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珍珠龙胆石斑鱼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密度的持续增加,海水生态环境的失衡等问题出现,珍珠龙胆石斑鱼病害频发,给养殖从业者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损失惨重。珍珠龙胆石斑鱼养殖过程中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都有发生,其中寄生虫病和由寄生虫病引起的细菌病危害较大。在徐闻地区,珍珠龙胆石斑鱼养殖从2017年开始有鱼蛭病发生,且发病情况逐年严重。经过多年对石斑鱼病害的跟踪监测和诊断治疗,现将徐闻地区珍珠龙胆石斑鱼鱼蛭病的防控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粘孢子虫种类繁多,分布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的养殖鱼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粘孢子虫病的危害。近年来粘孢子虫病对鲫鱼的危害特别严重;随着鲫鱼在全国养殖范围的扩大,其呈日益加重趋势。粘孢子虫在鲫鱼喉  相似文献   

3.
孢子虫病根据不同的病原分为艾美虫病、粘孢子虫病、微孢子虫病、单孢子虫病和簇虫病五大类,其中粘孢子虫病又分成碘孢虫病、粘体虫病、草极虫病、旋缝虫病。本文以碘孢虫病为例,简单介绍该病的症状,流行情况,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以期为养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淡水鱼粘孢子虫病的病原分析及防治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讨论粘孢子虫病的病原生物学特性,并结合3个防治实例对盐酸氯苯胍和伊维菌素在治疗体表和肠道粘孢子虫病方面进行了试验性探索和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5.
李林思 《科学养鱼》2007,(12):83-83
近年来,在我国许多淡水养殖区域,粘孢子虫病发病率逐年增长,几乎各种鱼类均有感染。粘孢子虫病是该类疾病的一个总称。该病常表现为虫体侵袭鱼类的肠、肾、肝、脑、肌肉等组织,或奇生于鱼类体表的鳃、鳍、吻、喉等部位,由于寄生部位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同,对鱼类的危害程度也不一样。在异育银鲫粘孢子虫病中,危害最大的要算粘孢子虫侵入鱼口腔上咽部软组织所引起的喉孢子虫病死亡率极高,一般为30%~40%,最高达90%~100%,有的养殖户不得不放弃养殖,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给淡水养殖业带来极大危害。在异育银鲫养殖过程中孢子虫病是一种多发病、高发病,目前对于孢子虫病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研究。下面笔者将在江苏地区异育银鲫养殖中发生的几种孢子虫病作以介绍,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6.
鲩鱼幼苗肠道粘孢子虫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害。它常与车轮虫病同时并发,往往使人误认为足寄生性鳃病,结果不易获得治疗效果,从而导致鱼苗大批死亡。我们鱼苗场近几年来鲩苗培育成活率下降,1973年总成活率仅10%左右,其主要原因就是粘孢子虫病所致。因此,防治粘孢子虫病就成为提高鲩苗培育成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正> 4.3 孢子虫病 孢子虫是淡水养殖的鱼体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寄生虫。大部分地区自然水域的淡水鱼体所有器官的组织都能找到这一类寄生虫侵袭造成的鱼病,其中球虫、粘孢子虫,对鱼危害最大。4.3.1 球虫病,寄生虫为艾美虫。4.3.1.1 症状 外表不明显,仅有鳃瓣呈灰白色,病鱼食欲不振,解剖肠道时肉眼可见肠壁上有许多灰白色小瘤状突起,其周围组  相似文献   

8.
5月26日,江苏射阳县发阳水产养殖公司张老板塘口暴发异育银鲫粘孢子虫病,经过笔者数日的治疗,异育银鲫粘孢子虫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淡水渔业》1975,(5):9-10
鲩鱼幼苗肠道粘孢子虫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害。它常与车轮虫病同时并发,往往使人误认为是寄生性鳃病,结果不易获得治疗效果,从而导致鱼苗大批死亡。我们鱼苗场近几年来鲩苗培育成活率下降,1973年总成活率仅10%左右,其主要原因就是粘孢子虫病所致。因此,防治粘孢子虫病就成为提高鲩苗培育成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天津地区鲤鱼养殖频发粘孢子虫病。根据全国鱼类寄生虫病数据库统计结果,以及从各省收集的鱼类病害信息,粘孢子虫病是我国当前最严重的寄生虫性疾病之一。目前,天津市已有淡水养殖水面60余万亩,其养殖多采用鲤鱼主养,搭配彭泽鲫、  相似文献   

11.
林永添 《齐鲁渔业》2002,19(12):41-41
孢子虫属于原生动物,种类很多,个体大小一般在几微米至十几微米之间,形态构造随种类不同而各异。该虫主要寄生在海淡水鱼类体内外,屡见室内水泥池养殖的鳗鱼常发生此病的报导,而海水网箱养殖中粘孢子虫病尚未见到报导。2001年9~11月间,笔者在福建宁德、福州2市网箱分布密集区先后发现几例寄生粘孢子虫的病例,但未造成大的死鱼后果,现将基本情况总结如下:1 主要症状 粘孢子虫寄生在鱼体的皮肤、鳃、鳍和体内的各器官组织。早期感染的病鱼,体表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加重,在尾部、背鳍基部及体两侧线附近开始出现小瘤状的凸起,大小不一,凸出部位的鳞片稍竖起,无光泽、  相似文献   

12.
孢子虫属原生动物 ,种类很多 ,个体大小一般在几微米至十几微米之间 ,形态构造因其种类不同而各异。主要寄生在海淡水鱼类体内外 ,国内外常有报道。我省室内水泥池养殖的鳗鱼常有寄生此虫的报道 ,而有关海水网箱养殖鱼类的粘孢子虫病尚未见到报道。 2 0 0 1年 9~ 1 1月间 ,笔者在宁德、福州两市海水网箱密集分布区先后发现几例寄生粘孢子虫的病例。目前尚未造成大的死鱼后果 ,但应引起重视 ,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彻底消除病患。现将基本情况总结如下。一、主要症状粘孢子虫寄生在鱼体的皮肤、鳃、鳍和体内的各组织器官。早期感染的病鱼 ,体表…  相似文献   

13.
不同养殖模式下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分析了室外水泥池(OC)、池塘(PC)和海水网箱(CC)3种养殖模式下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肌肉营养成分、风味物质含量和肌肉物理特性。结果显示:养殖模式的不同并未显著影响珍珠龙胆石斑鱼肌肉的蛋白质营养价值,但对鱼体脂肪的累积和组成、新鲜度K值和肌肉硬度均具有较大影响。OC养殖模式的珍珠龙胆石斑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两种养殖模式(P0.05)。CC养殖模式的珍珠龙胆石斑鱼EPA和DHA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两种养殖模式(P0.05),脂肪营养更好;肌肉的硬度显著大于PC和OC养殖模式(P0.05),肌肉更结实,嚼劲更大。PC养殖模式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具有显著的高蛋白、低脂肪优势(P0.05);K值最小(P0.05),具有更加新鲜且货架期更长的优势。综上所述,认为池塘结合网箱养殖,可能是获得珍珠龙胆石斑鱼最佳肌肉品质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4.
苏北地区是我国异育银鲫商品鱼的集中供应基地,多年来在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获得高效益的背后,这里却成了粘孢子虫病的重灾区,而小小的粘孢子虫也成了苏北渔民的心病。  相似文献   

15.
正珍珠龙胆又称龙虎斑或珍珠斑,是用龙胆石斑(♂)与老虎斑(♀)杂交得到的新品种石斑鱼。由于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抗病力强,饵料率数低,肉质鲜嫩,市场潜力大,现已成为石斑鱼养殖的新宠。近年来珍珠龙胆已成为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海水养殖的重要名优品种之一。由于珍珠龙胆石斑鱼仔鱼、稚鱼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范围  相似文献   

16.
在银鲫的养殖过程中,粘孢子虫病是较严重的一种疾病。江苏省涟水县水产工作站在实施201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中,将银鲫作为主推品种,期间部分养殖塘发生了粘孢子虫病,指导人员做了很多工作,才降低了生产损失。现将此病的症状和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近年来报道较多的粘孢子虫病主要集中在鲤、鲫鱼上,其他鱼类的报道相对较少。鱼体表和鳃是最常见的寄生部位,腹腔、肠道等部位也可寄生,寄生时通常会在寄生部位形成较明显的包囊,并引发相应的症状。2011年6月,大连海洋大学病害实验室接诊了一批疑似细菌性败血症的水库鳙鱼,经解剖及组织学检查后确诊为粘孢子虫病。该病与以前报道的粘孢子虫病的发病情况及症状都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8.
异育银鲫粘孢子虫病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对江苏省大丰市和射阳县异育银鲫精养塘发生的粘孢子虫病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有5种典型症状,粘孢子虫病全年发病率达到64.4%,是异育银鲫养殖中影响严重的病害之一.其中以寄生于咽腔的碘泡虫病对异育银鲫成鱼和鱼种影响最大,死亡率可达30%以上,给养殖者造成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9.
鱼类粘孢子虫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粘孢子虫是鱼类寄生虫区系中的主要组成之一,目前国内发现600余种,绝大多数隶属于粘孢子虫纲双壳亚纲,计有11科20属,其中不少种类可致严重鱼病。粘孢子虫生活史的研究是有效防治此类鱼病的关键,现已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1)在鱼的血液中发现了“UBO“,并证实是粘孢子虫的早期发育阶段;(2)某些粘孢子虫在其生活史中有中间寄主。对于粘孢子虫病的药物防治措施近年也取得了较大进展,由淡水渔业研究中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中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产病害防治团队习丙文研究员等人在异育银鲫粘孢子虫病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水产科学》《水产学报》上。该团队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组织病理学分析、分子生物学检测和药物筛选等手段,在国内外首次从发病养殖池塘底泥的苏氏尾鳃蚓中发现报道放射孢子虫15种,发现命名鱼体寄生粘体虫新种4个,揭示了吴李碘泡虫、培养碘泡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