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18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某肉鸡场80日龄左右的肉鸡出现疑似马立克氏病,患病鸡消瘦、精神沉郁,剖检病理为肝脏、心脏显著肿大,并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结节,胃肿大,PCR检测为马立克氏病阳性。根据临床症状、病理解剖、PCR检测结果,确诊该场发生的疾病是马立克氏病。本文进一步提出了防控措施,分析了病因,即该批鸡感染马立克氏病,是由于该批次的鸡苗马立克氏病疫苗接种不当(包括疫苗失效)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常出现在鸡群中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主要是由于马立克氏病病毒诱发,病鸡主要特征是淋巴肿瘤出现在病鸡皮肤、肌肉、性腺、外周神经等部位。虽然畜禽养殖目前有多种疫苗可用于预防鸡马立克氏病,但现实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常导致鸡马立克氏病免疫失败。本文就一起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与防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摘票:2018年10月,广西灵山县某肉鸡场80日龄左右的肉鸡出现疑似马立克氏病,患病鸡消瘦,精神沉郁,剖检病理为肝脏、心脏显著肿大,并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结节,胃肿大,PCR检测为马立克氏病阳性。根据临床症状、病理解剖、PCR检测结果,确诊该场发生的疾病是马立克氏病。  相似文献   

4.
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由马立克氏病毒引起的鸡恶性T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主要特征表现为病鸡产生免疫抑制,外周神经、各种内脏器官、性腺、虹膜、皮肤和肌肉等组织器官发生淋巴细胞浸润、增生、形成淋巴肿瘤等。马立克氏病流行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严重困扰我国养禽业事业的发展。鸡马立克氏病可根据临床症状初步判断,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制作石蜡切片病理观察和病毒目的基因PCR扩增进行进一步确诊。本文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3方面重点阐述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应用羽囊琼脂扩散法检查鸡马立克氏病的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经大体剖检和组织学检查确诊为马立克氏病的病鸡,采其羽囊与确诊为马立克氏病病鸡的血清作琼脂扩散试验,筛选出阳性反应显著的血清,作为鸡马立克氏病阳性血清。用此种阳性血清与其他受检鸡的羽囊作琼脂扩散试验,以检查鸡的马立克氏病。在三批试验中,第一批由马立克氏病鸡群中剔出的病鸡,检出的阳性率为60%(61/102个);第二批四群发生马立克氏病的鸡群共检查284个,阳性率由10%(5/151个)至58%(26/54个);三群无马立克氏病病史的鸡群,共抽查80个,阳性率由0%(0/20个)至6.3%(2/30个)。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此法大部分马立克氏病鸡可被检出。二、阳性反应鸡可确诊为马立克氏病。但由于有少数马立克氏病的病鸡应用此法检查并不出现反应,所以呈现阴性反应的鸡则不能完全排除无马立克氏病的感染。本法除可检出有症状的病鸡外,不少无症状的感染鸡,亦可被检出。三、在发病的鸡群中,用此法检查以剔除阳性鸡,初步表明可以减少本病传染的机会,起到缩小或阻止疫情发展的作用。于对防制本病起到显著作用。四、用羽囊浸液或直接用羽囊作琼脂扩散试验检查马立克氏病,敏感度高,方法简单易行,且毋须特殊设备,在基层兽医单位和鸡场内均可进行。因此,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检查鸡马立克氏病的血清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鸡马立克氏病(MD)是鸡常见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是由马立克氏疱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肿瘤疾病,主要危害3-5月龄的鸡,死亡率可高达80%,尤其是未经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的鸡群更易爆此本病。  相似文献   

7.
鸡马立克氏病(MD)是一种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肿瘤病。病的特征是在各种脏器形成淋巴细胞性肿瘤,近年又发现由受此病侵害的动脉壁细胞所导致的动脉硬化(MiMk等,1979)。 此病首先于1907年由匈牙利的马立克氏所报道。以后不少学者根据本病的各种症状和病变曾给以各种命名。直到1961年,由英国Biggs氏倡议,才统一采用了马立克氏病  相似文献   

8.
正鸡马立克氏病是由疱疹病毒科中的马立克氏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外周神经及性腺、眼虹膜、各种脏器、肌肉、皮肤等组织发生增生性肿瘤病变特征。肿瘤病变以大小不一、种类多样的淋巴细胞、马立克氏细胞增生为病变特征病变。1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方法确诊马立克氏病首先进行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观察①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在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观察抑癌基因p53在鸡马立克氏病肿瘤组织及体外培养感染马立克病毒的鸡胚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在体外培养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感染马立克氏病毒后,感染的CEF呈阳性。在马立克氏病的发生过程中,突变型抑癌基因p53在病鸡的肝脏、肾脏、肿瘤、心脏、脾脏、肺脏、胸腺及法氏囊中均可检出中等量的表达。p53发生突变时所产生的p53蛋白突变体的半衰期比未发生突变时要长。[结论]突变型p53基因具有直接转化细胞和阻碍野生型p53发挥作用的特点,致使突变的DNA得以积累,最终导致癌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用马立克氏病(MD)肿瘤细胞系 MDCC-MSB-1免疫家兔制成的高免血清,经正常的来杭鸡淋巴细胞完全吸收后,获得针对 MD 肿瘤表面抗原(MASTA)的特异性抗血清,它与 MSB-1反应的间接免疫荧光效价为1∶32。以MD 京-1强毒株接种1日龄雏鸡诱发的实验性肿瘤和某鸡场疑似马立克氏病的内脏肿瘤制成细胞悬液,用 MASTA 特异性抗血清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测得内脏肿瘤细胞的 MASTA 阳性率分别为2%和15%,并从疑似 MD 的病鸡血液内分离出 MD Ⅰ型病毒。羽囊和血清琼扩 MD 阳性,但无肿瘤病变的鸡未能测出MASTA 阳性的肿瘤细胞。用荧光抗体染色检查 MASTA 抗原的 MD 诊断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1.
一日龄雏鸡腹腔接种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观察感染后不同时期肝、脾、心、脑、胸腺、腔上囊、腺胃、十二指肠、盲肠、胰腺和性腺等器官组织的肉眼,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变化。根据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检查表明: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的典型病变是实质细胞坏死和网状细胞增生。本病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其次是心、脾、腺胃、腔上囊、胰腺和性腺等。本病增生的网状细胞,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能区别于鸡马立克氏病和淋巴性白血病。此外REV可导致雏鸡发生生长抑制和腔上囊萎缩,因此对病畜的增重和其它禽病的免疲预防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山东某鸡场饲养的10000只父母代海兰蛋种鸡于育成前期出现进行性消瘦、生长发育不良等症状;剖检以腺胃肿胀、淋巴器官萎缩为特征,至70日龄发病率达90%;经ELISA方法检测抗体及间接免疫荧光原位病原检测证明该病与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感染有关。取7只病鸡肝脏研磨处理后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用REV单抗11B118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均呈阳性;根据REV-HA株前病毒基因组DNA env囊膜糖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提取阳性CEF基因组DNA作为模版,PCR扩增后得到438 bp的目的片段;PCR产物测序结果比对显示,该毒株与其他中国野毒株的同源性高于与REV-HA株的同源性。综合诊断判定该病可能与鸡群早期感染致病力较强的REV有关。  相似文献   

13.
鸡淋巴—网状细胞性肿瘤的超微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马立克氏病病毒感染鸡TCR1与TCR2T细胞动态变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探讨鸡马立克氏病T细胞受体亚群的变化与疾病发生与发展的相互关系,本实验以马立克氏病强毒株人工感染1日龄SPF雏鸡,在不同的感染期,以流式细胞仪分析脾脏、胸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CR1+T和TCR2+T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感染鸡脾脏中TCR1+T细胞异常增高,而TCR2+T细胞在脾脏和外周血中表现为暂短的升高,其后迅速下降。TCR1+T细胞与TCR2+T细胞的这种异常变化是vMDV感染雏鸡后T细胞表型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重庆地区仿生态养殖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患病死亡的原因,从患病鳖的肠道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PS01,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人工感染、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病理切片观察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感染中华鳖患病症状同自然发病症状;16S rRNA和gyrB序列构建的进化树表明,该菌与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同为一枝,相似性分别为99.7%、98.7%;病理组织观察发现,患病中华鳖的肝、脾、肾、胰和肠均有不同程度病变,其中以肠、肝脏、脾脏3个组织病变最为严重,肠绒毛大部分坏死脱落、肝细胞肿胀、胞核空泡化、脾脏红白髓混合分布、胰脏和肾脏轻度病变、胰腺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肿大,其余组织未观察到明显变化。药敏试验表明,菌株PS01对多西环素等18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氟苯尼考等3种抗菌药物中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等18种抗菌药物表现为耐药。研究结果表明,弗氏柠檬酸杆菌为中华鳖的致病菌,其对30 g左右的中华鳖半致死浓度为9.3×104 CPU·g-1,有较强的致病性,可造成中华鳖多个组织病变。  相似文献   

16.
利用马立克氏病病、死鸡的皮肤(羽囊)打碎、制成MD琼扩抗原.结果表明,自制的MD皮肤(羽囊)琼扩抗原与参考抗原检查MD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同,以皮肤琼扩抗原制造方法简单,并且可制造更多的MD琼扩抗原.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用4种不同MD疫苗对鸡马立克氏病临床预防效果的调查比较,结果表明,用以色列雅贝克公司生产的HVT+CVI988二价氮苗免疫效果最好,有产保护率可高达99.95%。  相似文献   

18.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infection of Marek's disease virus (MDV) and 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 (REV) in broiler breeders, and then find the method and optimal time of differential diagnosis for complex clinic multiple infection,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pathohistological changes, apoptosis, immunohistochemistry (immunofluorescence), and ultrastrueture of tumor tissues of broiler breeders inoculated with MDV and REV. The study showed that proliferation of small lymphocytes was seen in the main organs at the age of 1 week, then immature lymphocytes, all kinds of lymphocytes, primitive reticulum cells, and Marek's disease cells (MDCs) were observed at 2-9 weeks. Apoptosis of lymphocytes could not be seen until the age of 10 weeks in the immune system. Immunohistochemistry detection showed that the positive signs of MDV and REV antigen were observed in the main organs at 2 weeks of age. Multi-morphology lymphocytes, MDV, and REV, mitotic figures and apoptosis of lymphocytes were observed with the help of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MDV cooperating with REV promotes the course of disease of coinfectio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can be done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the early stage (before 2 weeks), and histopathology in the late stage (post 4 weeks). MDCs, primitive reticulum cells, immature lymphocytes, and two kinds of virions can serve as a basis for histopathology differential diagnosis.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1日龄AA肉用仔鸡为实验动物,以马立克氏病强毒(vMDV)人工感染后,白细胞介素 2(IL 2)和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表明,同健康雏鸡相比,脾T淋巴细胞IL 2诱生活性和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降低(P>0 05)和显著降低(P<0 05)。MD发病率35 0%,死亡率12 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