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平原农田防护林规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雨森 《林业研究》2002,13(4):289-293
东北平原农田防护林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林网体系。本研究分析了农田防护林网全方位的防风作用、防霜作用以及林网内的综合气候效益场。在林网内,全方位防风效能大于10%的区域为防护效益区。作物产量和质量分析表明,林网的防护范围为25倍树高。根据高生长分析确定了构成农田防护林主要杨树品种的成林高度。根据综合分析确定适宜农田防护林网的规格为400m×400m。图7表3参11。  相似文献   

2.
大庙镇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东郊,地理座标为北纬34°18’.东径117°18’.届亚热带向南温带的过渡区.年平均温度14.5℃.年降水量869.9mm。无霜期200天左右。土壤为黄泛冲积的黄潮上类,pH值为中性至微碱性。全镇1990年前有林业用地10225亩,有林地9900亩,四旁植树274万株.林木覆盖率151%。大庙镇的农田防护林建设虽得到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对造林营林的科学性注意不够,农田防护林的效益不高.主要表现在原有林网树种单一.树种选择不够合理.造林密度大,生长量低.林网断带严重.林网化变低,防护功能低下,经济效益不高等。199o年…  相似文献   

3.
1闹枝林场的自然概况本研究在临江林业局闹枝林场苗圃进行。闹枝林场位于126°0’~127°50’E,41°31’~42°13’之间,海拔高度470-700m,年平均气温3.4~4.6℃,年降水量800-1000mm,集中在7-8月.年日照时数2078小时,基本上属于温凉而又湿润的小气候条件。2研究方法苗圃位于林场西南1500m处,作业面积21亩,每年约5月9日开始播种红松,采用条播方法,5月18日出土幼苗达50%以上。在苗圃内及外面的空旷地上分别设立观测点。在观测点上距地面1.5m处分别装有天空辐射表(长春产DFY2型),测定太阳总辐射(St)、散射辐射(Sd)…  相似文献   

4.
广德现有毛竹林3.0万hm’,其中低产林占60%以上。1995年,省林业厅毛竹课题组在广德县实施了毛竹林丰产技术推广项目,建立示范林4.ohm‘。现将连续3年的观测总结如下。1试验样地概况试验地设置于广德县下寺乡施村林场,海拨50~150m的低山丘陵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4C,降水量1299mm,雨量集中在4~6月,伏旱秋季明显,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年日照2136小时,有效积温2142C。供试林1972年人工栽植母竹形成的毛竹林。土壤以板岩,砂岩发育形成的黄红壤,砂壤为主,1990年全垦过1~3次,土层度10…  相似文献   

5.
武陵山区食用蕨类植物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自然概况武陵山区位于四川东部、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贵州东北部的交接地带。海拔1000m左右。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11°30’,北纬27°~30°20’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受季风影响很大,气候季节性强,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15.5~18.1℃。湿润多雾,雨量充沛,雨季较长,平均年降雨量为1169.6~1733mm。本区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共有蕨类植物596种25变种4变型,隶属45科,112属,占我国现有蕨类植物科的71.4%,属的49.3%,种的23.9%。在我国蕨类植物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  相似文献   

6.
80年代末期,三江平原垦区防护林体系建成以来,比60年代平均年风速降低14.9396;年平均气温上升42.4%,平均增加0.9℃;年平均≥10℃积温上升2.1%,平均增加50.9℃;无霜期增加7.4%,延长9.5天;年平均蒸发量减少3.7%,绝对值减少45.3mm;年平均降水增加6.1%,绝对值增加32.9mm;空气湿度平均增加3.2%。林网内垂直高度1~5m范围内,水平20H范围内平均降低风速30.2%;当气温低时,林带能提高温度,当气温高时,林带又能降低温度,调温幅度大约可在2℃左右;林网内地温明显增高,比对照平均增高6%以上;空气湿度平均增加30%左右,蒸发量减少10%左右。  相似文献   

7.
对临泽小泉子治沙站营造的防风固沙林及农田防护林进行了观测研究,观测结果表明:在200cm观测高度时,固沙阻沙林内的风速降低了24.0%~55.0%,在150cm的高度时,风速降低了29.1%~55.8%。农田林内在200cm观测高度时,林后15m、30m的距离风速分别降低了28.4%、39.8%,在150cm的高度时,风速分别降低了28.8%、35.0%,在50cm的高度时,风速分别降低了31.0%、43.7%,林后30m比15m的距离风速降低的幅度大。因此,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的防风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8.
建立沿海防护林主要目的是减弱海陆风的风力及其引起的风暴潮、飞沙、飞盐对岸基受防护区域的破坏,防护林区域风场的特征是评估其防护功能的基础.通过分析广东省滨海典型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防护林带2009年7月-2010年6月的梯度系统观测数据,对木麻黄防护林带前沿海滨,防护林带内垂直分层风速、风向及林带后不同位置周年连续观测的风速、风向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了典型木麻黄防护林带的风场特征及其防风效能.结果表明:(1)林带前沿观测到海陆风频率为64%,林冠上方观测到的海陆风频率为73%,表明观测区域是以海陆风为主风向.(2)在最大风速情景下,防护林带冠层上方、林带后1倍、5倍、10倍树高处的防风效能分别为23.2%、33.1%、6.6%、10.0%、15.1%;在年均风速情景下,防护林带冠层上方、林带后1倍、5倍、10倍树高处的防风效能分别为26.8%、65.0%、23.4%、28.4%.(3)1 a的观测期内月均风速最高为4月的3.77m·s-1,最低为8月的1.66 m· s-1.(4)防护林区域不同防护位置风速平均日变化规律是白天高于夜晚,日出后风速逐渐升高,到午间11:00-13:30时风速最高,13:30时后风速逐渐减弱,19:00-7:00时平均风速变化比较平稳.(5)防护林带内不同高度风速日均整时变化趋势相近,相比冠层内部各高度,冠层顶部高20 m处风速最高,且有更多比日变化振幅小的脉动波动.  相似文献   

9.
乌兰布和沙地新开发人工绿洲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对内蒙古中磴口县新开发乌兰布和沙地人工绿洲防护林体系作了评价。试区土地开发建立防护林体系后,森林覆盖率由零增加到26.4%。研究结果表明:1)农田防护林网增产效益显著,林网内小麦、籽瓜、甜菜的单产分别比林网外提高45.77%、155.71%、25.0%。2)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6年后,即可盈利,第10年可收回全部投资,并盈利2.2217×10^4元。3)年沙尘暴日数、扬沙日、浮尘日、尘卷风日、大风日  相似文献   

10.
皖南山区 ,即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 ,位于沿江平原丘陵区以南的山地丘陵地带 ,约在北纬 2 9°31’~31°与东经 116°30’~ 119°4 5’ ,年均温度 15 .3℃以上 ,年均降水 110 0~ 25 0 0mm ,最低海拔 36 0m ,最高海拔180 0多m。当地乡土造林树种主要是杉木、马尾松、黄山松、枫香、马褂木、木莲等。为了给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等提供更多的树种选择 ,本区于 1999年 2月中、下旬开始南酸枣引种育苗试验 ,效果较好 ,1年生苗平均高 2 .5 7cm ,平均地径 4 .4 3cm。1 圃地选择育苗实践表明 ,南酸枣树在光照时间…  相似文献   

11.
结合效益定位观测,研究了日降水量对南方丘岗幼林地水土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防护林配置模式下,红壤区幼林地(造林前3年)土壤流失量随日降水量增大呈稳定增加的变化趋势,土壤流失量在日降水等级上呈正态分布,以10.1—35.0mm的日降水等级对年泥沙流失总量贡献最大,达54.2%~72.8%;紫色土林地各个日降水量等级的土壤流失量均大于红壤林地。3种不同处理措施的土壤流失量排列顺序为:红壤坡改梯经济林不间种模式〉生物埂造林模式〉防护林模式;水平生物埂造林模式在日降水量小于35.1mm时,其土壤流失量小于防护林模式,大于35.1mm时,要大于防护林模式。  相似文献   

12.
农田防护林网,如果主木一旦被风摧毁,就会产生风害。林网中主木树冠的排列,要求紧密衔接,才能有效地保护农田。因此主木选择也就成为农田防护林的重要问题之一。斗门县白藤湖围垦区农田防护林网是我省的样板林网。被誉为我省实现农田林网化的先进典型之一。但笔者对该林网主木的选择有不同的看法,这里提出一些粗浅意见,供参考。白藤湖林网的营造始于1979年4月,全部以木麻黄为主木,现林木4年半生,树高9.6~11.5米,1983年9月因受9号强台风的破坏,受害率达35.37%。《广东林业科技通讯》1984年第1期刊登了省农田林网协作组“农田林网抗御台风效果观察”一文,文中述及的林木受害情况可归纳如表1。  相似文献   

13.
三江平原垦区防护林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末期,三江平原垦区防护林体系建成以来,比60年代平均年风速降低14.93%;年平均气温上升42.4%,平均增加0.9℃;年平均≥10℃积温上升2.1%,平均增加50.9℃;无霜期增加7.4%,延长9.5天,年平均蒸发量减少3.7%,绝对值减少45.3mm;年平均降水增加6.1%,绝对值增加32.9mm;空气湿度平均增加32.9mm;空气湿度平均增加3.2%。林网内垂直高度1-5m范围内,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兴久村防护林体系防风效应研究,得出通风结构林带背风面,迎风面和平行风面平均降低风速分别为22.1%、8.4%和8.08%;林网内平均降低风速16.1%;片林周围平均降低风速13.2%,片林内平均降低风速50.O3%。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核桃最适采收期,我们于1991~1992年连续2年开展了不同采收期试验研究工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试材及方法本试验在漾溪县大泡核桃重点产区——河西乡光明村公所鸡茨坪社进行。海拔2100m,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2.4~12.SC,最低温度一6.3’C,最高温度34.4C,年降水量1054~1728mm,土壤为黑糠土,土层较厚。供试样树为典型的无性繁殖的漾澳大泡核桃树,树龄40~60年,盛果树。每点选择固定样树1株,共5个点,树势旺盛,病虫危害较轻。每年9月2日采果,每隔5天采收一次,共5次,每次每个样树采果30个(…  相似文献   

16.
农田防护林是农区造林的主体工程,是农田的“卫士”或“屏障”。 有关资料表明:在林网保护下的农田比空旷地的平均风速降低50%左右,水分蒸发量减少40%左右,春、秋两季的日平均气温增高1~3℃,相对湿度提高4~10%,土壤含水率提高40~70%,生长期延长15~20天,农作物单产增加30~50%,甚至一倍以上。  相似文献   

17.
<正> 营造农田防护林体系是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林带使作物增产的报道;法国人Guyot指出,灌溉条件下,林带可使小麦增产21.8%,丹麦人研究认为,可以平均增产5%,据我们1985年研究认为,在100亩左右的长方形林网内平均增产5.5%。有关林网保护下的农作物质量及其增产机制的报导还不多见。为了系统的了解防护林体系保护下的农作物产  相似文献   

18.
1基本情况喀什地区位于新疆的西南部,地处东经70°39’~79°52’,北纬35°28’~40°16’之间。全区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其中戈壁丘陵占56.06%,沙漠占20.4%,平原占23.54%。全区有林地面积40.3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01%。全区有耕地面积40万公顷。总人口300万人。我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干燥荒漠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十分丰富,气温口较差大,一般年平均气温为11~12C,最高气温达38SC,最低气温为一26℃。降雨稀少,蒸发强烈,年降雨量平均在50mm左右,年平均蒸发量达2200~2600mm,全年无霜期为210~230天。喀什地区气…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廓灌区农田林网防风保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洲边缘地带复合林网的总体防风效能为19-54.6%,并可使网格内74.3%面积的土壤含水量高于无林网保护的单作小麦地,扣除林网树木耗水,灌水15天后,平均每公顷可节水150t,春小麦平均增产28.4%。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昌吉州四县市农田林网化程度的研究结果表明:林网化程度100%、75%的林网分别比对照(10%)的小麦产量平均提高19.1%和10.3%;防护用材林的林网或林粮间作的间作区内的日平均气温均在小麦灌浆成熟期的最佳温度范围内,林网内或间作区内日平均气温降低1.1℃或1.3℃,林网或林粮间作可以使小麦增产10.6%或11.4%。防护用材林的群众杨、少先队杨、八厘庄杨、俄罗斯杨的直接(木材)经济效益比乡土树种箭杆杨分别提高了72.6%、39.0%、56.6%、30.9%。而小株距大行距则是林粮间作的最佳间作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