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依据现代中药研究资料及医学验方,我们配制了两个防治动物子宫内膜炎中药方剂,方剂取名为宫得健.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刺激性试验、致敏试验、抗炎试验、体外抑菌试验及山羊子宫内膜炎病例治疗试验对两方剂进行了综合比较和试验观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宫得健是本课题组依据现代中药研究资料及医学验方成功研制的一种用于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纯中药制剂,前期临床试验是采用子宫灌注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治愈率和愈后一次授精妊娠  相似文献   

3.
对泰安地区一例奶牛子宫内膜炎病牛子宫分泌物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共分离出菌株49株,其中主要病原菌为大肠杆菌和巴氏葡萄球菌.采用微生态制剂对病原菌进行了体外抑菌试验,以体外试验结果作为指导,在牧场进行了疗效试验.结果表明,微生态制剂对奶牛子宫内膜炎有效率95%(19/20),治愈率75%(15/20),说明微生态制剂可作为奶牛子宫内膜炎治疗药物使用,为解决生产中奶牛子宫内膜炎高发、奶中抗生素残留的难题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了比较细胞免疫学和超声波诊断奶牛产后隐性子宫内膜炎的效果,试验以产后21~64d、无临床子宫内膜炎症状的奶牛为对象,利用细胞免疫学方法和B超扫描对隐性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进行诊断。参测的44头奶牛中,产后2l~42d的奶牛隐性子宫内膜炎患病率为34.8%;产后43—64d的奶牛隐性子宫内膜炎患病率略有下降,为28.6%。健康的奶牛子宫回声均匀,子宫轮廓清晰,患有隐性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子宫边缘回声不完整,内缘回声不规则,子宫内出现斑点状的液性暗区和少量回声亮点。跟踪统计显示,患有隐性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平均空腹天数为146.9d,正常健康的奶牛平均空腹天数为93.9d。试验表明,细胞免疫学和B超诊断技术均可作为临床诊断奶牛产后隐性子宫内膜炎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为了比较细胞免疫学和超声波诊断奶牛产后隐性子宫内膜炎的效果,试验以产后21~64 d、无临床子宫内膜炎症状的奶牛为对象,利用细胞免疫学方法和B超扫描对隐性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进行诊断。参测的44头奶牛中,产后21~42 d的奶牛隐性子宫内膜炎患病率为34.8%;产后43~64 d的奶牛隐性子宫内膜炎患病率略有下降,为28.6%。健康的奶牛子宫回声均匀,子宫轮廓清晰,患有隐性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子宫边缘回声不完整,内缘回声不规则,子宫内出现斑点状的液性暗区和少量回声亮点。跟踪统计显示,患有隐性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平均空腹天数为146.9 d,正常健康的奶牛平均空腹天数为93.9 d。试验表明,细胞免疫学和B超诊断技术均可作为临床诊断奶牛产后隐性子宫内膜炎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评价子宫灌洗剂宫得健的安全性.方法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最大耐受量试验、眼球刺激性试验、阴道黏膜刺激性试验、全身过敏性试验进行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急性毒性试验未测出LD50,小鼠对宫得健灌洗剂的最大耐受量大于40 g/kg;宫得健对家兔眼结膜和豚鼠阴道黏膜无刺激性,未引起阴道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对豚鼠无致敏作用.结论宫得健灌洗剂安全,可供子宫灌洗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评价子宫灌洗剂宫得健的安全性。方法: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最大耐受量试验、眼球刺激性试验、阴道黏膜刺激性试验、全身过敏性试验进行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急性毒性试验未测出LD50,小鼠对宫得健灌洗剂的最大耐受量大于40g/kg;宫得健对家兔眼结膜和豚鼠阴道黏膜无刺激性,未引起阴道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对豚鼠无致敏作用。结论:宫得健灌洗剂安全,可供子宫灌洗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兽医学报》2016,(10):1769-1773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一种常见疾病,可造成奶牛的受孕率下降甚至不育,给养牛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外对子宫内膜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临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对体外培养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观测。本试验通过手术并结合子宫腔内人工接种大肠杆菌的方法,建立山羊子宫内膜炎疾病模型,观测子宫内膜炎山羊的生理指标、血液指标的变化,以揭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9.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的一种多发疾病,会导致奶牛长期不孕,严重时会影响养牛业的经济效益。本试验于2009年7月~2010年12月尝试用无抗药物治疗子宫内膜炎,并收集发病奶牛子宫脓性分泌物,分离细菌,进行药敏试验;对患子宫内膜炎的奶牛进行不同药物分组治疗后配种,计算受胎率,比较几种不同分组药物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抗生素类药物的治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探讨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的常见病原菌种类,以便于我们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实施治疗手段。我们对患有子宫内膜炎的奶牛,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同时应用“双黄连”灌注剂做了抑菌试验,现将试验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