭活,以麸氨酸钠终止其作用。先后试制疫苗11批,在试验室免疫雏鸭71只,经强毒攻击后,总的保护率为90.4%。本疫苗免疫雏鸭3天后可产生较坚强的免疫力,在室温至少可保存11天,在4℃可保存254天。经在江苏、安徽、广东等省推广应用200000头剂,均安全有效,颇受用户欢迎,对控制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鸭传染性浆膜炎与鸭霍乱都是鸭的常见传染病。鸭传染性浆膜炎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 ,鸭霍乱则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这两种疾病在临床中既可以单独发生 ,又常见混合感染。1 发病情况2 0 0 0年 4月 ,潍坊某鸭场鸭大批发病 ,发病鸭日龄在 6 0日龄以上 ,多数在 6 0~ 70日龄之间。经调查本病传播较快 ,鸭群中几只鸭子发病后 ,不断出现新的病例。鸭舍地面潮湿 ,有刺鼻气味。在投放抗生素后病情有所好转。本病的发病率在 6 %~1 0 % ,致死率在 6 0 %左右。2 临床症状病鸭早期眼和鼻有较多分泌物 ,轻度咳嗽和打喷嚏 ;排绿色稀粪 ;部分鸭出现脱肛…  相似文献   

20.
1主要细菌病1.1鸭大肠杆菌病鸭大肠杆菌病无明显季节性,不同品种或日龄的鸭均有染病几率,以2~6周龄雏鸭易感,商品肉鸭感染死亡率接近50%。1.2鸭疫里默氏杆菌病该病也称鸭传染性浆膜炎、鸭败血症等,是鸭疫里默氏杆菌引发的接触性传染疾病,多发于1~8周龄雏鸭,发病率、致死率分别高达90%与75%。1.3鸭巴氏杆菌病该病又称鸭霍乱、鸭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发的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鸭巴氏杆菌病无明显季节性,以大于1月龄的鸭易感,具有流行性强、发病速度快、致死率高等特征,极易引发禽类大批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