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某一实验动物养殖场出现大规模消瘦、生长发育不良的C57BL/6小鼠进行诊断。利用饱和生理盐水漂浮法对粪便虫卵进行检测,对小鼠进行剖检,并对不同肠段发现的虫体进行形态学鉴定。为进一步确诊,对发现的不同形态寄生虫分别提取DNA,进行18S rDNA基因片段的扩增、测序、同源比对和进化树分析。根据虫卵及虫体的形态特征,可初步判定从小鼠肠道分离到两种寄生虫,经测序比对进一步确认两种寄生虫分别为隐匿管状线虫和四翼无刺线虫。据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确诊该起疫情为隐匿管状线虫和四翼无刺线虫混合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2.
为鉴定阿拉尔市散养鸡感染的线虫种类,采用形态学观察和PCR法对阿拉尔市2只林下散养鸡盲肠中发现的43条线虫进行种类鉴定。经形态学观察,虫体外观呈白色短线状,两端较细;雌虫阴门到尾端距离为4.12~6.35 mm;口腔短,食道前部圆柱状;雄虫尾端有2根不等长的交合刺,初步鉴定为鸡异刺线虫。基于线虫ITS基因位点,对2条虫体DNA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经序列比对,2条虫体序列与我国四川省鸡源异刺线虫序列同源性为99.90%,鉴定为鸡异刺线虫。种系发育分析显示,本研究所获鸡源异刺线虫序列与禽源异刺线虫同处于1个进化支,与其他异刺线虫属的线虫形成不同分支。研究结果为鸡源异刺线虫的种类鉴定和遗传进化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为确诊一例七彩山鸡疑似感染寄生虫死亡的原因,使用剖检、光镜形态学检测、HE病理染色观察等方法进行了临床诊断,使用PCR技术对获得的虫体18S rRNA进行扩增,鉴定感染虫体类型。剖检发现,病禽肠道黏膜内有细长白条状的线虫体寄生,感染数量较多,肝、心等部位未见明显病变;形态学检测发现,该线虫具有较为典型的尾刺结构。结合剖检症状和形态学鉴定,初步判断病禽感染的消化道线虫为异刺线虫。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虫体寄生的肠道黏膜出现损伤及炎性症状;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该线虫18S rRNA的PCR扩增条带大小为760 bp,同源性与鸡异刺线虫(DQ503462.1)最接近。经综合诊断,判定异刺线虫感染是导致本次七彩山鸡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次分析鉴定的虫株与家禽源异刺线虫同源性较高,表明七彩山鸡感染的异刺线虫可能来自鸡等普通家禽。这提示,散养特种禽应定期驱虫,加强禽舍卫生清扫,尽量避免与普通家禽混养。  相似文献   

4.
鸡异刺线虫ITS rDNA的PCR扩增、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PCR方法用保守引物NC5及NC2,扩增了从广州地区鸡体分离的鸡异刺线虫rDNA的第一、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TS-1,ITS-2)及5.8S基因。将PCR扩增出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Easy载体。用菌落PCR及酶切鉴定阳性菌落,对阳性菌落进行测序。试验结果表明,ITS-1长为428bp,ITS-2长为386bp。通过与网上发表的来自澳大利亚的鸡异刺线虫基因序列比较结果表明。广州鸡体内的异刺线虫和澳大利亚鸡异刺线虫的ITS-2序列是完全一样的,ITS-1序列有微小差异,广州鸡的2个不同虫体样本的ITS序列完全一致。本项研究结果为鸡异刺线虫的进一步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寄生虫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首次研究了小鼠隐藏管状线虫及四翼无刺线虫在线粒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亚单位5基因(nad5)部分序列(pnad5)的种间及种内变异。通过对甘肃兰州地区实验小鼠体内分离的蛲虫样品(LY1-20、LS1-22) nad5基因pnad5进行PCR扩增、克隆及测序分析,研究其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获得隐藏管状线虫pnad5有效序列753 bp,通过序列比对发现来自LY和LS 2家实验动物中心的22个隐藏管状线虫样品之间只存在3个碱基的差异,序列相似性99.60%。获得四翼无刺线虫pnad5有效序列865 bp,2大动物中心20个四翼无刺线虫样品之间没有碱基的差异,序列相似性100%。用软件ClustalX 1.83截取2种鼠蛲虫nad5基因长度共同的序列,通过比对发现2种鼠蛲虫种间差异为53.64%,种间差异显著。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nad5基因在鼠蛲虫种内相对保守,但种间有着较高的突变率,可作为鼠蛲虫种间鉴定、诊断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6.
对采自黑龙江省某鹅场莱茵鹅盲肠内的线虫进行形态学鉴定,然后采取PCR方法扩增虫体核糖体ITS序列,进行序列分析并以ITS序列为标记基因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该线虫与其他虫体的进化关系。结果表明,所分离的虫体为异形同刺线虫(Ganguleterakis dispar),该线虫ITS序列全长为957 bp,其中ITS-1,5.8S和ITS-2大小分别为424 bp,157 bp和376 bp。应用BI,MP,NJ 3种方法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相同,在尖尾目线虫的分支中,本研究的5条异形同刺线虫聚集在一起,与同科的鸡异刺线虫亲缘关系较海绵异刺线虫和Heterakis dahomensis接近。该结果为禽类异形同刺线虫病的分子鉴别诊断方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畜牧与兽医》2017,(3):92-95
采用常规血涂片镜检和PCR技术对新疆塔城地区疑似原虫感染的荷斯坦病牛进行检测。通过扩增18S rRNA目的基因并克隆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 Bank上的牛泰勒虫和巴贝斯虫18S r DNA参考序列对比分析同源性,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血液原虫的种属。血涂片鉴定结果显示,红细胞中发现圆环形或卵圆形虫体,具有牛环形泰勒虫的典型特征。同源性分析发现,塔城地区牛泰勒虫18S r DNA序列与法国牛源环形泰勒虫、欧洲南部牛源环形泰勒虫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且遗传演化分析发现三者亲缘关系较近,证实该牛感染的虫种为环形泰勒虫。  相似文献   

8.
《中国兽医学报》2019,(1):74-80
旨在对猕猴肠道内的小袋纤毛虫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基于ITS1-5.8SrRNA-ITS2序列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分析。收集猕猴的新鲜粪便,经直接涂片、碘液染色、吖啶橙染色和苏木素染色后镜检进行虫体形态学观察;提取粪便总DNA,针对ITS1-5.8SrRNA-ITS2序列设计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经Blast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应用MEGA7.0绘制系统发育进化树。虫体形态学观察显示,镜检可大致判断该虫属于小袋纤毛虫;经碘液染色后可见虫体外周排列致密均匀的纤毛以及清晰可见的胞口;吖啶橙染色后可见一个肾形的大核;苏木素染色后滋养体大核、液泡结构明显;ITS1-5.8SrRNA-ITS2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已公布的结肠小袋纤毛虫序列相似性高达96%以上。利用形态学观察和基于ITS1-5.8SrRNA-ITS2序列的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该寄生虫为结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 coli),研究结果对猕猴肠道寄生虫的鉴定与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常规血涂片镜检和PCR技术对新疆塔城地区疑似梨形虫感染的病马进行检测。通过18S rRNA基因通用引物扩增出目的基因,克隆测序后,与GenBank公布的梨形虫18S rDNA参考序列对比分析同源性,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梨形虫的种属。血涂片鉴定结果显示,红细胞中发现圆环形虫体,具有马梨形虫的主要特征。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18S rDNA序列与马泰勒虫美国分离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3%;遗传进化分析发现,该虫株与已知的泰勒属在同一大枝上,与马泰勒虫美国分离株、马泰勒虫西班牙分离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基于18S rRNA和5.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别导致猕猴腹泻的肠道内毛滴虫,收集腹泻猕猴的新鲜粪便样本,经直接涂片、碘液染色后镜检观察寄生虫虫体形态;提取粪便总DNA,针对三毛滴虫18S rRNA和五毛滴虫5.8S rRN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比对与进化树构建。形态观察结果显示,毛滴虫呈梨形或近似卵圆形,滋养体前鞭毛2~5条,后鞭毛1条;三毛滴虫18S rRNA和五毛滴虫5.8S rRNA序列PCR扩增仅获得18S rRNA基因序列,18S rRNA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公布的来自犬的胎儿三毛滴虫序列的相似度高达97.2%。利用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确认来自猴源的毛滴虫为猕猴源三毛滴虫。本试验结果对猕猴肠道寄生虫的鉴定与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牛无浆体虫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原虫16 S rRNA基因序列通用引物对湖南5个地区牛无浆体感染的阳性血液样品进行PCR扩增,经测序和序列拼接,获得5个无浆体样品16 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分析,并根据所获得序列的保守区间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诊断方法的探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通用引物下,5个地区无浆体感染的阳性血液样品均获得1 425 bp大小的虫体16 S rRNA基因条带;测序后5个无浆体16 S rRNA序列同源性均在97%~98%.证明5个分离虫株初步鉴定为牛边缘无浆体.  相似文献   

12.
为了鉴定送检池鹭所感染的消化道线虫种属关系,通过对虫体、虫卵形态学观察和虫体cox1基因的序列分析进行虫体鉴定,即采用PCR扩增线粒体DNA中细胞色素I(cox1)基因,获得有效序列进行NCBI-Blast在线比对,并构建遗传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池鹭消化道线虫cox1序列长度为443 bp,与狮弓首蛔虫同源性为99%,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与狮弓首蛔虫位于同一分支。结合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池鹭所感染的线虫属于狮弓首蛔虫,鉴定结果可为池鹭消化道线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对患病小鼠感染的螨进行鉴别诊断,首先,使用透明胶纸法和被毛采集法在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鉴定,初步确定螨的种类;随后,选定螨18S rRNA基因,建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快速检测方法,并进行测序比对分析,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确认螨的种类。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小鼠感染的螨呈白色,长椭圆形,中央稍宽,前后两端稍窄,有4对足;在螨体后3对足之间有特征性的突起;尾端的尾乳突有2根特征性的后端毛,初步鉴定为鼷鼠肉螨。PCR扩增虫体18S rRNA基因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螨与鼷鼠肉螨的18S rRNA基因序列核苷酸相似性达98.68%。直接镜检结合PCR检测结果,表明患病小鼠感染了鼷鼠肉螨。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确定辽宁西部地区绵羊住肉孢子虫的虫体种类和遗传进化关系,采集绵羊膈肌样品23份,采用压片镜检法检测分离虫体并进行初步鉴定,对分离虫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一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进行PCR扩增,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登录的其他绵羊住肉孢子虫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  相似文献   

15.
简单异尖线虫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简单异尖线虫核糖体DNA的内转录区(ITS-1、5.8S、ITS-2)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线虫样品进行PCR扩增并将产物克隆到pMD18-T载体后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的目的片段大小为430 bp,与预期扩增序列同源性为99%.该PCR检测体系的特异性强,不能在宫脂线虫、伪地新线虫DNA中扩增出条带;敏感性高,最低检测的DNA含量为0.4 Pg.该检测体系的建立为简单异尖线虫的检测、鉴定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引起羊患病的病原菌,采集患病羊只鼻拭子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通过革兰氏镜检,结合PCR鉴定、药敏试验、16S rDNA测序确诊为羊大肠杆菌感染。分离菌的PCR扩增产物为1 407 bp大小的片段。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与NCBI中收录的大肠杆菌序列相似度在99.9%以上。采用药物预防治疗1周后,该病得到了控制。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实验鼠类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笔者于2006年11月~2007年4月,应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对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河南农业大学实验动物房和河南农业大学遗传学实验室大白鼠、小白鼠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共检出3种寄生虫,分别为球虫、四翼无刺线虫、微小膜壳绦虫。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1.90%(25/210),其中球虫感染率为1.42%(3/210),线虫感染率为7.62%(16/210),绦虫感染率为2.86%(6/210),混合感染率为2.38%(5/210)。  相似文献   

18.
俞禄珍  宋绍祎  李帅 《草业科学》2023,(11):2832-2837
致死粒线虫(Anguina funesta)是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粒线虫,被多国列入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2021年,上海口岸从来自美国的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种子中截获一种粒线虫属线虫,但在该样品中仅分离得到幼虫,无法准确鉴定。本研究运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幼虫进行鉴定。采用28S通用引物扩增该线虫序列,测序获得742 bp的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致死粒线虫相似性达100%;采用ITS通用引物对ITS区扩增并测序,获得778 bp的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致死粒线虫相似性达99.86%~100%。基于28S及ITS区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均显示,该线虫与致死粒线虫位于同一进化枝上。综合形态学特征及分子鉴定结果,将该群体鉴定为致死粒线虫。这是我国口岸首次报道截获该线虫,本研究将为口岸检疫部门鉴定该线虫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了解黔南州规模化养殖山羊寄生虫感染情况,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系统对黔南州十二县市90个规模养羊场的山羊开展寄生虫调查。共解剖山羊1440只,收集虫体2416条,经鉴定虫体33种。其中甘肃食道口线虫、脑多头蚴和长刺鞭虫3种寄生虫是黔南州首次报道的新记录虫种。应该将其列为寄生虫防制计划的主要虫种,加以研究和制定具体防制措施,保障我州的畜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珍稀雉类组织滴虫核糖体18S rRNA序列遗传变异情况,并利用18S rRNA序列分析组织滴虫与其他原虫的种群遗传关系,应用PCR技术扩增珍稀雉类异刺线虫体内组织滴虫核糖体18S rRNA基因序列,并进行测序与分析。结果表明:异刺线虫雄虫与异刺线虫雌虫体内均含有火鸡组织滴虫,且9个组织滴虫分离株核糖体18S rRNA序列片段大小基本一致,约为590 bp,各分离株之间核糖体18S rRNA序列同源性均高于99.4%,与Gen Bank中收录其他原虫相应序列同源性均低于66.8%;通过建立NJ系统发育树,9个组织滴虫分离株与Gen Bank收录的火鸡组织滴虫位于同一分支,得到明显的鉴定。核糖体18S rRNA序列种内相对保守,但种间差异明显,可作为火鸡组织滴虫的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