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种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110g/hm2、12.5%腈菌唑乳油110g/hm2、10%氯啶菌酯乳油45g/hm2、25%丙环唑乳油180g/hm2对小麦纹枯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为79.5%、76.3%、65.8%和63.9%,显著优于常用药剂20%井冈霉素水溶性粉剂180g/hm2的防效52.9%,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试验表明,50%醚菊酯水分散粒剂(翠贝)3000倍液与400g/升氟硅唑乳油(福星)3000倍液、430g/升戊唑醇悬浮剂(好力克)3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和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均为防治黄瓜白粉病较好的药剂。其中,以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翠贝)3000倍液的药效表现最好,3次药后10d的防效达到97.89%,显著优于同剂量的其他药剂;而43%戊唑醇悬浮剂(好力克)3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福星)3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和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89.09%、86.7%、84.42%和83.79%,4种药剂之间的药效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河北省马铃薯主产区的122株早疫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并测定了紫外诱导的15个抗咯菌腈突变菌株及其3个敏感亲本菌株对咯菌腈、异菌脲、腐霉利、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田间马铃薯早疫病菌群体对咯菌腈保持高度敏感,122株早疫病菌对咯菌腈的EC50值在0.0025~0.0857 μg/mL之间,平均值为0.0404±0.0171 μg/mL,相差34.87倍,呈近似正态分布,可作为早疫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基线。此外,咯菌腈与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之间无交互抗性关系,而与异菌脲和腐霉利之间存在正交互抗性关系。在田间药效试验中,50%咯菌腈WP施药量为105、115 g/hm2时,对马铃薯早疫病防效达80%以上,显著高于常规药剂80%代森锰锌WP 1 350 g/hm2和25%丙环唑EC 37.5 g/hm2的防效。表明咯菌腈可作为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的替代药剂用于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A04034、A04008和嘧菌酯等药剂在盆栽试验中对水稻稻瘟病表现出很高的杀菌活性,均优于对照药剂三环唑。其中A04034的活性最高,EC50仅为2.12μg/mL。10%A04034悬浮剂有效成分40、60、80 g/hm2防治水稻稻瘟病,第2次施药后10 d的防效分别为90.50%、94.20%、95.42%。25%嘧菌酯乳油有效成分60 g/hm2的防效为92.82%。10%A04034悬浮剂有效成分60 g/hm2的防效与用25%嘧菌酯乳油有效成分的60 g/hm2的防效无显著差异。10%A04008悬浮剂有效成分40、60、80 g/hm2,第2次施药后10 d的防效分别为68.25%、74.98%、76.43%,60 g/hm2的防效低于嘧菌酯。3种药剂的防效均高于三环唑。  相似文献   

5.
几种药剂防治三化螟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0~2001年在三化螟重发区安徽省庐江县进行药剂防效试验。结果表明 ,防治 2代三化螟药剂和剂量为40%氟虫腈·杀虫单可湿性粉剂 1350g/hm2、5%锐劲特悬浮剂600mL/hm2、45%杀虫双可溶性粉剂喷雾和毒土撒施各1650g/hm2、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750g/hm2,各施药 2次 ,其虫口减退率分别为 100.0%、100.0%、95.0%、78.2%和 92.9%。防治3代三化螟喷雾 1次 ,设 30%杀·锐可湿性粉剂 750、1050、1350g/hm2,其虫口减退率分别为 81.3%、85.4%和 89.4% ,均显著高于常规对照药剂 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 900g/hm2。各处理保苗效果与虫口减退率趋势一致 ,未发现对水稻有药害  相似文献   

6.
6种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茎枯病是芦笋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近年来其发生程度有加重的趋势。为有效地防治该病,对6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乳油的防效最好,对芦笋茎枯病防效为64.30%~74.85%;30%苯醚甲环唑乳油和2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次之,其防效分别为61.90%~72.66%和61.12~71.25%;30%醚菌酯悬浮剂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防效为57.07%~67.37%。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效较差,其防效分别为24.48%~34.99%和22.37%~29.85%。25%吡唑醚菌酯乳油的增产率最高,有效成分用量300、400、500g/hm2的增产率分别为19.84%、22.08%、23.66%。30%苯醚甲环唑乳油次之,有效成分用量300、400、500g/hm2的增产率分别为19.32%、20.77%、22.14%。2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和30%醚菌酯悬浮剂的增产率相对较高,为15%~20%。对照药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增产率均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7.
新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黄瓜子叶法测定了咯菌腈、抑霉唑、福美双、吡唑醚菌酯和嘧霉胺对番茄灰霉病菌( 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的测定均以咯菌腈毒力最高,EC 50分别为0.005 2 μg/mL和0.087 6 μg/mL;黄瓜子叶法测定以抑霉唑毒力最高,其EC 50为0.675 3 μg/mL。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90 g/ hm2对番茄灰霉病的田间防效达到90%以上,显著高于对照药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00 g/hm2和40%嘧霉胺悬浮剂 480 g/hm2的防效。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对辣椒炭疽病具有较好防效的杀菌剂,选用10种不同杀菌剂于2021年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次药后7 d, 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和43%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的防效分别为85.1%、82.7%和81.9%;25%吡唑醚菌酯乳油、24%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三者的防效在75.8%~77.8%之间;80%甲基硫菌灵水分散粒剂、22.5%啶氧菌酯悬浮剂和25%溴菌腈乳油等处理的防效在69.2%~74.6%之间;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的防效相对较差。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及43%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可作为福建地区防治辣椒炭疽病的较优选择。  相似文献   

9.
香蕉叶斑病的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室内筛选和田间试验,得到防治香蕉叶斑病的3种化学药剂组合和1种生物农药组合。复配药剂12.5%腈菌唑乳油+45%咪鲜胺水乳剂、40%氟硅唑乳油+45%咪鲜胺水乳剂和1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2.5%腈菌唑乳油2年的田间防效均在71.6%~75.7%,显著高于1%中生菌素水剂+4%枯草芽胞杆菌水剂的防效。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高效杀菌剂,研究了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10%氟硅唑微乳剂、20%丙环唑微乳剂、25%腈菌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5%嘧菌酯悬浮剂、62.25%锰锌·腈菌唑可湿性粉剂、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各自高、中、低浓度处理对河南新乡小麦白粉病的田间防效。整体上三唑酮对小麦白粉菌群体仍具较好防控效果。试验中该药剂处理也获得了最高的经济效益(产出/投入);锰锌·腈菌唑与腈菌唑的防效无明显差异,均低于其他药剂;而其他6种杀菌剂防效无明显差异。寡糖·链蛋白和三唑酮的高、低浓度处理药效呈显著差异,氟硅唑的高、中浓度处理药效均显著高于其低浓度处理,锰锌·腈菌唑高、中、低三浓度间防效呈显著性差异。产量分析显示,三唑酮处理区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调查了3种化学药剂12.5%四氟醚唑水乳剂、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种生物农药20%β-羽扇豆球蛋白多肽可溶液剂、90%萜烯醇乳油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2.5%四氟醚唑水乳剂、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20%β-羽扇豆球蛋白多肽可溶液剂施用3次后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效均达到70%以上,可做为防治用药的优先选择;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和90%萜烯醇乳油防效相对较低,第3次药后的防效在50%左右。  相似文献   

12.
2005-2006年在小麦苗期至拔节期分别进行了15%炔草酸可湿性粉剂的最佳施药剂量、施药适期、作物安全性、不同喷雾器类型等施用技术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5%炔草酸可湿性粉剂在120~240 g/hm2剂量下,冬前施药90 d后的鲜重防效为77.7%~90.2%;200 g/hm2株防效约95%。春后施药150~360 g/hm290 d后的鲜重防效为79.6%~91.0%;300 g/hm260 d后的株防效为84.1%~91.4%。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能够有效防治茉莉花白绢病的药剂,探索适宜的防治方法,选用8种杀菌剂对茉莉花白绢病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第3次药后14 d,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和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对茉莉花白绢病的病指防效分别为88.28%、87.65%和83.10%,持效期较长;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亿CFU/g哈茨木霉菌水分散粒剂防效一般,持效期较短;6%井冈·240亿个/g枯芽菌可湿性粉剂对茉莉花白绢病无明显防治效果。推荐在病害易发期选用防效较好的药剂先进行土壤处理,再采用茎叶喷雾的方式连续施药2~3次防治该病害。  相似文献   

14.
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药剂筛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目前市场上供应的 7种农药 ,在田间分别防治稻纵卷叶螟低龄期和高龄期幼虫。试验结果表明 :防治稻纵卷叶螟低龄期幼虫 ,以5%锐劲特悬浮剂50ml/667m2效果最佳 ,药后3d防效达100% ,药后10d防效仍维持在85.29% ,校正防效为86.11%。 75%乙酰甲胺磷可湿性粉剂50g/667m2 、40%毒死蜱乳油60ml/667m2 、78%精虫杀手可湿性粉剂均表现出较高速效性 ,药后 3d校正防效分别达96.56%、96.15%和92.73% ;防治稻纵卷叶螟高龄期幼虫 ,以75%乙酰甲胺磷可湿性粉剂药效最好 ,药后 3d防效和校正防效分别为88.9%和89.81%,其次为35%纵卷清可湿性粉剂80g/667m2和5%锐劲特悬浮剂50ml/667m2。  相似文献   

15.
创制农药氯啶菌酯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迎春  陈浩  仇广灿 《植物保护》2009,35(2):163-165
对我国新创制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氯啶菌酯防治小麦白粉病进行了试验。小麦白粉病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表明,20、10、1 μg/mL氯啶菌酯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83.54%、67.78%、19.24%。室内盆栽试验确定氯啶菌酯对小麦白粉病的EC50为4.172 3 μg/m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5%氯啶菌酯乳油有效用量60、40 g/hm2防治效果极显著高于20 g/hm2,与对照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防效相当。  相似文献   

16.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药剂对珍珠李叶枯病主要病原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抑制作用,并进行田间施药防病试验,调查各药剂的实际防效。结果表明,氟硅唑·咪鲜胺、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醚菌酯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较高,EC50均低于0.03μg/mL;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5%氨基寡糖素水剂、325 g/L苯醚甲环唑·醚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的田间防病效果较好,均在75%以上。  相似文献   

17.
经筛选试验,25%嘧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400g/L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75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处理,避雨栽培区6个药剂处理对葡萄黑痘病均有良好防效,防效均在90%以上;在露天栽培条件下,25%嘧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400g/L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750倍液4个处理防治葡萄黑痘病,病叶相对防效在73%以上,病指相对防效在83%以上。  相似文献   

18.
陈文瑞 《植物保护》2003,29(2):53-54
用 50%杀螺胺乙醇胺粉剂600、900、1200g/hm2、6 %密达颗粒剂 7500g/hm2和 2 %灭旱螺颗粒剂 7500g/hm2防治蛞蝓 ,以 50%杀螺胺乙醇胺粉剂 1200g/hm2和 6%密达颗粒剂 7500g/hm2防效最好 ,药后 3d和 7d防效都达 90%以上 ,但药后 14d防效下降 ,仅为 80%左右。建议蛞蝓发生严重田块在药后 10~15d施第 2次药 ,可有效控制危害。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防治小麦白粉病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在小麦白粉病发生初期,分别使用20%三唑酮乳油、430g/L戊唑醇悬浮剂、5%己唑醇悬浮剂、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0.5%大黄素甲醚水剂、1%蛇床子素水乳剂、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共计7种不同类型的杀菌剂进行田间施药试验。喷药10d后调查各处理区发病情况,并于小麦成熟后测产。试验结果显示,供试杀菌剂中,以5%己唑醇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的病指防效最高,达到98.95%,其处理区小麦增产率也最高,为20.79%;0.5%大黄素甲醚水剂和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效次之,分别为94.37%和93.57%;20%三唑酮乳油防效最差,但也达到85.55%。供试药剂均对小麦白粉病表现出较高防效。  相似文献   

20.
冯爱卿  陈深    朱小源  苏菁    汪文娟    汪聪颖    杨健源  曾列先 《植物保护》2014,40(4):193-197
为了解化学药剂对水稻稻叶褐条斑病病菌的抑制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稻黑孢霉菌[Nigrosporaoryzae Berk.etBr.Petch]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各药剂对稻黑孢霉菌的毒力差异显著。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对稻黑孢霉菌毒力居前列,EC50分别为0.5072、0.6398、0.9959mg/L,其次是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30%苯甲·丙环唑乳油、12. 5%氟环唑悬浮剂、25%氟环·醚菌酯悬浮剂,EC50在1. 3803~2. 1182 mg/L,毒力较弱的是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EC50分别为16.3178、17.4257mg/L,毒力最小的是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EC50达41. 5957 mg/L。综合各供试药剂的斜率和EC50、EC90,稻黑孢霉菌对测定的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咪鲜胺锰盐以及苯甲·丙环唑等药剂最为敏感,这些药剂可作防治稻叶褐条斑病的候选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