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飞虱虫疠霉(Pandoradelphacis)和新蚜虫疠霉(P,neoaphidis)对桃蚜(Myzs persicae)毒 力的生物测定,证实了两种近缘虫疠霉对三日龄若蚜的毒力。两种虫疠霉各包括8个剂量处理,每剂量 接种88~216头若蚜,接种后逐日观察感病死亡数并确诊死因,所获时间-剂量-死亡率数据经模型拟合 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虫疠霉具有相似的剂量效应,但飞虱虫疠霉的杀蚜速率比新蚜虫疠霉快。接种后3 ~7d飞虱虫疠霉的LD50值分别为12. 81,2. 90,1. 79,1. 27,0. 90个孢子/mm2,新蚜虫疠霉的LD50值分 别为16. 96,1. 30,0. 18,0. 07,0. 04个孢子/mm2.两种虫疠霉的LT50值在>3个孢子/mm2的剂量下相 似(3.0~3.5d),但低剂量下差异较大。这些毒力指标表明,飞虱虫疠霉是可以与新蚜虫疠霉匹敌的杀 蚜真菌。  相似文献   

2.
蚜虫传毒专化性与病毒附着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免疫荧光标记研究发现,桃蚜下颚口针有非持久性病毒WMMV-2和TEV的病毒附羊位点,距口针尖端45~60μm,结合区全长约45~55μm,病毒随着蛋白含有α-D-甘露糖残基。用0.2%DOC溶液处理1h可破坏病毒附着位点。用0.2%DOC处理蚜虫后,分别饲取PAV和GPV,结果禾谷缢管蚜传播GPV和PAV的能力显著降低,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则不能传播GPV和PAV。从禾谷缢管蚜虫体提取的RP1和R  相似文献   

3.
从不同水稻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了486株细菌。采用平板测定法和微培养离体测定试验获得12株对稻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结果表明:B4,B8,B18,B31,B34,B73和B74等菌株对稻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80%以上,其培养液100%抑制稻瘟菌孢子萌发;同时对水稻纹枯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草莓炭疽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等多种病原真菌有较好抑制作用,经鉴定该组拮抗细菌为枯草芽孢杆菌。B1,B43和B44菌株对稻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较好抑制作用,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经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48和B59为链霉菌,对稻瘟菌的抑菌带明显,但对稻瘟菌孢子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通过“孢子浴”方法用根虫瘟霉(Zoophthoraradicans)菌株ARSEF239对1~2龄的桃蚜(Myzuspersicae)进行了生物测定(20℃,100%RH,L∶D为12∶12),包括6个剂量(1.5~176孢子/mm2),每剂量处理试虫93~198头.实验观察期为7d,第3日至第5日为死亡高峰,最终累计死亡率6.49%~95.10%,因剂量而异.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的模拟分析而估计出该菌作用于桃蚜的时间与剂量效应参数,测得第4日至第5日的LD50分别为55,40,36,14个孢子/mm2,侵染潜伏期约为4天.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良好的杀蚜特性.  相似文献   

5.
尧鳞肉齿菌菌丝液体培养是工厂化生产菌丝的基础,液体培养试验分别在培养液配方,装液量、培养时间及振荡转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翘鳞肉齿菌菌丝在PD和YM培养注中生长良好,在500ml三角瓶中装培养液140ml,培养5d,振荡转速在100r/min条件下,菌丝得率最高,可达到0.6% ̄0.7%。  相似文献   

6.
生物测定根虫瘟霉对桃蚜的毒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孢子浴”方法用根虫瘟霉(Zoophthora radicans)菌株ARSEF239对1-2龄的桃蚜(Myzus persicae)进行了生物测定(20℃,100%RH,L:D为12:12),包括6个测量(1.5-176孢子/mm^2)每剂量处理试虫93-198头。实验观察期为7d,第3日至第5日为死亡高峰,最终累计死亡率6.49%-95.10%,因剂量而异。  相似文献   

7.
绿色木霉(Y96301)、米曲霉(L96201)、白地霉(Y96101)、产朊假丝酵母(P96401)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Y96301在产酶培养基上具有较高的纤维素酶(CMCase、FPase、βGase)活性,其中CMC酶活力可达到4511IU,FP酶活力可达到1049IU,纤维素降解率为26.9%。在三七糠培养基进行混菌发酵试验表明,L96201、Y96101、P96401是Y96301的最佳配伍菌株。在30℃、pH6的条件下,培养28h可使产品纯蛋白含量达到22.13%,纤维素降解率为30.7%。该发酵产品经喂猪初步试用,适口性好,可部分替代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  相似文献   

8.
纤维素分解菌群的分离和筛选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滤纸平板法结合摇床接着筛选到2个纤维分解能力较强的混合菌M1和M2。在以纤维素为碳源的培养液中28℃振荡培养4d,滤纸纤维素失重率分别达57.53%和54.92%,未经处理的稻草秆纤维素失重率为38.82%和36.21%,膨化稻草比稻草秆易分解,纤维素降解率可达68.83%和60.02%,经初步鉴定,M1由木霉F1和芽胞杆菌Ba组成,M2由木霉F2和芽孢杆菌Ba组成,实验结果表明,由真菌,细菌组成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以可变电荷矿物专性吸附磷作为一磷源,制成选择性培养基。磷的有效性以矿物吸附磷的饱和度表示,分别为0.25%,75%,100%。以30年茶树根际红壤制成悬液接种。在磷有效性较低(25%磷饱和度)的矿物培养基上筛选出能够稳定生长的高效微生物菌株(简称高效菌,PEMS)。然后通过革兰氏染色、芽饱培养和染色、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氧化酶反应、最佳温度及最适pH测定,初步鉴定该菌为莫拉氏属(Morax  相似文献   

10.
根霉植酸酶的分离纯化和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霉(Rhizopus sp.)MR020菌株所产胞外植酸酶,经硫酸铵分级沉淀,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和DEAE-cellulose离子交换层析,获得了2种植酸酶同工酶,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4000和40000,等电点分别为3.48和3.85。二者作用的最适温度均为55℃,最适pH分别为2.6和4.6。Ca^2+,Fe^2+和Mg^2+对酶有激活作用,Cu^2+和NBS^2对酶有抑  相似文献   

11.
油菜土壤中与核盘菌菌核存活有关的真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菌核埋植法研究油菜田土壤中与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菌核存活有关的真菌区系。从四川省内江、简阳和雅安三地土壤中共分离到菌核重寄生真菌117株,分布于10个属内:曲霉(Aspergilusspp.)、交链饱属(Alter-nariaspp.)、小盾壳霉(Coniothyriumminitans)、镰刀菌(Fusariumspp.)、粘帚霉(Gliocladiumspp.)、毛霉(Mucorspp.)、青霉(Peniciliumspp.)、根霉(Rhizopusspp.)、木霉(Trichodermaspp.)和轮枝菌(Verticili-umspp.)。其中以镰刀菌和木霉为主要种类,分别占全部重寄生真菌的51.4%和30%。从菌核表面分离到12个属的真菌,镰刀菌、木霉和根霉占优势,分别为48%、18.5%和14.3%。不同地区油菜土中与菌核有关的真菌区系不尽相同。然而,三个地区能侵入菌核内部的真菌均以镰刀菌(Fusarium)和木霉(Tricho-derma)占多数。它们在菌核存活、子囊盘萌发等方面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自稻叶及其它禾本科杂草叶片表面分离纯化985株细菌分离物,分别培养在NB液体培养基中,经8000r/min离心10min后取上清液,加入稻瘟病菌分生孢子悬液中,测定对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发芽,附着胞形成的抑制作用,从而筛选出13株对稻瘟病菌孢子芽管生长或附着胞形成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采用离体稻叶接种测定,进一步筛选得到3株拮抗细菌,初步鉴定为:Pseudomonasfluorescens(Xh216),Bacilussp.(Xh222)及Pseudomonassp.(Xh240).在离体条件下,Xh216,Xh222和Xh240对叶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3%,70.5%和67.4%.  相似文献   

13.
每天用不同浓度的鸡粪嫌气发酵液(ADCME)处理种在温室中的万寿菊植株。结果,用1.68%~3.36%ADCME处理的植株地上部鲜重最高,开花最多,但用0.56%浓度处理的根鲜重最高。收获时取植株中部叶片和根作为样品进行生理生化分析,发现叶片和根中细胞膜相对透性和Pi含量,过氧化物酶、Mg^2+-ATP酶和Ca^2+-ATP酶活性以及根中蛋白质、pH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一定范围内随着ADCME处理浓度的提高而提高。地上部鲜重较高、开花较多的处理,植株叶片中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Pi含量,根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以及根、叶中过氧化物酶、Mg^2+-ATP酶和Ca^2+-ATP酶活性也较高。出现盐中毒症状的处理,植株根中的细胞膜相对透性和过氧化酶活性以及叶片中的Mg^2+-ATP酶和Ca^2+-ATP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处  相似文献   

14.
某些木霉菌株的产酶高峰及其纤维素酶制剂饲喂兔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康氏木霉EA3-867和N278产酶高峰在第9-12d,雷氏木霉QM9414的产酶高峰在6-9d.日粮中分别加入5%、10%、15%的纤维素酶曲替代相应比例的草粉和麸皮,对照组不加纤维素酶曲.经过40d的饲养观察,肉兔总增重分别为548.57、757.5和615.0g,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3.71、18.9和15.38g,料肉比分别为3.34:1、2.48:1和2.69:1.与对照组相比,增重分别提高10.3%(P>0.05)、52.37%(P<0.01)、23.73%(P<0.05),饲料利用率分别提高9.72%,32.98%、27.30%.Q检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10%的纤维酶曲增重最快,饲料转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拟康氏木霉EA3-867和N278产酶高峰在第9-12d,雷氏木霉QM9414的产酶高峰在6-9d,日粮中分别加入5%、10%、15%的纤维素酶曲替代相应比例的草粉和麸皮,对照组不加纤维素酶曲。经过40d饲养观察,肉兔总增重分别为548.57、757.5和615.0g,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3.71、18.9和15.38g,料肉比分别为3.34:1、2.48:1和2.69:1。与对照组相比,增重分别提  相似文献   

16.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用清水浸2d,再用0.05mol/L盐酸处理6h、12h的能显著的促进冬孢子的萌发,萌发率为64%和58%;对照仅为26.3%,0.4mol/L,0.6mol/L,0.8mol/L,lmol/L的盐酸处理6h、12h、24h、48h显著地抑制冬孢子的萌发、萌发率为0;0.05mol/L盐酸予处理6h、12h、24h、48h对冬孢子的萌发无影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予处理不同时间对冬孢子的萌发均有抑制作用。以天门冬氨酸、吲跺乙酸为培养液,以质量分数0.1%的抗坏血酸为培养液的冬孢于萌发率最高,为61.2%.冬孢子在不同的抗感玉米材料及植株的各器官上其萌发率有显著差异,感病材料“京黄417”(32.96%),抗病材料MO17(4.4%)、胚芽鞘(47.2%),根(12.7%).  相似文献   

17.
初始接各量对安徽虫曙霉液体培养下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温度(20±1)℃和光照12L:12D的条件下,用萨氏培养液对安徽虫瘟霉进行液体振荡培养,考查了不同接种量和液培时间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交含干菌丝18.6mg/mL的母液按1-15%(V/V)的比例接种后培养48-72h,9%和12%接种量处理有产生20mg/mL以上的菌丝生物量,通过拟合逻辑斯蒂生长模型,发现该菌在上述液培条件下的最大菌丝生物量为25mg/mL左右。  相似文献   

18.
辣椒疫霉病菌对内吸性杀菌剂抗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江西省采集分离的辣椒疫病菌(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153个菌株对甲霜灵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野生已有55.60%的菌株存在抗药性,其中中、高抗菌株占27.50%;甲霜灵与恶唑烷酮、甲呋酰胺之间存在交互抗性,与霜霉威之间没有交互抗性;甲霜灵对敏感菌株菌丝生长、游动孢子囊的形成和游动孢子的释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0.2776mg/kg、0.2663mg/kg、2.295mg/kg,而霜霉威浓度达500mg/kg时,对菌株菌丝生长、游动孢子囊的形成和游动孢子的释放均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在活体寄主上对病菌有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19.
初始接种量对安徽虫瘟霉液体培养下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温度(20±1)℃和光照12L : 12D的条件下,用萨氏培养液对安徽虫瘟霉(Zoophora an- huiensis)进行液体振荡培养(100 r/min),考查不同接种量和液培时间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将含干菌丝18. 6mg/mL的母液按1%~15%(V/V)的比例接种后培养48~72h,9%和12%接种量处 理能产生20 mg/mL 以上的菌丝生物量,通过拟合逻辑斯蒂生长模型,发现该菌在上述液培条件下的最 大菌丝生物量为25 mg/mL左右。  相似文献   

20.
水牛卵母细胞孤雌激活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体外成熟(IVM)27 ̄28h的水牛卵母细胞经7%酒精(EH)激活处理5min后,置入不同浓度的(0,0.625μg/ml,1.25μg/ml,2.5μg/ml,5μg/ml)放线功酮(CHX)培养10h,而后固定染色或在胚胎培养液(CM)中继续培养检查激活分裂率。结果培养在0.625μg/ml和1.25μg/ml CHX的卵母细胞的激活分裂率和总原核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