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水曲柳苗木根系形态和解剖结构对不同氮浓度的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温室沙培方法,在不同氮浓度处理下,研究1年生水曲柳苗木整株根系和前3级根形态,以及前3级根形态与解剖结构的关系,探讨不同氮浓度导致细根形态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随着氮浓度的增加,整株根系的总面积、总长度和比根长增加,但是总的平均直径减小,前3级根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根表面积和比根长从低氮到高氮增加与直径和根长的变化有关。2)氮浓度引起直径和根长变化与解剖特征变化有密切关系。低氮条件下直径增加与横切面皮层细胞直径和皮层厚度的增加有关,而高氮条件下皮层细胞直径减小和皮层厚度缩窄有关。在纵切面上,根长度从低氮到高氮增加可能与细胞数量增加有关。研究结果对解释施肥导致细根形态变化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干旱环境下不同树种细根解剖结构特征,以期揭示不同树种应对干旱胁迫的生态适应策略,为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树种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依托2011年在鲁中山地丘陵区建造的4 hm2固定样地,对该样地内11个造林树种的1~3级细根进行根序划分并制作石蜡切片,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剖面结构,测定细根的剖面直径、皮层厚度、维管柱直径、导管内径和导管密度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树种1~3级细根解剖特征的差异显著性,综合树种解剖特征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进行树种分组。【结果】各树种1~3级细根直径总体上随着根序的升高而增大;同根序细根直径、皮层厚度和维管柱直径在树种间差异显著(P0.05);皂荚的1~2级细根皮层厚度最大,海州常山和桑树皮层厚度最小;在3级细根中,黄栌的维管柱直径最大,苦楝的导管内径最大,黄连木的维管柱直径最小且导管内径最小,但导管密度最大;细根解剖特征的主成分分析表明,主成分1可以解释细根解剖特征变化的46.2%,代表细根吸收功能属性,主成分2解释了细根特征变化的38.02%,代表细根输导功能属性;主成分的PCA排序结果显示,11个树种按照细根解剖特征可划分为3组:根细、皮层薄、输导组织密集型(包括桑树、荆条、海州常山、黄连木、君迁子、连翘、花椒、金钟花8个树种),根细、皮层薄、输导组织疏松型(黄栌和苦楝),根粗、皮层厚、输导组织密集型(皂荚)。【结论】树木细根解剖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树种的耐旱策略。11个树种包括2种干旱适应策略:快速吸水和快速输水;有效觅水和快速输水。这2种适应策略在不同立地条件的生境中有各自优势,大多数树种是通过增强细根的吸水功能进而适应干旱立地环境。桑树、黄连木等快速吸水和快速输水型树种,更适应长期干旱但有季节性降水且土层较薄的生境;皂荚等有效觅水和快速输水型树种,更适应长期干旱但土层较厚的生境。细根解剖性状决定了树种适应干旱环境的生态策略,根内皮层厚度和维管组织导管特征是评价树种对干旱生境适应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以水曲柳人工林1级根为研究对象,通过施氮肥处理,对不同季节和不同土壤深度根系取样,研究施用氮肥对根尖内生菌根真菌侵染率和形态与土壤N有效性、季节和土壤深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施N肥处理导致水曲柳人工林1级根的菌根真菌侵染率显著降低11%,季节和土壤深度对1级根的侵染率影响显著,其中春季>夏季>秋季,土壤表层高于亚表层;2)施N肥导致1级根长度显著降低,季节和处理之间的交互作用影响1级根的直径和根长,季节、土层和处理3者的交互作用影响根长和比根长;3)与未侵染菌根真菌的1级根形态相比,菌根真菌侵染导致1级根平均直径未发生变化,长度略有降低,而比根长则显著减小.这种根系形态变化规律在不同处理、不同季节和不同土壤深度上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4.
混交条件下水曲柳落叶松根系的生长与分布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用土钻法调查了水曲柳、落叶松纯林及其混交林的根系分布 ,并在温室内用盆栽和床栽方法测定了混栽及纯栽水曲柳、落叶松的根系生长。野外调查结果表明 :在混交林中 ,水曲柳、落叶松根系的水平分布不同 ,在水曲柳、落叶松相邻行间和水曲柳带内 1、2行间 ,水曲柳根密度分别为 32 37 2g·m- 3 和 3130 2g·m- 3 ,无明显差异。而在水曲柳落叶松相邻行间和落叶松带内 1、2行间 ,落叶松的根密度分别为 939 4g·m- 3 和2 745 3g·m- 3 ,差异明显。水曲柳根系有向落叶松带伸展的趋势 ,而落叶松根系的分布则受到水曲柳的抑制。混交林中根系的垂直分布更加均匀 ,在水曲柳落叶松相邻行间 ,0~ 10cm、10~ 2 0cm和 2 0~ 30cm土层内根量分别占总根量的 41 9%、2 8 7%和 2 9 4%。而水曲柳纯林中分别为 6 1 0 %、31 6 %和 7 4% ;落叶松纯林中分别为 5 5 6 %、2 7 9%和 16 5 %。温室栽培实验表明 :无论盆栽和床栽 ,混栽水曲柳的根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均高于纯栽 ,尤其是≤ 2mm细根生物量增加明显 ,盆栽时增加 2 8 8% ,床栽时增加 36 5 %。而混栽时落叶松的根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均低于纯栽。水曲柳的地下 地上比较高 ,约是落叶松的 2倍。水曲柳的根生物量约是落叶松的 4~ 6倍。上述结果说明 ,水曲柳的地下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5.
落叶松水曲柳纯林与混交林根际土壤中养分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彦东 《林业研究》2002,13(4):269-272
在落叶松水曲柳纯林与混交林中,采集林地土和根际土,测定了氮、磷、钾浓度,目的是探讨养分条件变化在混交林增产上的作用。结果表明:混交林林地土全氮浓度和水解氮浓度与水曲柳纯林相近,但要高于落叶松纯林。水曲柳在混交林中根际土全氮和水解氮浓度与纯林中的相近,而落叶松在混交林中根际土水解氮浓度明显高于纯林中的。混交林林地土全磷和全钾浓度与两个树种的纯林相差不大。混交林林地土有效磷、有效钾浓度均高于水曲柳纯林,而且水曲柳在混交林中根际土的有效磷和有效钾浓度与纯林中的相比明显增加,分别高出44.1%~79.6%和13.5%~25.6%。这说明水曲柳在混交林中磷和钾的利用状况得到了改善。表2参15。  相似文献   

6.
连作杨树细根根序形态及解剖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针对连作杨树人工林细根形态和解剖结构,从根序视角探讨连作杨树人工林细根生长的代际差异及其与人工林生产力衰退的联系,以期揭示连作杨树人工林衰退机制.[方法]分别在杨树人工林Ⅰ和Ⅱ代林分设立标准地,采用改良全根取样法获得杨树细根(<2 mm)并按根序进行分级,制作1~5级细根各根序石蜡切片.根系扫描仪结合分析软件获得各根序细根长度、直径,光学显微镜观察各根序细根剖面直径、皮层厚度、维管柱(中柱)直径等参数,并计算比根长、根组织密度、根长密度、维根比等.LSD分析1~5级根序形态参数的差异显著性,One-way ANOVA分析同一根序在不同代数间形态指标参数的差异显著性.[结果]杨树细根生物量表现为随根序增加而减小,且连作Ⅱ代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分配高于Ⅰ代林,尤其在1,2级根序中更为显著(P<0.05);连作导致杨树1,2级细根平均长度减少而3~5级根长度增加;直径虽然在不同根序细根间差异并不显著,但Ⅱ代林显著高于Ⅰ代林;杨树细根表面积、比根长和根长密度总体表现为1,2级根显著高于3,4级根(P<0.05),但比根长在Ⅱ代林中差异不显著;连作导致杨树1,2级根表面积和根长密度显著增大,但比根长显著减小(P<0.05);细根解剖特征表明,横剖面宽度随根序逐渐增大,中柱面积占横剖面的比例随根序增加而增大,1,2级细根总体呈现初生结构的特征,从3级根开始出现木栓层且皮层开始脱落.[结论]杨树1~5级根序细根形态和功能存在显著差异,1,2级细根仅具初生结构,是杨树的吸收根,3级以上细根出现木栓层从而变为输导根.连作导致杨树细根形态发生显著变化,且低级细根生物量显著增加,表明连作导致杨树人工林对地下部分的生长投入增大,这与养分匮乏生境中植物光合产物最优分配理论相一致.伴随细根死亡和周转,连作杨树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分配格局将影响人工林地上部分生产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2002年5-10月,采用连续钻取土芯法对帽儿山实验林场的水曲柳人工林细根(直径<1 mm)生物量、比根长(SRL)和根长密度(RLD)的季节动态,以及它们与土壤N的有效性、土壤10 cm深处月均温度和含水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曲柳细根生物量在春季和秋季分别具有1个明显的高峰,但比根长和根长密度只有1个高峰.在春季和夏季,比根长和根长密度较高,显示细根直径较小,而秋季,这2个参数显著下降,表明细根直径次生增厚或组织密度增加.细根的季节变化与土壤N的有效性、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有重要关系.其中细根生物量与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相关;硝态氮含量、10 cm深处土壤的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与细根的生物量、比根长和根长密度的季节变化正相关,但均不显著(P>0.05).4种因子的综合作用对水曲柳细根各参数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水平.不同季节细根生物量、比根长和根长密度的变化,显示出细根在生长季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生理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8.
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中细根空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庆成 《林业研究》2002,13(4):265-268
采用根钻取样方法对年生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中细根空间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曲柳落叶松地下生物量的空间分配差异显著。在林分水平上,水曲柳的根生物量密度高于落叶松(分别为4442.3和2234.9g/m3)。两树种在相邻区域中分配的细根生物量较高,表明种间根系竞争较弱。落叶松行间的水曲柳细根生物量密度和根长密度均高于水曲柳行间的落叶松细根,表明水曲柳地下部分具有较强能力。根系的空间分布有利于混交林中水曲柳的生长。图1表4参19。  相似文献   

9.
《林业科学》2021,57(10)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水曲柳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对邻近树木胸径和距离的响应,为制定合理的水曲柳根系取样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4种林分密度(Ⅰ:3 572株·hm~(-2),Ⅱ:3 128株·hm~(-2),Ⅲ:2 215株·hm~(-2),Ⅳ:1 468株·hm~(-2))的水曲柳人工林内,随机布点取样,测定0~10、10~20和20~30 cm土层吸收根(直径≤0.05 mm)和细根(直径≤2.0 mm)生物量及0~30 cm土层的吸收根总生物量和细根总生物量,并记录距取样点最近的1株和4株树的距离及胸径。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检验细根生物量与邻近树木距离和胸径的关系。【结果】0~30 cm土层吸收根和细根总生物量受林分密度影响显著,二者均在密度最小林分中最大;从林分密度Ⅰ~Ⅳ,吸收根占细根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61.6%、54.3%、52.9%和63.4%;在所有林分中,50%以上的细根和吸收根生物量分布在0~10 cm土层;在4种密度林分中,吸收根和细根总生物量与最近1株或4株树的距离均相关性不显著(P0.05),仅有密度Ⅲ林分1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与最近4株树的平均距离显著正相关(P0.05);与细根总生物量相比,0~30 cm土层吸收根总生物量与邻近树木胸径之间呈现出更普遍的相关,但相关性显著水平与林分密度有关;密度Ⅰ林分吸收根和细根生物量均与最近1株树胸径显著正相关(均R~2 0.19),而密度Ⅱ林分吸收根和细根生物量均与最近4株树的平均胸径显著正相关(均R~2 0.21);密度Ⅲ林分中吸收根生物量与最近1株或4株树的胸径均显著相关(均R~2 0.16);而密度Ⅳ林分中吸收根和细根生物量与邻近树木胸径均不显著相关;在调查的3个土层中,细根和吸收根生物量与邻近树木胸径的相关性主要出现在0~10 cm土层,并呈现出与0~30 cm土层细根总生物量相似的规律。【结论】基于对不同密度水曲柳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认为可在东北林区不同密度水曲柳人工林内灵活设置细根取样点,不必考虑与附近林木的距离,但需考虑邻近树木胸径大小的影响,在平均木周围设置取样点是可选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以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07年和2008年5月(春)、7月(夏)和10月(秋)分别对2个林分土壤线虫进行调查研究,采用淘洗-过筛-蔗糖离心法提取土壤线虫,探讨土壤总线虫和各营养类群线虫密度的土层变化与季节动态,以及它们与土壤温度、湿度和pH值的关系.结果表明:1)水曲柳林总线虫密度显著高于落叶松林,水曲柳林每100 g干土中1079条,落叶松林每100g干土394条(2年平均值),其中植食线虫占比例最高,食细菌线虫次之,杂食-捕食线虫和食真菌线虫密度最少;2)土壤总线虫和各营养类群线虫密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下降,且各土壤深度间差异显著;3)在2林分中,土壤总线虫和各营养类群线虫密度均在秋季(10月)最高,秋季与夏季或春季差异显著;4)土壤水分和pH值与线虫总密度显著负相关,春季和夏季土壤温度与线虫密度显著正相关,这3个因子的综合作用可以解释线虫总密度变异的46%(水曲柳)和49%(落叶松).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线虫密度变化,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丹东所辖各县区的落叶松人工林中随机抽取288株落叶松样本,对其胸径(D1. 3)和根径(D0.05)进行实测,采用多模型选优法建立了根径和胸径的相关数学模型。结果显示,选取的三项式、乘幂、指数和对数4个方程的相关指数均大于0. 90,其中三项式曲线方程拟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火炬树克隆分株前后端水平侧根直径不对称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明如  翟明普  尹昌君  温国胜 《林业科学》2005,41(6):65-71,T0001
以1、2和3年生火炬树克隆分株为研究材料,分别于2003年生长季取样,研究激素的种类和含量、光合产物分配特征以及前后端水平侧根的形态解剖差异。结果证实:9株1年生火炬树克隆分株测定器官^14C同位素活度均呈现饲喂叶〉茎〉前端(RDF)〉后端(RDB)的递降序列;火炬树1~4年生克隆分株前端侧根次生木质部宽度超过后端侧根次生木质部宽度,在于前端侧根形成层分裂活动活跃,次生木质部导管直径和密度大;1年和3年生火炬树克隆分株前端的IAA/GA3比值高于后端的IAA/GA3比值。分析认为:火炬树克隆分株水平侧根直径不对称与光合产物趋前积累、激素水平以及形成层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火炬树克隆分株的茎和前端侧根分别属于优先和次优先生长与光合产物的贮藏中心。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秃杉人工林的标准地进行样木根径、胸径以及树高调查,主要利用spss软件作曲线估计,对广西黄冕林场龙凤寨内的秃杉人工林的根径与胸径、树高相关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秃杉人工林的径阶分布株数呈正态分布;根径与树高拟合效果较好的是幂模型和线性模型,而秃杉根径与胸径的拟合效果最佳的是线性模型;秃杉人工林分的根径和胸径、根径和树高之间组成的相关曲线模型,其平均相对误差较低,均在2%以下,模型的预估效果都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4.
在讨论根径、根径立木材积表内涵的基础上,综述了20a来国内根径立木材积表编制研究状况,对“根径”及“根径立木材积表”在实际应用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应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可以由样本直径结构很好地描述总体直径结构,而无需假定总体的直径分布。本文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比较了核方法与直方图方法及列点法在描述总体时的优劣,结论是核方法优于直方图方法,也优于列点法。  相似文献   

16.
In order to assess the possibility of root competition in agroforestry,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fine roots (< 2 mm in diameter) of five tree species in pure two-year-old stands was compared to that of mature maize.Cassia siamea, Eucalyptus tereticornis, Leucaena leucocephala andProsopis chilensis had a rooting pattern similar to that of maize, i.e. a slow decline in fine root mass from 0–100 cm soil depth.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had its roots evenly distributed down to 100 cm. On an average, the fine root biomass of the tree species was roughly twice as that of the maize. We conclude that the studied tree species are likely to compete with maize and other crops with a similar rooting pattern for nutrients and water.  相似文献   

17.
In order to assess the possibility of root competition in agroforestry,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fine roots (< 2 mm in diameter) of five tree species in pure two-year-old stands was compared to that of mature maize.Cassia siamea, Eucalyptus tereticornis, Leucaena leucocephala andProsopis chilensis had a rooting pattern similar to that of maize, i.e. a slow decline in fine root mass from 0–100 cm soil depth.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had its roots evenly distributed down to 100 cm. On an average, the fine root biomass of the tree species was roughly twice as that of the maize. We conclude that the studied tree species are likely to compete with maize and other crops with a similar rooting pattern for nutrients and water.  相似文献   

18.
采用广西省山区马尾松和杉木的连清复测样地数据,在不考虑进界木和枯死木的情况下,通过计算不同时期林木相对直径的极差,做不同时期林木相对直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年份与相对直径2因素的相关分析以及进行不同时期林木相对直径的成对数据T检验,研究了纯林林分单木相对直径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林分中大多数单木的相对直径不随时间而变化或变化很小,且一株单木在2个不同时期的直径比值与其他林木在这2个相应时期的直径比值相等.  相似文献   

19.
以相对直径为竞争指标的单木直径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选择了Richards,Logistic,Mitscherlich,Gompertz,Modified-Weibull 5个最为常用的单木直径生长理论方程作为基础方程,采取再次参数化的方法将与林木生长密切相关的地位指数(SI)、林分密度(N)、单木竞争指标——相对直径(RD)等因子引入方程,对马尾松人工林的单木直径生长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得到的单木直径生长方程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很高的预估精度,因为该方程中包含了林木的相对直径RD,当令RD等于1.0时,单木的直径生长模型就反映了林分的平均直径生长,这为从单木生长模型向全林分生长模型的耦合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20.
四川的云南松地径胸径相关关系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报道了四川的云南松树干在部三个不同部位直径(地表直径d0.00、0.05m高处直径d0.05、0.1Om高处直径d0.10)与胸径(d1.3)的相关关系,利用其编制了四川云南松地径一元材积表,并对其在四川云南松林区进行盗伐木、滥砍乱伐木材积估计和监测森林资源消耗量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四川云南松地径与胸径最佳关系模型为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0,999217~0.999380,剩余平方和Q=179.3391~226.4480,且d0.10与d1.3相关关系最为紧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