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通过对粳稻品种日本晴及5个籼稻品种的研究,发现籼稻、粳稻在成熟胚愈伤组织培养、农杆菌遗传转化的最适条件方面存在差异.在MS,CC,NB培养基上,日本晴的愈伤组织诱导率达86.37%以上,远高于各籼稻品种;与农杆菌液的共培养时间,籼、粳稻均以3 d为宜;转化后的籼稻抗性愈伤组织用40 mg/L的潮霉素筛选效果较好,日本晴则需用50 mg/L的潮霉素筛选;幼苗生根阶段,籼稻的潮霉素适宜质量浓度为20~30 mg/L,日本晴的潮霉素适宜质量浓度为50 mg/L;日本晴的gus基因瞬时表达率强于各籼稻品种,hpt基因转化率也高于各籼稻品种.  相似文献   

2.
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化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TAC(transformation-competition artificial chromosome)载体和pCAMBIA1300分别与农杆菌LBA4404组合转化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探索了农杆菌转化的有关因素。结果表明:共培养培养基上铺上1张滤纸有利于控制农杆菌的过度生长;粳稻品种转化率明显高于籼稻;干燥处理能有效杀死农杆菌,并有利于提高转化率,预再生可提高抗性愈伤组织的再生率而提高转化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籼稻品种Kasalath的遗传转化条件,为该品种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籼稻品种Kasalath的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应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进行遗传转化;从共培养方式、共培养时间、共培养后处理方法等方面优化遗传转化体系。[结果]当愈伤组织与农杆菌共培养时间为2d时的转化效果最好,抗性愈伤组织获得率达84.1%,转化菌的转化率达到73%,且共培养时愈伤组织是否直接接触培养基对转化无明显影响。[结论]遗传转化成功地将外源基因OsMAPK2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4.
籼稻品种Kasalath遗传转化条件研究(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籼稻品种Kasalath的遗传转化条件,为针对该品种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籼稻品种Kasalath的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应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进行遗传转化;从共培养方式、共培养时间、共培养后处理方法等方面优化遗传转化体系。①共培养条件的优化:愈伤组织接入共培养基时分2组,1组加1层灭菌滤纸,1组不加。②共培养时间的优化:分别于农杆菌液侵染愈伤1,2,3,4 d观察。③共培养后处理方式的优化:方式1,将共培养后的愈伤组织用灭菌蒸馏水冲洗多次至水清亮无混浊悬浮物,然后用含有羧苄青霉素的灭菌蒸馏水浸泡30 min,放置在有3层滤纸的灭菌培养皿中短暂干燥。方式2,将共培养后的愈伤组织置于带2层滤纸的灭菌培养皿中干燥,干燥3 d后取出。2种方式干燥后的愈伤组织均接入含40 mg/L潮霉素筛选压的筛选培养基上,筛选2次,每次2~3周。[结果]Kasalath的愈伤组织经农杆菌侵染后,经过共培养,再经筛选培养出抗性愈伤直至分化成转化苗,共培养时问对于转化效率的影响较大。如果共培养时间过长,将导致农杆菌过度生长,随后的筛选培养中即使加入抗菌的羧苄青霉素也无法抑制其生长,愈伤组织褐化死亡率增大。而共培养时间太短,则影响农杆菌Ti质粒T-DNA的转移,影响转化效率。该研究中当愈伤组织与农杆菌共培养时间为2 d时的转化效果最好,抗性愈伤组织获得率达84.1%,转化菌的转化率达到73%,且共培养时愈伤组织是否直接接触培养基对转化无明显影响。利用PMCG161载体引物PMCGF和PMCGR对所获得的部分转化苗进行PCR检测,23株转化苗中有13株扩出了预期的约750 bp条带,且为阳性转化苗,表明外源基因OsMAPK2已整合到水稻品种Kasalath的基因组中。[结论]经愈伤组织的诱导、共培养、筛选、预分化、分化等步骤,最终成功实现了农杆菌介导的OsMAPK2基因对籼稻品种Kasalath的遗传转化。  相似文献   

5.
农杆菌介导籼稻明恢86高效稳定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以籼稻恢复系明恢86为材料,探讨受体材料、愈伤代龄、预培养时间、筛选时间等因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并建立了高效稳定的农杆菌介导籼稻转化体系.转化技术参数如下,水稻花后15 d幼胚诱导的胚性愈伤(2~6代),作为转化受体材料,经4 d预培养,农杆菌侵染30 min,共培养3 d后,在30 mg@L-1潮霉素筛选出抗性愈伤,抗性愈伤经50 mg@L-1潮霉素筛选10~15 d后立即分化,幼胚的胚性愈伤转化频率可达6.98%,并且能够周年转化.  相似文献   

6.
宁夏水稻农杆菌转化组培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效的组培再生体系是水稻农杆茵遗传转化的基础,以宁夏4个主栽水稻品种为受体材料,对农杆菌转化水稻过程中影响转化效率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药和幼胚的愈伤组织诱导率高于成熟胚,而且愈伤状态好,有利于转化;在共培养基上铺上1张灭菌滤纸共培养时,农杆茵在培养基及受体材料表面上不会过度生长.共培养条件以26℃,共培养2天的抗性愈伤频率最高;共培养后不经洗茵处理直接进行筛选的抗性愈伤频率高于洗茵处理;经过预分化培养可提高分化率;干燥处理不仅可以有效杀死农杆茵,而且可以改善愈伤组织状态,提高转化率.初步建立了宁夏几个主栽品种的农杆菌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7.
反义Waxy基因转化籼稻9311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籼稻品种9311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诱导培养基对籼稻9311的诱导率,以及农杆菌浓度、浸染时间和干燥处理时间对抗性愈伤率的影响,进而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共转化方法将含有反义Waxy基因的p13W8质粒和含有潮霉素抗性标记基因的p1300质粒同时转化受体材料.结果表明:籼稻9311成熟胚在含质量浓度为3.0 mg/L的2,4-D的N6基本培养基上具有较高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且愈伤的胚性性状良好;愈伤组织在OD600值为0.6的农杆菌菌液中浸染10 min、干燥1.5~2.0 h处理后能够获得较多的抗性愈伤组织;对转化水稻的再生植株进行PCR检测表明,反义Waxy基因已整合进T0代水稻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8.
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Bar-Bt基因(抗除草剂基因和抗虫基因构建在同一载体上的双基因)整合到北方优质粳稻龙稻6号、松粳9号等品种中;分别以供试品种的幼胚和成熟胚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携带有Bar-Bt基因双元载体PCAMBIA1301号的根癌农杆菌EHA105为载体,GUS基因的瞬时表达率为衡量指标,对影响农杆菌介导的龙稻6号、松粳9号等品种的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杆菌侵染愈伤组织的菌液浓度以D(600nm)=0.8~1.0较为适宜,最佳共培养时间为2~3 d,预培养时间为5 d,共培养培养基中添加100μmol·L^-1乙酰丁香酮的转化效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用籼稻品种澳青占,早丝占,七山占的幼胚和幼穗为外植体,探索以农杆菌为介导的GUS基因灿稻中的转移,结果培养后的愈伤组织比未经共培养的愈伤组织生长缓慢,再生植株的诱导条件亦有变化,共培养时间以40分钟至2小时为佳。  相似文献   

10.
提高根癌农杆菌介导水稻遗传转化频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15个籼、粳稻栽培品种作材料,研究了农杆菌转化水稻幼胚愈伤组织频率的一些影响因素。结果表明:NB培养基适用于各种基因型的水稻幼胚培养,愈伤组织与农杆菌共培养时间以3d为宜,而CCS培养基则适合于水稻转化愈伤组织的筛选培养。用羧苄青霉素抑制农杆菌效果优于头孢霉素,其适宜浓度为250~400mg/L,而潮霉素的筛选压以25~50mg/L较为合适。此研究通过优化各种转化因子,已从供试的15个品种中获得了14个品种的水稻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11.
根癌农杆菌介导籼稻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分析影响根癌农杆菌介导籼稻遗传转化的主要因素,比较不同培养基、培养条件、继代次数、菌液浓度、侵染时间等因素对籼稻遗传转化的影响,并组建一个高效的籼稻遗传转化技术体系。结果表明,成熟胚或幼胚经过NMB培养基诱导,NB培养基继代培养这样的培养基组合比较适合籼稻胚性愈伤组织的培养。在农杆菌介导转化时控制好菌液浓度、侵染时间以及分化培养基中KT和NAA的浓度配比,并进行预分化处理,可显著提高抗性植株的分化效率,减少白化苗的产生,最终使转化率提高到8%。  相似文献   

12.
一个籼稻推广品种优良组培特性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目前生产上主栽籼型杂交水稻亲本的组织培养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优质杂交籼稻丰优香占的恢复系父本R6547的组培特性与粳稻模式品种相似.愈伤组织诱导频率达95%以上,其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培养和分化再生水平远高于绝大多数籼稻品种。该品种愈伤组织分化再生频率高达87%;继代4次仍有95%的愈伤组织保持胚性状态,表现出很强的耐继代能力;在用农杆菌介导法转移外源基因时,相对地保持了其优良的组培特性。进一步讨论了利用R6547建立高效转化系统的可能性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综合性状优良的籼稻品种浙恢7954的成熟胚为材料,比较了在遗传转化不同阶段培养基成分对愈伤组织生长及植株再生的影响,进行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结果表明,最优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Y1、愈伤组织抗性选择培养基为J3、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为D6,在此条件下,GFP转化率达26.8%。  相似文献   

14.
农杆菌介导籼稻遗传转化研究的进展及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粳稻遗传转化中。但是对籼稻遗传转化相对困难,由于水稻两个亚种遗传差异大,籼稻对转化反应的基因型依赖性强,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率低。本文扼要回顾了农杆菌介导籼稻转化研究的历程,系统介绍了影响籼稻转化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农杆菌介导籼稻遗传转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农杆菌介导籼稻遗转化效率的对策。高效籼稻转化体系的建立可以加速水稻转基因品种改良育种进程,推进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农杆菌介导获得转淀粉分枝酶基因rbe1籼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淀粉分枝酶基因(rbe1)水稻珍汕97B、 -32B,恢复系明恢86、明恢81和航1号.分子检测表明,rbe1已经整合到籼稻的染色体中;对转基因水稻后代遗传分离进行分析,获得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不同生育期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期类型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分析提高其氮素吸收利用的途径。【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88—122个常规籼稻品种(2001—2002)、94个常规粳稻品种(2008—2009)为材料,测定生育期、各器官干物重和氮素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播种到抽穗日数(为方便描述本文统称为生育期)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六类,研究各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生育期长的品种抽穗期和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大(籼稻)或较大(粳稻),但结实期吸氮量并无优势;生育期长的品种植株含氮率较低(粳稻)或品种间差异较小(籼稻),单位面积穗数较少(籼稻)或品种间差异较小(粳稻),但其生长日数多、干物质生产量大、单穗吸氮量较大、单穗吸氮强度大(籼稻)或较大(粳稻),干物质生产量、单穗吸氮量、单穗吸氮强度对吸氮量的作用分别大于植株含氮率、单位面积穗数、生长日数对吸氮量的作用;生育期长的品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低(籼稻)或中等偏大(粳稻),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较大(粳稻);生育期长的品种抽穗期、成熟期茎鞘叶中氮素分配比例大,穗中氮素分配比例小或较小(成熟期粳稻)。【结论】生育期长的品种吸氮能力强(籼稻)或较强(粳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低(籼稻)或中等偏大(粳稻)。生育期长的品种植株含氮率、穗数或小或无优势,但生长日数、干物质生产量、单穗吸氮量、单穗吸氮强度大。促进干物质生产,提高单穗吸氮强度和单穗吸氮能力有利于提高生育期长的品种氮素吸收量。无论是籼稻品种还是粳稻品种,促进营养器官中氮素向穗部运转,减少茎鞘叶中氮素分配比例,均有利于生育期长的品种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对粳稻品种而言,成熟期较低的植株含氮率也是生育期长的品种氮素利用效率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氮肥运筹及密度对中优752干物质生产及运转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三系籼型杂交中稻中优752为材料,研究了氮肥运筹及密度对中优752干物质生产及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增加中后期的施氮比例及降低密度均可提高抽穗期的茎鞘干重和抽穗期茎鞘储存物质的转运;有利于叶片光合碳同化产物向蔗糖的转化及蔗糖的输出;有利于减缓叶片的衰老、提高抽穗后的干物质生产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5个籼稻品种(系)配成的5×5双列杂交后代的花药培养出愈率、分化率和绿苗率的分析表明:(1)出愈率、分化率和绿苗率是可遗传的特性,它们的遗传存在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出愈率和绿苗率还具有明显的胞质效应;(2)一个具有较高出愈率的亲本或组合,其分化率和绿苗率并不一定高,愈伤组织的诱导过程和分化过程可能是由不同基因控制的;(3)在花培育种中,建议建立花培育种亲本圃,结合常规育种技术指导亲本选配.  相似文献   

19.
In order to study the regeneration technology of mature embryos in different rice varieties,nine japonica,nine indica and eleven hybrid rice varieties of two line or three line or superiority combinations were selected as explants to study the callus induction,differentiation and regeneration rates on different media.The higher callus induction (61.7-89.2%) was observed in japonica rice,when cytokinin was added at lower concentration (0.3 mg L-1 6-BA) in M8 basal medium,supplemented with 30 g L-1 sucrose,8 g L-1 agar and 2 mg L-1 2,4-D.Further,the addition of two cytokinins (2 mg L-1 6-BA,0.5 mg L-1 KT) and 1 mg L-1 NAA in the M8 basal supplemented medium resulted in 9.1-100% of the callus induction in indica rice.The percent callus induction in hybrid rice varieties was 40-86.3% when addition of 1 mg L-1 6-BA and 1 mg L-1 KT was added,and the cytokinins was required by the japonica and indica rice varieties in the M8 basal supplemented medium.It was observed that when the 0.5 mg L-1 2,4-D and 1 mg L-1 6-BA were added in japonica rice,and 0.2 mg L-1 2,4-D and 0.5 mg L-1 6-BA were added in indica and hybrid rice in the MS different media,the regeneration rates were 9.2-59.5%,3.6-87.5% and 17.2-43.2% for japonica,indica and hybrid rice,respectively.Thus,the regeneration technology with higher output is established in the mature embryos of similar rice varieties.  相似文献   

20.
唐微 《湖北农业科学》2007,46(3):332-334
本试验优化了籼稻的农杆菌遗传转化系统,并以明恢63为材料进行了遗传转化.结果显示,从1 100块愈伤组织中获得133块抗性愈伤,其抗性愈伤率为12.7%,分化率为81.3%,所获取的转基因植株后代的分离绝大多数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因此,此系统是一个较好的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系统,可用于基因功能验证、新基因在后代的遗传方式及共转化培养marker-free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