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鹅的鸭瘟病原分离鉴定及治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 Enteritis,DVE),是鸭和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主要发生于鸭、鹅和病鸭密切接触也能感染发病(鹅的鸭瘟),在有些地区可引起流行,并在雏鹅表现较高的死亡率。鹅的鸭瘟与小鹅瘟在流行病学特征和症状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临床上容易发生误诊误治,给养鹅业造成一定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上海某鹅场发生雏鹅急性死亡,患病鹅的临诊症状、病理变化疑似鸭疫里默杆菌感染。通过细菌分离培养获得一株细菌纯培养物,使用PCR方法以及测序鉴定该菌株为鹅源鸭疫里默杆菌。  相似文献   

3.
在湖北某养殖场的雏鸭群中,出现以角弓反张和肝脏树枝状出血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根据临床病症初步判断疑似鸭肝炎病毒感染。使用本实验室建立的RT-PCR方法对鸭胚分离毒株进行鉴定,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符的929bp的目的片段。该片段序列与GenBank上公布的Ⅰ型鸭肝炎病毒基因C型株序列同源性达98%,由此可以确定该雏鸭群感染了新型Ⅰ型鸭肝炎病毒。雏鸭回归试验结果表明,尿囊液接种非免疫7日龄雏鸭,48h后试验组出现症状,60h出现雏鸭死亡,出现角弓反张等症状,病理剖检及组织病理学切片都能观察到特征性病理变化,对照组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4.
从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雏鸭及病死雏鸭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鉴定为鸭肝炎病毒。利用鸭胚肝细胞培养病毒,呈现典型CPE,向细胞维持液中加入1%的鸭胚尿囊液,CPE的维持时间可延长至60小时。将病毒的细胞培养物回归鸭胚和雏鸭.其致病力不见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5.
柯楠 《畜牧市场》2005,(8):152-154
通过对重庆近郊的沙坪坝区、北碚区、九龙坡区、永川市、璧山县、铜梁县的7个养鸭场病死鸭的病原分离,分离到三株细菌,经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动物回归实验,确诊为鸭里氏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庆大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等高度敏感。在临床上交替使用这些药物,收到较好治疗效果。将分离菌制成灭活苗免疫1周龄的健康鸭,20日龄时用分离菌进行攻毒,平均保护率达83.3%。  相似文献   

6.
鸭肝炎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以肝炎为主要特征高度致死性的、病毒性疾病。本病可由三种不同病原引起,称为1型、2型、3型鸭肝炎病毒,其中以1型鸭肝炎病毒发病率、致死率为最高,是发现最早的鸭肝炎病原,也是危害最大的鸭肝炎病毒,本文就发生在26日龄雏鸭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鸭肝炎病原的分离与鉴定做如下报告:  相似文献   

7.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铁岭某鸭场的雏鸭突然发生以“背脖”为主要症状、肝脏出血点为主要剖检变化的疾病,死亡率达70%。从病死鸭的肝脏内分离到一株 病毒,人工感染2日龄雏鸭及12日龄鸭胚,致死率达100%,并出现鸭病毒性肝炎的特征性病变。该病毒的毒力可被特异性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 清所中和。病毒分离及血清学鉴定结果证明,该病毒为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8.
从辽宁省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病料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PCR检测初步鉴定其为鸭肝炎病毒,命名为YK株,应用易感鸭胚和雏鸭进行传代及病毒含量测定,E_1~E_5代鸭胚适应毒病毒含量在10~(6.5)~10~(6.9)ELD_(50)/0.2 m L之间,E2代鸭肝组织毒病毒含量为10~(6.3)LD_(50)/0.1 m L。动物试验结果表明,YK株鸭胚适应毒E_2代对7日龄雏鸭的致死率高达100%。序列测定分析表明,YK株与DHV-A的VP1基因同源性在71.4%~72.3%之间,与DHV-B的VP1基因同源性在71.9%~72.3%之间,与DHV-C的VP1基因同源性在94.3%~98.8%之间。试验表明,YK株与韩国新型鸭肝炎病毒在同一分支上,属于基因C型DHV。  相似文献   

9.
鸭肝炎病毒变异株的分离鉴定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川某鸭场疑似鸭肝炎的病死雏鸭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过中和试验、雏鸭交叉保护试验,证明该病毒是I型鸭肝炎病毒变异株.用I型鸭肝炎病毒和分离毒制备的高免卵黄抗体在部分养鸭场进行预防及治疗试验,获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有效地控制了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0.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造成养鸭业严重经济损失的传染病之一。作者对松原市某鸭场送检的病死鸭进行病毒分离试验、雏鸭回归试验、DHV分离株ELD50测定、雏鸭保护试验、鸡胚中和试验、鸭胚接种试验和电镜观察等,确诊该病为Ⅰ型鸭病毒性肝炎。试验所分离得到的Ⅰ型鸭肝炎病毒与标准毒株的回归试验病理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其基因序列的测定及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鸭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病急、病死快,2~6周龄的雏鸭最易感染发病。今年6月我镇养鸭户饲养的4周龄雏鸭发病,表现为雏鸭发蔫,拉稀,个别雏鸭死亡,送病鸭到我站诊治,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初步诊断为大肠杆菌感染,用庆大霉素进行抗菌治疗,同时开展  相似文献   

12.
鸭黄病毒病为近年来新发的鸭病,给养鸭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深入研究本病的防制,本试验对鸭黄病毒(duck flavivirus,DFV)进行了分离鉴定。取疑似感染DFV的病鸭病料,经细菌分离初步排除细菌感染后,应用RT-PCR检测呈现DFV阳性,处理后将其接种到鸭胚成纤维细胞(DEF)和健康鸭胚上进行病毒分离传代。结果显示,在DEF细胞上第1代48 h就开始出现CPE,随着时间的延长CPE更加明显,通常在72~96 h产生典型CPE;接种鸭胚每一代均出现死亡,且死亡时间多集中于接种后60~72 h,死亡鸭胚胚体水肿、出血、发育不良、胚肝严重出血、肿胀或斑驳样坏死等病变。将病毒DEF细胞和鸭胚分离物应用血凝试验、毒价测定、病毒中和试验、RT-PCR及人工感染试验进行检测鉴定,证明所分离到的病毒为DFV,并将其命名为DFV SDbz株。  相似文献   

13.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重要病原体。在我国主要有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以及引起禽副伤寒感染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鸭沙门氏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等。1999年9月-10月贵阳市某鸭场从上海某畜牧公司引进樱桃谷肉鸭种蛋5000枚,在本场孵化,出壳雏鸭2800只,孵化率56%。雏鸭饲养至10日龄~14日龄时暴发了临诊上以拉黄白色稀粪和急性死亡为主要特征、剖解上以心包炎和肝周炎为显著病变的鸭病流行,在疫病流行期间雏鸭累计死亡800余只,死亡率达…  相似文献   

14.
从黑龙江省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DVH)的发病雏鸭肝等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HD—Ⅰ株。经病理学检查、电镜观察、鸭胚中和试验、雏鸭保护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鉴定为血清Ⅰ型鸭肝炎病毒(DHV)。证实引起该鸭场雏鸭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DVH所致。用DHV标准R85952毒株多次强化免疫健康鸡,获得高效价的鸡抗鸭肝炎超免疫抗体。  相似文献   

15.
在某养鸭场的雏鸭群当中出现了传染性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特征表现为肝脏出血以及角弓反张,初步判断为鸭肝炎病毒感染症状。针对送行检测的病料采用无鸭肝炎病毒母源抗体的鸭胚实行病毒分离及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接种病料的鸭胚均致死,且死亡鸭胚均出现了水肿、全身性出血等症状;采取解剖检验能够明显的观察到鸭内脏有明显的充血情况。在所采取的PCR扩增检测中得到了和预期大小相一致的440bp目的片段。基因测序的结果表明扩增出的基因部分和鸭肝炎病毒的同源性达到了98.5%,据此表明这一鸭群确认感染了鸭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某养鸭场送检的7~17日龄疑似鸭瘟的病、死雏鸭进行了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及动物回归实验。结果显示:送检鸭和试验鸭皆表现出典型的鸭瘟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经组织病原分离及病毒中和试验、PCR试验、免疫保护试验,鉴定得出所分离的病原为鸭瘟病毒。临床采用鸭瘟弱毒疫苗紧急接种,获得了好的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利用RT-PCR从疑似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致死产蛋鸭的肝、脾和卵泡膜等组织中扩增出鸭坦布苏病毒E基因,并利用10日龄鸭胚分离出病毒SC2013株。该毒株对氯仿和胰蛋白酶敏感,不凝集鸡红细胞;E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坦布苏病毒GX2013G(Gen Bank:KM275941.1)的相似性在99%以上;对10日龄鸭胚的半数致死量为10-4.59/0.2 m L,人工接种能引起2日龄雏鸭发病死亡并呈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以上结果表明,分离病毒SC2013株为致病性的鸭坦布苏病毒,在今后养鸭业中除注重鸭坦布苏病毒对产蛋鸭的危害外,也应加强防止幼龄鸭感染。  相似文献   

18.
新型鸭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从广东地区流行鸭肝炎病例中分离到的1株病毒(命名为"GD株")进行了鸭胚(DE)传代培养.DE2~DE6代鸭胚毒的ELD50在10-5.17/0.2 mL~10-6.38/0.2 mL之间.DE6代毒回归雏鸭后可以产生与1型鸭肝炎病毒(DHV)相同的临床症状和解剖病变.鸭肝组织毒对4日龄、8日龄和16日龄雏鸭的LD50分别为10-6.5/0.5 mL、10-5.38/0.5 mL和10-4.83/0.5 mL.病毒对氯仿、乙醚和胰酶不敏感,能够耐受pH3.0酸处理,62℃30 min不能被完全灭活.病毒核酸类型鉴定为RNA病毒.生物学和理化学特性鉴定结果表明,GD株为强毒DHV.使用标准1型DHV阳性血清进行的交叉中和试验和交叉被动保护试验表明,GD株病毒在抗原性上与1型DHV无关.对DHv抗原相关的VP1基因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表明,GD株与DHV-1的VP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69.8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71.77%.GD株属于一种在我国流行的新型DHV强毒(暂命名为"CN-DHV").  相似文献   

19.
2011年4月份,河北省某地一些鸭场饲养的20~45日龄的樱桃谷肉鸭发生了以腹腔中充满大量清亮、茶色或啤酒样腹水为主要病变特征的疾病,即鸭腹水综合征。采集两个不同日龄的病死鸭肝脏样品,接种SPF鸭胚进行病毒分离,获得两个病毒分离物(HB01和HB02)。这两个病毒分离物对鸡、鸭和鹅的红细胞均无血凝活性。RT-PCR或PCR检测表明,HB01和HB02中鸭肝炎病毒检测为阳性,而鸭呼肠孤病毒、鸭圆环病毒、鸭黄病毒等检测均为阴性。将HB02接种5日龄SPF鸭,致死率为40%;对20日龄的鸭不致死。HB02分离物中鸭肝炎病毒的序列分析表明其与鸭肝炎病毒NA株及弱毒疫苗株C80和F64遗传距离较近。根据试验结果,推测鸭肝炎病毒可能是诱发本次鸭腹水综合症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于勇 《畜牧与兽医》2004,36(11):45-45
2004年1月,安徽省和县某养鸭场3周龄雏鸭发生疫情,发病率为80%左右,死亡率约30%,养殖户将病鸭及病死鸭共15只送至本实验室检验。经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及RT-PCR检测,确诊为鸭疫里氏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