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加强实施"人才兴县"战略,进一步推进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根据上级《关于在全县政府系统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人才状况调查的通知》精神,笔者对方城县农业局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得知,方城县农业局全系统现有农业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7人,占总人数的12%,其中副高级农艺师8名,中级农艺师18名,助理农艺师21名,年龄在35岁以下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4名,36~54岁的专业技术人员40名,55岁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3名,其中外出务工农业专业技术人员5名.  相似文献   

2.
社会各界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体现出国家对培养应用人才的高度关注,然而,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管理"复合型应用人才,必须具备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基于甘肃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本情况和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提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并从课程实验、专业实习、科研训练和毕业实习4个方面构建了实践教学新体系,为更好地开展应用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质量工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根据学科建设及专业发展的需要,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及考核方法等改革方面探讨生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明确高校的改革始终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特色专业建设将为行业输送更加优秀的生物工程技术人才。并由高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强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相似文献   

4.
在"新农科"建设契机下,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引领未来水族行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复合型人才.针对河南科技大学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提出优化课程设置、改革学分制、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加大创新创业项目和专业技能大赛的宣传、推广和实施、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深化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师制改革等建议,以期为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旅游地理学课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属森林资源类学科.森林游憩作为新专业的一个重要方面表明,森林游憩业迫切需要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旅游地理学以"人类旅游"为研究对象,以"旅游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为研究重点,以"促进旅游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开设旅游地理学课程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相似文献   

6.
根据高职食品加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理论、实践和技能要求,从实际及现状出发,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加工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探讨基于校企合作的培养要求、分段式食品加工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凸显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人才的培养特色,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培养行业紧缺的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7.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我国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将会被应用到许多领域,是实现"数字中国"的关键技术。GIS专业的科研、发展与应用都需要大量的各种层次的人才。本文重点探讨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GIS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可以做出的贡献,对高职院校GIS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农科院校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去向的调查,分析了目前植物保护专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确定了民办高校植物保护专业的培养定位为植物保护及农药的生产管理与应用,构建了"3+1"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及"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确定了适应于民办高校植物保护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21世纪园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提出园艺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还必须走出校门,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以培养出具有宽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技术,懂生产,会管理,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和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为实现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生物系积极探讨人才培养方案。在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中,进行了重构课程教学体系、注重实践教学的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能力培养;狠抓招生、就业两条线,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为我国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