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几种农药对棉花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在棉花生育期喷施不同种类农药,试验测定棉叶内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喷施农药后,棉叶的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均一定程度表现出“涨落现象”,表明了在本地区特有的农业环境条件下,农药可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  相似文献   

2.
郭明  何天明等 《农业环境保护》2000,19(5):299-300,303
采用田间喷施和室内显微镜检方法,研究了棉株叶片气忆日动态变化及联苯菊酯在新疆塔里木地区气候环境条件下对棉株叶片的气孔影响。结果证明,棉株叶片气孔的开张度在一天中随时间呈“双峰”型变化趋势,喷施农药的叶片气孔的开张度也呈“双峰”型变化,但与未喷药的棉花叶片有明显差异,表明农药可能影响棉株的生理代谢过程。  相似文献   

3.
缺硼对棉花不同品种苗期叶片POD、SOD同工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土培条件下 ,研究了 4个对缺硼反应不同的棉花品种苗期叶片中过氧化物酶 (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同工酶。结果表明 ,缺硼使硼低效品种POD、SOD同工酶数量增加 ,而硼高效品种变化不明显 ,并推测新出现的几种同工酶与适应缺硼环境关系密切。不同生长时期 ,叶片POD、SOD同工酶谱不同 ,可能与不同时期对缺硼的适应能力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4.
甜菜碱对干旱胁迫下棉花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广泛种植的棉花品种新陆早18号为试材,通过测定棉花幼苗体内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及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甜菜碱(Glycine betaine,GB)对干旱胁迫下棉花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与对照相比,脯氨酸、可溶性糖、MDA含量及SOD和POD活性都显著提高,喷施甜菜碱后促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进一步提高,酶活也显著升高,同时有效抑制了丙二醛含量的增加,CAT活性受干旱胁迫及甜菜碱的影响较小。研究表明喷施低浓度甜菜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干旱胁迫对棉花幼苗的伤害。  相似文献   

5.
四倍体与二倍体棉花远缘杂交后代同工酶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00Gy^60Coγ射线蝠照中棉花粉,90207受粉后获得二倍体棉与四倍体棉间的远缘杂交后代,对其F3、F4(2n=52)进行了同工酶电泳分析,结果发现,F3独杆类型后代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中有父本中棉的特异带。F4个别纤弱,小铃株系的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中也有父本影响的趋势。以上均证明,少量二倍体遗传物质进入四倍体细胞中,远缘杂交后代,独杆类型较多地具有阿须莫尼的特点,而分枝类型后  相似文献   

6.
诱导模式对真菌激发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抗(耐)黄萎病的豫8号和感黄萎病的豫棉6两个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品种作为细胞系,选择高毒的V44和低毒的V64两种大丽轮枝菌9Verticillium dahlium Kle.b)为黄萎病原菌。设计不同毒力的病原菌分别直接诱导不同抗性的棉花细胞,不同毒力的病原菌和不同抗性的棉花细胞互相诱导的几种互作模式。发现棉花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比活经病原菌激发子直接诱导后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经交互诱导3种酶比活有进一步的变化,豫棉6号细胞交互诱导后3种酶的比活有了进一步的升高,而豫棉8号细胞交互诱导后3种酶的比活基本保持不变,并探讨了这些变化与棉花抗病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陈宏  靳阳 《农业环境保护》2000,19(5):271-273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胺草磷(APM)对蚕豆根系细胞有丝分裂及根系蛋白质和POD同工酶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APM处理后,可明显提高有丝分裂指数,但与APM浓度的增加无明显线性关系。(2)5μmol/L浓度处理的根系,其蛋白质谱带出现增加与缺失现象,并对照相比,增加了4条谱带,在组蛋白区域缺失1条谱带。(3)根系内POD同工酶的变化趋势与蛋白质变化基本吻合,1-4μmol/L处理未呈现明显变化,但在5μmol/L下与对照相比诱导出一条活性很强的POD3谱带。综上所述,5μmol/L APM浓度处理可以认为是蚕豆根尖中一些生化性状产生变化的临界浓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苗期棉花根系发育缓慢,吸收能力弱,根系吸收的氮素不能满足棉株生长发育的需要,很容易出现僵苗、 弱苗。叶面施氮可以及时补充氮素营养,解决棉花苗期阶段性营养不足的问题。本研究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喷施尿素对棉花苗期氮素吸收利用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明确棉花苗期叶面喷施尿素的适宜浓度,了解其促进棉花生长发育的机理。【方法】本试验选用黄河流域常规栽培品种中棉所79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棉花苗期叶面喷施0.5%、 1%和2%的15N-尿素溶液,以喷清水为对照,调查了尿素不同喷施浓度棉花氮素的吸收利用及生理生化特性。【结果】1)叶面喷施15N-尿素能显著提高棉株15N含量,各施氮处理棉株内15N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即叶面喷施后2~96 h之间,逐渐升高,96 h达到最高,此后出现下降。2)棉株可以快速吸收叶面喷施的15N-尿素,各处理棉株叶面氮素平均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一致,因中午气孔关闭,2~4 h出现降低;4~6 h达到最大,期间急剧上升;6~8 h急剧下降,8~12 h下降也较快,12 h后缓慢下降。0~12 h平均吸收速率非常高,为0.23~0.29 mg/(gh)。棉株对于叶施氮素的吸收主要出现在喷施后12 h之内。3)15N-尿素浓度为0.5%、 1%时,叶面吸收显著促进了根系氮素吸收,且根系吸收的氮很快被转运到地上部分。4)1%尿素喷施浓度内,硝酸还原酶、 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均随尿素喷施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在喷施浓度为1%时达到峰值,超过1%后开始下降。【结论】叶面尿素喷施浓度在0.5%~2%之间均能显著提高棉株15N含量,促进棉株的氮素代谢,以1%效果最佳。棉株对于喷施氮素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喷施后0~12 h,平均吸收速率为0.23~0.29 mg/(gh),96 h棉株中15N含量达到最高。棉花叶面施氮促进了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叶面施氮主要通过增强硝酸还原酶、 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叶面积,促进叶片的光合作用,以此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增加棉花株高和总生物量。  相似文献   

9.
施氮量对枣棉间作系统棉花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以南疆主栽品种中棉所49为材料,通过4个尿素水平[纯N 0(N0)、 207(N1)、 310(N2)、 414(N3) kg/hm2],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枣棉间作体系中棉花的干物质动态增长以及氮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棉花干物质及氮素积累均符合Logistic方程,棉株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在N0、 N1处理中表现出近冠区大于远冠区,N2、 N3则相反。近冠区过多或过少施氮推迟了棉株干物质快速积累起始时间和最大积累速率出现的时间,减少了干物质在生殖器官中的积累量,较高氮素处理引起的棉株代谢产物积累的减少量小于低氮或不施氮处理。适宜的施氮量利于棉花前期的生物量和氮素的快速积累,棉株有较大的光合产物吸收和积累速率以及较早的最大速率出现日,有利于产量的形成。氮肥施用量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棉花光合产物特征参数的协调。  相似文献   

10.
以中棉所41、中棉所23(对照),SGK321、石远321(对照),郑199、中棉所12(对照)为试验材料,从棉花生育期方面系统地研究了抗虫基因导入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对棉花整个生育期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的生育期与其受体品种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1.
针对棉花不同生育期和害虫的发生及危害特点,提出了棉花全程动态施药的策略和技术方案,从而提高了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和防治效果。经由手动喷雾器和机动喷雾机为核心组成的两套技术方案实验测定,表明其在防治棉花害虫,特别是防治棉铃虫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戊菌隆在棉花和土壤中残留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戊菌隆农药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规律。结果表明,每100kg棉种用戊菌隆75-112.5g(有效成分)拌种,防治棉花苗期病害,戊菌隆在土壤中的残留降解较慢,半衰期7.8-10.1d,施药后35d,降解达90%。收获期土壤、棉叶、棉籽中均未检出戊菌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开展结球生菜生产中所用主要农药--霜霉威、吡虫啉、腐霉利的消解规律研究,探讨生菜农药消解与农药种类、浓度及外部因子的关系,为结球生菜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以目前我国生产上主要使用的结球生菜品种--"皇帝"为材料,2007年春季露地种植,按霜霉威、腐霉利、吡虫啉最大推荐用量(计算浓度分别为1203.3、500.0、40.0mg·kg-1)和最大推荐用量的2倍(计算浓度分别为2406.6、1000.0、80.0mg·kg-1)两个农药剂量处理,分别于6月6日施药后当日、2、6、9d取样测定农药残留含量,并记录环境因子温度、光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论是按最大推荐用量还是最大推荐用量2倍喷施,吡虫啉、霜霉威、腐霉利在生菜上均表现为起始和最后阶段消解快、中间阶段消解平缓的特点;按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生菜吡虫啉、霜霉威和腐霉利最大残留限量(分别为5.0、10.0和5.0mg·kg-1)要求,对于吡虫啉,即使按最大推荐用量2倍喷施,其喷施8h后的残留量仅为1.5mg·kg-1,说明春季露地生菜上喷施吡虫啉的安全性较高;对于霜霉威,按最大推荐用量喷施,施药6d后的残留量为10.7mg·kg-1,接近肯定列表制度的要求,施药9d后的残留量降至8.4mg·kg-1,表明霜霉威自喷药至采收的间隔期应至少在7d以上才可能是安全的;对于腐霉利,到试验结束时,不论何种喷施浓度,其残留量均超过5.0mg·kg-1的要求,其使用安全性需要引起重视。在影响吡虫啉、霜霉威、腐霉利在生菜上消解的因素方面,统计分析表明,外部因子(时间、温度、光照)对3种农药消解具有显著作用(P〈0.05),农药种类在对其消解率影响方面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吡虫啉最易消解,其次为霜霉威,腐霉利消解最慢,但3种农药喷施浓度的高低对各自消解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4.
套袋技术已在水果生产栽培中广泛运用,各种套袋处理对农药残留产生的影响有不同的研究结果。本文在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套袋处理的施药方式、施药浓度、施药次数,套袋材料、套袋层数,农药的类型(内吸、非内吸),果实不同部位(果皮果肉)、作物品种等因素对农药残留的影响,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施药方式对农药残留的影响较大,采用套袋后施药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农药残留,套袋前施药,农药残留量可能会有所增加;施药浓度、农药的类型、果实部位和品种4个因素之间对农药残留的影响相互联系,条件不同,残留量存在差异;多次施药,套袋也能显著降低农药残留量,并将农药残留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不同的套袋材料均可降低农药残留量;套袋层数越多,农药残留量越少。  相似文献   

15.
菠菜是我国蔬菜出口的重要品种之一,其毒死蜱残留量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和消费者的安全。采用气相色谱法(GC-NPD)测定毒死蜱残留量,研究了硝酸稀土对菠菜中毒死蜱残留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喷施农药之前2d还是喷施农药之后2d喷施硝酸稀土,不同的硝酸稀土对菠菜中的毒死蜱残留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作用,且随着喷药后时间的延长,毒死蜱在菠菜中的残留量逐渐减少。不同时间喷施硝酸稀土,对菠菜中毒死蜱残留降解的效果存在差异,药后喷施的效果优于药前喷施。在硝酸稀土种类的选择上,首先选择对毒死蜱降解效果好的硝酸铈和硝酸钕,其次选择常乐益植素和硝酸镧。根据稀土农用的安全性分析,参考植物性食品中稀土最大残留限量标准,选择硝酸稀土作为农药残留降解制剂用于蔬菜安全生产,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人类食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棉花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究水杨酸(SA)对盐胁迫下棉花幼苗的缓解机理,以2个对盐胁迫敏感程度不同的棉花品种中棉所41号和中棉所49号为材料,研究SA浸种和叶面喷施对盐胁迫下棉花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0.05、0.06 mmol·L~(-1) SA浸种和0.08、0.12、0.18 mmol·L~(-1) SA叶面喷施均可提高棉花幼苗的株高、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和气孔导度,能有效缓解0.6%NaCl的胁迫。中棉所41号在0.05 mmol·L~(-1)SA浸种处理和0.08 mmol·L~(-1) SA叶面喷施处理表现最好,中棉所49号在0.06 mmol·L~(-1) SA浸种处理和0.18 mmol·L~(-1) SA叶面喷施处理表现最好。主成分分析表明,单株鲜重、叶干重、净光合速率和气孔限制值可以作为评价不同浓度的SA对盐胁迫缓解效果的主要指标。综上所述,SA浸种与叶面喷施2种处理方式均可缓解0.6%NaCl带来的伤害,但存在浓度效应,适宜的浓度与棉花的基因型与耐盐性密切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外源SA对棉花盐胁迫的缓解机理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新疆盐碱地棉花种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花铃期棉花叶面喷施尿素的适宜浓度,以中棉所79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0.00(CK)、0.01、0.02、0.03、0.04 kg·L-15个浓度的15N-尿素处理,于花铃期进行叶面喷施,并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叶施尿素对棉株氮素分配规律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15N-尿素各处理棉株根、茎、叶、花铃中15N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均随着喷施浓度的增加而升高;15N含量在棉株各部位的分配规律基本相同,即根7.5%~8.5%、茎12.6%~13.4%、叶45.5%~47.5%、花31.9%~32.7%。根据拟合的回归方程确定花铃期棉花叶面喷施尿素的适宜浓度为0.0324kg·L-1(6.78kg·hm-2)。此外,花铃期叶面施氮可以增强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增加叶面积,形成合理的群体叶面积系数,提高叶绿素含量,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促进棉株的生长发育,提高棉花产量。本研究为棉花专用叶面肥的研制提供了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8.
以转基因抗虫棉(GK12、33B)及其亲本对照(SM、5415)为材料,利用稀释平板法和基于rRNA基因PCR扩增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研究了棉田土壤中细菌数量和群落结构在转基因棉种植第一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棉田土壤细菌数量随棉花生育期逐渐增加,于花铃中期达到最大值,转基因棉与其亲本之间细菌数量差异不显著。放线菌数量随生育期变化较小,转基因棉与其亲本之间在花铃中期出现显著差异。DGGE结果显示,转基因棉和亲本都存在丰富且相似的条带,聚类分析表明大多数转基因棉和亲本间条带相似性达80%以上,根据不同的生理期分成2个簇;主成分分析表明转基因棉和亲本细菌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差异,但在不同生育期存在一定差异,表明生育期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与聚类分析结果相吻合。研究结果初步说明转基因棉对棉田土壤细菌数量和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硫双威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制订硫双威在棉花上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硫双威在棉叶上和土壤上的残留动态,应用GLC法测定了棉叶、棉籽和土壤中的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硫双威在棉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d和9d,施药量(有效成分)为675g/hm^2和337.5g/hm^2,施药3次,未次施药距采样间隔30d,硫双威在棉籽中残留量分别为0.075-0.103mg/kg,和0.055-0.069mg/kg,在土壤  相似文献   

20.
覆膜滴灌棉田不同耕作措施对棉花黄萎病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棉花膜下滴灌技术是先进的栽培技术与灌水技术的集成,该文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耕作措施(棉花连作、稻棉轮作、深翻)对棉花黄萎病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膜下滴灌条件下,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棉花黄萎病病情加重,连作10 a时达最大值,随后呈下降趋势;连作棉田土壤中黄萎病微菌核与黄萎病病情指数的数量变化基本一致,细菌数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而呈现减小趋势,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则呈增加的趋势。重病田进行稻棉轮作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作用是一个逐步衰减的过程,稻改棉第5年黄萎病病情指数恢复到轮作前的水平;深翻的防病作用在于有效地减少了耕作层0~30 cm土层中黄萎病微菌核的数量。在膜下滴灌条件下,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存在黄萎病菌的拮抗微生物,但不同生育期土壤拮抗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变化,应用对峙培养获得了15株对棉花黄萎病菌有较好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为以后棉花枯黄萎病生防制剂的开发和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