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低温冷害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冷害是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从水稻耐冷机理、耐冷资源的评价与利用、耐冷相关基因的定位和克隆以及水稻耐冷基因工程等方面对水稻耐冷性研究进行了阐述,并对今后水稻耐冷研究和育种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研究以140份东北地区粳稻品种(系)为材料,分别对芽期、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成熟期的耐冷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40份材料中,芽期强耐冷性材料有3份,分蘖期耐冷性较好的占20.00%,孕穗期耐冷性较好的占64.28%,成熟期耐冷性较好的占44.42%;对各生育期耐冷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分蘖期地上部分生长量与芽期死苗率和孕穗期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孕穗期耐冷性与成熟期耐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死苗率可作为分蘖期和孕穗期耐冷性鉴定的间接指标;分蘖期耐冷性可作为孕穗期耐冷性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耐霜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飞  金黎平 《贵州农业科学》2007,35(4):140-142,145
综述国内外马铃薯耐霜冻的研究成果,包括马铃薯霜冻害机理、耐冻性鉴定、耐冻性遗传和QTL定位以及提高耐冻性的有效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马铃薯耐霜冻研究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彩斌  郭华春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8):3461-3472
【目的】近年来,弱光胁迫逐渐成为冬作、保护地和间套作栽培马铃薯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通过筛选马铃薯耐弱光性鉴定指标,评价不同品种的弱光耐受性,为马铃薯耐弱光品种选育和冬作马铃薯产业发展及马铃薯间套作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10个马铃薯品种为供试材料,齐苗后用遮阳率为70%的遮阴网进行全生育期遮阴处理,以自然光照为对照。初花期测定株高、节间长、叶面积等形态指标,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等色素含量指标和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光合生理指标,收获后测产并计算单株块茎重。通过计算马铃薯各品种耐弱光系数、耐弱光指数和各指标胁迫指数,使各指标间具有可比性。以耐弱光系数和耐弱光指数闭区间扩展值对各马铃薯品种耐弱光性进行评价,将各指标胁迫指数分别与耐弱光系数和耐弱光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具有显著相关的指标。【结果】与对照相比,遮阴处理后马铃薯在形态、生理和产量等方面均发生改变:株高增加,节间伸长,叶面积增大;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绿素a/b值减小,类胡萝卜素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净光合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显著下降,蒸腾速率显著增加,胞间CO2浓度呈增加趋势;单株块茎重显著减少,减产幅度达62.14%—90.74%。根据耐弱光系数和耐弱光指数评价马铃薯耐弱光性结果基本一致,但耐弱光指数不仅反映了马铃薯产量对遮阴胁迫的敏感性,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基因型差异对产量的影响,较耐弱光系数评价方法严格。叶面积、单株块茎重、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胁迫指数6个指标与耐弱光系数或耐弱光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可以作为马铃薯耐弱光性有效鉴定指标。【结论】中薯20高度耐弱光,woff中度耐弱光,费乌瑞它和会-2低度耐弱光,其余品种均不耐弱光。以耐弱光系数和耐弱光指数为主要鉴定指标,并结合与之显著相关的形态、生理和产量等指标对马铃薯耐弱光性进行综合评价较为客观、可靠,而且方便易行。  相似文献   

5.
水稻种子耐贮藏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家东  陈光辉  刘军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1):144-147,237
作为遗传物质的载体,种子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对水稻种子耐贮藏分子机理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从水稻种子耐贮藏分子标记、耐贮藏基因克隆及蛋白质组学等方面对水稻种子耐贮藏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水稻耐贮藏性进一步研究设想,包括深入开展水稻种子耐贮藏基因挖掘和机理研究、加强水稻种子耐贮藏生物育种研究等。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耐沾污涂料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涂层的耐沾污性对成品油储罐白色防腐涂层绝热功能的影响,给出了耐沾污型成品油储罐涂料研究中的原材料选择、涂料配方和涂层的性能测试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耐沾污型成品油储罐外防腐涂料具有优异的耐沾污性、耐紫外光老化性和高反射率,可为成品油储罐外壁提供有效的防腐保护和绝热保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综合鉴定及评价苦瓜的耐冷性,为苦瓜耐冷性资源筛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低温条件下测定17份苦瓜资源的发芽势、活力指数、冷害指数及花粉萌发率等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评价法中的隶属函数进行耐冷性排序,结合两种方法的排序结果,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值、隶属函数值与原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综合鉴定及评价苦瓜资源的耐冷性.[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活力指数和冷害指数对苦瓜耐冷性具有较高载荷,其系数分别为0.795和0.923,可作为苦瓜耐冷性鉴定的重要指标;结合主成分值、隶属函数值排序,可将供试的17份苦瓜资源耐冷性聚类为高度低温敏感型、中度低温敏感型、低温敏感型、耐冷型、中度耐冷型和高度耐冷型6种类型.[结论]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模糊评价法建立的苦瓜耐冷性综合鉴定与评价体系适用于苦瓜资源耐冷性鉴定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水稻耐冷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冷害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鉴定优异的耐冷种质资源,采用合适的方法发掘其优异的基因源,通过分子育种等手段高效和精确地培育耐冷的水稻品种,是解决上述低温冷害的关键.加快耐冷性状的改良对促进水稻的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以水稻耐冷基因研究为核心,综合述评了水稻耐冷QTL定位、克隆和水稻耐冷转录因子调控,探讨了水稻耐冷相关基因研究存在的问题.由于以往耐冷QTL定位的精度有限,很难在分子育种中应用;且已克隆的耐冷相关基因由于其耐冷机制的复杂性,在育种中的应用也很少.联合连锁和关联分析可以提高QTL检测的效应和定位精度.因此,利用联合连锁和关联定位方法,挖掘耐冷基因,构建高效的水稻耐冷基因精细定位的策略,并应用于分子育种,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大豆耐低磷指标筛选与耐低磷品种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对大豆耐低磷指标的进行分析与评价,并筛选与大豆磷效率耐低磷性密切相关的重要指标,选取了41个大豆品种进行了耐低磷系数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酸性磷酸酶活性与相应的株高、干物质量和磷利用效率的耐低磷系数利用NTSY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①2 μmol/L(LP)和1 000 μmol/L(NP)处理下22个品种根尖酸性磷酸酶(RAPA)的耐低磷系数(1.922 9~35.201 1),32个品种LAPA的耐低磷系数(1.048 2~4.465 5),9个品种株高的耐低磷系数(0.923 1~1.000 0),17个品种干物质量的耐低磷系数(1.000 0~2.125 0),28个品种全磷含量(P%)的耐低磷系数(1.083 2~6.757 3),18个品种磷利用效率的耐低磷系数(1.005 4~3.308 6),不同基因型品种中耐低磷系数差异大;②RAPA活性与相应品种的株高、干物质量和磷利用率之间耐低磷系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55、0.72、0.43);③RAPA活性和株高、干物质量、磷利用效率等磷效率相关因素的耐低磷系数进行聚类分析,鉴定出高度、中度和非耐低磷型品种。上述结果说明RAPA活性耐低磷系数可作为影响磷效率耐低磷性的重要因素,可用于大豆耐低磷品种的筛选及分子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0.
水稻不同低温敏感期的耐冷性研究进展及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概述了水稻发芽期、芽期、幼苗期、孕穗期和开花期耐冷性的遗传、基因定位、耐冷性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及不同时期耐冷性的相互关系,展望了水稻耐冷性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1.
水稻耐储藏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水稻耐储藏性能的评价指标、影响水稻耐储性的内外因素以及水稻耐储藏基因的定位、发掘和利用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水稻耐贮藏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2009年自然低温下优质稻种质资源耐冷性初步鉴定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供试水稻种质材料中筛选耐冷性强的优良种质,为水稻耐冷性研究和利用积累材料,为优质稻耐冷品种选育提供优良亲本.[方法]利用早春低温和晚稻寒露风自然低温条件,采用早播早植法及晚播晚植法,对458份优质稻种质资源材料分别进行发芽期、幼苗期和抽穗扬花期的耐冷性初步鉴定与评价.[结果]在458份优质稻种质资源材料中,发芽期、幼苗期、抽穗扬花期表现耐冷性极强和强的种质分别有21份、15和76份、5和80份,分别占鉴定份数的4.59%、3.28%和16.59%、1.48%和23.74%.不同种质在不同生育期耐冷性表现不完全一致,但发芽期耐冷性强的种质在幼苗期也表现较强的耐冷性.筛选出在自然低温条件下各生育期均表现强或极强耐冷性的优质稻种质6份,如TKM10、三粒寸、湘晚籼13号、恢968选、649/五大稻种//649///649、253/P117//253///253.[结论]利用自然低温条件,可初步区分不同生育期耐冷性强与弱的优质稻种质资源,其适合对大量稻种资源进行耐冷性筛选鉴定;筛选出的耐冷性极强或强的种质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在不同生育期均表现强耐冷性的6份优质稻种质,可作为耐冷亲本材料在水稻的耐冷性研究及优质稻耐冷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3.
低磷胁迫对玉米自交系成熟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对77份玉米自交系进行了耐低磷鉴定试验,分析了成熟期主要农艺性状耐低磷系数的变异情况和相关性.结果表明稳位高、穗位叶长、稳位叶宽、株高、雄穗分支数、雄穗长可作为玉米耐低磷能力评价的指标.利用耐低磷综合指标鉴定出7份极强耐低磷自交系、15份强耐低磷自交系、28份中度耐低磷自交系、23份弱耐低磷自交系、4份极弱耐低磷自交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就目前有关玉米耐密性及选育耐密型玉米杂交种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综述、分析和探讨,认为提高玉米耐密性是玉米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品种耐密性主要是源于生理机制的耐密特性,株型不是耐密的充要条件;在生理耐密的基础之上对育种材料进行进一步改良是选育耐密型杂交种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了解耐荫性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和植物耐荫性相关的生长指标、形态指标、光合作用指标、生理生化指标等,提出了耐荫性鉴定的方法,并对耐荫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园林植物耐荫性鉴定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供试水稻种质材料中筛选耐冷性强的优良种质,为水稻耐冷性研究和利用积累材料,为优质稻耐冷品种选育提供优良亲本.[方法]利用早春低温和晚稻寒露风自然低温条件,采用早播早植法及晚播晚植法,对458份优质稻种质资源材料分别进行发芽期、幼苗期和抽穗扬花期的耐冷性初步鉴定与评价.[结果]在458份优质稻种质资源材料中,发芽期、幼苗期、抽穗扬花期表现耐冷性极强和强的种质分别有21份、15和76份、5和80份,分别占鉴定份数的4.59%、3.28%和16.59%、1.48%和23.74%.不同种质在不同生育期耐冷性表现不完全一致,但发芽期耐冷性强的种质在幼苗期也表现较强的耐冷性.筛选出在自然低温条件下各生育期均表现强或极强耐冷性的优质稻种质6份,如TKM10、三粒寸、湘晚籼13号、恢968选、649/五大稻种//649///649、253/P117//253///253.[结论]利用自然低温条件,可初步区分不同生育期耐冷性强与弱的优质稻种质资源,其适合对大量稻种资源进行耐冷性筛选鉴定;筛选出的耐冷性极强或强的种质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在不同生育期均表现强耐冷性的6份优质稻种质,可作为耐冷亲本材料在水稻的耐冷性研究及优质稻耐冷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小粒大豆品种幼苗期对耐涝性的生理响应及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耐涝性强的大豆优良种质,对不同来源的44个小粒大豆品种,以相对死苗率为鉴定指标,在幼苗期进行耐涝性盆栽鉴定试验,并研究淹水胁迫下大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电解质渗出率、光合速率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这44种不同大豆品种的耐涝性差异很大。大豆幼苗淹水处理后,叶绿素含量降低,耐涝性强的品种降低幅度小;电解质渗出率升高,耐涝性强的品种升高幅度小;光合速率下降,耐涝性强的品种下降幅度小。通过聚类分析法,将其划分为耐涝、不耐涝2大类群和耐涝、中度耐涝、中度不耐涝、不耐涝4个亚类群。最终综合相对死亡率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吉育108、敦化东农690等2个高度耐涝材料和东农50、吉育106、吉大豆9号、吉育113、东农690、吉育111、吉科豆10、绥小粒1号、吉育104、吉育115、吉育110等11个较耐涝材料。  相似文献   

18.
玉米杂交种耐密性与农艺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玉米单株产量耐密系数分析玉米单交种的耐密性,并对单株产量耐密系数与植株和穗部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耐密系数可作为初步评价玉米单交种耐密性的参考依据。选育耐密品种时,应选择有效穗长、穗行数和出籽率这3个性状在不同群体比较稳定和株型收敛的玉米品种,但是植株和穗部的选择不能完全代替耐密性的选择,品种抗病性和抗逆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对水稻23个品种、大豆14个品种和苜蓿12个品种进行了耐铝性筛选试验,并对各品种的耐铝性进行了评价和对各个品种根部和株高生长状况进行了比较,得出耐铝性和铝敏感性品种。结果表明,耐铝基因型具有植株相对生物量较高、种子根相对伸长率、苏木精着色程度较低的共同特点。种子根相对伸长率、苏木精染色指数与植株的耐铝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铝胁迫下耐铝性不同的典型植物的根系形态具有明显差异,耐铝基因型明显优于铝敏感基因型。  相似文献   

20.
冷害是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从水稻耐冷分子生理、耐冷相关基因的定位和克隆以及水稻耐冷分子育种等几个角度对水稻耐冷性研究作了阐述,并对今后水稻耐冷研究和育种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