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表达载体系统(AnpeNPV expression vector system)在柞蚕蛹体内分泌表达柞蚕溶菌酶(ApLz),并建立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方法。选用柞蚕30 kD蛋白信号肽构建分泌型转移表达载体pApBacDual-N1/L21Ap30kDSP,将Aplz基因克隆至该载体中,重组DNA转化感受态细胞DH10B/AnpeBacΔcc,通过抗生素抗性及蓝白斑筛选获得重组杆粒AnpeBacΔcc/phAplz,并经PCR检测确认。重组杆粒DNA转染Tn-Hi5细胞后得到具有感染性的重组病毒Anpe-NPVΔcc/phAplz。重组病毒感染柞蚕蛹6~7 d后收集柞蚕蛹血淋巴,利用His-tag Purification Resin和StrepTrap HP亲和层析柱对重组ApLz进行两步分离纯化。重组ApLz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蛋白质N端测序分析以及抗菌活性检测,结果显示,重组ApLz可以通过AnpeNPV表达载体系统在柞蚕蛹中得到分泌表达,经过两步层析分离得到的重组...  相似文献   

2.
3.
为了探讨外源蛋白在柞蚕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表达系统的表达水平和稳定性,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克隆到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转移表达载体pApM748BE中,获得重组质粒DNA,与ApNPV DNA共转染樗蚕(Phi-losamia cynthiam)培养细胞Pc-01后,用末端稀释法筛选获得重组病毒ApNPV-Δph/egfp+。将该重组病毒感染柞蚕蛹,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GFP在柞蚕蛹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在柞蚕蛹感染重组病毒ApNPV-Δph/egfp+后6 d,EG-FP就有明显的表达;感染后12~18 d,蛹体液中的EGFP含量保持较高水平,以EGFP标准样品定量分析EGFP在柞蚕蛹体液中的表达水平高于1 mg/mL;感染后30~39 d仍可以检测到蛹体液中EGFP的表达,而且蛋白稳定。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作表达载体,可在柞蚕蛹中高效稳定地表达EGFP,并且EGFP在雌雄蛹间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溶菌酶是昆虫体液免疫的重要抗菌蛋白质,在昆虫抵御外源物质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柞蚕蛹为材料,采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蛹虫草菌(Cordyceps militaris)、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及无菌水为诱导源,测定不同外源物质诱导柞蚕蛹血淋巴对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的抑制活性,并根据柞蚕溶菌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DQ353869)设计引物,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不同外源物质诱导柞蚕蛹血淋巴中溶菌酶基因的表达变化。4个诱导处理组的柞蚕蛹血淋巴均可以产生抑菌活性,但抑菌效果具有显著差异:诱导后72 h柞蚕蛹血淋巴产生明显抑菌效应,抑菌圈直径由小到大依次为无菌水处理组、蛹虫草菌处理组、柞蚕微孢子虫处理组、大肠杆菌处理组,且雌蛹血淋巴的抑菌活性较强。4个诱导处理组柞蚕蛹血淋巴中溶菌酶基因的表达量在诱导后4~8 h内迅速上调,雌蛹和雄蛹中的表达量分别在诱导后24h、8~12 h达到最大,其中,大肠杆菌诱导溶菌酶基因表达上调迅速,但持续时间短,而蛹虫草菌和柞蚕微孢子虫诱导溶菌酶基因的表达量高。研究结果说明柞蚕的免疫应答时间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因诱导源而不同,雌雄个体之间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6.
杨新峰 《北方蚕业》2022,43(1):58-60
搜集、整理河南柞蚕区柞蚕俗语,对“一筐蚕”“惊蛰蛾子清明蚕”“大眠场”“二八场”“火芽”“蚕过芒种不做茧”“旱生老虎湿生锈”“开蚕”等俗语作一解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柞蚕抗菌肽D基因在酵母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柞蚕抗菌肽具有广谱杀菌功能,人工合成抗菌肽D基因(122bp)与含α-因子及前导肽序列的穿梭质粒pCLWA2重组,克隆于酵母AB103。在缺亮氨酸的YE培养基中筛选Leu+阳性的转化子。转化子菌株培养扩增后提取重组质粒与抗菌肽基因片段探针作点杂交为阳性,电泳后插入含抗菌肽D基因128bp的区带。在转基因酵母的发酵液中分离上清液,浓缩,对抗菌肽敏感的指示菌E.coliK12D31有明显抑菌效应。证实人工合成柞蚕抗菌肽D基因在酵母中表达。  相似文献   

8.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生物体内的重要保护性酶类。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柞蚕(Antheraea pernyi)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基因的ORF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序列共编码154个氨基酸,具有Cu/Zn-SOD的保守性结构特征,与家蚕(Bombyxmori)、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以及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Cu/Zn-SOD基因的同源性分别是81.5%、81.7%、81.5%、66.7%。柞蚕蛹经紫外线照射处理后用半定量PCR方法检测,发现照射不同时间脂肪体内Cu/Zn-SOD基因的转录水平存在差异,在照射5 min后开始增加,至10 min时为转录高峰,15 min时又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苗隆  谢璐  李群  刘彦群 《蚕业科学》2019,45(2):195-200
柞蚕(Antheraea pernyi)幼虫体壁颜色表现出高度多样性。胆绿素还原酶(biliverdin reductase B,BVRB)可催化血红素降解过程中产生的胆绿素还原成胆红素,参与昆虫体色形成。为明确BVRB在柞蚕幼虫体色形成中的作用,克隆柞蚕胆绿素还原酶基因ApBVRB,检测其mRNA表达水平,同时调查胆绿素还原酶的活性。ApBVRB编码205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为50.67 kD,等电点为5.15。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ApBVRB与家蚕的黄素还原酶(flavin reductase,FR)具有75%的序列相似度。qRT-PCR检测结果表明,ApBVRB在柞蚕幼虫的所有受试组织器官中均表达,除丝腺外,青、黄体色幼虫之间的相对表达量并没有显著差异。酶活性检测发现,胆绿素还原酶活性在青、黄蚕的血淋巴和丝腺中有极显著差异,推测可能由于血淋巴中该酶活性的差异而导致柞蚕幼虫表现为青、黄2种体色。  相似文献   

10.
刚志锋 《北方蚕业》2006,27(4):34-35
柞蚕种微粒子病毒率的高低,决定下代蚕种质萤,影响蚕种场的效益和信誉,关系着放养柞蚕的经济效益和柞蚕生产的兴旺发达。方城县是河南省主要柞蚕基地县之一,现有柞坡3.4万hm^2,年产柞蚕茧100万kg。前几年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微粒子病严重回升,1997年全县保种茧三万kg,基本没有合格种茧,微粒子病毒率高达50%以上,严重制约了柞蚕生产的发展。面对微粒子病严重事实,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制订了强化种子基地建设,狠抓蚕种源头,加强种子管理,规范操作技术的柞蚕种子工程,严格质量标准,狠抓落实,蚕种质量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鲁山县柞坡资源利用率和增加蚕农养蚕收入,对制约鲁山县柞蚕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从事柞蚕养殖的蚕农变动频繁、柞坡流转机制不健全、产业链条不完善、蚕场(柞坡)缺乏规划等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对此,鲁山县通过建设柞蚕示范园区,采取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合理规划蚕场、培育高效柞坡,加大技术培训、培育养蚕专业户,加强技术服务、提高蚕农的养蚕水平,创新经营模式、完善柞蚕产业链条,落实双保险政策、切实保障蚕农的利益等措施,取得了公斤卵结茧保苗率、公斤卵产茧量、小蚕期成活保苗率提高和公斤卵放养面积、蚕病发病率降低的良好成效,实现了柞蚕生产的高产稳产和鲁山县柞蚕产业向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了鲁山县柞蚕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柞蚕放养于野外,受外界环境影响很大。因此,必须根据蚕体生理发育,因地制宜地创造有利环境,保证其健康成长,从而达到高质丰收。  相似文献   

13.
14.
介绍了秋柞蚕放养前、中、后应开展的各项准备工作和应采取的技术措施,对河南秋柞蚕放养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刘勤 《中国蚕业》2012,33(3):31-32,34
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柞蚕良种繁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正>1蚕场建设(1)柞蚕场的补植抚育。柞蚕场目前柞树缺株少墩现象相当普遍,需坚持补植柞树,借以逐年提高柞蚕场资源的利用率和单位蚕场面积产茧量,同时改善柞蚕场的生态环境。退耕地和荒山坡,凡适于栽植柞树,则营建人工林新蚕场。补植时期,通常柞树补植以晚秋或早春为宜,冷凉地区以春季为好。用直播方法补植柞树,成本低,柞苗成活率高,方法简单,补植速度快,同时可节约育苗用地。蚕场补植柞树以后,需及  相似文献   

17.
柞蚕属二化性经济型昆虫,在所有的养殖项目中,柞蚕的生长发育速度最快。春蚕每0.5kg种卵经过60d左右的放养,可产种茧100kg左右,是种卵的200倍。秋蚕每0.5kg种卵经70d左右的放养,产量在250kg左右,是种卵的500倍。所以放养柞蚕已是农民致富的最好项目。同时也给蚕种市场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提高蚕种质量,站稳蚕种市场是我们蚕种场在当前蚕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但是,由于各地气候的不同和同一地区小气候的千差万别,以及经常发生高温干旱等不利气象因子,都会影响柞蚕的正常生理代谢和生长发育,影响柞蚕的结茧率。因此,提高蚕种产量和质量,保持柞蚕生产稳产和高效益,是蚕种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根本问题。现就如何利用我们现有的技术、人才、设备优势,对提高蚕种质量应采取的措施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柞蚕是以蛹滞育越冬的昆虫之一,研究滞育蛹及非滞育蛹的蛋白质种类及含量的变化规律,有利于其滞育机理的解明。通过SDS-PAGE获得滞育与非滞育雄性柞蚕蛹的蛋白质图谱在分子质量16~105 kD范围内均出现清晰的25条带,其中大小为79、54、48、29 kD的蛋白质表达量较高,79 kD的蛋白质为高丰度表达的大分子质量蛋白质;采用2D-PAGE技术分析,在滞育蛹蛋白质样品中检测到的总蛋白质斑点数为400个,非滞育蛹蛋白质样品中检测到的总蛋白质斑点数为619个,非滞育蛹蛋白质斑点明显增多,二者蛋白点匹配率仅为37%,蛋白质的等电点变化剧烈,差异性较大,匹配率较低。研究结果提示柞蚕蛹滞育过程中蛋白质的数量和种类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柞蚕业起源于我国.在陕西,对柞蚕的利用和放养已有1300多年. 居史料记载,陕西最早利用柞蚕的记载,始于唐初.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